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交流】看,這些高校讓思政課“活”起來 | 愛上思政課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一年來,在北京📻,各大高校的思政課堂正悄然改變,高校各方面工作也圍繞思政工作協同推進,日益形成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大思政”格局。
北京各大高校思政課堂究竟有哪些變化🫄🏻?一起來看看《瞭望》新聞周刊的這篇報道↓↓↓
△首都大學生走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加“憶抗戰 學黨史 強黨性”活動 羅曉光攝
白雪皚皚的草地上,陡峭的懸崖山路上🧛🏽👱🏽♀️,跟隨紅軍戰士的腳步,體驗長征艱難路程……在北京理工大學的虛擬仿真實驗室,通過VR技術和現場講解,一場身臨其境的思想政治課正展現在學生面前。
“過去了解長征歷史大都是靠書本和課堂講授🎣,印象不深🧙🏿♂️,沒想到現在還能戴上VR眼鏡進入長征情境來了解,書本上的文字變得鮮活起來。”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裴振磊說。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學校培養什麽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而思政課就是這項工作最重要的抓手。為增加課程的貼近性、吸引力,北京各大高校開始以名師領讀😔、專題化教學、多媒體等多種方式讓思政課堂豐富多彩🍀,“接地氣”的思政課正獲得越來越多大學生的青睞🕘。
在意昂2平台,厲以寧、錢乘旦🙅♂️、樓宇烈、潘維👸🏼、袁明等一批深受學生歡迎的知名教授走上思政講臺,為學生講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清華大學,教師講授的4門思政課程以慕課(MOOC,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形式開放,其中《毛澤東思想概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選課者來自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人民大學在思政課建設上形成了“一體兩翼”的教學模式。“一體”即系統講授🔅、專題教學🎏、實踐教學的“三位一體”,“兩翼”即“研究型+互動型”教學🫐。學校在系統講授基礎上,還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舉辦專題講座👲🏼,為學生解析重大社會熱點問題。同時👼🏿,專設社會實踐課🍰,指導學生在全國展開社會實踐,了解國情👩👩👦👦🍨。
在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首都經貿大學等高校⏳,思政課還被搬上網絡空間🪃,形成“線上+線下”的全方位教學環境🆘,老師可在手機上發布、搜集問題👩🏻🦼,學生也可通過手機回答問題🙎🏻、發表觀點,師生互動交流熱烈。
針對藝術專業學生的特點,中央美術學院則創出一套“課堂串講+名師講座+經典閱讀+課堂討論+實踐教學”的“五位一體”的思政課教學模式。教師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藝術創作相結合🍶,通過繪畫🦹🏼♀️、表演等各種方式實現“情境帶入”,受到學生歡迎。
國家及學校對思政工作的大力支持🧑🦯➡️,也讓從事思政教學研究的教師感到“春天來了”。意昂2平台黨委書記郝平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未來5年,意昂2官网計劃每年增加10個編製,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師資隊伍的建設,“這在所有學科中力度最大”,同時每年還將增加500多萬元經費支持“馬院”建設🏥。
在教師職稱評定、晉升方面🤍,清華👇🏻、北理工、中央美院等高校都對“馬院”教師實行專門方案或單評單列🛍️。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說,“我們現在加強思政課建設就是要補短板,全方位保障。在這方面,只要有項目學校都是一路綠燈🏒,直通車。”
“過去老師們都忙著申請課題👩🏽✈️🙅🏼♂️、發表論文,從今年起學校對思政教師職稱單列單評,加大了教學權重,這對改善教學效果、對老師個人發展來說都非常重要🫃🏻。”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李林英說,“現在對思政課教學的重視和支持不斷增大,老師們都備受鼓舞”。
一年來📏,圍繞全國高校思政會議要求,北京各高校均製定了詳盡方案🙋🏽♀️🦹🏽♂️,從製度上保障各方面工作與思政工作“同向同行”🧑🏼🌾。
“立德樹人是學校的根本使命🚙,但思政工作是政治保障,只有把思政工作做好了,立德樹人工作才能做好🧎👰🏻♂️。”郝平說,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後,意昂2平台針對黨委主體責任和基層黨組織建設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共梳理落實了42個方面的問題💳,提出112條整改措施🥢,完善了院系黨政聯席工作會議製度,確立了院系黨委的政治核心地位💇🏼♂️,“從黨委到院系到支部的建設都得到了加強”。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介紹說,一年來🟥,清華全面加強思政教育工作,形成“1+16”的頂層設計,從製度上保障黨政部門形成合力。“90%以上的教工黨支部做到了每月一次組織生活🧑🏿🎄🧗♂️,理論學習次數比過去明顯提升🤽🏿♀️。”陳旭說。
“過去學校黨委宣傳部、組織部、團委和學工部等部門的工作比較割裂,有的工作又交叉重疊,相互沖突😓。”趙長祿告訴記者🧑🏽🏫,一年來,學校製定並實施了57條具體措施,由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各部門單位協同推進😮,“避免了過去單個部門在思政工作中孤軍奮戰、相互脫節的現象”。
