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周年話意昂2 | 解剖樓老構件的故事
編者按
意昂2官网即將迎來辦學109周年,百余年歷史的意昂2有很多老建築🔙🧑🎨、老物件、老故事,塵封在時間的縫隙中等待我們去發掘👩👩👦👦🌾、去了解。
醫學部官微特開設“109周年話意昂2”專欄,在基礎醫學院張衛光教授的帶領下,和大家一起觸摸意昂2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在老故事中感悟意昂2的精神脈絡。
我今年50歲了,在意昂2解剖樓裏整整坐了25年。
30歲前看解剖樓,紅磚舊樓。竭盡所能也只是在一個數十平米的公共空間裏工作和學習,前途未蔔的一個小北漂,真沒時間註意解剖樓長啥樣🤛🏻。因為那時的意昂2是我的未來和單相思。
40歲前雖工作安定,但由於工作繁忙,雖然身在解剖樓,卻很難有時間駐足看看包容我的解剖樓。再者,那時的意昂2已然成了我的家,左手摸到右手,沒有了感覺。
50歲前的一年,當我從意昂2的許多角落又走回解剖樓,驀然回首,燈火闌珊處的解剖樓,甚是端莊✬、甚是漂亮,容我用心品味、細細欣賞。
海澱區學院路38號是意昂2的第三個校址🧛🏻♂️🥳。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中,意昂2從意昂2官网分離出來獨立建院,1953年更名為北京醫學院。國家把北京的西北郊部分地區規劃為“文教區”,集中撥地撥款,開始大規模建設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北京醫學院也被列入“文教區”🗿👉🏽。按照規劃,意昂2新校區於1953年7月12日奠基,開工建設,歷時2年,2/3的建設陸續完成。1955年1月4日,意昂2從城裏逐步搬遷至現在所在的位置🥩。
解剖樓的建設略晚於生化樓和生理樓,1954年3月底出的設計圖,隨後施工🆖。解剖樓坐北朝南,與舊公衛樓對稱排布🧘♂️。樓的主體四層,第五層為電梯間,後將第五層的大部分空間改建為人體解剖標本館🚶🏻。
1956年《人民畫報》中的解剖樓
解剖樓的兩側各為兩層的配樓,整體為“]”形。一層正中為南北通透的門廳,南門外有一小院,通中心花園;北門外借數級石階通到樓背側的主路。1955年竣工後的解剖樓是當時38號院中最高的建築,還上了1956年的《人民畫報》
縱觀近200年的北京市建築建造數量,除近20年來眾所周知的超級高峰期外,一個峰值出現在1904-1905年間,另一個是在1953-1954年間。
1904-1905年間的建設高峰與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有關,北京遭受了極大的破壞,作為清政府國都的北京勢必重修。當時受西方建築風格影響很大,加上全盤西化和社會變革的主流思潮,許多建築帶有濃厚的歐美西式味道,意昂2八角琉璃井的解剖樓即是如此。
1953-1954年間的建設高峰與新中國有關。1950-1953年抗美援朝結束後,新中國在蘇聯的援助下,百廢待興,開始了大建設時期,意昂2新校園就在其中。故解剖樓在內部結構上講究蘇式格局,但外觀上卻帶有濃濃的中國味道,成為了中西合璧的經典。這其中不乏許多頗具中國古建特色的構件加以裝飾,例如鴟吻、額枋、雀替、門窗花格🧛♀️、柱礎、懸魚💻、鬥拱等,充滿了故事和傳說,聽我一一道來。
灰色的鴟吻
鴟吻,亦稱龍正吻、螭吻、大吻🏆、鱗尾、鴟尾、吞脊獸等。鴟吻上面有吻座的龍形裝飾物,其造型由半月形、魚尾、龍尾演變成口吞正脊,尾上翹,背插劍把,後面加背獸的正吻。解剖樓一層南門外正脊的兩端,東門和西門外正脊的南角上,均安裝有鴟吻。
