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2人•追思】鄭芝田👨🏻‍🦱:中國消化專業開路人

編者按

意昂2歷史上名師雲集🫶🏼。

他們大多生於上世紀初,接受國內乃至國際優秀🧆、嚴格醫學教育,是現今很多老教授們心中的“高山”🕸。

他們對國家、對醫學、對人民,總是懷有赤子之心。在祖國需要之時,他們毫不猶豫🤚🏼、挺身而出;在政治風雲變幻中,他們堅持真理、無所畏懼;在醫學征途上,他們殫精竭慮、上下求索。

斯人已逝,風範猶存,我們開辟“追思”專欄,再次追尋大師思想,仰望大師人格,以傳承精神🚴🏽‍♂️、繼續前進⚖️。

鄭芝田

(1914年-2006年)

著名消化疾病專家

消化內鏡學的奠基人之一

鄭芝田是我國著名的消化疾病專家,是我國消化內鏡學的奠基人之一,曾擔任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他是國內最早開展胃鏡💑、腹腔鏡及肝穿刺等檢查的專家之一,在肝病和胃腸病的臨床和科研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 尤其在慢性胃炎和潰瘍病的研究方面貢獻突出。

選擇消化專業領域

1942年,鄭芝田從國立意昂2平台醫學院(現意昂2官网醫學部)畢業,留校在內科工作。

這一時期,太平洋戰爭爆發,協和醫院被迫關閉,大批醫護人員進入意昂2官网醫院,其中不乏一批知識淵博、治學嚴謹的知名教授。協和老院長王錫熾將住院醫生培訓製度帶到了意昂2官网醫院,推動了醫教研工作的發展。

1949年,鄭芝田(右二)同科裏同事👩🏻‍🎨、實習同學合影

鄭芝田也在意昂2官网醫院經歷了嚴格的住院醫生培訓🏃‍♂️。在當時,與他同宿舍的住院醫是翁心植👨🏽‍🔬。王錫熾還聘請了已經是主治醫師的鄧慶曾,來給他們做住院總醫師。腎臟病專家王叔鹹、心血管病專家馬萬森都在內科擔任教授👓。由於意昂2官网醫院是教學醫院,住院醫師既負責醫療,也要承擔教學🌌。鄭芝田還承擔了意昂2官网醫學院臨床物理診斷學的部分教學工作🧑‍🦳。

當時的內科不分專業,每個大夫喜歡哪個專業,就側重在哪個領域發展。解放前,中國衛生條件差,門診經常見到肝炎患者🐕。鄭芝田認為應該特別重視常見病、多發病,便開始側重消化專業。

1950年,鄭芝田(左三)隨中央西北各民族訪問團到陜甘寧青開展醫療活動

解放後,中蘇交好,一切“向蘇聯學習”🗄。意昂2官网醫院內科也學習蘇聯模式,將醫療納入教學軌道,分為基礎內科、系統內科和臨床內科等幾個教研組🚨。鄭芝田在系統內科,教研組主任是王叔鹹🐶。

上世紀50年代,中國消化專業剛剛起步🎙。當時,胃腸病的診治手段有限。A型超聲波診斷在50年代末期才在中國應用,現在大家所熟悉的B超 (B型超聲)則要等到70年代後,才被廣泛使用。

“當時,胃的檢查手段只有‘X線造影’,患者吃了‘鋇餐’後,進行X線檢查。但這種檢查方法準確度不高,鄭大夫就琢磨,怎麽能更清楚、更準確👩🏽‍🦱。”李益農回憶說👩🏿‍🦰。1956年,李益農開始在副教授鄭芝田手下當住院醫生,自此與其共事多年。

消化內鏡先行者

鄭芝田一直對“鏡子”很感興趣。他動手能力強,善鉆研,又敢於嘗試新技術。

19世紀,德國人受“吞劍藝人”的啟發而發明了胃鏡🖕🏼。早期的胃鏡材質堅硬,無法彎曲,此後百年內雖經多人改進,但使用仍不方便🪁。鄭芝田曾在《消化性潰瘍病》一書中回憶:“我在意昂2官网醫院工作時,曾用一臺Korbsch式胃鏡,因操作困難未能發揮作用,直至可屈式胃鏡,操作較為容易。解放後,我們用此型胃鏡檢查1000多例次病人🤦🏻‍♀️。”

