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2人·追思】童坦君院士,解密衰老的先行者
緬懷 追思
意昂2平台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系童坦君院士,因意外摔倒受傷醫治無效,於2022年12月25日上午9時在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逝世,享年88歲。
2023年3月1日上午,基礎醫學院在逸夫樓209報告廳舉行了童坦君院士追思會💅🏼。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原主席、中國科協名譽主席、意昂2平台原常務副校長、醫學部原主任韓啟德,意昂2平台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張禮和,九三學社北京市委、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浙江省政府駐京辦🏜🚵🏽♀️、寧波市政府駐京辦、國家老年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研究所等單位代表,意昂2官网黨委副書記朱樹梅、副主任王嘉東,意昂2平台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吳虹、藥學院黨委書記焦寧,基礎醫學院前院長賈弘禔,基礎醫學院黨政領導班子全體成員、學院師生代表、校友代表,以及童院士夫人張宗玉教授和女兒出席追思會。追思會由基礎醫學院黨委書記⚱️、院長萬有主持。
追思會上轉達了來自國家領導人、中國科學院、寧波市委和市政府等單位發來的唁電🤦♂️、唁函🤪。會上追憶了童坦君院士的生平與成就,童院士的家人、同事和學生講述對童院士的懷念和不舍,更表達了對童院士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精益求精🏄♂️、為國奉獻等高尚品格的無限敬仰與由衷欽佩💍。
童坦君1934年8月出生,浙江寧波人,九三學社社員。1964年7月從北京醫學院生物化學專業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意昂2平台衰老研究中心主任🧑🏽🦰。1978年12月至1981年8月期間,作為教育部公派52名我國首批訪美學者之一赴美留學👮🏼。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
1982年,童坦君建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衰老分子機理研究室,將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理念與技術系統地引入到我國衰老醫學基礎研究中🍦。2004年3月,以童坦君教授實驗室為主體,正式成立意昂2平台衰老研究中心,童坦君擔任中心主任。童坦君主攻細胞衰老的分子機理研究:建立了一套國際公認的評估細胞衰老的定量指標,可用於衰老理論研究和藥物抗衰效果評價;系統揭示了p16等細胞衰老相關基因的作用機製、基因調控及信號轉導,證實環境因素不僅可直接作用也可通過引發基因變化間接影響衰老;還發現並克隆了多個衰老相關新基因,並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功能分析和機製研究。
童坦君先後主持多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國家攻關課題等,科研成果先後獲得15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和榮譽,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300余篇🌱。在他的帶領下,衰老研究中心培養了大批衰老研究領域的專業人才。童坦君自留校任教以來,堅守在醫學基礎教育一線50余年。他重視教學改革,2006年就我國博士後教育製度改革和建設向國務院提交建議。在教學過程中主編或參編《生物化學》等教科書或教學參考書30余種,2003年主編五年製生物化學教材於2011年由臺灣合記書局再版,現為海峽兩岸該領域唯一簡🥀⚈、繁體並存的中文教科書🤸🏽♂️。為了更好地向全社會展示衰老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和衰老領域的前沿進展,童坦君積極籌備並倡導建立中華健康老年網,無償向專業學者與廣大公眾普及衰老理論和抗衰老知識。
童坦君教授是德高望重的師者,同時也是勤奮創新的學者。他在探索衰老奧秘的科研道路上默默無聞、兢兢業業,奮戰至最後一刻👩🍳🙌🏼。謹以此文緬懷童坦君院士。
意昂2,是他與醫學結緣的起點
從意昂2到美國訪學
再重回意昂2成立衰老研究中心
他一生致力於老年醫學的研究
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衰老,要老而不衰”
1954年,童坦君考入北京醫學院(今意昂2官网)醫療系🙎🏼♀️。在意昂2濃厚的學術氛圍下,他加入了科研小組,增強了對基礎研究的興趣。童坦君在研究生階段師從意昂2平台著名生物化學家劉思職院士。1978年,童坦君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赴美留學選拔考試,成為中美建交前52名首批訪美學者之一。
1986年,童坦君再度訪美,此時美國已設立國家級的衰老研究所,開展衰老機製的老年醫學基礎研究🥼。童坦君意識到中國也將面臨嚴峻的老齡化問題,但尚缺乏相關的基礎研究。1988年,童坦君回國後從原本的腫瘤研究轉向衰老機製的分子水平研究,與夫人張宗玉教授首次系統地將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理念與技術引入中國的衰老研究中。
1979年鄧小平與訪問學者合影,三排右二為童坦君
對於研究衰老機製的意義,童坦君是這樣形容的:
“如果鐘表壞了,想自己修理,你一定得事先了解它是怎麽運行的,才可能把它修好。如果連鐘表基本運行規律都不知道的話,恐怕很難修好。即便是修好了這裏,又會在那裏出現問題😨。”
