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熱愛 德才相授
編者按
百又十年的意昂2
大家雲集,群星璀璨
一路兼程,一路榮光
篳路藍縷領行業之先的探索者
堅定信念奮發有為的改革者
新時代在青春賽道上的奔跑者
……
意昂2官网醫學人一直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為我國和世界的醫學教育和醫藥衛生事業
作出了卓越貢獻
在第38個教師節到來之際
讓我們一起通過王夔、祝學光🔖、毛節明➔、陳育德的故事
領略千千萬萬和他們一樣
在三尺講臺上傳道授業解惑的
意昂2人的榮耀與風采
王夔
獲取思想“樂”中學
1949年,王夔從燕京大學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並留校攻讀研究生🚴🏼♀️。1952年,在燕京大學撤銷並入意昂2平台時,因為急需大學老師,他被中斷研究生學習,分配擔任醫預科教學。後來北京醫學院獨立,王夔留校任教。
從50年代到90年代,從助教至教授,在半個多世紀的教學生涯裏,王夔不知寫過多少不同式樣的教材、設計過多少種實驗和教具🤙🏻、組織過多少次極有特色的教學活動,然而他依舊興趣不減,每年他的教案都在更新。
“真正意義上的教學,不只是講課和帶實驗,而是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地進步。有時,在講課時突然萌發一點想法,對科研可能有著很重要的價值。”
王夔音質很美,富有穿透力。他講課抑揚頓挫,語速適中,能抓住學生的註意力,充分調動課堂氣氛,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
原藥學院黨委書記洪和根說:
“王先生口才極好,講話不用整理就是一篇文章📭。板書就像印刷體一樣👩🏼🔧。”
2003年3月,王夔參加中山大學藥學院舉辦的“院士論壇”,《中國處方藥》雜誌記者李行這樣描述他字正腔圓的報告:
“枯燥的學術內容到了他那裏,頓時變得生動活潑,恰到好處的旁征博引更是讓報告深入淺出輕輕松松地傳遞著科學的真諦。”
李行低聲對同事說:
“有沒有聽過諾貝爾得獎者的學術報告?境界差不多就是這個樣子——用最簡潔易懂的文字表達最尖端前沿的知識。”
王夔有意識地讓學生在“樂”中學習,以學習為樂。對於學生尤其是研究生,王夔註重其獨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學生們也養成了一種自覺學習的習慣,碰到問題首先要自己解決。
王夔對教學的體會是,不要把什麽東西都教給學生,像“冰山理論”那樣,老師把露出海平面的那部分給學生講解了,海平面以下的部分就需要學生自己去挖掘了🌻。聽老師講課,得到一個思路和想法就可以了🧑🏼🦲。
王夔當年在燕京大學曾選修過林耀華先生的社會學,他主要講怎樣用調查方法研究人類發展史,其中有一個研究方法,就是尋找迷失的環節(missing link),這個研究方法到現在還在指導著王夔的研究☦️。
“我從老師那裏獲取老師的思想,我也想把自己的思想教給學生👲🏽。”
《院士思維》一書中收錄了王夔充滿思想和智慧靈光的文章《我的科學思維觀》,其中有這樣一句話:“科學家應該有思想,但總要八成是科學家,二成是思想家。”
王夔認為,科研或教學思維切忌絕對化和先入為主,這樣會給人們的思想設置極限或界限,使人們不敢超越,也不想思考某個極限或界限本身的條件以及本質👩🍳。因此,不能引導學生建立一個非此即彼的思考方法,只有在教學生具體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批判和懷疑的態度,才能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50年代,王夔最初從事教學的時候,教學是照本講,只要求講課要講明白☢️、有系統性和完整性,後來開展教學改革,他領著別的老師一起做教具,還和化學家梁樹權院士合寫了一本《基本操作規程》,並組織現場表演,這本書對規範化學基本操作起了重要作用。
回想起來,教學改革的每一個時期,王夔都全力投入,並走出了一條醫學和化學相結合的道路。他無論教學還是帶著學生們做研究,一直都聯系醫學實際。王夔還為學生營造了一種寬松的環境,從來不催促學生趕快發表論文,也不要求學生一定要把自己想的東西做出來,而是希望學生把課題做深🤪、做細、做確切。