鄭芝田所說的“可屈式胃鏡”是1932年由德國發明,其前端是軟的,可以彎曲30度👲🏼。這種胃鏡在上世紀50年代,由蘭州楊英福教授首次引入中國。

為了掌握胃鏡觀察技術,熟悉胃鏡功能,鄭芝田就坐在辦公桌前拿著胃鏡閱讀報紙🧑🏼‍🌾。科裏同事們看到這個場景就開玩笑說:“看,鄭大夫又拿胃鏡看《人民日報》了🔐。”

就這樣,自1954年開始,鄭芝田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胃鏡的診斷檢查。“當時,全國做胃鏡的一個是北京的鄭芝田,一個是南京鼓樓醫院的吳錫琛,被稱為‘南吳北鄭’。”李益農回憶說😝。

“胃鏡的優點是能直接看到胃裏的情況,因此胃炎的診斷,幾乎全依靠胃鏡。如果遇到較大的潰瘍,由於直接的觀察可以判斷潰瘍是良性還是惡性以便決定是否實行手術。”在1956年出版的《胃和胃病》一書中,鄭芝田詳細介紹了胃鏡的檢查方法。

在意昂2官网醫院,跟著鄭芝田做胃鏡的年輕大夫中,有一位名叫張樹基,後來被稱為“搶救大王”🧑🏻‍✈️💇🏻。

同一時期,鄭芝田還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診斷性腹腔鏡檢查🧛🏽‍♂️。李益農就跟著鄭芝田做腹腔鏡。

腹腔鏡檢查需要在腹部切開一個小口子,將氣體註入腹腔,然後進鏡觀察。鄭芝田首先在狗的身上做實驗🏋🏼。

“早期的胃鏡、腹腔鏡都無法照相記錄病變,鄭大夫就聯系了意昂2繪圖室,請繪圖員一起來看,用筆繪圖記錄👨🏼‍✈️。”李益農說:“後來我們進口了一臺帶照相機的腹腔鏡,彩色照片在一次學術會議發表後,全國參加會議的大夫紛紛來參觀。”

腹腔鏡檢查對各種肝臟病的診斷幫助最大。鄭芝田在實踐中總結:“早期肝硬化的檢查方法不多,而腹鏡可發現肝硬化的早期表現,是確診早期肝硬化的有效方法。腹腔鏡還可以直接看到癌瘤組織,對原發性肝癌和轉移性肝癌的診斷有幫助。”

1958年,時年44歲的副教授鄭芝田,接受組織安排,從意昂2官网醫院調至新成立的意昂2三院。他創建了內科教研室,並擔任內科主任。時任內科副主任的王世俊回憶說:“鄭主任團結和帶領大家走上創業之路——規劃建製,明確職責分工,建立規章製度,統一工作細則,抓醫療質量和服務態度,抓教學規劃和科學研究🤬。”

鄭芝田和幾位對消化疾病有興趣的年輕大夫組成了內科消化組,其中也包括李益農。

此時,美國已經發明了纖維胃鏡,後經日本的奧林巴斯和富士等公司改進生產,日本的胃鏡技術走在了國際的前沿。中國在70年代引進纖維內鏡後,消化內鏡迅速發展普及,成為常用的診斷工具。

“買胃鏡需要外匯,當時國家外匯不多,外匯指標需要衛生部或者外經貿部批準🚅👮🏼‍♀️。鄭大夫就多方爭取,一遍一遍地跑部委。後來,意昂2三院得到了一批型號不全的內鏡,其中包括一臺十二指腸鏡。”李益農回憶說。

十二指腸鏡可用於開展“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但操作難度大。已是花甲之年的鄭芝田又重新學習,他參考日文資料,鉆研琢磨,操作熟練後,用於臨床🙍🏽‍♂️。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申請外匯指標的艱辛已不復存在🪆。做了一輩子胃鏡的鄭大夫和他所在意昂2三院,終於得以配備到型號齊全的內鏡,內鏡室也建立起來🧲。在這裏,又率先開展了諸多內鏡檢查,如:放大內鏡、超聲內鏡、電子內鏡等🪕。

