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悅勤🙎🏻♀️:第一位拍電影的精神病學專家
黃悅勤:第一位拍電影的精神病學專家
然而黃悅勤🤷♂️,卻是一個處處和精神病有著密切聯系的人🦸🏿♂️。
醫院裏,她是精神病患者最大的期盼♻;學校裏,她是學生們最信賴的精神衛生課老師;生活中,她是家人朋友最好的精神寄托🦾,傾訴的對象。而如今🙅🏿♀️,這個“瘋人院”的美女掌門人居然拍起了屬於自己領域的“大電影”。
美女執掌“瘋人院”
榮獲奧斯卡五項大獎的影片《飛躍瘋人院》是無數觀眾心中的經典之作。當男主角麥克墨菲被酋長捂死的那一刻,有觀眾評論說“真像一個被壓抑的高潮”。對這些“熱淚盈眶💆🏻♂️,徹骨冰涼”的觀眾說,這個社會就是一座大瘋人院。到底誰是瘋子?
“其實每個人都有精神‘感冒’的時候🛌🏿,關鍵就是看你自身的調節能力🙍🏿♂️。有的人可以自我愈合,但是一旦情緒不穩影響到你的正常生活的時候,你就要來醫院看了,不管是普通人,還是明星。只不過作為公眾人物,他們來精神病醫院看病是很慎重的💃🏽。所以當央視的某知名主持人出現抑郁的時候,我們的醫生是會上門治病的。包括那個跳樓自殺的香港明星🔈😚,自殺前都一直在港大醫院接受治療。可能最後還是個人原因🧗♀️,他選擇了最極端的方式🐏👨🏻⚖️。”黃悅勤停頓了一下,非常認真地說:“一定要就醫🙍🏻!”
40多歲的黃院長優雅動人👌,讓人不難推測她年輕時的美麗🔦。只是,很難想象當初年輕漂亮的女大學生是如何走進精神病醫院的?
“我是1987年研究生畢業分配來醫院的💟🧑🏽🍳,因為我的父母都是教授,思想比較開明,所以也沒有反對👨🏻🦽➡️。我記得那時候叫‘精神病醫院’,就沒有人來看病,誰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有神經病啊!我院成立時先掛的大牌子就是‘精神衛生研究所’,提這個名字還就真的有人來了。我覺得特別好玩,所以就留在這兒工作了。”
這份讓黃悅勤覺得好玩的工作👏🏼,卻在她第一次接觸病人後徹底改變了看法。
那是一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大學生。當黃悅勤在病房裏給這位病人診斷時,病人要搶走她手中的病房鑰匙,把她按在地上👨🏻🚒,用手死死地卡住了她的脖子🔎。“當時🏃🏻➡️,我就想🧎♀️➡️,這下完了,今天要犧牲了🤰🏽🫄🏿。還好後來有護士把病人給拉走了。事後,那個病人還笑著和我說,他根本就沒有想過要殺我🍋。”這些往事對黃悅勤來說依然歷歷在目🚶🏻♀️➡️。
這次突發事件,沒讓黃悅勤退縮🚵🏼♀️,反而加深了她在這一行幹下去的信念🗓🏛。她要去“幫助這些精神危難中的患者”。
這一做就是20多年,她也由當初“什麽都覺得有意思”的小姑娘變成了意昂2平台精神衛生研究所/第六醫院黨委書記兼副所長/副院長;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這些頭銜的精神衛生領域的專家👨👦👦🥍。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進入新世紀後,世界衛生組織在詮釋“人人享有健康”的概念的同時🧝🏽,更強調軀體和心理兩方面的健康。積極的健康觀中👩🦯➡️,精神健康的重要意義是“健康是整個身體、精神和社會生活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推算,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負擔到2020年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四分之一。
“現在追求身心健康,我們精神科就把心給拿下了,剩下的就歸身了。其實精神心理疾病已經滲透到各個科室裏👧。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類對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世界各國的醫學專家🧑🏼🎤、科研人員和政府機構對精神障礙的防治予以了高度重視,投入了越來越多的力量來加強精神障礙的病因和發病機理的研究👩🚀,提高防治和康復的水平。”黃悅勤說。
