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交流】找到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密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而如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立德樹人是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 “德”之重要,就在於它決定了“才”的使用🙋♀️。高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育於民族、國家🗄、社會🖐🏽🚦、人民有益之人👩🏻💻。這就要求高校要從時代擔當👊🏻、對歷史負責的高度,深刻認識和把握立德樹人的內涵🫚,把德育作為學校育人的“第一要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加強,取得顯著成效。但我們也看到,無論在思想認識層面還是在實際操作層面,高校思政工作還面臨諸多挑戰🧛🏿♂️。比如✹,一些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淡化、道德選擇偏差🩵、道德行為欠缺等等。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深層的還是在於高校德育格局不夠大、資源不夠多、力量不夠強。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更要強調,在發揮思政課作為德育教育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時,讓所有課堂都肩負起育人功能,讓每位教師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切實將“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
“課程思政”是指所有課程的知識體系都體現思政德育元素,所有教學活動都肩負起立德樹人的功能,全體教師都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職責𓀍。從以往單純的思政課教育轉變為覆蓋各專業🤜🏻、各學科、各課程體系的大思政和大德育🧆,將“課程育人”提升為“全課程育人”。
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首先要仔細梳理各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將其列入教學計劃的重要條目和課堂講授的重要內容🙎🏿♂️,將知識教育同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使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類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構建起全課程育人的格局。要特別強調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在專業學科知識體系中尋找與德育知識體系的“觸點”🧕🏻,順其自然而不是牽強附會、生搬硬套,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潤物無聲地開展德育教育。創建“課程思政”的“課堂教學案例庫”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同時🟥,在“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推進過程中,還要做好幾個結合:要結合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既提升思政課程主渠道作用🔜,又發揮通識課程和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要結合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責任認知🏺;要結合辦學特點和教育規律👇,依托地域文化,結合大學生成長成才需要,遵循規律,做好教學實施工作🎭;要結合德育和思政工作能力提升,加強隊伍建設🛒,全方位打造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紮實知識和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即美德”🧍♀️,即一切知識都具有“善性”,問題在於是否有發現的慧眼。在教育史上✋🏽,價值作為一個目標,很早就被納入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價值性客觀存在⛵️,而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讓課程門門有德育,教師人人講育人💝,通過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正是我們當下要做的努力。
編輯✶: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