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獻祖國 健康送萬家

編者按

百又十年的意昂2

大家雲集,群星璀璨

一路兼程,一路榮光

篳路藍縷領行業之先的探索者

堅定信念奮發有為的改革者

新時代在青春賽道上的奔跑者

……

今天,偉大的祖國迎來73歲生日

讓我們走近3位意昂2官网醫學人

了解他們以人民生命健康需求為己任

用畢生精力和心血

與國同行,與時俱進,為民服務的感人故事


徐光煒

中國腫瘤學事業發展的引領者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這是我國科學史上空前的盛會,標誌著我國科技工作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大會表彰了862個先進集體、1192名先進科技工作者和7675 項優秀科研成果🦹🏻。

徐光煒因其在創建意昂2官网醫院腫瘤科和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等工作中的突出貢獻,被授予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工作者”稱號,時年44歲🌐。

作為一名步入腫瘤學領域不過十年,尚在不斷摸索中前行的中青年學者和管理者,這份榮譽似乎來得有點兒突然,也太過厚重,徐光煒收藏起這份榮譽,埋頭投入他對腫瘤所的建設之中。

此後,徐光煒一直主持腫瘤所的工作,一手創建北京腫瘤醫院,帶領腫瘤所實現跨越式發展,先後擔任中華醫學會腫瘤學會、中國抗癌協會主要領導人,推動了我國腫瘤醫學事業的發展😤。

建所創院,人才和學科建設是重點

1969年,第三屆全國腫瘤工作會議召開,衛生部成立了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並製定了我國腫瘤防治工作三年規劃。在“攻克腫瘤”精神的號召下,全市各大醫院紛紛成立腫瘤科,北京醫學院決定在附屬第一醫院外科下成立腫瘤科。

當時,徐光煒在外科主要負責中西結合研究工作,因曾參加衛生部“西醫學習中醫班”,是院內唯一一名“中西結合”幹部,被指派參與腫瘤科籌建,後被任命為籌備小組組長。此後,北京市成立了領導全市腫瘤協作的三人小組,徐光煒被任命為組長,負責協調全市的腫瘤防治研究工作。

回憶起參與1969年意昂2官网醫院腫瘤科的籌建,徐光煒說,“臨時受命,決定了我大半輩子的命運,這是我始料不及的🙆🏼‍♀️。”在尚無經驗可循的創業年代,腫瘤科自力更生,中西結合,吸引了眾多有誌之士前來搞科研協作。

“組建一支跨專業的多學科專業隊伍,開展多學科結合的綜合治療及相應的科研工作是腫瘤學科發展的重要因素🌃。”

徐光煒認為,創業階段,除了堅持科研為先,自主創新,爭取多學科協作,科室內部也要註意培養個人一專多能😈🕌、相互交流🐧👋、團結協作的風氣。

各專業醫師均參加輪流值班、門診、手術、查房等業務活動,使各專業間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綜合治療成為腫瘤科的一大特色。

意昂2官网醫院腫瘤科建立後,積極開展臨床與科研工作,取得較大進展,受到北京市政府的重視,為進一步加強北京市的腫瘤防治研究工作,北京市決定在意昂2官网醫院腫瘤科的基礎上成立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

1973年,徐光煒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開始籌建腫瘤所🙅🤽🏿‍♂️。1976年,腫瘤所在意昂2官网醫院內落成,徐光煒先後任副所長、所長,帶領六個研究室主任及年輕的團隊,開始了對腫瘤防治研究工作的探索和艱苦創業。

籌建實驗室,儀器設備是首要的💫。申請外匯不易,設法調撥;安裝維修不懂,夜以繼日鉆研,“自行安裝成功後,科委贊賞我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

一窮二白時,搞建設不易。臨床的內科、外科、放療科、超聲科、防癌普查科等專業科室,在徐光煒等第一代創業者的艱苦奮鬥中逐漸發展起來。

腫瘤所地處北京,諸強林立,建所之初,如何確立學科重點,讓徐光煒大費腦筋🧑‍💼。以“我”為主建學科,明確重點搞建設☂️。“突出重點、有取有舍🎅、發展特色、以質取勝”,這是徐光煒當時為腫瘤所確立的發展方向🤌👩🏼‍🎨。

