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交流】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政工作,這些好做法來了!
來源:光明日報
在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一周年之際,12月14日-15日,中宣部、中組部、教育部黨組在京召開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
大會上,圍繞如何準確把握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題,八家單位做經驗交流🙇🏽♀️。
湖北省委著眼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把黨的領導貫穿高校辦學治校各方面😗、全過程。
■ 突出政治建設,推動高校以實際行動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省委常委會每年至少研究2次高校黨建和思政工作,每位省領導聯系1所高校。實現48所省屬高校巡視全覆蓋,嚴肅追責問責857人🖕🏿。黨的十九大以來,省委提出辦好“新時代湖北講習所”,省委主要負責同誌帶頭、省級領導幹部全員上陣,帶動各級領導幹部到全省高校“講習”200多場。
■ 突出政治標準,鍛造絕對忠誠的高校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擇優選拔省屬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向15所民**高校選派黨委書記☝🏼。推進校級領導任期全職化試點。指導高校認真執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近兩年,省委對班子不團結問題嚴重的2所高校書記🫷🏼⚅、校長就地免職🌮、全省通報。
■ 突出政治功能,建強高校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戰鬥堡壘🚽。在科研創新團隊、學生公寓、社會實踐團隊建立黨支部507個💵。堅持開展“雙帶頭人”培育工程,選配2879名學術能力強、黨務能力強◾️、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教師擔任黨支部書記。以“黨旗領航”工程為抓手,面向新生、低年級📦、高年級學生分類開展“早日站在黨旗下”“黨旗在我心中”“我為黨旗添光彩”活動✏️。
■ 壓實政治責任,形成齊抓共管的高校黨建和思政工作格局。推出《馬克思主義大辭典》等理論研究成果,打造“同上一堂思想政治理論課”電視公開課;大力實施“高校中青年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培育計劃”“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實施“教育精準扶貧行動計劃”,幫助1.6萬名貧困畢業生創業就業。各有關部門立足職能,合力下好高校“大黨建”“大思政”的大棋局。
浙江省委通過一系列紮實有效的舉措,確保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牢牢掌握在黨的手上。
■ 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充分發揮浙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地的優勢,大力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進網絡。在全省高校開展“我最喜愛的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話”主題宣傳活動,組織開展《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讀書交流活動,50多萬名大學生積極參與🐍。
■ 把加強黨委全面領導貫穿辦學育人全過程🧑🏿🦳。在全國率先開展二級學院(系)黨組織領導下的院長(系主任)負責製試點。連續三年舉辦以意識形態工作為主題的高校書記校長讀書會,實施高校領導幹部講課聽課製度。健全高校課堂教學管理辦法,加強對講座、論壇、社團活動等校園宣傳文化陣地的有效管理。
■ 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深入挖掘、廣泛宣傳“最美教師”“最美大學生”先進事跡。完善大學生導師製,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拓展實踐育人渠道,組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最多跑一次”改革等現場調查、誌願服務活動,用生動的實踐、切身的感受增強高校師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同和理解,每年有40多萬名師生參與。
■ 把思政理論課這一主渠道抓實用好🚢。把高校思政理論課改革列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重點突破項目,積極實施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質量提升、思政理論課教師素質提升👩🏿⚖️、思政理論課教學質量提升等三大計劃。
■ 把文化育人的環境和氛圍營造好。結合文明校園創建,大力推進文化校園建設,全省高校基本形成一校多品🙅🏽♂️、一院一品的校園文化建設格局。抓好文明寢室創建,全省高校投入10多億元改善學生公寓環境。實施校園新媒體建設工程,成立浙江省大學生新媒體聯盟,建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兩微一端”平臺。
北京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努力打造思政課建設首善標桿。
■ 在落實中央精神上對標對表,全面強化思政課建設🎪。一是統籌推進有力度🤙。印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政🌮、黨建🕠❇️、統戰工作的三個實施意見⇒。深入落實市領導聯系高校製度。加大經費投入力度👵🏻。二是督查調研有深度。由市領導帶隊,組織150余名專家深入在京91所高校聽課550余節🛞。三是隊伍建設有溫度✊🏻。對高校領導、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等進行全員輪訓。按照每月人均2000元標準為全體一線專職思政課教師發放補貼,評聘70位特級教授、91位特級教師,培養一批中青年骨幹。
■ 在重點難點上攻關,全面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一是向改革縱深端發力。設立20個思政課教學改革示範點,設立13個教學改革創新重大項目。二是向教學支撐點發力🌇。建設集教學互動、專題輔導🧑🦽➡️、自主學習為一體的網絡平臺,推進課程資源共享🙅🏿♀️🔉。聚焦學生思想困惑,組織開展專題研究,編寫《莫辜負新時代:“四個正確認識”青年讀本》等教輔材料🅱️。三是向課程供給側發力◻️🤸🏻♀️。創辦“名家領讀經典”市級思政課,以研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為主線,面向全市高校學生開設5門公選課。