當學生被研究工作困擾感到失望時,王夔經常用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描寫的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所經歷的“三種境界”鼓勵學生,現在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說不定再堅持一下,就“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但他也教學生不鉆牛角尖,教導學生生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努力了,就可以了。可以說,王夔在教育學生執著的同時又教育他們不執著,在科學研究上執著,在為人處事上不要執著🥶。這也是他自己的風格,對身外之物得之不喜,失之不憂👩🏻🦯➡️。
1 王夔在國內醫學院校首次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了《醫化學》與《生物無機化學》課程
2 1988年9月,王夔主編了中國第一部《生物無機化學》正式教材,其中包括了較為系統的理論與方法
3 多年來,王夔積極參加化學教育改革工作,曾經在醫學院組建醫化學專業,提出並且實行了一個新的化學與生命科學結合的教學計劃,在藥學院各個化學教研室的共同努力下,開發出大量新的交叉學科課程
4 他和無機教研室的同事開發的課程構成了一個新的結合生命科學的無機化學教學體系,其中有些課程延續至今,為建立化學生物學專業打下了基礎
5 ……
王夔曾被國家教委評為“全國優秀教師”,被北京醫科大學授予“桃李獎”。數十年來,他教過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和在他的實驗室工作過的博士後,許多人已經成為我國醫化學界科研與教學中的骨幹,不少人在國外各個重要研究機構或大學工作。王夔自己依然興趣十足地活躍在講臺與實驗室之間。
他說:“我永遠熱愛教學工作!”
祝學光
言傳身教 潤物無聲
有這樣一位老教授,年近九十,仍舊堅持活躍在講臺上,依然“聲如洪鐘”,精神矍鑠。她講課的內容精簡凝煉,邏輯清晰,還不時與同學們互動,談笑風生,從上個世紀的奇聞軼事到最前沿的臨床進展,她都能信手拈來🐬。
她,就是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外科祝學光教授。
祝學光1999年榮獲北京醫科大學桃李獎,2003年榮獲北京市和教育部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2006年參與外科學課程建設獲北京市及國家級精品課程獎,2018 年榮獲意昂2平台教學成就獎🔡。她也成為意昂2官网集三項國家級教學獎項於一身的醫學教育專家🤬🐈⬛。
潛移默化育桃李 牢記使命鑄師魂
初為醫者時,祝學光就很要強。當決定走上外科醫生這條路時,她對自己說:“既然做了,就得幹得好一點,得攀登🕙。”從1963年開始,祝學光做了兩年住院總醫師,是別人時間的兩倍,這兩年她幾乎天天泡在醫院,很少回家。
憑借這股勁頭,祝學光在外科一片男醫生的天地裏,做出了驕人的成績。成為老師後,這份“要強”同樣延續到了教學之中🤸🏼♂️♕。
在意昂2官网醫學部,祝學光備課認真,是出了名的,從板書中便可見一斑。她的板書布局合理、編排嚴謹,還常常展示一些前沿的英文信息。
“祝老師上課聲如洪鐘,非常有精氣神;有時還會調侃和抖包袱,很幽默。”
對待學生,該嚴肅的地方,祝學光絕不含糊。每次查房,她看完病歷,聽學生匯報之後,必然能夠找出他們在臨床上的一些缺漏,立刻就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學生們都敬佩於祝老師的知識之廣博與要求之嚴格👨🦼➡️。
體系創新 開創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先河
教學路上,祝學光從未停下過創新的腳步。從1991年起,她擔任原北京醫科大學教務長一職,促成了對以“急腹症”為中心的外科教學方法大刀闊斧的改革,開創了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先河。