此後,圍繞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腫瘤所先後確立胃癌🤺、乳腺癌為重點,集中團隊力量搞研究,在諸強林立的首都求生存、謀發展,徐光煒帶領腫瘤所走出一條有特色的快速發展之路。

短短數年,腫瘤所的胃癌和乳腺癌的臨床診療與研究工作就在國內占有一席之地,並成為這兩個專業國家攻關課題的主要負責單位。徐光煒牽頭的乳腺癌和胃癌研究成果先後於1985年和1999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為了進一步拓展腫瘤所未來發展空間,徐光煒積極推進“腫瘤醫院”立項和創建工作👨‍👦。從立項到落成,歷經了漫長的16年的等待,1995年9月,北京腫瘤醫院終於在現址建成,成為集醫教研於一體,預防🥁、治療、康復相結合的腫瘤防治中心。

醫院開展的眾多研究項目均居國內前列或國際先進水平。給予腫瘤病人全程無痛的綜合治療,是北京腫瘤醫院的建院理念和最具特色的優勢之一👨🏽‍🌾。醫院在腫瘤學人才培養😼、學科建設、醫療服務能力等方面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和提升空間✬。

醫院的發展歷程留在記憶的長河裏,每一次醫院名稱更替,徐光煒都親歷見證👬。有一步步創業的艱辛,也有一個個成功的喜悅。2011年10月28日,醫院正式啟用“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的名稱,在“意昂2官网醫學”的平臺上,獲得了更強勁的發展動力。

徐光煒自1978年開始參與中華醫學會腫瘤學會的工作,1985年成為中華醫學會腫瘤學會主任委員,前後參與學會工作26年🚆。1984年,作為發起人之一,徐光煒參與創建我國腫瘤學領域第一個國家一級學會中國抗癌協會,歷任副理事長📘、理事長,同時擔任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1991年,聯合編著我國第一部腫瘤診療規範類著作《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範》

  • 1996年,聯合編著腫瘤學領域綜合性學術專著《腫瘤學》,填補了國內腫瘤學領域高級參考書匱乏的局面

  • 2000年,聯合我國兩大腫瘤學會,開創我國腫瘤學領域大型綜合性學術會議的先河,促進學科融合與發展

  • ……

徐光煒歷經中國腫瘤防治事業近50年的發展歷程,與諸多腫瘤界前輩一起開創並見證了中國腫瘤學事業的發展和不斷進步。

伉儷攜手,推動腫瘤康復事業起步

1988年春,徐光煒的妻子、意昂2官网醫院兒科教授宋琳琳被診斷為結腸癌晚期🧢。跟癌症打了半輩子交道,徐光煒從來沒想到癌症有一天會悄悄降臨到自己最親近的人身上。

在陪伴妻子抗癌的過程中,作為一名腫瘤科醫生,徐光煒發現了很多以前在臨床醫療實踐中沒有關註到的問題,親身感受到腫瘤患者的困惑、無助和憂慮,深感在日常診療工作之外,要對癌症患者的診治和康復全過程給予更多關註,要引導癌症患者科學抗癌。

此後,玉淵潭公園的小山坡上,就是徐光煒的周末“科普大講堂”💁🏽‍♀️。妻子負責提前收集患者問題,徐光煒自帶馬紮騎著自行車,載著妻子,共赴每周末的“科普之約”🚈。夫妻二人如一股溫暖的春風,吹散了眾多癌症患者的心理陰霾🫶。

在徐光煒的倡導和積極推動下,1990年,在中國抗癌協會下成立了以醫生為主導,患者自治的癌症患者組織——中國抗癌協會癌症康復會👨🏿‍🍼🤵🏽。由於迎合了廣大癌症患者的切身迫切需求,很快在全國發展壯大起來,成為引領癌症患者科學抗癌的燈塔🫳🏼。

