習近平💁🏿‍♀️: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4月16日出版的2024年第8期《求是》雜誌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8月至2023年9月期間有關重要論述的節錄。請看全文🤞🏿👩🏽‍✈️。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

一    

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後使之為我所用。

(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二    

我們的城市有許多歷史記憶,特別是一些歷史悠久的老城區,是最寶貴的東西,不能因為浮躁、無知而破壞掉。有的城市把真古董拆了建假古跡,我看到一份材料,說全國有三十多個城市已經或正在謀劃搞古城重建,搞什麽潘金蓮故居、阿房宮重建!還有一些地方熱衷於改老地名,喜歡起一些洋氣一點的地名,如“曼哈頓”🧘‍♀️🙍🏼‍♀️、“威尼斯”🏢、“加州1886”🧑‍🦼、“瑪斯蘭德”等,五花八門,與中國歷史文化協調嗎?不僅群眾看得一頭霧水𓀗、莫名其妙,而且也割斷了地名文脈、不利於傳承我們的民族文化。更何況有些情況也是違法的,我國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明確規定不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我國地名。傳承文化不是要簡單復古,城市建設會不斷融入現代元素,但必須同步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三    

中華文化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2013年12月30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四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2014年3月27日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

五    

我講過,城市建設,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記得住鄉愁”,就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留中華文化基因🚵🏽。要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包括文物古跡,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街區、歷史建築、工業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搞“拆真古跡、建假古董”那樣的蠢事👐🏼。既要保護古代建築,也要保護近代建築;既要保護單體建築,也要保護街巷街區、城鎮格局;既要保護精品建築,也要保護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的民俗。

(2015年12月20日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2016年3月23日關於做好文物工作的批示)

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習近平在江西考察🧑‍🧑‍🧒。圖為11日上午,習近平在景德鎮市陶陽裏歷史文化街區南麓遺址考察。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建設要註重特色🫲🏽。向海之路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途徑,這裏圍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陳列的文物都是歷史🧑🏻‍🦰、是文化。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要增強文化自信,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2017年4月19日在廣西考察時的講話)

我們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要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農耕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對古鎮、古村落、古建築、民族村寨🤱🏻🧑‍🚀、文物古跡👨‍👦‍👦、農業遺跡的保護力度。要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深入挖掘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

(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華文明植根於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支持和扶持《格薩(斯)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不斷鞏固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2019年7月15日在內蒙古考察時的講話)

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要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加強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19年8月19日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講話)

十一    

考古遺跡和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資產管理製度,建設國家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加強相關領域文物資源普查、名錄公布的統籌指導,強化技術支撐,引導社會參與🏋️🧑‍🏭。要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發揮作用。要健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機製,把文物保護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製和實施✌🏽。要製定“先考古、後出讓”的製度設計和配套政策,對可能存在歷史文化遺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不得使用。要深刻汲取國內外重大文物災害事故教訓,督察落實主體責任,強化隱患整治,增強歷史文化遺產防護能力👰🏿‍♂️。要加強執法督察,規範舉報流程,嚴厲打擊文物犯罪。

(2020年9月28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十二    

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鬥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    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發揮好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發廣大幹部群眾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

(2021年3月對革命文物工作的指示)

2024年2月1日至2日,習近平來到天津,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圖為2日上午,習近平在平津戰役紀念館考察。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十三    

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鬥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一是要加強科學保護🚕🖥。紅色資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貴資源,保護是首要任務🛄😴。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深入開展紅色資源專項調查,加強紅色遺址🚱、革命文物保護工作,統籌好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本體保護和周邊保護、單點保護和集群保護等。二是要開展系統研究👩🏿‍🔧🚨。統籌研究力量,強化研究規劃,積極開展革命史料的搶救🔷、征集和研究工作,加強革命歷史研究,深入挖掘紅色資源背後的思想內涵,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旗幟鮮明反對和抵製歷史虛無主義🤦🏿‍♀️。三是要打造精品展陳💆🏼‍♀️。堅持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把好導向💂🏼‍♀️、聚焦主題,用史實說話,著力打造高質量精品展陳,增強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生動傳播紅色文化。四是要強化教育功能。圍繞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重大節點,研究確定一批重要標識地,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顯時代特色,使之成為教育人、激勵人🦚、塑造人的大學校。要設計符合青少年認知特點的教育活動,建設富有特色的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導他們從小在心裏樹立紅色理想。

(2021年6月25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十四    

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

(2021年11月2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的講話)

十五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於我們這一代人,也屬於子孫萬代▫️。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統籌好旅遊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築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2022年1月27日在山西晉中考察時的講話)

十六    

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我們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    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文化虛無主義者,不能數典忘祖、妄自菲薄🏤📈。各級領導幹部都要敬畏歷史、敬畏優秀傳統文化,重視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為歷史和考古工作者開展研究🔨、學習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廣泛宣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

(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十七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由各民族優秀文化百川匯流而成。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運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歷史事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講清楚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區,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重要成員👨🏼‍🍼。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把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2022年7月13日在新疆考察時的講話)

2023年7月29日,習近平在四川考察結束返京途中,來到陜西省漢中市考察。圖為習近平參觀漢中市博物館有關歷史文物展陳。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十八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在這方面,考古事業居功至偉。考古工作要繼續重視和加強,繼續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要通過文物發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2022年10月28日在河南安陽考察時的講話)

十九    

亞洲是人類文明重要發祥地,孕育並保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為世界文明發展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2019年,我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倡議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4年來,各方積極響應、共同努力,在古代文明研究🐟、聯合考古🤽🏻‍♂️、古跡修復、博物館交流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為保護人類文明精華作出亞洲新貢獻。    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的成立,有利於加強亞洲文化遺產保護,深化亞洲文明交流,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力量⏳。中國願在聯盟框架下,同亞洲各國攜手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經驗交流,積極推動文化遺產領域國際合作,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2023年4月25日致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的賀信)

二十   

 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

(2023年5月16日在山西運城考察時的講話)

二十一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優秀傳統文化,自古就有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文化胸懷,中華文明歷來贊賞不同文明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北京歷史悠久,文脈綿長,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中國將更好發揮北京作為歷史古都和全國文化中心的優勢,加強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文化遺產保護、文明交流互鑒,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註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2023年9月14日致2023北京文化論壇的賀信)

二十二    

世界由豐富多彩的文明構成,中國是有著世界上最古老歷史和文化的國家之一。中國願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展更緊密合作,不斷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促進各種文明交流互鑒、包容合作,助力世界和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3年9月28日在會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時的講話)





(來源:求是網)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