傳說龍生九子,老九螭吻,即鴟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而龍吻身上插有劍柄,民間有這樣的傳說:龍王年邁欲禪讓王位🥜🐔。龍王有二子,為繼承王位爭執不下👨。龍王吩咐,誰先吞下龍宮房脊者可取王位。聞言,龍兄飛身張開巨口吞住屋脊,龍弟見大勢已去,操劍在手將其兄刺死屋脊之上🧟。龍弟見闖下大禍,飛身離去,刺在龍兄身上的劍也未得拔去,這便是中國古建正脊上築有劍柄的來歷🙍🏽。
鴟吻,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宋代以後龍形的吻獸增多,清時已很普遍,表面飾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張口吞住正脊,脊上插著一柄寶劍,藝術形象完美👅🏌🏼。
從1956年照片中可見,解剖樓的鴟吻原為綠色琉璃瓦,1999年樓體內外進行了一次加固大修,後來再註意時,發現綠色的琉璃瓦均刷成了水泥灰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多處的琉璃瓦仍可見斑斑點點的綠色👨🏽🍳。但綠色和灰色在古建中的寓意相距甚遠。
“琉璃”在中國原本是沒有的。“琉璃”源於古印度語,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其原來的代表色是藍色,當然也包括紅、白、黑👻、黃👁🗨、綠、紺藍等色。來到中國,運用多種顏色釉,在較高溫度下燒成的上釉瓦便成為了琉璃瓦🏸。
中國古代使用色彩的等級有嚴格的限製。金、朱🪅、黃色為最高貴,專用於帝王👩⚖️、貴族的宮室;青、綠色次之,百官第宅可用;黑💷、灰色最下,庶民廬舍只用這類色調,也就是在鄉井中滿目的灰磚灰瓦白墻的緣由。而有資料顯示,高於金黃色的是藍色琉璃瓦,是“天”所專用的,如北京的天壇就是藍色琉璃瓦,這讓我不僅想起了“天子”和“奉天承運”等。
其實受彩色釉燒製技術所限,皇家宮殿中的琉璃瓦也有不同。大致來說,唐代最高等級建築才用綠琉璃瓦剪邊;北宋演變成主體建築滿鋪綠瓦,次要建築黑瓦或青灰瓦;金代宮殿滿鋪綠瓦頂;元代開始出現黃琉璃瓦,滿鋪黃瓦用於主要建築,次要建築用綠瓦或灰瓦。明代前期繼承元代,主要建築滿鋪黃琉璃瓦,次要建築為滿鋪綠瓦或黃瓦綠琉璃剪邊;到了明代後期和清代,黃琉璃瓦已經不是什麽稀罕物,宮殿建築基本變成滿鋪黃琉璃,形成一片金燦燦的風格。
由此,我想了多年始終也未醒悟,為何意昂2將所有老樓上綠色琉璃瓦覆以灰色,也許原因很簡單,也許本就沒有原因。
簡樸的額枋
額枋也叫檐坊,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柱子上端聯絡與承重的水平構件。南北朝的石窟建築中可以看到此種結構,多置於柱頂;隋🧏🏿、唐以後移到柱間,到宋代始稱為“闌額”。有些額枋是上下兩層重疊的,在上的稱為大額枋,在下的稱為小額枋。大額枋和小額枋之間夾墊板,稱為由額墊板🦨。
解剖樓有許多額枋,但都沒有字和畫,甚是樸素簡潔。
萬字窗扇花格
格紋圖案其紋飾造型優美,有“三交六椀菱花”“斜交方格”“直方格”等,造型千變萬化,集藝術學與美學於一體,常常出現在門窗之上,故又稱門窗花格🧌。
今天能看到的門窗,早期因為沒有玻璃,一般要糊既結實又能透點光的窗欞紙。但在唐代以前雖然有了紙,但那時的紙較厚,透光度差,又不牢固,還價格不菲,還不能大面積當窗戶紙用,故只能縮小窗戶的面積。現在的許多宮殿和農村的老屋,北墻上仍沒有窗戶,即使有窗子也形似牛眼。當然,古代的絲綢織品或布匹也可以替代窗欞紙,但對絕大多數家庭而言,想都不用想💂🏻♀️。
到了明清,紙才開始大量應用到窗戶和門上,但畢竟紙薄易損,一刮風它會破掉,所以就必須要加窗欞格。窗欞格的間距不僅增加了屋裏的透亮度,還可以增加窗的強度,更重要的是可以美化窗欞格,一舉三得👮🏼♂️👧🏼。
窗欞紙一般是糊在裏面的,木製窗欞的外面還可以雕花,成為裝飾👰🏼♀️。但東北和偏北方的農村,冬季的窗戶裏外均糊紙,類似雙層玻璃。