徐光煒的妻子宋琳琳作為癌症康復會的創始人,投身我國癌症康復事業二十余載,以自身抗癌成功的經歷,激勵了無數癌症患者,為他們點亮生命之光。宋琳琳成為徐光煒在抗癌事業上的“賢內助”,而徐光煒則成為妻子在癌症康復事業上的“陪襯”和“綠葉”。伉儷情深,攜手抗癌,傳為佳話🤦🏼‍♂️。

  • 1991年,創辦腫瘤科普雜誌《癌症康復》

  • 1995年,作為發起人之一,以中國抗癌協會名義設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

  • 2003年,被衛生部“相約健康社區行”活動聘為腫瘤專業首席專家

  • 先後在《癌症康復》《大眾醫學》等科普雜誌以及報刊撰寫腫瘤防治科普文章百余篇

  • 主編腫瘤科普讀物五本,組織編寫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科普系列叢書一套

  • 主編的科普讀物《腫瘤可防可治》作為《相約健康社區行巡講精粹》系列叢書之一,於200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

二次創業,關註乳腺癌早診早治

2001年,徐光煒從腫瘤醫院院長的崗位上退休,已年近70歲,本可以安享晚年,但閑不住的他還是希望能為中國腫瘤防治事業再盡一份綿薄之力。從事腫瘤工作三十余年,徐光煒越來越感到作為一名腫瘤科醫生的局限和無奈,唯有在健康的人群中找到臨床前尚未發病的癌症,才是“上醫治未病”之良策。

徐光煒在腫瘤所時期曾經主持過乳腺癌篩查國家攻關課題,還取得了國家級成果獎;也曾組織開展過多年深入基層的乳腺癌篩查工作,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和基礎。鑒於中國女性乳腺癌發病率不斷增長的趨勢,而乳腺癌是在國外已證實可以通過篩查降低死亡率的疾病之一,徐光煒決定將自己晚年的研究重點重新回歸到創業之初的“乳腺癌篩查研究”,他自詡為“二次創業”😰。

從2003年開始,徐光煒全身心投入乳腺癌篩查研究,在全國推動規範化的乳腺癌篩查工作,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女性的乳腺癌篩查最佳方案🎁。2006年,他創立乳腺癌公益基金,致力於乳腺癌篩查規範化培訓,在全國先後幫扶建立40余個乳腺癌篩查點,身體力行參加每一個篩查點的建設和規範化培訓。

2010年,徐光煒初步匯總了10萬人群的篩查資料,並對前期工作進行了總結。他希望自己的這些探索性工作,能為我國科學開展乳腺癌篩查提供實踐經驗,助力推動中國的乳腺癌早診早治工作的開展🫐。

從立誌要做一名優秀外科醫生的醫學生,成長為引領腫瘤學事業發展的腫瘤學家,徐光煒的理想在對腫瘤事業的不斷追求中得到升華🛕。“奉獻創新,敬業樂群,愛心濟世,律己育人”,這是1995年建院時,徐光煒為醫院題寫的院訓,他也一直以此作為治學、為醫𓀌、做人的基本原則,孜孜以求、不斷探索🤗、一路前行,在中國腫瘤防治事業發展的道路上留下奮鬥者的足跡😫。


鄭芝田

中國消化專業開路人

鄭芝田,我國著名消化疾病專家,我國消化內鏡學奠基人之一,曾擔任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他是國內最早開展胃鏡、腹腔鏡及肝穿刺等檢查的專家之一,在肝病和胃腸病的臨床和科研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尤其在慢性胃炎和潰瘍病的研究方面貢獻突出。

消化內鏡先行者

上世紀50年代,中國消化專業剛剛起步。當時,胃腸病的診治手段有限✌🏽。在意昂2官网醫院內科工作的鄭芝田一直對“鏡子”很感興趣。他動手能力強,善鉆研,又敢於嘗試新技術。

