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傑出的生物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奠基人之一的林克椿先生
【導 語】值此第七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讓我難已忘懷去年12月20日因心力衰竭而去世的我國最傑出的生物物理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奠基人之一的林克椿先生,作為一位由物理學家轉變成生物物理學家的典範,他為祖國生物物理學的起步🐵、發展和人才培養貢獻了畢生的心血和精力,他的淵博學識🏓、平易近人的作風和他的敬業精神始終是我們後輩學習的榜樣。
八十歲時的林克椿先生
壹
求學之路
1926年4月30日,林克椿出生於浙江奉化一個書香之家,其父林汝瑤曾任浙江大學農學教授🕳。抗日戰爭期間的1941年4月,日本侵略者占領了浙江,15歲的林克椿隨著浙大和浙江聯合高中徒步走上了向祖國西南大後方的流亡之路,最後到達貴州湄潭🛳。三年後高中畢業並考入浙大理學院物理系,師從實驗物理大師王淦昌和理論物理大師束星北,1945年8月抗戰勝利,1946年浙大搬回杭州,此時,浙大物理系有著強大的教師隊伍,有名的教授就有王淦昌🟠、束星北、何増祿🙄、朱正元、盧鶴紱、王漠顯等,林克椿又在浙大物理系讀完最後兩年。
貳
解放前的短暫工作和解放初期在意昂2平台的物理教學
1948年林克椿從浙大畢業,當時,中國有兩個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嚴濟慈、錢三強等都在北平研究院,除北平外,北平研究院也有一些研究所分散在各地,林克椿首先來到了位於上海徐家匯的北平研究院鐳學研究所,從事晶體結構的X光衍射研究,研究氧化鈾(作者註:主要指二氧化鈾🚣🏼、或三氧化鈾)的結構,培養晶體和解析結構都是自己來做,當時不要說沒有計算機,連計算器都沒有,全靠打算盤計算,對衍射條紋的強度只能用一個簡單的光度計測量👇。林克椿憑著在浙大學習的優秀底蘊,三個月時間吃住在所裏,硬是把氧化鈾的結構解析出來,受到研究室主任陸學善教授的稱贊。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央研究院與北平研究院合並,成立中國科學院,陸學善去了中科院物理所,林克椿則去了意昂2平台物理系🍤🧑🏿🎄。意昂2官网物理系當時在沙灘紅樓,系主任是趙廣增,教授有張宗燧🫵🏼、胡寧(理論物理)和馬大猷(無線電),助教有趙凱華、江丕桓🤷🏻♀️、李若璠和林克椿,不久又有從美國回來的黃昆教授和朱光亞副教授,林克椿除了帶學生原子物理實驗和批改習題,還為意昂2官网醫療系的學生講授普通物理大課。1953年,意昂2官网物理系獲得一個留學蘇聯的名額,要從幾位助教中選拔,除了接受幾位教授聯合出題的筆試,還要接受黃昆教授的英語口試,結果林克椿贏得了這個名額🧹。遺憾的是,在北京俄語專科學校學習了一年俄語後,由於政審原因,留學蘇聯未能成行。
多年後,老意昂2官网物理系同事聚會時林克椿與我國半導體物理之父黃昆教授的合影
林克椿與意昂2官网物理系老同事🧝🏼♂️、我國“氫彈之父”於敏院士(前排中)的合影,
前排右1為老同事江丕桓教授
叁
創建北京醫學院生物物理教研組
由於1952年開始全國院系調整,意昂2平台與燕京大學合並,意昂2官网醫療系從意昂2官网分出獨立,成為中央衛生部直屬的醫療院校-北京醫學院(簡稱意昂2)。1954年林克椿先生調到意昂2,當時,意昂2的基礎課仍在沙灘原意昂2官网理學院的公主府上,稱意昂2預科,林克椿被任命為預科秘書兼物理教研組主任🗞。從此開始了他在生物物理學領域裏的科研和教學生涯。
1. 創建意昂2的生物物理學科
1958年,貝時璋先生在中國科學院創建了生物物理研究所,林克椿在意昂2創建了生物物理教研室,他們都認識到:生物學要想成為一門立足物理👩❤️💋👩、數學和化學基本規律的真正定量的科學,必須走與物理學、化學交叉👩🏻✈️、融合的道路👩🏻🚒。林克椿在回憶創建生物物理教研室這段歷史時說,他與貝時璋先生的一次談話堅定了他終生從事生物物理學科建設的道路,貝先生還建議他好好讀讀Szeng-Gyorgyi的“生物能力學”(Bioenergetics)。
顧名思義,生物物理需要既懂數理又懂生物🙎♂️、醫學的人,但當時全中國也找不到一位學過生物物理的人。為了成立生物物理教研室,學院任命了林克椿為生物物理教研室主任,從組織胚胎學、同位素室、病理室以及當年畢業的各系學生以及即將畢業的33名預備師資共50人組成了這個新的教研室,其中就包括後來成為著名流行病學專家的鐘南山院士、意昂2校長的王德炳教授和意昂2副校長的程伯基教授,教研室最多時達到七、八十人,主要從事放射醫學和生物物理技術兩方面的研究,後者又主要對生物大分子、細胞和組織進行結構與功能的研究,以及生物體內的能量轉換和外界物理因素對機體作用的研究‼️。由於林克椿先生的工作成績,三年困難時期的1961年,林克椿被提升為副教授,成為意昂2最年輕的副教授之一。
