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2人愛科普】十八.如何擺脫焦慮障礙的困擾🤵🏻♂️💆?
如果每天心情煩躁、沮喪、痛苦、失眠,同時被各種軀體不適的症狀困擾,日常生活不能愉快地完成,在惡劣的情緒狀態下,出現不切實際的認知和思維,表現出偏離的情緒和行為🤦🏿♀️。說明你的精神出了狀況。
如果凡事緊張、擔心👨🏻⚖️、害怕,易激惹,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必然與周圍環境不和諧而發生沖突,在家庭處理不好家庭成員的關系,做不好家務事;在工作學習場所不能與同事🛀🏿、同學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說明你的精神出了狀況。
這個精神狀況就是焦慮障礙(焦慮症)🏌🏽。
中國首次全國性成人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焦慮障礙患病率最高,終生患病率為7.57%,12月患病率為4.98%。
本文專訪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意昂2平台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黃悅勤教授,請她為您解答焦慮障礙的相關問題🥹🐻。
我國各類精神障礙中,焦慮障礙居首
黃悅勤教授作為項目負責人的“中國精神衛生調查”,由國家衛健委(原衛生部)和科技部共同資助於2012年啟動,在全國31個省中具有全國代表性的157個疾病監測點開展調查。
通過多階段概率抽樣的方法和面對面訪談調查了32552名18歲以上社區常住居民,調查了7大類(心境障礙🙅♂️、焦慮障礙、酒精藥物使用障礙、間歇爆發性障礙、進食障礙🪣、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老年期癡呆),36小類精神障礙。
其中,焦慮障礙患病率最高,終生患病率為7.57%,12月患病率為4.98%♟。因此,焦慮障礙在中國是常見的精神障礙,而且治療現狀堪憂👨🏽💼。
Q1 人為什麽會焦慮?
焦慮是一種內心的緊張不安,預感到可能將要發生某種不利情況和潛在的危險而又難以應付的不愉快情緒體驗,包括緊張、擔心🤾🏿、憂慮、害怕⛩、恐懼🪗、易激惹✊🏻、註意力不集中等,軀體表現為心跳、臉紅、手抖🚣🏻♂️、出汗、尿頻👨🏽🚀、周身不適😌、睡眠障礙等👩🏼🦰。
焦慮情緒是正常人對應激的一種反應,本質是不能耐受各種不確定性,表現既有心理的擔憂🤸🏽♂️、恐怖和害怕,也會帶有行為上的回避和社會功能減退,同時還有生理的緊張,交感神經功能的興奮。
焦慮並不意味著都是有臨床意義的疾病狀態,在應激面前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的意義,因為適度的焦慮可以充分地調動身體各臟器的機能和潛力,適度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和警覺性,有利於應對各種應激源,做事效率更高。
Q2 什麽是焦慮障礙(焦慮症)?
焦慮障礙俗稱焦慮症,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精神障礙,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征,是過度的害怕和緊張,並伴有相關的行為紊亂的一類疾病👼🏼。主要表現為無明確客觀對象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還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症狀,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頻🥖、失眠等,及運動性不安。
與正常的焦慮情緒不同之處是焦慮泛化,嚴重程度與客觀事實或處境明顯不符,或持續時間過長,則可能為病理性的焦慮🦞。
病理性焦慮是持續性的無具體原因的感到緊張不安,或無現實依據的預感到災難、威脅或大禍臨頭感,伴有明顯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運動性不安,還經常伴隨主觀痛苦感或社會功能受損。
其特點是焦慮情緒的強度並無現實的基礎或與現實的威脅明顯不相稱,導致精神痛苦和自我效能下降,是非適應性的,表現相對持久,且不隨客觀問題的解決而消失,常常與人格特征有關。
病理性焦慮表現有自主神經系統症狀為特征的緊張情緒狀態,包括胸悶🤜、心悸🤌、氣短等,對預感到的威脅異常的痛苦和害怕,並感到缺乏應對的能力。
焦慮障礙就是焦慮達到病理性焦慮程度,以焦慮綜合征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精神障礙。
焦慮綜合征表現為精神症狀和軀體症狀。
精神症狀是各種內心的痛苦體驗,包括惴惴不安、提心吊膽、恐怖、憂慮、害怕👩🏻🍳。
軀體症狀是在精神症狀基礎上伴發自主神經系統功能亢進症狀,包括心慌、胸悶、氣短、口幹🙍🏻♂️、出汗、肌緊張、顫抖👳🏼♂️、顏面潮紅或蒼白🚴🏽♀️、入睡困難、多夢、早醒等。
Q3 焦慮障礙有哪些臨床表現?