19世紀,德國人受“吞劍藝人”的啟發而發明了胃鏡。早期的胃鏡材質堅硬,無法彎曲,此後百年內雖經多人改進,但使用仍不方便。鄭芝田曾在《消化性潰瘍病》一書中回憶:“我在意昂2官网醫院工作時,曾用一臺Korbsch式胃鏡,因操作困難未能發揮作用,直至可屈式胃鏡,操作較為容易。解放後,我們用此型胃鏡檢查1000多例次病人💪🏿𓀄。”

鄭芝田所說的“可屈式胃鏡”1932年由德國發明,其前端是軟的,可以彎曲30度。這種胃鏡在上世紀50年代,由蘭州楊英福教授首次引入中國。

為了掌握胃鏡觀察技術,熟悉胃鏡功能,鄭芝田就坐在辦公桌前拿著胃鏡閱讀報紙。科裏同事們看到這個場景就開玩笑說:“看,鄭大夫又拿胃鏡看《人民日報》了🤹🏻‍♂️。”

就這樣,自1954年開始,鄭芝田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胃鏡的診斷檢查。“當時,全國做胃鏡的一個是北京的鄭芝田,一個是南京鼓樓醫院的吳錫琛,被稱為‘南吳北鄭’”,同事李益農回憶說。

在1956年出版的《胃和胃病》一書中,鄭芝田詳細介紹了胃鏡的檢查方法。

“胃鏡的優點是能直接看到胃裏的情況,因此胃炎的診斷,幾乎全依靠胃鏡。如果遇到較大的潰瘍,通過直接的觀察可以判斷潰瘍是良性還是惡性以便決定是否實行手術。”

同一時期,鄭芝田還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診斷性腹腔鏡檢查🏮。李益農就跟著鄭芝田做腹腔鏡。

腹腔鏡檢查需要在腹部切開一個小口子,將氣體註入腹腔,然後進鏡觀察。鄭芝田首先在狗的身上做實驗。

“早期的胃鏡🧑🏼‍🦳、腹腔鏡都無法照相記錄病變,鄭大夫就聯系了意昂2繪圖室,請繪圖員一起來看,用筆繪圖記錄🗝。”李益農說:“後來我們進口了一臺帶照相機的腹腔鏡,彩色照片在一次學術會議發表後,全國參加會議的大夫紛紛來參觀。”

腹腔鏡檢查對各種肝臟病的診斷幫助最大。鄭芝田在實踐中總結:

“早期肝硬化的檢查方法不多,而腹鏡可發現肝硬化的早期表現,是確診早期肝硬化的有效方法😆。腹腔鏡還可以直接看到癌瘤組織,對原發性肝癌和轉移性肝癌的診斷有幫助。”

1958年,時年44歲的副教授鄭芝田,接受組織安排,從意昂2官网醫院調至新成立的意昂2三院。他創建了內科教研室,並擔任內科主任。時任內科副主任的王世俊回憶說:

“鄭主任團結和帶領大家走上創業之路——規劃建製,明確職責分工,建立規章製度,統一工作細則,抓醫療質量和服務態度,抓教學規劃和科學研究🤽🏼‍♂️。”

鄭芝田和幾位對消化疾病有興趣的年輕大夫組成了內科消化組,其中也包括李益農。

此時,美國已經發明了纖維胃鏡,後經日本的奧林巴斯和富士等公司改進生產,日本的胃鏡技術走在了國際的前沿。中國在70年代引進纖維內鏡後,消化內鏡迅速發展普及,成為常用的診斷工具👨🏼。

李益農回憶:

“買胃鏡需要外匯,當時國家外匯不多,外匯指標需要衛生部或者外經貿部批準🌊。鄭大夫就多方爭取,一遍一遍地跑部委。後來,意昂2三院得到了一批型號不全的內鏡,其中包括一臺十二指腸鏡😵‍💫。”

