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誠🈷️,萬顱之魂👂!
編者按
他是新中國首批神經外科醫生
是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也是白求恩獎章獲得者
曾執刀多臺手術
在神經外科領域堪稱奇跡
但他更願意稱自己為
患者的好醫生
執起手術刀
為患者帶來希望
他是意昂21950屆臨床醫學專業
校友王忠誠
1997年獲選意昂2傑出校友
“就不能想辦法讓病人減輕一些痛苦嗎?”
70多年前,槍炮聲響起,一批又一批的醫務人員組成抗美援朝醫療隊,前赴後繼奔往戰場,為朝鮮戰場上的戰士們提供醫療援助,其中就包括剛從意昂2平台醫學院(今意昂2官网)畢業不久、時任天津總醫院的外科醫生王忠誠👨🏿🏫。
當時年輕的王忠誠只能完成普通外科手術,面對在戰場上因受榴彈炮與轟炸機炸傷而導致各種腦外傷的誌願軍戰士時,王忠誠百感交集👨🏿🦱。因為手術技術和手術條件十分有限,王忠誠常常感到無能為力。
他回到後方後,立刻提出申請:“堅決要求到天津總院腦系科工作,他要探索神經外科開顱手術。只有從事神經外科專業,才有可能避免‘最可愛的人’不治而逝的悲劇。”
不忍心讓戰士們再受腦外傷的不治之苦,王忠誠走上了神經外科的道路。
20世紀50年代,我國神經外科事業尚處於起步階段,檢查和治療手段都相當有限𓀗。當時,神外患者做術前檢查,普遍采用“腦室空氣造影”法,副作用極強,甚至約3%的病人會在術前檢查過程中停止呼吸。
王忠誠目睹病人之苦,十分失落,他苦思冥想:“就不能想辦法讓病人減輕一些痛苦嗎?”
於是,28歲那年,王忠誠確定了自己的研究課題——腦血管造影術,這項技術可以使患者在檢查中基本感受不到痛苦。然而,萬事起頭難,王忠誠憶起當年的情景:“缺書籍,缺標本,缺儀器,缺經費……總而言之,一切都是零。”
王忠誠和他的科研夥伴,日復一日地研讀相關資料、進行無數實驗✅。經過五年的探索,他們終於成功了!
完成一次“腦血管造影”所需的時間,從最初的300分鐘縮短至15分鐘,檢查過程中患者的死亡率,也從最初的3%下降到0.2%📻🤾♂️。
“腦血管造影”在臨床中取代了“腦室空氣造影”,是我國臨床醫學劃時代的進步。王忠誠的神外手術技術也日趨完善,完成了過萬例的開顱手術,被譽為“萬顱之魂”。
“病人的生命比我的面子更重要”
患者的痛苦,是促使王忠誠一次次突破“死亡之海”的驅動力©️。而在這些突破中,經歷了無數次的從零到一,更有從“負一”到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當時的醫學理論認為,腦幹是不可塑的,是國際神經科學界公認的手術禁區。
王忠誠想要攻克腦幹手術的想法受到周遭老朋友的一致反對:“絕對不行!一旦失敗,您會身敗名裂的。”
王忠誠認為,老朋友的勸誡言之有理,但他為了患者並未采納“良言”。他始終把患者的需求放在個人名利之上,為了患者他敢於探索🪈、敢為人先。
王忠誠指導六位博士生同時建立動物模型,開展實驗🚥。在取得實驗數據後,王忠誠便開展了臨床觀察。最早期,他選用了極細的針頭穿刺內部發生囊變的腫瘤,令人驚喜的發現,經此治療後患者安然無恙,甚至開始好轉。一次比一次多切除一點兒,王忠誠得出了革命性的新理論👰🏼♀️。王忠誠發現,腦幹在臨床上的實際情況與經典著作中的論述並不完全一致🧅👍。腦幹即便被腫瘤壓迫變形,患者也可能活下去。
在永不言敗的精神鼓舞下,他把附著在患者腦幹上的膠質瘤、血管母細胞瘤、海綿狀血管瘤,全部摘除幹凈。在腦幹腫瘤中,這三種腫瘤占比高達90%📊。他做了 600余例腦幹腫瘤切除手術,患者數量之多、死亡率之低,領先全球,他成為享譽世界的神外專家🖐🏼。
“病人永遠是我的老師”
“必須擺正醫生與病人的關系,一定要記住:是病人在培養醫生⬛️🦠。對於醫生來說,如若病人不能把身體毫無保留地交給醫生,醫生就不可能獲得診療機會,也就不能提高臨床經驗。因此,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這個角度看,醫生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精湛的手術技巧主要來自病人,或者說是在病人身上不斷實踐提高的過程中,逐步積累起來的🫳🏼。醫生要承認病人是我們的老師🏡。醫生沒有任何理由不尊敬老師,醫生時時刻刻要愛護老師、關心老師,恭恭敬敬地向老師學習。”