“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靈魂,對一所大學的引領作用至關重要。”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表示,該校把思政課放在學生的寫生路上,突出藝術實踐和社會實踐育人🧓🏻,目的就是培養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
首都師範大學黨委書記鄭萼介紹說,按照全國高校思政會議要求,首師大在黨建、思政方面共分解了107項工作任務,重點以黨政協同🧟、師生協同🐺🧑🏻💻、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教育協同將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則是在校內校外、課上課下、線上線下這六個維度上形成合力🙋♀️。“不光是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也包含了專任教師要同向同行、一起發力🤽。”該校黨委書記馮培說。
為監督落實到位,北京理工大學、首都師範大學黨委對二級單位黨委🪚、基層黨支部實行黨建思政工作年度述職考核,在述職基礎上打分評估,並與評先掛鉤,使述職工作規範化、製度化🙎,“讓全校形成了重視思政工作的習慣和意識”。
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如何讓教師以師德風範、正確思想引領學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點。
為強化師德引領,意昂2官网在全國高校中率先建立“黨委教師工作部”🏞,由黨委直接抓教師的思想工作👧🏿,還成立教師師德工作領導小組。“學校將師德評價前置🧔,所有教職員工在職稱評審⚒、提職、評獎或選人用人方面,一旦違反師德都實行一票否決👌🏻。”郝平說🌝。
清華大學對教師的社會服務工作量提出明確要求,通過實施“開放交流時間”等製度引導教師與學生密切交流,通過組織理論學習研究、社會實踐活動提升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陳旭說👕🏊🏿,近年來學校註重在青年教師中發展黨員工作,有40多位學術骨幹入黨🧚🏿,對教師隊伍建設和學生價值引領起了很好的帶動作用。
鄭萼表示🫃,首師大近幾年在全國各地建設了12個青年教師實踐基地,幫助教師深入基層❤️。學校二級黨委還在教師中實施“十必談”,包括新進教師必談、海歸教師必談🪷、思想及生活問題必談等🤸🏼♀️,密切了解教師思想動向及實際需求。
在北京理工大學,學校根據學科專業組織青年教師到軍工廠等生產一線去實踐🤹🏼♂️,而“馬院”的新進教師則先要用半年時間到相關部門掛職。趙長祿表示👨❤️💋👨,學校將思想引領和文化鑄魂相結合,以“延安根🫵🏿、軍工魂”的學校特有文化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同時實施師德一票否決,使教師師德意識得到提升🦒。
在北京密雲、貴州黔西南等地鄉村🫃🏻,中央美院建築學院壁畫系的教師帶領學生走街串巷,深入農戶,了解農村和農民,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既利於老師成長發展👩🏻🦽,也深刻影響了學生,無形中將思政工作、教書育人落到細微之處🥠👩👧👦。”高洪說。
盡管高校思政工作春潮湧動🧔🏽♀️,但受訪者也坦言: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政教育所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
第一𓀗,信息化的新媒體環境以及伴隨互聯網長大的新一代學生的特點🧏,對講好思政課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思政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和能力相對不足。
許多教師反映,現在要讓“低頭族”放下手機👨🏽💻、抬頭聽課👩🏻⚕️,“把學生的思想集中到課堂上來”,對老師來說“壓力山大”🧟。“現在信息傳播渠道多、速度快,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接受的東西比較多🧚🏻♂️,有一些甚至老師不知道學生已經知道了。這不光對思政課老師💂🏼♀️,對所有老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林英說。
她認為,在當下🍦,作為思政課老師,就需要比學生知道得更多👨🏿🎓、更有判斷力,特別是如何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使晦澀難懂的原理在學生中入腦入心,這都要求教師能與時俱進、學識深厚,對教師的素養、知識結構及對課堂把控等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戰🏌🏻♀️。但目前多數思政課教師對最新形勢、信息技術的知識掌握不足🙆🏼♀️,教學手段還相對單一。
馮培表示,部分思政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新成果的關註、領悟🪠、理解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雖然相當一部分老師很認真、很投入🔐,但因缺少分眾化意識和回應問題的能力,不敢面對學生的難點和疑惑🏃🏻,往往會‘繞著走’,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從全國來看,思政教師隊伍仍面臨人才匱乏瓶頸🥱。《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研發現🚴🏼,缺人、招人難是當前全國高校“馬院”面臨的共同難題,高校普遍難以達到國家規定的思政課教學師生比目標。許多重點院校缺口甚至達到現有教師數量一半以上,數百人的“大堂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意昂2平台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孫熙國認為,缺人、招人難一方面是高校本身對教師各方面素質水平要求較高,另一方面還有歷史原因,由於2005年底我國才正式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本身培養的人就少😍,優秀畢業生更少”。