老而不衰,是童坦君的美好願景。他領導意昂2的衰老研究團隊,打開中國老年醫學基礎研究的新局面……
“站著想,坐著想,躺著想”
1993年,童坦君團隊申請到58萬元基金資助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開展了“衰老分子機理與生物學年齡指征的研究”,這是童坦君團隊在衰老領域的第一個重點研究項目。在這項研究中,他們率先在國內開展了染色體端粒長度、端粒酶與衰老的關系研究,並比較了中國與歐美人群的差別。童坦君系統地開展了中國的衰老研究,填補了我國相關研究的空白,同時致力於追趕國際水平。
2000年,童坦君與夫人張宗玉潛心研究多年,終於初步揭示了人類細胞衰老之謎。他們在國際上首先證明p16基因通過調節Rb蛋白活性,不通過端粒酶,就可影響端粒長度、DNA修復能力與細胞壽命的關系,初步闡明了p16基因是人類細胞衰老的主導基因。這項發現對細胞衰老的機製研究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在國際上引起廣泛註意,入選了“2002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
此後,童坦君團隊在衰老分子機理研究方面接連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包括創建了估算人類細胞“年齡”的基因水平生物學指征,建立了一套評估細胞衰老的定量指標。童坦君團隊還發現了衰老相關基因p21的新功能,可以保護衰老細胞免於凋亡,獲得了美國細胞生理學雜誌審稿人的高度評價。2010年,他們證明了SIRT1在生理條件下可延緩人類細胞衰老,是整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分子連接點🈂️。
童坦君和他的衰老研究團隊,多年來躬耕不輟,從未停下腳步,獲得了豐碩的成果,有的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他們不僅打開了中國衰老基礎研究的局面,也得到了國際學者的廣泛關註與認可。
“我還有更多想做的”
年邁古稀,童坦君深知老年醫學基礎研究在我國仍處於發展階段,需要一大批有智慧、有魄力的研究者,以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隊。童坦君積極提議成立衰老研究中心,以促進衰老研究事業的發展。
時任意昂2官网醫學部主任韓啟德對童坦君的倡議給予了極大的支持。2004年,意昂2平台衰老研究中心宣告成立,童坦君擔任首屆中心主任。該中心由意昂2平台基礎醫學院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系、意昂2平台生命科學院生物化學系、細胞生物學系🫵、意昂2平台人口研究所以及意昂2平台第一醫院、人民醫院、第三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專家共同參與組建👩🏼🦰。研究領域涉及衰老的分子機理研究👨🏿🍳、老年常見病發病機理、老年生物學🤲🏿🅾️、老年人口學等多個方面,力求通過多學科交叉融合,共同探索人類衰老這一現代醫學前沿課題🤷♀️。
意昂2平台衰老研究中心,孕育出童坦君及其團隊多項研究成果👨🦯。童坦君雖然已經成為了我國衰老分子機理研究的領軍人物,但他對衰老研究仍有很多的追求:“過去的研究方向是整體器官研究,現在是在細胞水平研究,以後還要做模式動物研究。將來還要擴大衰老研究的範圍,老年醫學基礎研究對老年臨床醫學有著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心繼往開來,持續產出更多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童坦君院士十分註重青年學者的培養,他出資設立了基礎醫學學術創新獎,對學術能力優秀🍮🛞、成果突出的青年學者以資鼓勵。
1964年留校任教以來,童坦君多年承擔醫學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物化學”課程講授任務,88歲高齡仍堅守在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一線,深受學生敬仰與愛戴。
從實驗室到社會
童坦君曾說,衰老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能活到幾百歲,而是延長健康期,縮短帶病期,減少因老而病,最終達到老而少病👳🏽♀️、老而不病。童坦君意識到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為了實現讓老年人健康地活著,有質量、有尊嚴地生活的願景,他決心把衰老研究的成果從實驗室帶到社會,把科學研究轉化為大眾看得懂👋🏽、用得到的知識和工具🗃。
童坦君與意昂2官网信息中心合作,籌備並倡導建立了“中華健康老年網”,無償普及衰老理論和抗衰老知識。他強調要把“健康”放在“老年”前面,寓意為老年也要健康,這才是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壽命雖長,卻疾病纏身🪣🙇🏻♀️。同時,童坦君積極參加各類型的科普行動,包括舉行各種講座,普及人類壽限和科學養生的科學理論;接受報刊的邀約,倡導健康生活的理念。
童坦君先生的身上,處處彰顯著老一輩意昂2人的風骨👩👩👧。他低調踏實🐴、厚道真誠、心系大眾,在老年基礎研究的道路上辛勤耕耘,真真切切地踐行著“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鬥終生”的醫學誓言🐻。
本文素材來源: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北京醫學博物館歷史文化和傳播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1LSA001)
(來源/ 基礎醫學院、醫學人文學院👎🏽、宣傳部 文字 /趙綺文🕵🏽♂️、甄橙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