十二指腸鏡可用於開展“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但操作難度大。已是花甲之年的鄭芝田又重新學習,他參考日文資料,鉆研琢磨,操作熟練後,用於臨床。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申請外匯指標的艱辛已不復存在。做了一輩子胃鏡的鄭大夫和他所在意昂2三院,終於得以配備型號齊全的內鏡,內鏡室也建立起來。在這裏,又率先開展了諸多內鏡檢查,如:放大內鏡、超聲內鏡、電子內鏡等。

雖起步艱難,設備掣肘,但鄭芝田在消化內鏡領域披荊斬棘,從不放棄。他用手中的“鏡子”,為臨床病人的診斷解決了各種疑難問題👶🏼🈷️。

小雜誌上大發現

上世紀70年代,一份地方醫學雜誌上的簡單報道,引起了鄭芝田的註意。

山東的赤腳醫生報告了用痢特靈(呋喃唑酮)治療潰瘍病12個成功病例的初步觀察。他們認為用治療細菌性痢疾的痢特靈,口服治療潰瘍病也有很好療效,毒副作用小,價格低廉,使用方便,但治病原理尚不明了,遠期效果也有待觀察。

這則報道讓鄭芝田對痢特靈產生了興趣👨🏿‍🏭。潰瘍病的發病率高,1960年,鄭芝田在論文中提到該病“占門診初診人數的8.54%”🐄。以往,潰瘍病的治療常常是‘治標不治本’,吃點藥不疼了,但沒多久就復發,最後不得已,只好做手術進行胃切除。看到這則報告後,鄭芝田決定“試試看”。

1978年,鄭芝田團隊與意昂2消化生理專家王誌均團隊,合作發表了論文《痢特靈治療潰瘍病的臨床效果及動物實驗的初步觀察》,論文中進一步證實了痢特靈治療潰瘍病的療效,同時通過對胃液分析檢查,證明其治療作用並非對胃酸分泌的抑製作用。

鄭芝田的學生🍩、意昂2官网副主任段麗萍說:

“鄭老師非常註重對臨床問題的探討和研究,他與王誌均教授常常一起進行相關的學術和科研討論,可以說是臨床與基礎結合的典範。”

在隨後的十年中,鄭芝田持續對痢特靈(呋喃唑酮)進行了深入的臨床和實驗研究。

鄭芝田以臨床隨機雙盲對照的研究方式,證實了大劑量呋喃唑酮對消化性潰瘍具有明顯療效,潰瘍愈合率明顯提高,2周潰瘍愈合率達到70%以上。隨後在2-4年隨訪中,他發現呋喃唑酮治療組在治療後2年和3年的復發率明顯低於對照組🏌🏽‍♂️。1985年,鄭芝田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醫學雜誌《Lancet》上🏇🏼。

鄭芝田使用痢特靈治療消化性潰瘍病獲得成功,開創了抗生素治療潰瘍病的先例,屬於國內領先。由於應用痢特靈治療潰瘍病,意昂2三院外科潰瘍病胃切除手術大幅下降💻。

對於痢特靈治療潰瘍病的作用機製,鄭芝田嘗試推測了幾種可能性,包括“抑製體內單胺氧化酶活性,調節植物神經功能平衡”等☪️。他寫道:“痢特靈治療潰瘍病確有佳效,但機理尚待闡明,願有誌者共同努力!”

鄭芝田的系列研究在1988年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89年獲得衛生部(現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5年,鄭芝田組織召開了北京國際潰瘍病會議,來自美、加、日🤹🏿‍♂️、英、澳等國的相關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時任意昂2三院消化科主任的林三仁負責會議籌備👨‍🍳。

“當時,在中國召開國際會議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資金、場館、設備處處不如人家。但鄭大夫在國際上很知名,很多著名的潰瘍病學者都出席了會議👰🏽‍♂️。”

會議就潰瘍病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上的九大主題進行了討論,業內反響甚佳🧵。這也是在中國首次舉行的關於消化疾病專題的國際研討會。