焦慮障礙是臨床中最常見的一組精神障礙,起病常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病前多有一定的易感素質和人格基礎。
其症狀的主要表現為:
(1)生理方面:增高的中樞神經系統警覺水平,可伴有睡眠障礙;增高的機體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包括:心悸🚨、出汗、口幹🤦🏼♂️、肌肉震顫等。可有內臟器官功能失調及多系統的軀體症狀,胸悶🚴🏼、憋氣、胃痛、腹瀉、疼痛、周身不適、失眠等🚚。
(2)心理方面:對危險的過度評價和防禦反應,待續的精神緊張、不安👐🏼、痛苦的情緒,註意力不集中,思維效率下降🧿。
( 3 ) 行為方面;無目的的行為動作增多,行為效能下降,運動性不安,難以采取現實目標😋。
焦慮障礙沒有可以證實的器質性疾病,病程大多會延續🚵♂️。患者對疾病有一定的自知力,疾病痛苦感明顯,有求治要求。患者社會功能相對完好,行為一般保持在社會規範允許的範圍內。
Q4 焦慮障礙有哪些類型?
根據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第11版,焦慮障礙分為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廣場恐怖、特定的恐怖、社交性焦慮障礙👨⚕️、分離性焦慮障礙、選擇性緘默症🪃、其他特指的焦慮或恐懼相關性障礙、焦慮或恐懼相關性障礙,未特指的。
各種焦慮障礙有許多共同的特征,但他們可以通過害怕或回避的情境類型和有關想法或信念的內容不同加以區別。
(1)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對於諸多事件或活動產生過度的焦慮和擔心(焦慮性期待)。緊張度🧘🏻、持續時間或焦慮和擔心出現的頻率都與現實可能性或預期事件的沖擊不成比例。患者很難控製擔心的情緒,難以放下的擔心想法會影響註意力,導致無法專註於手頭上的任務。患者經常擔心常規的生活情況,例如,可能的工作責任𓀏、健康狀況和財務賬目,家庭成員的健康,擔心不幸的事兒會發生在孩子身上,或一些很小的事情(例如,做家務或約會遲到)。患者很容易疲勞,發脾氣,肌肉緊張,睡眠不好,和出現各種身體不適等症狀。
(2)驚恐障礙:患者反復發作的意外的驚恐發作,是突然而來的強烈的害怕或不適,在幾分鐘內達到頂峰,而且伴有軀體和認知的症狀,如心悸、出汗🫱🏽、發抖🏌🏻♀️、呼吸困難、胸疼😫、惡心、腹部不適🙍🏽♀️、頭暈、忽冷忽熱,不真實感、自我的不真實感,害怕發瘋,甚至瀕死感🤦🏿♀️🍈。有些患者驚恐發作時無明顯的原因,在非常放松或者剛睡醒時發生;有些患者是預期發作,是在之前導致驚恐發作的情境下出現。為此患者會去急診就醫,檢查後又無明顯軀體異常和疾病。
(3)廣場恐怖:患者個人真實的或者預期地接觸不同情境而被激發的顯著的或強烈的害怕或焦慮,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例如,汽車、公共汽車、火車、輪船或飛機)、處在開放的空間(例如,停車場、集市或橋梁)💅🏿、處於密閉的空間(例如,商店、劇院或電影院)、排隊或處於擁擠人群之中。患者恐怖或回避這些情況是因為想到一旦出現驚恐樣症狀時或其他失去功能或窘迫的症狀(例如,老年人害怕摔倒,害怕大小便失禁)時害怕難以逃離或得不到幫助🧰。患者總是主動回避廣場恐怖情況,需要人陪伴或帶著強烈的害怕或焦慮去忍受這種情況💗。這種害怕或焦慮與廣場恐怖情況和社會文化環境所造成的實際危險而言不相稱🧑🦰。
(4)特定的恐怖:患者對於特定的事物或情況(例如,飛行、高處🫄🏼、動物◽️🚴🏼♀️、接受註射↪️、看見血液)產生顯著的害怕或焦慮,從而主動回避該事物或者帶著強烈的害怕或焦慮去忍受。
