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2人愛科普】別讓恐懼壓倒你!
編者按
2022年是意昂2官网醫學辦學110周年,意昂2平台黨委宣傳部、意昂2官网黨委宣傳部、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聯合策劃,意昂2平台融媒體中心製作了腫瘤科普知識系列講座🧑🏽🚀。本期講座為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唐麗麗教授帶來的《別讓恐懼壓倒你》。本期《意昂2人愛科普》欄目,摘錄講座精彩內容。
唐麗麗 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
康復科主任醫師
每一次門診我都會聽到不同的生命故事,也會看到這些故事背後的恐懼🐀。所以我就用了這樣一個題目:別讓恐懼壓倒你。希望能夠跟大家一起解讀腫瘤患者所經歷的恐懼,幫助他們找到應對恐懼的辦法。
病人的恐懼
“得腫瘤是不是對我的懲罰?”在確診腫瘤之後,很多患者或者家屬會感到很倒黴,“我怎麽這麽倒黴,我很無辜,我甚至沒有做過壞事,我怎麽就得癌症了?”。此時病人是把一個道德的事件和一個健康的問題混在了一起。而事實上,腫瘤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一種慢性的非傳染性疾病,每個人吃五谷雜糧都有可能會得,並不是對人的道德懲罰。
都說“一朝被蛇咬,10年怕井繩”。患病後,病人會因為身體微小的不適而引發內心的恐懼。揣著這樣的恐懼,生活會變得非常沉重🙋🏽♂️。如果出現症狀,最好的方法是趕快去醫院復查,讓醫生幫忙確定這個症狀跟癌症轉移的關系,而不是在內心折磨自己。因為恐懼,病人可能會出現另外一種情況:到了復查時間,病人拒絕去醫院。病人說:“我害怕路過腫瘤醫院,我不能去復查,要查出來有問題怎麽辦?”這是一種因恐懼而出現的逃避心態🧑🏼⚖️。及時復查的意義在於醫療過程中可以及時發現微小變化並給予及時處理。如果在問題簡單的時候沒有被查出來,問題變復雜,治療則會更難👵🏻。
病人告訴我:“我誰都不見,我把門鎖好誰也進不來我們家,電話我也不接,也不跟親戚朋友聚,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得病這件事兒”👩🏫。大家想一想漢字中的“人”字是怎麽寫的,一撇一捺,相互支撐。也告訴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社會支持。把心給關閉了,痛苦和恐懼只能扛在自己肩上。病人這樣做的原因有很多:有的病人會說“這病也不是什麽好事,我幹嘛要說”;有的病人認為“說出來也不會有人能真正理解我,我不想讓別人同情我”🧡。所以我們要知道病人這個心理,他想被理解,而不是被同情。還有人說“沒準有人會看笑話”,其實這樣躲避了大多數真正想幫他的人⌨️。長期將自己孤立起來,會讓自己變得抑郁甚至想到自殺。所以這也是一種內心的恐懼,也是一個誤區。還有的病人大量購買保健品,只要稍微跟防癌抗癌沾邊,就要買來吃上👦。大家想想,如果保健品就能夠改善或者幫助癌症,不讓它復發,所有的醫務人員都可以去賣保健品,不用行醫,不用做手術,不用給病人放化療了,保健品的作用是有限的,之所以不是藥品,是因為沒有充分的研究證明保健品的有效性。
很多患者難以回到社會,因為他們頭腦中把人分成了兩類,一類是正常人,一類是腫瘤患者,中間有一個鴻溝無法逾越。即使康復了,患者也認為他們自己的角色從一個正常人變成了腫瘤患者,產生了社會的孤獨感和隔離感。
恐懼背後的原因
第一,對生的渴望。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欲望,所以才會擔心復發,會對身體的微小變化警覺。第二,不確定感。就像我們很多人會經歷的考試一樣,在成績沒有出來之前,不確定感的體驗非常強烈。在確診前等待結果患者會體驗到不確定感;腫瘤確診而且做完手術、化療和放療了,患者可能會見到其他患者復發轉移了,又開始擔心下一個轉移的會不會是自己,又是一個不確定感🐷。治療結束回到家裏,不確定感仍然伴隨著病人生活🙁。有病人講述本來在跟家人朋友聚會,突然間腦子裏就跳出來一個念頭“我是腫瘤患者”,一下子所有的興致都沒有了。有一個失眠的病人,半夜就無端的就醒來了,想到自己是如此的倒黴,然後一晚無法入睡✣。我們要知道患者內心有這樣的一種感受,所以我們才去努力的去感受他這種感受,給予患者真正的幫助,去減輕他這種不確定感。
打開生死對話,尋找生命意義