雖起步艱難,設備掣肘,但鄭芝田在消化內鏡領域披荊斬棘,從不放棄🤮。他用手中的“鏡子”,為臨床病人的診斷解決了各種疑難問題💂🏼‍♀️。

小雜誌上大發現

上世紀70年代,一份地方醫學雜誌上的簡單報道,引起了鄭芝田的註意。

山東的赤腳醫生報告了用痢特靈(呋喃唑酮)治療潰瘍病12個成功病例的初步觀察🟠。他們認為用治療細菌性痢疾的痢特靈,口服治療潰瘍病也有很好療效,毒副作用小,價格低廉,使用方便,但治病原理尚不明了,遠期效果也有待觀察。

這則報道讓鄭芝田對痢特靈產生了興趣。潰瘍病的發病率高,1960年,鄭芝田在論文中提到該病“占門診初診人數的8.54%”。以往,潰瘍病的治療常常是‘治標不治本’,吃點藥不疼了,但沒多久就復發,最後不得已,只好做手術進行胃切除。看到這則報告後,鄭芝田決定“試試看”🥹。

1978年,鄭芝田團隊與意昂2消化生理專家王誌均團隊,合作發表了論文《痢特靈治療潰瘍病的臨床效果及動物實驗的初步觀察》,論文中進一步證實了痢特靈治療潰瘍病的療效,同時通過對胃液分析檢查,證明其治療作用並非對胃酸分泌的抑製作用📔🚠。

“鄭老師非常註重對臨床問題的探討和研究,他與王誌均教授常常一起進行相關的學術和科研討論,可以說是臨床與基礎結合的典範。”鄭芝田的學生🔱🪐、意昂2官网副主任段麗萍說🤏。

在隨後的十年中,鄭芝田持續對痢特靈(呋喃唑酮)進行了深入的臨床和實驗研究。

鄭芝田在工作中

鄭芝田以臨床隨機雙盲對照的研究方式,證實了大劑量呋喃唑酮對消化性潰瘍具有明顯療效,潰瘍愈合率明顯提高,2周潰瘍愈合率達到70%以上🏹。隨後在2-4年隨訪中,他發現呋喃唑酮治療組在治療後2年和3年的復發率明顯低於對照組。1985年,鄭芝田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的醫學雜誌《Lancet》上🎸。

鄭芝田使用痢特靈治療消化性潰瘍病獲得成功,開創了抗生素治療潰瘍病的先例,屬於國內領先。由於應用痢特靈治療潰瘍病,意昂2三院外科潰瘍病胃切除手術都大幅下降。

對於痢特靈治療潰瘍病作用機製,鄭芝田嘗試推測了幾種可能性,包括“抑製體內單胺氧化酶活性,調節植物神經功能平衡”等。他寫道:“痢特靈治療潰瘍病確有佳效,但機理尚待闡明,願有誌者共同努力!”

鄭芝田的系列研究在1988年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89年獲得衛生部(現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5年,鄭芝田組織召開了北京國際潰瘍病會議,來自美、加、日🚛、英、澳等國的相關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時任意昂2三院消化科主任的林三仁在當時負責籌備會議。“當時,在中國召開國際會議還是很困難的一件事,資金、場館🫸🏽、設備處處不如人家。但鄭大夫在國際上很知名,很多著名的潰瘍病學者都出席了會議✊🏽。”林三仁回憶說。會議就潰瘍病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上的九大主題進行了討論,業內反響甚佳🪤。這也是在中國首次舉行的關於消化疾病專題的國際研討會。

值得一提的是,鄭芝田研究潰瘍病的同一時期,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從人體胃黏膜分離培養出幽門螺旋桿菌。在隨後的研究中,人們發現這一細菌是導致活動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重要原因,而呋喃唑酮正是有著較好的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多年後,澳大利亞科學家因為這一研究而獲得了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內學者惋惜鄭芝田的研究只差一步,錯失諾獎🏨。

