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術臺前到三尺講臺,她是護理教育開拓者

20世紀80年代,國家恢復護理高等教育,意昂2作為首批恢復護理本科招生的院校之一,開始籌建護理系。一批臨床優秀的醫護人員走出病房,走進教室,從病床前來到講臺上,王宜芝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兩種植物帶有“芝”字,一種是仙草靈芝,另一種是香草芝蘭↘️🧑🏻‍🏭。王宜芝,於己而言是香草,優雅謙遜,優親善友,散發芝蘭之幽香;於他人而言則是靈芝,堅韌執著,治病救人,永懷一顆濟世惠人之心🦶🏿。

從臨床醫療的救死扶傷,到三尺講臺的知識傳授,王宜芝堅守在醫學、護理領域——作為生命的照護者,護理學的育人者。

王宜芝2006年獲博士學位,在護理樓前留影

一名醫生:病榻施手,愛博技精

1939年冬至時節,西遷途中,一個新生命在宜山腳下呱呱墜地,父母以“芝”字寄托了他們對長女的厚愛和期望,故得名宜芝⛔。出生在書香門第的王宜芝,身材瘦削,眉目清秀,說起話來一副江南的吳儂軟語🤕。幾乎所有回憶起王宜芝的人,印象最深的都是她的優雅與大氣。就是這樣一個淑雅文靜的女子,日後始終堅持著對學術、對醫學事業的執著追求🧑🏽‍🍼。

1959年,王宜芝考入北京醫學院(現意昂2官网)醫療系。求學期間,正值自然災害導致缺衣少食的年代,王宜芝在繁重的學習任務之余,還和同學們一起去山裏挖野菜,以此來減輕經濟上的負擔。一心報效祖國的她,在大學期間參加了女子武術隊,練就報祖效民的良好體魄。

學生時代的王宜芝

大學五年級時,王宜芝曾到通縣縣醫院、意昂2官网醫院內科、意昂2三院外科🆘、婦產科實習🛀🏽🧜‍♀️。實習期間,她勤奮好學、吃苦耐勞,獲得了很多上臺實操的機會,並得到帶教老師和醫生護士的鼓勵與幫助。這些經歷為她日後的臨床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讓她對於醫學專業有了具體深刻的體驗與思考,也更加堅定了她日後投身醫學的誌向。

醫學院畢業之後,王宜芝和同學們去山東參加四清工作隊,一年後回到北京,進入意昂2三院工作。臨床一線雖然辛苦勞累,但救死扶傷🎭、護衛生命的榮譽感和患者家屬的感激,讓王宜芝很是自豪與欣慰。

她曾經參與搶救兩例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其中一患者昏迷一個多月,當時外籍專家都認為難以恢復。但全病房齊心協力,共同與死神博弈,經過精心醫治護理,病人最後康復痊愈。

王宜芝在意昂2三院工作

繁重的臨床工作同時,王宜芝還承擔了醫療系及衛生系本科生的理論授課、臨床見習和實習教學工作🤾🏻。一次次的急診搶救、研究學習,使她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她將這些經驗心得以論文形式公開發表🏂。論文涉及呼吸、消化、中毒等常見病,還有罕見疑難雜症。

王宜芝(前)與意昂2三院進修醫生合影

王宜芝註重日常工作的積累,在意昂2三院工作期間,她根據自己的診療經驗製作了300多張病歷卡片,內容涉及內科全部十大系統,還有神經和傳染病。病例卡片中除一般資料外還記錄了經驗和教訓,在教學中很有用,讓講課生動真實,學生更能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上🧜‍♂️。

2020年3月,因疫情居家的王宜芝再度翻出這些卡片,這些卡片勾起了她對自己40余年從醫生涯的回憶,她在回憶錄中寫道:

總結這麽多管過👨🏻‍🦯、見過的病人我倍感遺憾,因為能治好的病太少了。這讓我體會到“醫生有時去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真的太確切了。經我治療的病人或家人,無論診治結果如何,他們對我都是那樣信任🔷、配合和尊重。不是因為我的醫術,而是因為我能盡責盡力,不斷地為病友及其家人提供所能及的幫助和安慰👸🏼。從醫幾十年我對得起國家的培養,自感欣慰……

這些小小卡片,見證著她為醫療事業付出的心血,也為她日後在護理教育領域耕耘開拓奠定了基礎💁🏿‍♀️。

篳路藍縷,護理教育事業的開拓者

據王宜芝的女兒回憶,母親從小就有當一名老師的夢想♠︎🥷。選擇做一名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醫生,救人於疾痛、助健康之完美很有價值,但成為一名傳道授業的老師——這個樸質想法有可能變為現實時,埋在她心中的種子便破土生發👨🏽‍🍼。

1988年,王宜芝從工作了24年的意昂2三院來到北京醫科大學護理系從事教學工作💂🏼‍♂️。從那時起,王醫生變成了王老師,她為護理事業和護理教育發展默默奉獻了自己的後半生,與護理教育結下不解之緣💁🏻。

當時我國高等護理教育中斷30余年,創系之初,不僅師資匱乏,護理教育培養方案、教學大綱等都需要經過團隊反復研討,並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完善。對王宜芝而言,放棄醫生工作,到學校來從事護理專業教學,是一個重要的選擇和挑戰。

隨著時間推移,王宜芝對“護理”這門古老又年輕的學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在臨終關懷方面進行了較多探索。