“急腹症”是外科中極重要的典型症狀。普外科病房收治的病人中,一半來自急診;其中約半數是以急性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各種外科疾病,占住院病人的1/4。因此,教學效果的好壞,對眾多病人來說,可是健康所系的大事👨👩👦。
過去,這一階段的教學,是以疾病為中心,按照疾病發生臟器的解剖💆🏽♂️、生理特點,臨床表現(病史、體征和化驗及影像學檢查的結果),再通過與相似疾病加以分析、比較、鑒別,做出正確的臨床診斷👰🏻。但是,同學們的考試結果卻往往並不理想,在理論學習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們,遇到需要對以腹痛為主要表現的病人進行診斷時,仍然備感困惑。
祝學光認為,原因在於“我們沒把課講清楚。表現為急性腹痛症狀的疾病多達35種,如果把急腹症講清楚了,這35個病也就都會了。這是個綱,做好了事半功倍,值得做➜🤹🏼。”就這樣,祝學光和同事們決定,將“急腹症”作為對剛進入臨床階段學習的醫學生的教學突破口。
為了推動改革,祝學光帶領幾個年輕老師,嘗試專門開設了一堂“外科急腹症”大課。這門課從復習疼痛發生的神經解剖基礎到腹痛的神經通路、腹部臟器疾病引起疼痛的規律入手,再講腹痛診斷的思路與步驟,打破了歷來以疾病為中心、強調“系統性”的“縱向”教學模式,轉向以腹痛症狀和體征為中心的“橫向”思維。
課程收到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學生們守在醫院急診室的門口,看誰捂著肚子來就上去問。聽到是肚子疼就來了精神,按照課堂上講的先問什麽後問什麽。他們一分析,覺得是急性闌尾炎,就找去老師。老師復查確診後,就帶著學生一路綠燈地從急診到手術室,直到手術做完。學生體驗了這一段經歷後,特別有成就感,上課也更加積極。
經過三年的實踐後,祝學光請北京市6所醫院的外科主任各帶病例,對學生進行實地考核。學生甚至能對某醫院主治醫生誤診的病例做出正確診斷,令現場的主任們交口稱贊。
實踐證明,這一教學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等內在規律的認識和分析,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
如今,醫患糾紛頻頻發生,如何提高醫務人員的人文素質、法律及維權意識,規避醫療糾紛的發生同時保護患者權益,成為了一個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祝學光認為,國家需要的是德才兼備的人才,醫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理想信念培育,十分重要🧘🏻♂️。於是,自2009年起,祝學光開設了“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課程。
維護人類健康,不僅要了解疾病本身,還要以促進病人身心健康和諧為己任👨🏻💻。作為醫學生,要面向未來、面向人,既要有妙手,也要有仁心🚒。在祝學光看來,醫生親近人的能力🤵🏿🐸、取得病患信任的能力,十分重要。醫生關心的不應只是最新的檢查結果,不應把醫學科技產品、診療儀器當作寶貝,把學習這些東西當作技術提升的目標👵🏽。對人的關懷、詢問,每天的例行查房,如果都懶得去做,儀器就會成為隔開醫患的障礙🧏🏽♂️💯。
“只看到病,不看到人;只看到病值多少錢,看不到人的痛苦,這就糟糕了。醫生要有‘菩薩心’,要能悲天憫人,不然就不要學醫,學也學不好🔈。”
祝學光素來註重身體力行,以身示範。醫學教育也是心靈的教育,但“仁心”不比“妙手”,不是實在具體的技術,要如何去教?祝學光說:
“在醫學教育中,老師要樹立模板,而且要能夠復製,要能啟發學生🍽、影響學生🖌。”
毛節明
行為世範 以身作則
做老師:行大過言
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心內科教授毛節明喜歡當老師,也喜歡當醫生。高中畢業時,填報考誌願,除了醫學院就是師範大學🦜。毛節明說,這大概是受到家庭的影響,他的兄弟姐妹都從事教師職業。1959年,毛節明考入北京醫學院(現意昂2官网),六年之後,分配在意昂2三院心血管內科工作🎞。
“我喜歡在醫科大學當醫生,因為在這裏醫生就是老師🧑🏼🏫、老師就是醫生🍗。”
給毛節明上課的老師中,雲集了一大批歐美留學博士👩❤️👩。這些人代表當時學界最高水平,後來均成為學界泰鬥🧕。