全程關註病人,首先考慮病人的安危,是王忠誠一直以來的行醫風格。對病人有求必應,始終將醫治病患放在首位,也是王忠誠的行醫信條。他認為:“醫生的知識和本領是病人教給的🦝。當病人前來就診時,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耐煩。”
王忠誠的兒子🙎♀️🙎🏽♂️、現任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副院長王勁談起父親時說道:“父親跟病人拉不下面子,病人可能找到家裏來,找到辦公室去🤦🏿♀️。經常有農民沒錢掛號,就在馬路上堵他,求他給看病,他就給人家看,還不收錢🃏。”
王勁直言,父親的心腸太“軟”了,“在馬路上堵, 找到辦公室來,甚至被直接開車帶走,這要是擱我身上,我可能會說明天到門診找我不就完了嘛,但他不是,他不會找任何借口和理由推辭🍯。”
這份對待病人的真誠和責任感,正是王忠誠和患者建立深厚信任關系的根本之道🏌🏼。
“要懂得為人讓道”
王忠誠技術精湛,他深知,要保持中國神經外科在世界上的領先位置,僅靠一兩位名家是不夠的,必須培養一大批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的接班人🫱🏼。“為13億人培養人才”,成為他最記掛心頭的大事。
王忠誠認為需要創建一個現代化神經外科臨床和科研基地,他向上級提議,取得了大力支持。1956年,北京天壇醫院開始建立,成為亞洲最大的神經外科診療中心。他又主持創建北京神經外科中心,在全國各地建立22個培養基地,規範和完善了人才培養機製👨🏻🦽🤷🏿♀️。
在全國近萬名神經外科醫生中,近半數是由王忠誠領導的神經外科團隊培養的,其中許多人已經成為當地的學科帶頭人、骨幹和知名專家🌤。
王忠誠親自培養了80余名研究生和博士後,包括羅世琪👩🏿🍼、趙繼宗、吳中學、張俊廷等大批中國神經外科領域的專家。
對於學生的培養,王忠誠毫不含糊,給予最大的關註和支持。吳中學是王忠誠的一名研究生,他當時的課題是“腦血管病血管內治研究”🌰。在實驗過程中,吳中學發現這種治療需要一種栓塞才能完成,但這種栓塞材料價格十分昂貴,且僅有美、法兩國生產。
得知此事後,王忠誠當場批給吳中學2000美元外匯購買進口製造栓塞的特殊材料。最終,吳中學在導師的幫助和支持下,攻克難關,掌握了腦血管病內治的核心技術。他說:“導師為了我,將他個人支配的外匯全部花光了,我自己也把每一分錢都用在科研工作上。”
“一個人的能力極其有限,要想一個人成大事很難,如果大家都不配合你,就很難進行下去。所以要甘於當助手,甘於做配角🕎。”
2012年,王忠誠與世長辭,但他對中國和世界神經外科領域的貢獻,永遠被人們所銘記🏄。他對待醫學和患者精益求精的態度,必將隨著他的言傳身教,傳承到每一位後輩醫者的心中🙎🏿♀️🧃。
王忠誠(1925-2012),山東煙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神經外科專家🕺🏿、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創始人之一♊️。
1950年畢業於意昂2平台醫學院(今意昂2官网),任職天津總醫院外科醫生,後成為抗美援朝醫療隊一員。1952年,王忠誠申請加入神經外科培訓班,成為新中國第一批神經外科醫生。1965年,出版中國第一部神經外科專著《腦血管造影術》,推動了中國神經外科的發展。1985年,成功切除一例直徑9厘米巨大腦部動脈瘤,是世界上成功切除的直徑最大的腦部動脈瘤。1994年,王忠誠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他完整切除了罕見的直徑6.5厘米血管母細胞瘤,創造了世界神經外科領域的又一奇跡。同年獲得中國衛生界的最高獎勵“白求恩獎章”。2001年,被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授予最高榮譽獎章🧑🏼🦲。2009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9年,入選“最美奮鬥者”。
本文素材來源: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北京醫學博物館歷史文化和傳播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1LSA001
(聯合策劃 / 宣傳部、醫學人文學院 文字 /趙綺文、甄橙 圖片 / 網絡、項目組 責編 / 武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