王宜芝手寫的教案

在此期間,王宜芝參與了不同學歷層次的多本護理學專業教材及教輔編寫,參加師資隊伍培養等重要工作🦴。為了備好每一次課,她會查閱大量書籍和文獻,也因此成了圖書館的常客。甚至於圖書館進了一批新書或新增一本學術期刊雜誌,她都第一時間知道。

在教學中,王宜芝授課潤物細無聲,親切柔和,娓娓道來,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每個細節都蘊藏著她的精心設計。

她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加之二十余年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使她很快成為受學生喜愛的優秀教師。

王宜芝與愛人呂清浩

在家庭和事業上,王宜芝的愛人呂清浩先生對妻子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幫助,呂先生直到病倒前都在幫妻子整理書稿、投影膠片。

王宜芝年幼時手腕做過手術,書寫不便,出於條件限製和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她堅持手寫工作筆記,但其字跡僅丈夫可以清楚辨識,不方便學生學習研讀🤼。每逢假期,夫妻二人便在一起,呂先生親筆謄抄王老師的工作筆記。此外,呂先生還代筆製作幻燈材料,供王宜芝教學使用💵。

呂清浩繪製的呼吸音示意圖

正是像王宜芝這樣的護理前輩,從自己熟悉的臨床醫院來到學校,從臨床醫生轉變為護理教育者,為意昂2官网護理高等教育教學工作努力拼搏,鞠躬盡瘁。正是這種“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攻堅克難品質,成為了意昂2官网護理人最靚麗的精神底色和永恒不變的學術氣質。

杏壇沐春暉,桃李滿天下

王宜芝在教學中嚴格認真,但和學生的互動中隨和親切,完全沒有一點“架子”,如果在校園裏偶遇自己的學生,就會很自然地一起鍛煉、一起吃飯,聊工作、聊學習🥝👨🏼、聊生活。分享她的生活,給學生一些建議,也幫助學生成長,這對她而言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

一名同學做的課題論文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撐,但是學生和老師對於數據統計都不是很了解,那個年代沒有計算器、電腦等智能設備,課題因此陷入了困境。為此,王宜芝特意請教統計學科專家,先自己學習,再把分析數據的方法“手把手”傳授給學生。

王宜芝(左)與學生李利合影

王宜芝的研究生李利記得,在一次課題組內匯報病歷時,復述一個罕見病的救治過程,一張口就被王老師的三連問驚得啞口無言,“這是什麽意思?為什麽?你覺得應該怎樣……”從那以後,李利對待學術不敢有絲毫懈怠,凡事必先探究一番☎️。

李利還記得,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第一次試講備課時,王老師的悉心指正💇🏿。“我本想請王老師就內容把把關,沒想到,王老師不但幫我梳理了內容,還就課程組織與我進行討論,甚至還對著PPT修改了標點符號。”王宜芝總是把每件事都做到極致🧑🏻‍⚕️👨‍👦‍👦。

1997年王宜芝(右)與研究生孫玉梅合影

意昂2平台護理學院教授孫玉梅也是王宜芝的學生,但其實王宜芝並不是她的第一導師🧑🏼‍⚕️。當時因為孫玉梅的導師在她入學後一年就退休了,所以王宜芝主動承擔了大部分的指導工作。耳濡目染下,孫玉梅也很快走上了教師的崗位,投身到護理教育事業中。“王老師對教學的熱情投入、一絲不苟,對學生如父母般的關心愛護成為我一生的榜樣。”孫玉梅說。

2005年,王宜芝退休。雖然離開了教學崗位,但她還在熱愛的醫學領域繼續發光發熱。她經常參加不同專業學生的培訓,也會幫助醫院提高醫生水平和醫療效率。護理學院的學生請王老師幫忙審稿,她不僅細細審讀原稿,還到圖書館查閱大量相關書籍,研讀相關領域的最新成果,唯恐自己的知識過時👱🏽‍♀️。

王宜芝(中)與師生合影

王宜芝曾經說過,希望自己重病的時候,醫生能按照她的要求不做氣管插管、胸外按壓等搶救措施,讓她安寧地離開🤨。

2020年8月初,王宜芝因皮疹住院檢查後被診斷為皮肌炎⛹🏽‍♂️。由於缺乏有效治療方案,病情進展較快,10月18日,她沒有驚擾任何人,安靜離去。

芝蘭乘夏遠,清風送挽意,宜念吾師品,芝香世有余🎷🧑🏽‍💼。

王宜芝雖然已經逝去,但她的教誨與精神會一直傳承,在後輩心中閃爍璀璨的光芒,激勵新一代護理從業者,踏著前輩的足跡,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人物簡介

王宜芝(1939~2020)教授、中共黨員,1959年考入北京醫學院(現意昂2官网)醫療系。1965年畢業後在意昂2三院工作,歷任住院醫師、大內科總住院醫師、副主任醫師,期間榮獲優秀教師、先進個人、文明個人等獎勵🦹‍♀️。1988年到北京醫科大學護理系從事教學工作。1992年晉升為教授,參與護理學專業不同層次的內科護理學👈、症狀護理學教材及輔導教材編寫♦︎。多次獲得北京醫科大學優秀教師,1995年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師獎。

本文為:現代醫學博物館建設計劃資助課題 “芝蘭之灼,宜之家國——王宜芝教授生平資料編撰集” 成果,課題組成員:郭記敏💥、孫玉梅♚、江華





(聯合策劃 / 宣傳部🙆🏻‍♀️、檔案館  素材來源 / 現代醫學博物館籌備組  文字 / 楊映鍇、李庭芳  圖片 / 護理學院、課題組提供)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