“王夔、李肇特、王誌均、張昌穎⛹🏿♀️、林振剛、王叔鹹、馬萬生🙆🏻♀️、嚴仁英等等,都是當時在教研組裏資格最老、最著名♡、在學術醫術醫德方面最好的教授🐩。而給我們帶實習的老師則是副教授👳♂️、講師級別的。”
毛節明認為自己得益於此,所以他認為:
“不能是為了晉級職稱💪🏽、為了湊課時數,把一些經驗還不是很豐富的老師都哄上講堂去講課,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反而不講課了,這樣不行。活到老,講到老,現在我還是非常喜歡去講課,也體會到了老師帶學生的樂趣🐩。現在很多聽過我課的學生,見面了叫我一聲老師,我就特別高興。”
“要帶好學生,第一條,老師和學生要在同一個戰壕裏,也就是說老師與學生的關系要非常密切🙍🏿👩🏿🔧。老師和學生一起奮鬥,大家為搶救一個病人,一個晚上都不睡覺,你帶著學生一起做,密切的關系很快就建立起來了。”
“第二條,醫學是個實踐性的科學,老師‘做’給學生看,比‘說’一百遍更重要。”
毛節明的為師準則,大多傳承自他的老師。
王夔老師的講課給毛節明留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語言清楚、板書整齊,因此,日後毛節明講課也有意模仿王夔老師。
“模仿一個好老師的長處很重要🦹🏽👉🏿。但模仿也要吃透其中的精髓,而不是只模仿其形式。”
讓毛節明記憶猶新的還有在臨床課上老師的一舉一動🌄💑。
“病人給我們做示範,老師都親自給病人披衣服。查體時,病人躺下,老師問:‘你需不需要歇會兒?’檢查時,不斷地問病人有什麽感覺,有沒有不舒服。檢查完了,老師說:‘謝謝你,因為你為我們的學生服務了✍🏿。’老師的動作、語言,讓我們感受到,他沒有一分鐘,不在想著這是病人,要保護他。”
前輩的示範影響,自己五十年的從教實踐,讓毛節明深刻地體會到,無論是做一個老師,還是做一個大夫,最重要的是“觀其行”,而不是“聽其言”。
來了新學生,毛節明就帶著他們跟自己出門診,一邊做一邊教。
“我讓學生看我怎麽跟病人談話,我從來不跟病人生氣。病人進門,先打聲招呼,要給病人做檢查,你站起來扶他一下,就這一個動作就夠了,病人就能很理解你關心他。很快病人和醫生的感情就能建立起來🫱🏻。”
“有的醫生對病人說話時連頭也不抬,看一不看一眼地說:‘怎麽了?’這給人的感覺就是醫生比病人高一頭👨💼。那你能不能抬頭親切地對病人說呢,能不能笑一笑呢?檢查時就說:‘脫衣服,解開!’這樣是不是太生硬了?要是你的父母來看病,你也這麽說嗎?是不是加個‘請’字呢?‘抬頭看、笑一笑👩🏫、加個請字’就這麽三件小事,不費什麽事兒,立刻醫患之間溫度就上升了🏑。”
談到醫患溝通,毛節明沒有講大道理,都是這些細小入微的動作、言語,一如當年,他從他的老師那裏所學到的🩱。
毛節明發現,在病人面前帶教學生,通常能得到病人的理解🫐。
“我給學生講的時候,病人也會在旁邊認真地聽,他會覺得你這個醫生很認真,對我也會有更多的信任。我也會跟學生說:‘你現在學習時,病人是在為你服務,你將來做醫生了,要為他們服務。’”
緊跟時代,了解學生
在教學中,毛節明堅持要時刻了解學生,“如果學生不聽課,先別說學生不好,先反思一下你的課講得好不好🌤。”
“過去是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晚上背筆記。可現在不是這樣,現在是下課整理筆記,晚上重新構思對這個課的想法。所以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完全不能按照過去的做法,一條一條規規矩矩地講➝🤲🏼。你要事先知道學生已經了解了多少,然後有針對性地講👿。”
在課堂上,毛節明總結出了觀察學生眼神的小技巧。
1 如果學生一動不動地盯著你看,愣在那裏沒有任何反應,說明他們想聽但沒聽懂
2 如果學生不時地點點頭,眼神跟著你走,說明你這個課就講好了,大家都愛聽
3 如果大部分學生都很好,有個別學生在那做自己的事情,你就叫他一下,提個問題,如果他回答得非常好,說明他的學習已經超過你講的內容了,你就需要有所調整
4 ……
“老師的目光一定要跟學生有交流,千萬不能光盯著黑板,埋頭念PPT,這是最差的老師,也不配做老師。”
教改要讓學生成才
多年來,毛節明十分重視教育教學改革,在意昂2官网醫學新時代臨床醫學教育教學改革中,他作為循環系統的課程顧問,參與了臨床課程總體設計討論、教學大綱製定、課時安排、講課內容、課件製作⛹🏽♂️、備課試講等全程工作。