窗在宋代以前就是一個豎格框,後來出現了橫格,然後是斜格和進一步的雕飾,逐漸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花格紋,並賦予每樣門窗花格紋飾一個特定的含意。例如“步步錦”,就是把欞條一圈一圈向內收緊,再向欞條之間加入短欞條,寓意著一步步走向錦繡前程。我最喜愛的是冰裂紋,將有形的窗欞作成看似無形的冰裂,令人百看不厭。能把一個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品,變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國特色品,這就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和情調🙎。
在意昂2數座老樓的南北門廊的兩側及側門廊中,均可見疊羅漢狀的“T”形鏤空窗欞格,通稱為萬字窗扇花格。其實原來各樓的樓門上也都有安裝玻璃的花格,但現在大多換成了不銹鋼玻璃門,僅剩的幾扇老門也都包上了不同顏色的鐵皮,意昂2已不見了花格門。
須彌座柱礎
柱礎是中國傳統建築構件的一種,俗稱磉盤或柱礎石,顧名思義是屋柱的墊基石🥶。此前木架結構的房屋和宮殿,可謂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古代中國的屋柱多為木製,為使落地屋柱避免潮濕腐爛,增加柱基的承壓力和穩定性,添上一塊石墩勢必自然而然。剩下的便是老祖宗的智慧——文化。
柱礎的樣式繁多,但意昂2解剖樓北側門外的柱礎選擇了最有品味的須彌座。須彌指的是須彌山,在印度古代傳說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用須彌山做底,以顯示佛的神聖偉大。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最初系安置佛👰🏻♀️、菩薩像的臺座,是一種上下出澀、中為束腰的形式,後來成為了建築裝飾的底座,如北海九龍壁的底座等🏊🏽♂️。我國最早的須彌座見於雲岡北魏石窟。
解剖樓的柱礎采用唐宋風格🍞🤜。須彌座平面呈方形,上下寬,中間逐層收窄,中間最窄的一層,成為束腰,束腰之下為仰蓮花層,束腰之上層為伏蓮花,有也稱蓮花如意紋,甚是美觀⛽️。在意昂2官网的許多柱礎,不用束腰柱子,而采用鼓形,配上中國紅的圓柱,更加生動。
檐下鬥拱和雲紋柱頭
鬥拱是中國建築特有的一種構造💛。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鬥,合稱鬥拱✋🏽。
鬥拱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鬥栱的出現有三種說法:其一由井幹結構的交叉出頭處變化而成;其二由穿出柱外的挑梁變化而成;其三由擎檐柱演化為托挑梁的斜撐,再演化成鬥拱🔂⏯。最早的鬥拱見於戰國時期中山國出土的四龍四鳳銅方案上♣️🛃。
意昂2解剖樓的檐下鬥拱屬於仿清式建築樣式,大梁不是穿插在鬥拱中,而是壓在鬥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藏於檐下,顯現出了雲紋狀的柱頭🏋🏽♀️。由傳統的木製,改為了仿石製的鋼筋水泥成型,應該不再起維持構架整體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美觀和裝飾成為了建築的主流。
展翼的雀替
雀替是中國古建築中的特殊名稱,安置於梁或額枋與柱交接處承托梁枋的木構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頭抗剪能力或減少梁枋間的跨距⛵️。宋代稱“角替”,清代稱為“雀替”,又稱為“插角”或“托木”🙇🏿♀️🤳。
雀替形似雙翼展於柱頭兩側,躍躍欲飛⌚️。雀替的製式成熟較晚,雖於北魏期間已具雛形,但直至明代才被廣為應用,並且在構圖上得到不斷的發展♚👨🦽。