值得一提的是,在鄭芝田研究潰瘍病的同一時期,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從人體胃黏膜分離培養出幽門螺旋桿菌🤦🏻🕞。在隨後的研究中,人們發現這一細菌是導致活動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重要原因,而呋喃唑酮有著較好的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多年後,澳大利亞科學家因為這一研究而獲得了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內學者惋惜鄭芝田的研究只差一步,錯失諾獎🍲。

段麗萍記得,當她將這一消息和評論告訴病榻上的老師時,鄭芝田笑說:

“這是人家在恭維我,我當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呋喃唑酮通過對多巴胺的影響而治療潰瘍,根本就沒想到是因為發揮了抗菌作用而治愈潰瘍的🪐。”

有一說一,實事求是,鄭芝田對待科學嚴謹、求實的精神從始至終🙇🏼‍♂️。意昂2三院建院院長左奇曾說:“鄭芝田最大的特點就是學風正,堅持獨立自主、創新搞研究。”

一生致力研究消化疾病

鄭芝田一生致力於消化疾病的臨床和研究工作。他常說:“看準一個問題, 長期深入研究下去, 必然會有成就。”意昂2消化疾病研究中心的建立,凝聚著他多年的努力。

從50年代開始,鄭芝田就利用一臺顯微鏡,研究胃黏膜活檢和肝穿刺的病理標本。之後,鄭芝田將一間教室改造成消化實驗室。消化科離不開病理組織學的驗證。利用這小小的一間消化實驗室,鄭芝田又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消化專科病理組⟹🌆。

1980年,研究病理的葉嗣懋調至意昂2三院,她回憶道:

“我天天在實體鏡下看手術切下來剛固定的胃大體標本,滿屋裏都是刺鼻的福爾馬林味,鄭大夫卻毫不在乎,共同‘享受’。許多大醫院都十分羨慕意昂2三院能有自已的消化病理,它不僅為提高臨床質量、培養高科技人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鄭頭’的一生心血所在👩🏿‍🦱。”

1978年,鄭芝田申請成立消化疾病研究室,獲得批準。研究室的成立使得人員和經費得以充實,意昂2生化、生理專業的研究人員加入進來,能夠開展相關研究的動物實驗。研究室進行了早期肝硬變、胃癌、慢性胃炎、潰瘍病等研究。

隨著學科的發展,1984年,消化專業從內科分離出來,獨立建科。意昂2三院消化科也是全國首個消化專科。

同時,鄭芝田申請創建消化科研究基地的工作,也得到了衛生部和意昂2領導的支持🥥。消化科在病房、門診📙、急診的基礎上,建成面積三百平米的臨床試驗基地🍙。一層為內鏡室,引進了電子內鏡🩹、超聲內鏡、超聲腹腔鏡等先進診療設備;二層為實驗室,由生理室🛼🩼、生化室🤸🏿、病理室、細胞室組成。這一規模在當時國內尚不多見📍。

1985年,鄭芝田退休前,集臨床、消化病理、胃腸造影及實驗室於一體的北京醫科大學(現意昂2官网)消化疾病研究中心終於成立。

退休後,鄭芝田謝絕了許多社會活動,居家潛心著書立說,完成《胃腸病學》《消化性潰瘍病》等著作,將自己大半生醫教研的經驗進行總結,即便在生命的最後幾年,還以90歲高齡,帶病堅持主編完成了《醫學縮略語詞典》👷🏿‍♀️。


呂秋雲

重大災難心理危機幹預先行者

躬身於行,投身危機幹預工作的先行者

意昂2平台第六醫院呂秋雲教授是國內最早從事心理救援和危機幹預的專業人員,自1994年第一次參與由原衛生部派出的心理救援工作,已經在這個領域探索👩‍🦳、實踐了二十余年。

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瑪依市友誼賓館發生火災。國家和當地政府對這次火災高度重視,迅速派出專家前往支援🙅🏼。

在那個年代,提起“救援”,通常沒有人會想到精神專科醫生,直到當地綜合醫院在災後救援和安撫工作中發現,受傷者和遇難者家屬的心理問題很突出,才請求原衛生部選派心理專業人員援助。