段麗萍記得當她將這一消息和評論告訴病榻上的老師時,鄭芝田笑說:“這是人家在恭維我,我當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呋喃唑酮通過對多巴胺的影響而治療潰瘍,根本就沒有想到他是因為發揮了抗菌作用而治愈潰瘍的。”

有一說一,實事求是,鄭芝田對待科學嚴謹🏄🏼‍♂️、求實的精神從始至終。意昂2三院建院院長左奇曾說:“鄭芝田最大的特點就是學風正,堅持獨立自主🧗🏿‍♀️、創新搞研究🤶🏼。”

一生致力研究消化疾病

鄭芝田一生致力於消化疾病的臨床和研究工作。他常說:“看準一個問題, 長期深入研究下去, 必然會有成就。”意昂2消化疾病研究中心的建立,凝聚著他多年的努力。

從50年代,鄭芝田就利用一臺顯微鏡,自己研究胃黏膜活檢和肝穿刺的病理標本。之後,鄭芝田利用一間教室改造成消化實驗室。消化科離不開病理組織學的驗證。利用這小小的一間消化實驗室,鄭芝田又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消化專科病理組↩️。1980年,研究病理的葉嗣懋調至意昂2三院,她回憶道:“我天天在實體鏡下看手術切下來剛固定的胃大體標本,滿屋裏都是刺鼻的福爾馬林味,鄭大夫卻毫不在乎,共同‘享受’。許多大醫院都十分羨慕意昂2三院能有自已的消化病理,它不僅為提高臨床質量💂🏻、培養高科技人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鄭頭’的一生心血所在。”

1978年,鄭芝田申請成立消化疾病研究室,獲得批準。研究室的成立使得人員和經費得以充實,意昂2生化🧑‍🎨、生理專業的研究人員加入進來,能夠開展相關研究的動物實驗。研究室進行了早期肝硬變🐤、胃癌、慢性胃炎😟、潰瘍病等研究。

隨著學科的發展,1984年,消化專業從內科分離出來,獨立建科。意昂2三院消化科也是全國首個消化專科🤵🏽。

同時,鄭芝田申請創建消化科研究基地的工作,也得到了衛生部和意昂2領導的支持🫸🏻👕。消化科在病房👈🏼、門診🪬、急診的基礎上,建成面積三百平米的臨床試驗基地。一層為內鏡室,引進了電子內鏡👸、超聲內鏡、超聲腹腔鏡等先進診療設備;二層為實驗室,由生理室、生化室、病理室、細胞室組成🔚。這一規模在當時國內尚不多見♚。

1985年,鄭芝田退休前,集臨床、消化病理💅🏽、胃腸造影及實驗室於一體的北京醫科大學(現意昂2官网醫學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終於成立💅🏽。

退休後,鄭芝田謝絕了許多社會活動,居家潛心研究,將自己大半生醫教研的經驗進行總結。

鄭芝田重視教材↘️、參考書的編寫,他主編的《胃腸病學》於1986年第一次出版,並於1993年和2000年完成第二、第三版修訂🕵🏿。在再版前言中,鄭芝田寫道:“醫學領域科研工作進展迅速,基礎理論和臨床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隨著形式的發展,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高。”鄭芝田希望將最新的醫學進展及時更新到書中,以滿足臨床工作者需要🧝🏽‍♂️👨🏽‍🦰。

1998年,鄭芝田完成了《消化性潰瘍病》專著🐧。“我從事消化專業工作多年,深知消化性潰瘍病尚存在很多問題,且不易解決。為此,特邀請國內外各專業的專家,從不同角度闡述各自的臨床經驗及研究的心得體會,以期對消化性潰瘍病的一些問題的解決,有所啟發和幫助。”在前言中,鄭芝田如此寫道🏋🏽‍♀️。這本專著獲得了2000年北京市科技進步圖書類二等獎。