■ 在“浸入式”宣講上用力,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一是找準教育教學的方向和重點,推進十九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在十九大開幕當天,迅速啟動編寫《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建議》,歷時1個月完成並投入高校使用🦇。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課程,邀請專家系統講授🚎。二是拓寬宣傳闡釋的深度和廣度,推動“浸入式”宣講。組織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專家,通過名師講壇🎈、輔導報告🚹、立項研究等系列方式,多層次、多角度“浸入式”宣講、解讀、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門研究機構,依托11個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開展聯合攻關🧛🏿。三是激發學生宣傳宣講的熱情和幹勁,推動師生送十九大精神進基層🧑🏼🦲。舉辦“90後心中的十九大”學生講思政課展示活動,組織150名優秀博士生和千余個“學習小組”在思政課教師指導下開展宣講。
復旦大學黨委聚焦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廣大教師不忘立德樹人的育人初心,助力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 強化黨建驅動,以黨旗引領教師成長。一是構建黨管教師思政工作新體製。出臺《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意見》,組建單獨建製的黨委教師工作部。開展理論中心組學習、講座論壇管理🍞、教材使用全覆蓋專項檢查。二是夯實基層教師黨支部“硬底盤”。對全校388個教師黨支部排摸家底,著力整頓35個薄弱黨支部。推進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三是促進黨員教師發揮更大作用。黨委書記🙋🏽♂️、校長以及各院系黨組織書記帶頭上思政課,黨員教師帶頭擔任“書院導師”“寢室導師”。
■ 強化教育帶動,築牢教師理想信念根基👨🏻🎤♻。一是抓思想引領㊗️。突出教師理想信念教育,實施骨幹教師輪訓計劃。二是抓師德師風。堅持把政治標準和師德師風表現作為人才引進、職稱評審🤹🏿♂️、導師遴選🧑🏼🔬🧙🏼、崗位考核的首要標準,落實師德“一票否決”。三是抓典型引路。收集整理100余位校史名師故事,編輯出版《復旦名師剪影》叢書。連續10年開展“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好導師”評選活動,累計評選教書育人典型近300名。在全校開展向全國優秀教師、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鐘揚同誌學習活動。
■ 強化實踐行動,錘煉教師“四個服務”使命擔當。一是引導教師主動貢獻黨的理論創新🧑🏻🎓。編寫出版理論通俗讀物18本🙆🏿➛。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兩大工程,引導教師在服務黨的理論創新中堅定“四個自信”。二是引導教師自覺服務黨中央治國理政🤽🏽♀️🤷🏽♀️。每年組織百余名教師撰寫各類決策咨詢報告。率先在海外高校建立3個中國研究中心,每年選派教師80余人次赴所在國開展交流活動,講好中國故事,服務國家戰略👩👧👦🚶🏻♀️➡️。三是引導教師積極參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計劃選派教師參加對口支援、定點扶貧等。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科大時強調“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學生,做有擔當、有作為的大學生,做有品質🤘🏼、有修養的大學生”。校黨委以不斷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為目標,堅持“六有”要求,堅持紅專並進,取得積極成效。
■ 推動“六有”要求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立起來♋️、化為實踐🧝🏿♀️。製定培養“六有”大學生、班集體🥷🏿、團支部等多個方案,將“六有”要求貫穿於入學到畢業各個環節⏺、課堂到實踐各個場景。充分發揮校訓♧🧎🏻♂️、校歌🫱🏿、校史的育人作用👲🏿。深入挖掘老一輩科學家和新時期一線科研工作者在校工作的先進事跡。創作“青春與信仰”“學習在路上”等多種形式的網絡文化產品,開展“感恩教育年”主題活動和“社團傳統文化月”活動。
■ 推動“六有”要求在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中強起來、落到實處🕵🏽♀️。明確師德師風標準是教師任職的首要條件,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環節實行“一票否決”👉🏿。實施“名師名課工程”,與安徽省委黨校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每年組織全校學生開展“誠信”教育和“榮譽”教育。深入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和大學生研究計劃✉️。從選拔🏃♂️➡️、考核🦏、培養多個環節全面強化思政隊伍建設,打造政治和業務過硬的思政工作隊伍。
■ 推動“六有”要求在科教報國中做起來🈲、見到實效。每年組織新生觀看講述“兩彈一星”元勛🙎🏻♂️、我校創校先賢郭永懷先生感人事跡的音樂劇《愛在天際》,舉辦思政與國防教育專題報告會。以大學生研究計劃、科技文化節、機器人大賽等品牌活動帶動校園科技創新氛圍營造,設立“青年創新創業中心”“學生創新創業苗圃”“極客中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將學生科技創新🧑🏻🦲、服務社會取得的實績納入學分製管理。舉辦校領導為南極科考隊員壯行🧑🏻🦰、研究生支教隊出征儀式等活動,勉勵同學們勇挑重擔☝️、勇攀高峰,增強學生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擔當意識。
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延安大學建校8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學校把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緊密結合,努力探索依托革命文化、紅色資源開展師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之路。