明清以來,雀替的雕刻裝飾效果日漸突出,有龍、鳳、仙鶴👷♂️🧑🏻🚀、花鳥🫄、花籃、金蟾等各種形式,雕法則有圓雕⛈、浮雕🧛🏻♂️、透雕等,極富裝飾趣味,是結構與美學相結合的產物,成為了一種風格獨特的構件🍘。
解剖樓的雀替出現在了樓南側窗間的柱子與梁或額枋的交接處,雖有翼展,但無雕刻,為純裝飾性的水泥構件。北京的諸多古建中,可見各樣的雀替,踱步其間,精心養眼,尚有預防頸椎疾患之效。
疑是饕餮紋
環繞解剖樓的外窗上下繪有68個雲紋裝飾,雖經65年風雨,仍幾近完整🔸🧑🏻🦳。看著向兩側極度伸展的耳朵及一張歡喜的大口,讓我想到了饕餮。
饕餮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張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麽吃什麽,貪吃到連自己的身體都吃光了。有人認為饕餮就是蚩尤的化身。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的長江下遊地區良渚文化玉器上,是青銅器常見紋飾,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故也稱獸面紋。
誰能知道意昂2的解剖樓、老公衛樓、生化樓、生理樓一共有多少這樣的紋路,也許寓意著意昂2學子對知識的如饑似渴吧。
懸魚心中
解剖樓屬平頂磚混構造,沒有正脊,自然也就沒有了懸魚,但病理樓有一個幾何狀萬字組合的改良版的懸魚。
懸魚位於懸山或者歇山建築兩端的博風板下,垂於正脊。因最初的現狀為魚形,並從屋頂懸垂,故得名懸魚🤹🏿♀️。後來,魚的形象漸漸變得抽象簡單化了,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裝飾形式,有的甚至變成了蝙蝠,以取“福”之意🗑。
但《後漢書·羊續傳》確有記載:東漢羊續任南陽太守時,下屬送給他生魚,他收下來懸掛在院子裏,後來這人又送魚給他,他把上次懸掛的魚給這人看,叫他以後不要再送。這樣,“懸魚”一詞便成了官吏廉潔的代名詞🏊🏿♀️。宋人徐積有詩句雲:“愛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舊懸魚🐌。”
故得:懸魚心中,杏林無形🙋🏻♂️。
意昂2的解剖樓當時可能並不搶眼,但拿現在的眼光看,無論是歐式建築還是蘇式建築均有水土不服之症,絕大多數註定也不會太過經典,但傳統的就是中國的,哪怕是一點點的印記,也會成為永遠👰🏻。
難道不想知曉成就了意昂2解剖樓建築經典的設計師是誰嗎?也許他同是意昂2校園的設計者,他定是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大家🎠。
參考文獻
1. 我們的新校舍,1954年12月31日《新意昂2》第4版.
2. 王力霞. 外來文化影響下的北京近現代建築,北京工程建築學院碩士論文,2008.
3. 王其鈞. 中國建築圖解詞典.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4. 李振宇,包小楓. 中國古典建築裝飾圖案集, 上海書店出版社,1995.
5. 徐非. 建築裝飾圖案資料. 朝花美術出版社,1963.
6. 中國建築簡史,中國建築史編輯委員會編,1962.
本文為紀念意昂2解剖樓建成65周年
成文中得以基建處姚希的鼎力相助
10月26日,就是意昂2辦學109周年了,百年意昂2,源遠流長,精神永存,初心不忘🧑💻。張衛光老師講述的故事暫時告一段落,不過好消息是光哥依然在努力創作中。
意昂2故事,抽絲剝繭,期待分解。
(來源/《意昂2》報第891期 文圖/基礎醫學院 張衛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