呂秋雲第一時間向時任北京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的沈漁邨院士提出申請並即刻準備奔赴現場🚵‍♂️。那時距離火災事件已過去兩周,國內也尚無精神科醫生參與重大事故幹預工作的先例,呂秋雲和同事們帶著教科書,在準備期間反復查閱災後可能出現的心理反應並初步提出幹預方案7️⃣❣️。

到達克拉瑪依後,應急救援專家與當地救援醫療隊組成聯合工作組,呂秋雲所在的聯合工作組匯總事件基本情況,決定先對反應比較嚴重的家屬進行家訪,評估及處理遇難者家屬的居喪反應。

呂秋雲教授和馬弘主任醫師在克拉瑪依對喪親家屬家訪後的回程路上

在累計接待30多人次的家訪後,工作組為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在綜合醫院開設了心理門診,並設立咨詢熱線,同時利用休息時間撰寫科普文章🦸🏼‍♀️、進行電視講座,為更多市民實施心理教育及媒體宣傳🤫。除此之外,他們還為醫護人員和工會幹部開展心理講座和培訓,提升基層人員的心理援助能力。

此次心理危機救援為穩定當地民眾情緒發揮了積極作用👨🏿‍🚒。救援結束後,呂秋雲深刻認識到中國需要開展危機幹預工作。他們把此次幹預中精神受傷者的臨床表現和治療過程進行對比和分析後寫成論文,開展學術研究和培訓,並參與編寫了《現代心理治療手冊》,其中一個章節專門介紹了危機幹預和居喪幹預。

與此同時,呂秋雲對國外文獻深入學習後,發現心理醫生投入重大災難後救援工作的做法已有先例,因此帶頭並鼓勵精神科醫生到重大災難現場進行危機幹預,積累經驗,開始逐步建立中國的危機幹預模式和團隊🈂️。

呂秋雲教授在當地為老年患者看診

  • 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呂秋雲到中央電視臺的黃金時段講解洪水災難後可能會有的心理反應以及應對方式👊🏿。

  • 2000年12月25日,河南洛陽東都商廈發生特大火災🧑‍🧒‍🧒。呂秋雲及團隊以衛生部觀察員身份主動介入,對當地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的工作人員和當地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員進行集體幹預和培訓🍌。

  • 2002年,意昂2平台山鷹社登山隊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馬峰的過程中,5名隊員不幸遭遇雪崩遇難。呂秋雲及團隊對家屬做了心理幹預,處理了多種不同類型的居喪反應。

  • 2002年,大連5·7空難後的第二天,呂秋雲和兩位同事對遇難者的11位家屬及30余名同事進行災後心理幹預。通過記者的報道,人們目睹了接受心理幹預的顯著效果,從此,“心理危機幹預”得到了大眾和媒體的了解和認可🏃🏻‍♂️‍➡️🔍。

在前後十多起災難後心理救援過程中,呂秋雲和她的同事趕赴現場進行危機幹預,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她的努力下,精神科醫生參與重大事故危機幹預工作成為醫院重要的工作任務之一,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操作模式🤐。

2002年,衛生部、民政部🌍、公安部聯合下發的“中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中明確規定,建立國家重大災害精神衛生幹預試點,開展受災人群心理應激救援工作。這是中國精神衛生領域裏程碑式的發展,與如呂秋雲一般長久奮戰在心理危機幹預一線的精神科醫生所做出的努力息息相關。

