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使命
來源:光明日報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而邁入新征程,應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切實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使命就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體師生,激勵廣大師生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砥礪奮進。要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意義、歷史地位、豐富內涵、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學習領悟其中蘊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切實做到學懂弄通做實,不斷提升政治政策水平和思想理論水平。要深切體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意蘊,既要著重學習其中貫穿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又要切實領會其所體現出的政治立場☕️、使命意識、擔當精神。要堅守中國共產黨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補好理想信念之“鈣”,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的問題,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歷史和現實有力證明,培育和弘揚具有強大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是有效整合社會意識,維持社會系統正常運轉🎠、保障社會秩序良性有序的重要途徑。新時代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神聚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使命。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和製度保障🌦。要以認知認同為著力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教育各個方面,實現由形式認同向實質認同的轉化🦂、由理論認同向心理認同的轉化、由評價認同向實踐認同的轉化,切實增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效性。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價值因子和道德觀念,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開掘其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引導師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培育正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信仰,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這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為此,要著力提升師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以確保理想信念的堅定性,強化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教育,黨史🦹🏽♀️、國史教育,引導師生認清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明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教育,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要發揮道德典型的示範作用、道德文化的引領作用,加強公民道德文化建設,努力營造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的道德氛圍,創設和諧、文明、健康、有序的校園人文環境🦛。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化學雷鋒誌願服務,推進文明社會風尚行動,開展各類精神文明共建活動,提高師生文明素養、豐富師生文化生活、培育健康文明風尚,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貢獻力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新時代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要深入理解立德樹人的深刻蘊涵,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立身之本。新時代堅持立德樹人,就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切實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幫助師生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為完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重要職責努力奮鬥。要堅守立德樹人的根本價值取向,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增強在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辨明方向、看清趨勢🥓👩🏼🏫、把握未來的能力,自覺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要把握立德樹人的關鍵環節,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健全教師政治理論學習製度,引導教師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隊伍,確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作者:黃蓉生,系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教育部2017年“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項任務”成果)
編輯: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