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交流】大學思政課為啥火了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思政課居然可以這麽上🧃!”近日,上海大學一堂“時代音畫”通識課上,該校社會學院和音樂學院教授聯袂,用音樂旋律和歷史回顧,聲情並茂地講授了“國歌如何一路走來”。整個課堂學生爆滿♦︎⛴,“蹭課族”只能席地而坐。不少學生聽完課後表示,原以為沉悶悶的課堂👫🏻,沒想到卻是熱騰騰,收獲滿滿,時間也轉瞬即逝,總感覺沒聽夠。
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政課)如何上才能“圈粉”?如何發揮思政課在高校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作用💣?上海大學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教師告別單兵作戰❤️,“項鏈模式”力促跨學科聯袂授課🧑🏼🏭;量身定做課程,價值引領與專業知識結合,為青年打好中國底色,引導青年逐夢新時代。
互動參與掀熱潮
從晚清時期《普天樂》《頌龍旗》等帶有禮樂色彩的“國歌”,到雄渾激昂的《國民革命歌》《義勇軍進行曲》,記者看到,“時代音畫”整堂課在兩位教授的配合下🦵🏼,話題導入🌿、課堂主講、現場問答、網上互動等各環節如行雲流水。講授者不僅傳授知識👳🏻,更引領聽眾感受國家、民族的時代發展脈搏。聽課者熱情參與🧝♂️,學生樂團還現場演奏了《義勇軍進行曲》,全場齊唱國歌,把課堂氣氛引向高潮。
“《義勇軍進行曲》展現了中國近代史上那段血與火的淬煉,最能體現民族的鬥誌和決心🛫。”上海大學本科生方曉聽完課激情滿滿地說,今天的大學生們要勇敢走在時代前列👆🏿,成為奮進者和開拓者。”
有聽課教師表示,課程看似講授文藝作品,其實緊扣時代進程中的中國主題。音樂教授帶來了“藝術的眼睛”🤘🏿,社會學者帶來了“文化的眼睛”🛌🏼,共同使思政課堂更具思辨性🚵🏼♀️、人文性💈、趣味性🧨。
課程主策劃人之一、上海大學教務處副處長顧曉英表示,課堂成功的背後是授課團隊的艱苦付出。每次開講之前🚱✊🏿,課程負責人、主持人與主講教師都要一起備課😡,對教學內容、流程和方法進行精心設計,反復修改教學方案。
量身定做“中國課”
據了解,2017年年初開課的“時代音畫”是上海大學“大國方略”系列思政課的組成部分🧑🏭。從2014年始設“大國方略”🧘,到2015年“創新中國”,2016年“創業人生”,2017年“時代音畫”“經國濟民”👱🏿♂️,這些為“90後”大學生量身定做的“中國課”,開一門火一門,“蹭課族”席地而坐成為課堂一景。
“中國進入新時代,青年站在什麽歷史方位?如何迎接已經開啟的新時代🧑🎨?思政課必須回答好這個問題➖。”顧曉英表示,“大國方略”系列課正是從當今社會熱點和大學生迫切需求入手,努力引領他們感受時代📠、讀懂中國、養成家國情懷,在民族未來中看到個人的前途與責任。
“大國方略”課為什麽能“紅”🙍🏿?告別思政課教師“單兵作戰”,讓經濟👳♀️、歷史🧑🏻🍼、法學🏃🏻➡️、文化、國際關系等各領域教授、學科帶頭人聯袂授課🏌🏿♀️,無疑是其“圈粉”的重要砝碼。
顧曉英稱其為“項鏈模式”——思政教師如同“項鏈”基底,課堂上起著穿針引線、主持串場、引導互動的作用🛥;名家大咖則是鑲嵌其上的“鉆石”🧰,他們從各自專業背景出發,帶給學生不同的學科視角⛔️👨🏼🍳,形成了育人的集成效應🧪。
品牌課程引共鳴
“上大學前,我生活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個小山村🚴♀️♋️,後來考上大學、讀研究生、出國深造🛜。我深深感到,正是得益於國家的快速發展,我們才有機會實現自己更大的抱負🧑🏽🦲。”不久前的“創新中國”課上,應邀授課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資助者張建華的一番講述,讓在場學子深受感染✊🏻👨🏼⚕️。“我相信🛃,在這個時代,靠著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大放異彩。”有學生說道。
本科生肖暢在“創新中國”課上聆聽了上海大學無人艇團隊的科研經歷後🎫🍇,在感言中寫道:“我為整個團隊迸發出的團結和朝氣而感動🌬,正如老師們所說‘要有心懷為國的心📿♍️,才能成就大事業’🏈,這句話將成為我創新之路上的指示燈。”很多學生表示🔻,課程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理論知識⛔,還有共鳴感以及對未來的思考。
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協作組組長忻平認為💌,通過集體備課、共同教研😥🧚🏼♀️,“大國方略”系列課真正做到了價值引領與專業知識的結合,做到了形散神聚👼🏽。不同專業背景🚌、不同人生閱歷的教師🤞🏽,在同一課堂回答同一主題,把道理融入故事,用故事講清道理,以道理贏得認同,使思政課的說服力感染力不斷增強🤛🏿。
上海市教委表示,正在積極開展試點,支持高校推出更多“中國系列”品牌課程🦥,使之成為廣受師生歡迎的“熱門課”,並將通過推進集體備課等多種形式🤽♂️,把十九大精神全面融入多樣化的思政課堂教學之中,努力為當代青年打好中國底色,引領他們逐夢出彩新時代🐠。
編輯🦓: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