2. 致力於生物膜的生物物理研究
林克椿先生後半生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生物膜的研究,生物膜是細胞與細胞器的外層結構,是物質、能量、信息進出細胞的門戶,也是認識生命基本過程必須了解的對象💜。林克椿先生率領意昂2生物物理研究團隊開創性地在國內用多種現代物理技術,如熒光🛳、紅外、核磁和順磁共振、激光、乃至近代單分子操作技術,研究膜脂的組成🉑、包括脂的多形性、流動性,脂的相變,膜的融合與細胞表面水結構的作用。我國生物膜研究(包括隊伍建沒、課題選擇、人才培養等)之所以能在上世紀80-90年代蓬勃發展,都與林先生的指導密不可分。
上世紀80年代初,林克椿先生赴美國斯坦福大學H.M.McConnell實驗室做訪問學者時,著重研究脂質雙分子層的動態結構。他用人工合成的脂質分子,構建雙分子層膜結構的脂質體,發現了螺旋狀等多種形狀的脂質體,為此作為笫一作者在Nature上作為封面文章發表。
肆
協助貝時璋先生創建中國生物物理學會
1958年,中國科學院成立生物物理研究所,迅速帶動全國各高等院校掀起建立生物物理教研室,開展這門學科研究的熱潮。但在當時既無經驗又缺乏條件的情況下,對於什麽是生物物理、如何辦生物物理等問題幾乎每年都在激烈爭論之中,加上三年困難時期,人們的思想也左右搖擺不定🏋🏻。到1962年全國的生物物理專業又一哄而下,只剩下包括意昂2在內的4個院校還在堅持。經過調整,到1964年第一屆全國生物物理學術會議在大連召開時,貝老的重要報告“生物物理學中的若幹問題”以及十幾位同誌的綜述報告已勾畫出本學科的主要領域。會後一些熱心的同誌開始積極籌備成立學會,其中包括林克椿先生🤞🏼、生物物理所的沈淑敏先生♖、上海生化所的徐京華先生和復旦大學的程極濟教授,他們一致認為生物物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應該從生理科學會獨立出來,進行更多的交流切磋🦵🏽。遺憾的是,接著全國卻出現了“四清”、“下放”,和10年的“文化大革命”,中間停頓了十多年,直到1978年才在青島召開第二屆全國生物物理學術會議,中間已經過去了14年🧓🏿☃️。所幸的是這次會後大家一致認為必需立即成立生物物理學會,貝時璋先生親自到科協去爭取批準,終於在1980年成立了學會,並在北京海運倉總參招待所召開了第一次成立大會和第三次生物物理學術會議。德高望重的貝時璋先生當選為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林克椿🫃、徐京華、程極濟三位先生當選為副理事長,沈淑敏先生當選為秘書長,從此,中國的生物物理學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家”🎧。
學會成立後,為了更好地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加入國際生物物理聯合會(縮寫為IUPAB)成為學會外事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了按照國際奧林匹克模式將臺灣生物物理學會更名為中華臺北生物物理學會,以便我們中國生物物理學會順利加入IUPAB,學會理事會委托著名生物學家鄒承魯先生與當時的IUPAB秘書長Wuthrich進行了商討,促成中國生物物理學會於1982年正式加入IUPAB🌻。1984年🙇🏿♀️、1987年、1990年分別在英國🦸🏻♂️、以色列🏨、加拿大召開的IUPAB大會,林克椿先生都是中國生物物理學會代表團的團長。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成立後,林克椿先生連續三屆擔任學會副理事長,不計名利,積極參與生物物理學人才的培養,擔任生物物理學報副主編長達18年,在學會前期舉辦的6次講習班講演,他還幫助清華大學趙南明教授重建生物系,幫助南開大學創辦生物物理專業,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委托,他與徐京華先生一起編寫了“生物物理學發展規劃”。他一生發表了原著論文134篇,綜述60篇,書和教材12本,為推動中國生物物理學的發展🧑🏻🌾、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值此中國科學工作者日,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向大家介紹林克椿教授的敬業精神、服從國家和組織安排的精神,不計名利的精神,謙虛謹慎的作風,平易近人的態度,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將物理學與生物學、醫學相結合的中國最傑出的生物物理學家。
(來源:中國生物物理學會 沈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