■ 牢記初心使命,把延安精神貫穿於教書育人主陣地。一是著力構築延安精神教育體系🌃。製定《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延安精神教育的實施方案》,推動形成延安精神教育體系的頂層設計。二是著力推動延安精神“三進”。建立了延安精神融入式教育和規範性操作流程,分年級、分時段、分群體,覆蓋從入學到畢業各個環節😎。三是著力加強延安精神研究闡發。圍繞延安精神與延安十三年黨史研究🐜、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等方向研究闡發。開發建設延安時期紅色文獻數字研究平臺。
■ 傳承紅色基因,把延安精神融入到實踐育人主戰場。一是註重師生親身實踐⏲。設定8個實踐學時,有計劃、分批次地組織全體師生閱讀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參觀梁家河知青舊居,開展現場教學🦹♂️。二是註重搭建平臺載體。在梁家河設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實踐基地✡︎👳🏻♀️。依托校園內的路遙墓和路遙文學館,開展“讓路遙精神與青春同行”主題教育活動。三是註重輻射引領帶動。創辦延安大學“澤東幹部學院”,依托優勢特色學科專業、課程資源,面向全國高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延安精神培訓教育。
■ 勇於改革創新,把延安精神體現在辦學治校全過程♐️◾️。製定《貫徹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 加快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實施意見》。全面推進學校綜合改革,激發高水平大學建設的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培育凝練“紅色卓越”黨旗領航、“特立班”黨員幫扶等“一院一品”基層黨建特色項目,開展基層黨支部書記、學生黨員“講延安精神”黨課比賽,不斷提升黨的建設質量,為高水平大學建設提供有力保證。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育工匠精神為育人導向,創新開展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
■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築牢辦好新時代高職院校的事業根基。製定“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的實施意見”“意識形態工作責任製實施細則”等22項製度。在全校開展學習一個專題、研究一個問題、達成一項共識🫴🏼、推動一項工作“四個一”大討論大學習活動。充分利用河南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將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融入師生理想信念教育🤦🏻♀️。在職稱評聘量化考核中把教師思想政治指標權重由5%增加到15%。每年投入思政工作經費130萬元🕐、黨建工作經費300萬元。
■ 突出工匠精神培育,把鮮明的育人導向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聚焦德技兼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推進思政課教學與專業建設👨👧👧、學生工作、社會實踐🧖♀️、科學研究☦️、網絡教育的有機結合。挖掘拓展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打造8個特色專業群,建設1個國家級、14個校內專業教學資源庫。實施“知識+技能+態度”課程考核方式,推動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崗位素質、工作規範有效對接。把水利工程“搬進”校園,建設涵蓋27個水工建築物的水電實訓基地。舉辦企業家大講堂,開展職業體驗活動,培養學生精益求精🧜、嚴謹細致🤹🏽♂️、團結協作的精神品質🤲🏿。
■ 聚焦創新人才培養,不斷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建設12門創新創業類網絡課程,投入2300萬元支持雙創載體和創新實訓中心建設。與黃河水利委員會簽署水利技術研發戰略合作協議,與地方政府合作建設7大協同創新技術服務平臺🏃♂️➡️。與“一帶一路”沿線8個國家15所院校互派學生遊學,培養復合型國際化專業技能人才。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堅持立德樹人,以“教育創造學生價值、學生創造社會價值”為辦學理念,積極探索民辦高校加強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之路👩🏿✈️。
■ 堅持“初心”,保證學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建立健全董事會◼️、黨政聯席會🦸🏻♂️、校長辦公會等議事規則與決策程序,黨委書記進入董事會,保證黨組織有效參與學校重大問題決策。按1∶1000為院系黨總支配備專職組織員,按1∶200配備專職輔導員75名,同時配備10名舍務輔導員。實施輔導員+班導師製🚇、學生骨幹+學生助導製、黨政幹部聯系班級製,形成全員育人合力🙇🏿♂️。每年劃撥專項黨務經費30萬元,按教師黨員每人200元、學生黨員每人100元標準安排黨員活動經費,保障基層黨組織活動有效開展🧝🏼♂️。
■ 力求“入心”,師生思想政治工作提質增效🦸♀️。整合學工辦和教研室功能,成立專業教育管理團隊,形成思想教育與專業教育同步設計🏌🏻♂️、同步實施、相互促進的一體化工作體系。構建理論與實踐⛲️🙆🏼♀️、校內與校外多維立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把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工作緊密融合🪂。
■ 下移“重心”,基層組織凝聚力不斷增強。把支部建在專業上,成立專業黨支部,師生黨員同在一個支部,實現黨建引領下的教學科研、思想教育、群團工作的融合促進。製定實施《黨支部規範化建設示範點實施方案》,以點帶面強化支部規範化建設。實施教師黨員“123”工程,每位教師黨員聯系1個班級🦥、2名積極分子▫️、3名普通學生;實施學生黨員“1帶2”工程,每名學生黨員聯系1個班級、1個寢室。
■ 運用“匠心”,創新黨建工作載體🎲。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黨校培訓平臺、網絡教育平臺、“紅色之旅”黨建APP等,形成黨建和思政教育“全天候”柔性學習體系🔉。開發30多門慕課豐富黨員教育內容。自主開發微黨課,設計微活動,開展微思政,運用學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增強理論學習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