(5)社交性焦慮障礙:患者當面對可能被他人審視的一種或多種社交情況時而產生顯著的害怕或焦慮。例如,社交互動(對話🥦、會見陌生人),被觀看(吃💂♂️、喝的時候),以及在他人面前表演(演講時)🐗。或者患者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現的焦慮症狀會導致負性的評價(即被羞辱或尷尬;被拒絕或冒犯他人)。這是一種對社交情境的顯著或強烈的害怕或焦慮,在這種情境下患者可能被他人品評🧖🏿♀️。當接觸此類社交情境時,患者害怕自己將被給予負面評價。患者擔心自己會被評價為焦慮👩🏻🔧、脆弱、不理智🧼、愚蠢、乏味👨🏼⚕️、令人生畏🚴🏼♀️、肮臟或不討人喜歡的人🥗。患者害怕自己會表現出焦慮症狀(例如,臉紅😨、發抖🥡🤲🏽、流汗🫧🫷🏻、結巴或呆滯)而將被他人給予負面評價。一些患者擔心冒犯他人或因此導致被他人拒絕♐️📄。害怕手抖的患者可能會避免在公共場所喝水、吃東西、書寫或伸手指物;而害怕流汗的患者可能會避免握手或吃辛辣的食物;害怕臉紅的患者可能會避免當眾表演,避免強烈的燈光或討論親密的話題。一些患者害怕和避免當他人在場時在公共衛生間小便(即膀胱害羞症或“害羞膀胱綜合征”)。
(6)分離性焦慮障礙:患者害怕或擔心與依戀對象的分離◻️。持續地害怕或焦慮依戀對象會受到傷害、發生事故、疾病等導致失去依戀對象或與其分離,以及不願意離開依戀對象,不願或者拒絕出門、離開家、去上學🚣🏻♂️、去工作或去其他地方。此外,還存在做噩夢和痛苦的軀體症狀,如頭疼、胃痛、惡心🦴、嘔吐👵🏿。雖然症狀通常從兒童期開始出現,它們的表現卻可能貫穿整個成人期。
(7)其他:選擇性緘默症🤦🏽、其他特指的焦慮或恐懼相關性障礙、焦慮或恐懼相關性障礙,未特指的🦈。
Q5 焦慮障礙的成因?
近60年以來世界各國學者們從遺傳學、神經影像學、神經生化及心理學等相關領域研究焦慮障礙的病因、發病機製和臨床特征,迄今尚沒有對焦慮症的病因有重大突破,但是獲得的共識是遺傳因素、個性特點、認知過程、不良生活事件、生物化學🙍🏿💐、軀體疾病等多因素均與焦慮障礙發生有關。
第一,是精神應激與個性因素。許多研究表明,焦慮障礙患者較健康人遭受更多的人際關系、婚姻與性關系👩🏿💻、經濟🍋、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可能是遭受應激事件多的人容易患焦慮障礙,另一方面可能是患者的個性特征更易於對生活感到不滿意,個性古板、嚴肅、多愁善感、焦慮、悲觀☕️、保守、敏感、孤僻的人容易患焦慮障礙。遺傳和焦慮障礙是有密切關系的,但是基因並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
第二,是神經解剖學因素。近年來的一些神經影像和動物模型的研究顯示,部分腦區的結構或功能異常可能與焦慮障礙有關,但是研究結果還有待進一步論證。
第三,是神經生物學因素。在焦慮障礙的生物學病因中,神經生物化學領域一直是研究熱點,包括γ氨基丁酸、兒茶酚胺、多巴胺、5-羥色胺👨❤️💋👨、神經營養因子等多個系統。
第四,是心理學理論基礎研究。從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論🚴🏿♀️、認知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等領域對個人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進行解釋🔝。
總之,從宏觀到微觀,是從環境到個體的多因素導致焦慮障礙的發生☝🏿。
Q6 如何積極預防焦慮障礙?