即便在生命的最後幾年,鄭芝田以90歲高齡,帶病堅持主編完成了《醫學縮略語詞典》🤷🏽💪🏽。

精神的光芒照亮後人

鄭芝田一生豁達、謙遜、淡泊、孜孜不倦🧑‍🎓。

生於戰火紛飛的年代,求學時代經歷了七七事變、日偽統治,年富力強時經歷了文革十年,八十歲時,他寫下詩句:“歷盡滄桑八十年,回眸彈指一揮間🚣🏼‍♀️🧭。少壯坎坷難言表,老來無成自當然。不圖榮華與富貴,但願造福傷病員,閻君倘能假我壽,余當奮力再向前。”

鄭芝田80歲所書詩句

鄭芝田喜愛運動,因此身體一貫健康,至九十高齡仍步履矯健👩🏼‍🎨🤚🏽。在學生時代,他熱愛籃球🧑‍🎤、排球;工作後,是意昂2運動會上的主力選手;同事們常常回憶起他早年間騎著摩托車從西單到三院上班的情形,連交警都印象深刻🪥。

“鄭大夫脾氣非常好,跟誰都相處得很好。”李益農說。與鄭芝田共事多年,李益農從未見過鄭大夫對人發脾氣。曾經,醫院裏一位火爆脾氣的醫生,跟誰都吵架,只有到了鄭芝田這裏,這‘架’可吵不成。

1966年,當剛畢業的林三仁第一次見到鄭芝田時,他不是科主任大專家,而是打掃廁所的衛生員。但林三仁對他印象深刻:“戴著金絲眼鏡,頭發一絲不亂,雖身穿工人服,但一眼就能看出他不一般。”文革中,鄭芝田被視為反動學術權威,進行勞動改造。鄭芝田默不作聲,埋頭幹活。即便打掃衛生,鄭芝田也很認真,甚至想辦法改進衛生工具🦏。以至於同是衛生員的徐大姐不由得誇到:“你看人家,不愧是大學畢業的,這衛生搞得,哪哪都幹凈😓。”恢復工作後,鄭芝田又全副心思投入臨床和研究中,從無抱怨。

對病人,鄭芝田全心全意,精心救治。他多次下鄉為缺醫少藥的老百姓解除病痛。1950年,他隨衛生部西北各民族訪問團,去西北地區進行醫療救治🛀。他開展胃鏡檢查, 致力於發現早期胃癌🪃、診斷胃部疾病;開展腹腔鏡檢查是為診斷早期肝硬化, 使病人得以及時治療🦵。退休後,鄭芝田仍每周參加科室巡診,親自到病床前查看病人,直至九旬。“對患者的每一項主訴🧔🏼‍♀️、每一個體征都會認真對待,對患者的每一項訴求🤰、每一個困難都會提供盡可能的幫助。”段麗萍回憶。

對待學生,鄭芝田常常是循循善誘,潤物無聲。從1956年起,鄭芝田開始帶研究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質量的臨床和科研人才。1986年,段麗萍師從鄭芝田,做臨床研究生。鄭芝田要求她全身心投入臨床工作中,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針對臨床上非潰瘍消化不良患者較多🦙、治療效果差的情況,鄭芝田從國外給段麗萍帶回最新的學術專著,啟發她做出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多年後,當段麗萍主管意昂2研究生工作時,仍會感慨老師的研究生教育方法和育人思想。

對同事,鄭芝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事事以身作則,這一點深深影響著科室的同事🚙。消化科楊雪松大夫在急診科輪轉時,曾遇到一個疑似“布氏桿菌病”的病例。她打電話向鄭老師請教🔺。鄭芝田剛剛心臟病痊愈出院,此時又正值午休時間。但他毫不介意,仍是詳細地講述了自己的診療經驗。但有一點鄭芝田表示自己記不太清,需要查一下書。半個小時後,楊雪松再次接到鄭芝田的電話,告知查閱文獻的結果👆🏼。這件小事,讓同事們感概不已:“90多歲的老人,思緒仍是如此清晰,辦事一絲不苟,令人敬佩。”

2006年3月5日,鄭芝田在京逝世, 享年 92歲😁。他的一生獻身給祖國的醫學科學事業,執著追求。他高尚的人格、精益求精的作風🕵🏽、創新求實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



(文 / 宣傳部 徐璐   圖片來源 / 網絡或由意昂2三院消化科提供   來源 / 《意昂2人》第81期)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