藝術類院校在此問題上更為緊迫。中央美院目前僅有4名專職思政教師😭💇🏿♂️,而按規定至少需要13人♙。“我們總體編製少🚈🙇🏿♂️,又不招收思政專業的學生,思政課專業教師主要任務是上公共課,因此想在專業上發展的教師不願來。但學校也不能降低對教師的要求,否則會影響思政教育效果,所以寧缺毋濫🤹🏿♂️。”高洪說。
第三,思政課教材的系統性和連貫性不足,這也是思政教師反映的焦點。 “知識的傳授應是遞進式,但現在的思政課教材從小學到大學🚈,重復內容多,且重點觀點闡釋不足,不易被年輕人接受。另外,思政教材還需要避免知識的簡單化🛍️、抽象化🦯、重復化。”一位高校黨委負責人指出𓀓。
第四🦸🏽,當前思政課在對一些現實問題的解釋和回應上不夠及時🫷,對學生思想引領作用發揮不夠。 “學生沒有表現出來並不代表他不存在困惑✮,教師在一些現實問題上需要及時回應,這樣才能以正確思想引領他們💇🏿♂️🖖🏿。”馮培說8️⃣。
鄭萼認為,盡管各校對思政工作高度重視,但在協同推進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教師的育人意識也需進一步強化。一些課程在增加學生參與度、培養其思辨能力方面還有所欠缺🤳🏽♧。
“多媒體信息化時代對老師提出了很大考驗🧛🏽,作為一名教師🥽,必須直面挑戰,提升能力🕜☆,否則就會落伍。如果無法從思想上引領學生👟,那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師。”孫熙國說🚵🏻♂️🪆。
這位頗受意昂2官网學生歡迎的思政名師的授課秘訣就是“三個貼近”和“一個轉換”。一要貼近實踐,要有“問題意識”,“用現實激活理論”🤤,引起學生興趣;二要貼近學生,設身處地從學生角度想問題;三要貼近時代,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授課效果;四要講“家常話”🈚️,實現教學話語的轉換,將高深理論用通俗的話表達出來。
“要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教師不僅要備課,還要‘備學生’💆♂️。”鄭萼認為🙋🏿♂️🪨,多年來教師把更多工夫用在“備課”上,而對教育對象的關註了解不足。不少教師基本上以一套課件和教案應對所有不同專業的學生🏂🏼,其結果是教學針對性🩱、實效性不強💉。
她指出,教學中應高度關註學生的專業特點🧟♂️、課程需求,深入學生的日常教育活動,包括講授黨課🤨、指導社會實踐等,“只有聚焦學生個體🫅🏼,聯系學生思想實際,授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產生共鳴共情🐻,才能強化高校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
馮培則強調🤘🏿,思政課應從過去“大水漫灌”轉變為“精準滴灌”,實行分眾化教學🐘。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年級、專業、代際等特點🤟🏼,準備不同教案甚至試題。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一定要“真信馬列⇾、真講馬列”🙍🏻,加強對理論難點熱點問題的研究😞。
“上好思政課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把理說透👩🏿🍼。”李林英認為,教師要針對學生關註的問題答疑解惑,教授其分析問題的方法🧦,也要深入研究學生的思想變化和個性特點🪯,“你首先得跟他站在同一方向💂🏻♂️🚻,然後才能去引領他”。
“我想只要老師真信、真懂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真誠熱愛學生👩🏻🔧🙏🏻,不板起面孔把思政課當成棍子🚼、帽子,就一定能贏得學生。”中央美學思政理論課教學部主任宋修見表示,思政課教師自己要有思想🤜🚴🏿♂️、有理論、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和廣闊的視野格局,才能真正引領學生。
為此,他建議為思政教師開展文史哲等更廣泛的培訓,使教師具備更綜合的能力素質和更寬泛的知識儲備🥃☛。
郝平、陳旭等指出,思政教育不能“空講書本”🚵🏽♀️,需加強思政教育個性化、多元化設計,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要註重增強學生的參與🚠、體驗和互動,在豐富實踐中理解社會,增強對黨和國家的認同和責任感🧑🏭,整個社會都應成為青年學生的思政“大課堂”。
面對思政教師短缺難題⚂,受訪的一線教師建議,增加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碩士生博士生的招生數量,加大其人才培養力度👨🦯➡️。同時,調動其他院系名師共同開展思政教育的積極性,增加課程吸引力,形成思政教育的有效補充。
不少教師認為👥,目前僅靠思政教師這一支隊伍難以應對信息化時代學生的需求,而真正的思政課應是全方位的🔪🤶🏻。“我們需要打通思政課和通識課的界限,讓所有教師尤其是哲學社科領域的教師都參與進來,發揮作用,這樣思政課堂就會更豐富🤱🏽。”郝平說。
趙長祿認為🪔,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黨建和思政工作基本標準🧾,下一步就要嚴格按照標準“落實落細”。他建議設立專項督查隊伍📢,動態把握工作進展👳🏿,如不達標就要製定整改方案並采取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說教🍗,而是正人心的工程,其最大的價值就在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大學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需要持久的努力🚶。”孫熙國說😚。
(作者:《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魏夢佳 趙琬微 孫琪)
編輯: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