焦慮症的病因是多因素所致,因此可以從各方面入手。焦慮的發生和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從小接受教育方式、外界環境和壓力、個人體質等都有關。
要從小到老預防焦慮症的發生,首先應該主動培養良好的性格特點,不能缺少挫折教育👊🏿。在環境變化時能保持情緒的穩定,避免刻板、固執的性格📤、不合理的追求完美和不符合自身條件的過高要求。
其次,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規律,維護正常的生物鐘;還應該不酗酒,不接觸毒品🧘🏻♀️。
第三,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事業目標。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壓力事件,提高自己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
需要強調的是,出現焦慮的症狀時不要害怕,放松心態,自我調整。一旦無法自我調整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學習工作時,就要及時就醫,尋求有效的幫助。有病不能亂投醫,應該主動到精神衛生機構就診,在精神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的精神科由精神科醫生診治,早發現,早治療,遵照醫囑進行足量足療程的治療,防止復發。切忌非專業治療,貽誤治療時機,浪費醫療資源,達不到預期的療效。
Q7 如何精準治療焦慮障礙?
焦慮障礙的發生、發展是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綜合的結果,因此防治必須采取生物、心理、社會的綜合治療原則。
多數焦慮障礙呈慢性發作性病程,治療的目標並非僅為了控製急性症狀,還必須進行鞏固和維持治療即全程治療,以防止和減少復發。如果焦慮症狀導致了明顯的學習、社交☝🏽、休閑、工作、家庭功能的損害就應該使用藥物治療🔡。
首先,藥物治療是在精神醫生的指導下服藥。常用的藥物包括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SSRI)、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製劑(SNRI)◾️、去甲腎上腺素能和特異性5-羥色胺能藥物(NaSSAs類)和5-羥色胺受體拮抗和再攝取抑製劑(SARIs類)🧑🏽🌾、丁螺環酮、坦度羅酮、苯二氮卓類和三環類抗抑郁藥(TCAs);輔助治療藥物包括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或安眠藥🦿。
其次,心理治療對於焦慮障礙有肯定的療效。許多流派的心理治療方法都可以用於焦慮障礙的治療,例如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分析療法,支持性心理治療🍕、森田治療👩🍼、暴露療法等🤙🏻。另外放松訓練、正念療法😉、冥想訓練也可以有效緩解廣泛性焦慮障礙的焦慮症狀👝。心理治療還能提高治療依從性。某些不宜藥物治療的患者,例如哺乳和妊娠婦女及藥物反應強烈而不能耐受的患者,只要本人相信和接受,心理治療可以發揮良好作用。
焦慮障礙是精神科的治療重點,也是神經科👩🦼➡️、消化內科🥋、骨科、中醫科應該關註和轉診的精神障礙。
焦慮障礙的一大特征是主訴軀體不適但無法用最先進的實驗室、影像學等方法檢查出陽性結果。焦慮狀態時常常伴有頭疼、心悸、胸悶、氣短、胃疼、嘔吐、腹瀉,腰背疼等軀體化症狀,常常失眠是突出的表現,由於公眾對焦慮障礙的知曉率低,焦慮障礙患者早期就診於精神科的比例很低,而綜合醫院的非精神科醫生對焦慮障礙缺乏早期識別方法,各科的對症治療能夠緩解症狀,能達到一定療效,但是屬於治標不治本。
即使在精神病專科醫院,對焦慮障礙的診斷和治療水平亦參差不齊,可能導致反復發作。常見到焦慮障礙患者延誤了精準診治,療效不滿意,浪費醫療資源🗂。
Q8 焦慮障礙治療還存在哪些問題?
在上述中國精神衛生調查中發現,罹患任何一種焦慮障礙患者中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人得到治療,而其中超過70%的患者是在非精神科接受治療;各類焦慮障礙中,接近五分之四的驚恐障礙患者首次接受治療的機構是非精神科,僅有不足30%的廣泛焦慮障礙患者首次接受治療的機構是精神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的心理科。
因此,精神衛生健康教育應該重點在於患者早期識別焦慮症狀,提倡去專業機構由精神衛生專業人員診治🫳🏼。同時應該加強綜合醫院非精神衛生專業人員的培訓,提高焦慮障礙的識別和診治的水平,及時將患者轉介到精神科進行精準治療。
(來源:文/宣傳部 付東紅 圖片由專家提供或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