“1066”鑄造《晚年的伊甸園》
2008年12月🚶🏻➡️,一部長達90分鐘的老年癡呆症宣傳紀錄片《晚年的伊甸園》順利殺青,黃悅勤由此成為第一位拍電影的精神病專家👧🏻。
“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確實控製了我國的生育率,而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使得人口壽命大大延長🕵️♀️🧚🏻♂️,使得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現象不斷加重。伴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一些老年人常見的疾病開始越來越引起人們的註意🆖。其中老年癡呆症由於其患病人數不斷上升逐漸為大眾所重視。”說到這個話題的時候👩🏿🎓,黃悅勤顯得很沉重。
其實人口老齡化及老年人的精神疾病問題不僅僅局限於中國,這也是整個世界的難題。為了更好地普及和對待這道難題®️,一個名為“1066”的國際計劃在世界範圍內展開👩⚖️。這個項目的主要對象是發展中國家,因為有66%的癡呆患者在發展中國家,但是卻只有10%的研究是針對這一領域的🤾🏼,所以得名“1066”計劃🧙🏿♀️。
“國際阿爾茨海默氏病協會(Alzheimer’ 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給了每個項目參與國家7000英鎊去開展這個計劃,在亞洲得到參與機會的只有中國和印度。在基金會的所有目標中🧃,其中一項很重要的目標就是把治療精神疾病的最新科研成果向社會傳播,給大家灌輸‘愛’的概念。”
當黃悅勤拿到這筆基金後的日子裏👱🏿♀️,她好多天都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一直在思考在什麽地方發揮這筆有限基金的最大作用🧑🏽,怎樣盡可能大地達到宣傳效果呢🕓?
“睡不著🚵🏻👌🏼,我也想不到好的辦法,夜裏我就起來漫無目的地看電影🧚🏿。”說到看電影💂🏿,黃悅勤笑了🏸。“我就在想電影既形象又直觀,能最大限度地將知識內容傳播給受眾✅,為什麽不去拍一部和精神疾病有關的電影呢🧒🏼?”
因為不知道這個想法的可行性✯,黃悅勤征求了一直搞話劇和電影的獨立製片人的兒子意見。一直我行我素的藝術青年沒有想到平時古板的媽媽居然要拍電影🈸。當黃悅勤把自己設想“將老年癡呆的症狀與治療知識寫進劇本,再通過對家庭親情故事的演繹,從而達到向大眾傳播解精神疾病知識的目的”告訴兒子後🪂,兒子為她率先鼓掌🫶🏼,並在未來拍電影的日子裏,給了她最大的支持和幫助。
“我們的電影裏有爺爺、兒子、兒媳和孫女。看著爺爺的病情加重,家裏人會怎麽做?這也是我想告訴那些有老年癡呆患者的家庭🧜🏽♂️,希望他們不要放棄希望,不要放棄血濃與水的親情🐏。”黃悅勤溫馨地說著電影裏的故事🧑🎨🤚。
為了給劇本把好關,黃悅勤還專門組織了院裏的專家們集體研究劇本,看看“有什麽不真實的地方”。她認為電影一定要符合老年癡呆的臨床症狀,包括“老年癡呆會做什麽🕚,不會做什麽”,院裏的專家們也都做了全面的分析。黃悅勤說:“不能為了追求畫面的好看去編造矛盾的沖突,這樣的電影不能引起精神病家屬的共鳴,我們的電影要真實地記錄🍇!”
為了拍一部高質量的電影,黃悅勤還請了一批專業的電影人員進行拍攝製作。不管是租場地👨👦👦,還是找演員,她都全程陪同。“因為只有7000英鎊,加之金融危機,英鎊縮水,我只能帶著大家趕進度。”其中一個演媽媽的演員臨時出了問題,她索性親自披掛上陣。
終於在2008年12月,這部長達90分鐘的電影拍攝完畢,預計2009年元月份就可以和觀眾見面👅。這部寫實電影是能否達到黃悅勤的最初設想🏊🏿♂️,是否會讓大家對精神病、老年癡呆症有全新的了解📘,到時自然會有答案🙎🏿♂️。
黃悅勤自豪地對記者說🧴:“這部電影✣,讓我們成為第一個由精神病專家自己拍的電影,自己籌措了超額基金👦,到時候去國際上匯報成果,準能讓英國人嚇一跳。我們這個電影肯定可以拿到國際上當作一個樣板。”
(來源🚨:《中華兒女》(海外版),2009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