當我們充分認識到死亡不可避免,敞開心門去談論生死的話題,我們的內心就會變得更加堅強🔳。一個人從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經歷成長,如上學,工作,衰老,死亡🙏🏼。這是每個人的生命過程,我們來自於自然又回歸於自然,每個人都只有一條路可走,而且是向死而生的路。正是因為生命有限,我們才要努力去找到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在於你給世界留下什麽禮物,我們的生命就會在這些禮物中一直存在。生命的意義在於有多少人記住你而不是忘記你。無論你的生命長短。我們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寬度👩🏼🌾。賦予生命更多意義感,才能活得平靜而美好,才不會每天被壓在恐懼中。
生命還可以比作一只樹葉,春天樹葉發芽,夏天葉子變得茂盛,到了秋天被風吹落在地上,然後回歸到大自然,變成了肥料,這就是樹葉的生命。秋葉飛舞,靜靜地降落在地面上,也讓我們思考:我們最後是否也能這樣靜靜地離開這個世界?我們的生命是由一個過程組成,就像葉子那樣,它是由過去⛹🏻♀️、現在和將來組成🤸🏼。過去已經發生,無法改變。很多患者一直活在對過去生活的懊悔中,不該生氣,不該吸煙等等,沉浸在這樣的情緒中很容易出現抑郁,放下過去,活好當下的每一刻是人生最好的選擇。還有患者活在對未來的擔心中,疾病會不會復發,治療會不會無效,這樣的患者會出現焦慮。明天和意外誰先發生,我們都不知道,唯有活在當下,我們才可能平靜🧑🏼🔬。一位晚期腫瘤患者,擔心自己走了孩子怎麽辦?每天活在死亡預期性焦慮中。我告訴她你現在可以用每天的時間高質量地陪伴孩子,想想能給孩子留下什麽?比如寫信,孩子長大了看到信就會看到媽媽對她滿滿的愛,這些都是努力她活在當下👃。在每天的生活中,要學著更多地跟家人表達愛,這輩子能遇見彼此很不容易。在有限的生命中更應該珍惜彼此。活著時能充分道愛,生命結束才能更好地道別。
看到病人身-心-社-靈四個維度的痛苦
失眠、疼痛、惡心嘔吐、厭食、疲乏、便秘、腹瀉等等都是身體的痛🏄🏿♀️。但是疼痛會引起心理的恐懼,患者會擔心自己快死了,這是疼痛的心理維度。焦慮、抑郁,甚至因為恐懼出現的自殺想法和沖動,接納不了自己身體的變化等等都屬於心理的痛。社會孤獨感、隔離感,回歸社會困難,這這些是社會的痛。萬物皆生靈,每個人都有靈性,在腫瘤確診後,患者失去生存的意義感、價值感和愛,會出現靈性的痛。只有從這四個方面全面地去理解病人,才能真正體驗到他們在患病後真實的痛苦感受。
我們能為病人提供怎樣的幫助?
首先要幫助病人治療疾病中出現的各種症狀🧖🏼♀️。比如疲乏、焦慮⚓️🍻、抑郁、失眠👇🏻、惡心嘔吐、疼痛👩🏽💻、厭食等等,因為這些症狀會是給患者帶來痛苦的最直接原因。症狀消失或減輕患者生活質量就會得到提高,甚至生存期都可以延長。第二,我們要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是什麽?知道生命有限,努力讓自己活在當下。醫生就像生命花園裏的園丁守護生命,但卻無法改變花的花期,而每一種花都是有花期的,人的生命也一樣🤏。所以醫學真的是“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生命教育對每個人都有意義,理解了死亡,才能好好生活。生命教育一定包括愛的教育和死亡教育👳🏿。《千手觀音》這個著名的舞蹈很好地詮釋了愛的教育✵。它的主題是:如果心中有愛,你會伸出一千只手去幫助別人;如果心中有愛,你也會得到一千只手的幫助。關於死亡教育,向大家推薦北京生前預囑協會的一本繪本,名字叫《小象布布》。第三,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我們要做好所有的準備。要告訴身邊的親人我們自己的選擇👨👨👧。生前預囑協會在向全社會推廣在健康意識很好的情況下簽署的生前預囑協議,告訴家人自己在生命最後的一段時間想要什麽樣的醫療和照護,希望誰在自己身邊,自己喜歡的死後儀式💃🏼👮🏻♂️。我們可以去生前醫囑協會的網站上下載詳細的文件🧘🏻。為臨終做好準備後,就可以更加安心地過好當下的每一天🧑💼😈。
最後希望所有的患者能夠真正理解生命,擁有平靜的生活,找到生存的意義,讓當下的每一刻都得過很精彩。
(文/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 唐麗麗 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輯 / 王景茹 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