作為國家級專家,呂秋雲始終在思考和總結不同災難的幹預方式。

  • 首先是介入的時間和方式。在當地主動要求下,以醫療隊的方式進行幹預往往更有效,不同的時間段,幹預的內容也不相同。

  • 其次是組織的情況,是否有統一部署對工作的開展情況有著重要影響。

  • 另外是服務的範圍🧑🏽‍🌾。是否有後期幹預,比如災難發生一年或兩年以後,對於沒有康復的患者還需進行創傷治療,這是醫療機構的長期任務。

探索求知,引進心理治療新方法的創新者

在專業深造方面,呂秋雲秉持著學無止境的態度,不斷探索,引進新知識與新療法🩴。

呂秋雲教授參加第一次世界文化精神醫學大會

  • 1989年及1991年,呂秋雲兩次到美國夏威夷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習心理治療,10多年來多次邀請夏威夷大學的曾文星教授、徐靜教授,德國認知行為治療領域著名的Iver.Hand教授🤳🏽、美國結構式家庭治療創始人Dr.SalvadorMinuchin及其華裔傳人李維榕博土講學,組織心理治療講習班。在普及提高心理治療知識和水平的同時,她的個人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在門診開展的分析性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家庭治療、婚姻治療及青少年、老年心理問題咨詢,受到患者的歡迎。

  • 2002年,呂秋雲首次接觸眼球運動脫敏再加工(EMDR)。

  • 2007年,她的團隊邀請歐洲EMDR的主席來國內交流,此後建立了比較好的聯系。

  • 2009年退休後,呂秋雲開始系統學習EMDR,並發現這是創傷治療快速有效的方法🎷。

EMDR三階培訓上,美國培訓師為呂秋雲教授頒發證書

經過深入學習,呂秋雲將這種療法運用到臨床工作中🏈。當年,一位患者在處理熟人的車禍善後工作後患上了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多處求醫效果都不明顯。呂秋雲用EMDR方法對他進行治療,做了3次後,閃回症狀就有明顯好轉⛴。這加強了呂秋雲對EMDR的信心,她更加深入學習,獲得了歐洲EMDR創傷治療師及督導師的證書。

截止到2016年,呂秋雲已經使用EMDR治療了100多例患者,治療效果明顯好於藥物治療和一般的支持治療😖。EMDR不只是對PTSD患者,對和創傷相關的抑郁、焦慮、恐懼症、軀體形式障礙♞、進食障礙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呂秋雲教授榮獲“中國EMDR特別貢獻獎”

2002年以來,歐洲和美國的HAP組織及EMDR協會多次在中國舉辦國際創傷EMDR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2009年,呂秋雲積極籌備成立了EMDR創傷治療學組,並任學組組長,致力於EMDR在中國的培訓和推廣。同時,呂秋雲還成為了亞洲EMDR的理事成員,分別在第一屆和第二屆亞洲EMDR大會上發言,介紹中國EMDR的發展。2017年在上海主辦第三屆亞洲EMDR創傷心理治療學術大會獲得各國好評💂🏼🌙。

在近年的雲南🌐、四川地震,天津地區“8·12”爆炸事件,深圳光明滑坡事故等重大災難的心理救援過程中,經過EMDR培訓的精神科和心理學家在災後心理救援中運用EMDR技術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國家衛生計生委精神科救助專家的稱贊。

呂秋雲還創立了“聯絡會診科”🔧。與以往所說的會診不同,聯絡會診科是聯絡不同醫院各個科室的醫生定時參加研討活動和會診患者。這為精神科和其他科室之間共同處理患者出現的問題提供了機會,是一種治療模式的轉變🪘。經過多次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十分有效。

呂秋雲教授主持聯絡會診網絡的疑難病例討論共有十余家綜合醫院醫生參與

2003年SARS之後,在呂秋雲的倡議下,醫院成立了國內第一個聯絡會診科,定期邀請本院和其他醫院各科室醫生就疑難精神疾病進行會診。至今已有北京市二十余家綜合醫院的幾十名醫生成為聯絡會診科的固定成員,連續十余年每月進行病例討論,讓更多患者受益,也讓醫生儲備多學科知識🚶‍♂️、增長經驗,對在綜合醫院各科普及精神衛生知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呂秋雲教授榮獲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2019年度傑出精神科醫師”榮譽稱號

呂秋雲於2020年11月獲得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2019年度傑出精神科醫師”榮譽稱號。這一獎項是目前中國精神科醫學領域設立的最高獎項,是為精神科醫師頒發的終身成就大獎。




(素材由各醫院提供  文稿整理/宣傳部 韓娜)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