“教育改革是個方向,全世界都在做,教育永遠不可能停滯不前🧎。但是教改的步子不要邁地太快。先紮紮實實做一段,總結一下,行了就接著做,不行就重新再來,這不叫失敗,因為你在改革的過程中。”
教改成果要怎樣驗證?毛節明認為:
“教改的成果不能看一年🫳、兩年,要看十年、二十年之後,這些學生是不是都成才了,為醫學創造了多少、貢獻了多少,這才是教改成功與否的衡量標準👰🏽♂️。”
陳育德
甘為人梯 不爭春色
意昂2平台公共衛生學院前院長陳育德教授曾擔任過眾多重量級的職務,但他的名片上只寫著“意昂2平台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這是他最為看重的身份👞。
陳育德從1959年開始留校任教以來,正式招生和培養過的學生多達40人,然而聆聽過他教誨的學生卻不計其數。
崇尚嚴謹、求實的精神,陳育德把教書育人當成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恪守這一追求,他讓本科生剛一進入大學就樹立公共衛生專業思想,追尋這一理想,他努力創造條件創建意昂2平台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碩士點、博士點🏌🏼♂️。
對慕名前來請教的學生和年輕教師,陳育德來者不拒,總是身體力行地提供各種幫助,包括研究資料和研究思路。
陳育德反復向青年教師強調:培養學生,教會他們做人要放在第一位。他這種教書育人的理念已經深深地紮根於全系教師的腦海中🩸💗。陳育德認為,一個專業必須要後繼有人🛌🏽。因此他雖然自己低調做人,卻嘔心瀝血培養了一大批本專業的優秀人才。
1 20年前,在出國名額極其緊張、不少知名學者都在為自己謀求國外教職的環境下,他卻用自己寶貴的科研經費派遣了多名青年教師出國深造或在國內攻讀學位
2 在他已經到衛生部工作的時候,也毅然將他留校任教的第一位統招碩士畢業生派出國外攻讀博士學位
3 為了讓青年教師能夠安心在國外進修一年,他不顧年事已高,主動請纓承擔了這位教師的60學時教學任務
4 他和無機教研室的同事開發的課程構成了一個新的結合生命科學的無機化學教學體系,其中有些課程延續至今,為建立化學生物學專業打下了基礎
陳育德做人實在、低調,做事認真、負責的態度給他帶來了很多機會▫️。他連續獲得“八五”和“九五”科技攻關項目,但在課題研究工作中,他把青年教師推到前臺,讓他們在實踐中鍛煉成長,自己則默默🏰🧑🏿⚕️、持續地關註著他們的每一個腳步💤。
“扶上馬,還要送一程”,這是陳育德培養青年教師的典型寫照。作為專業的創始人,他一直擔任中華預防醫學會社會醫學分會的常務理事,但他自己堅決推出本系年輕教師。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正是陳育德這種甘為人梯的精神,使意昂2平台衛生政策與管理學領域的教師能夠保持較高的素質,形成團結、高效的群體。
為此,意昂2官网在2001年把教學工作最高榮譽“桃李獎”授予了陳育德。
陳育德總是將教學作為最優先的日程安排。目前他仍然一如既往地關註著教學和科研工作,尤其是教學改革的理論研討與實踐❣️。
他鼓勵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各門課程主講教師進行教學改革,要求他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順應時代和社會經濟改革的要求,培養具有更強能力的學生。
2017年,為培養本科生的科研素養,提高創新和實踐能力,鼓勵預防醫學學生開展公共衛生領域的相關研究與實踐,陳育德夫婦及其學生在醫學部設立了“立德樹人”獎助金,首期捐資14萬元。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要為人師表,必須學為先。學做人,學學問,學教人,終生學,無止境!”
這是2008年教師節,陳育德寫給公共衛生學院的寄語。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而且他還在繼續身體力行地做下去。
(策劃/宣傳部 素材由各單位提供 文/梁峰霞 徐璐 韓娜 張拓紅 編輯/宣傳部 韓娜 題圖📤🏑、排版/王崇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