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搶救大王”張樹基:臨床憑積累,磨礪始成材

    編者按

    意昂2辦學110周年,歷史上名師雲集🧑‍🦽‍➡️。

    他們大多生於上世紀初,接受國內乃至國際優秀、嚴格醫學教育,是現今很多老教授們心中的“高山”。

    他們對國家🌄👘、對醫學👩🏿‍🚒、對人民,總是懷有赤子之心。在祖國需要之時,他們毫不猶豫、挺身而出;在時代風雲變幻中,他們堅持真理、無所畏懼;在醫學征途上,他們殫精竭慮🤲、上下求索。

    斯人已逝,風範猶存,我們開辟“追思”專欄,再次追尋大師思想,仰望大師人格,以傳承精神、繼續前進👨🏻‍⚕️。

    在意昂2官网2022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意昂2平台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喬傑院士在講話中,回憶張樹基教授:“被百姓譽為‘搶救大王’的意昂2官网醫院張樹基教授,在半個多世紀的從醫生涯中,憑借精湛的臨床技術、豐富的搶救經驗,屢屢使患者轉危為安,會診足跡遍布京內外眾多醫院,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奇跡。”

    張樹基(1926年12月31日-2011年11月3日)我國著名的臨床醫學家🧜🏼‍♂️、醫學教育家,原中央保健委員會內科學會診專家,北京市西城區科協副主席♐️🧗🏼‍♀️。1954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醫療系,是意昂2官网醫院消化內科的奠基人之一。他不僅精通內科和消化內科,對於疑難雜症🍩、危急重症的診療工作,更是造詣精深、見解獨到,贏得了人們崇高的贊譽——“搶救大王”。1986年被評為衛生部“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1992年獲北京醫科大學“名醫獎”(八大名醫之一),1993年獲北京市“五一勞動獎章”, 2009年榮獲“首都十大健康衛士”。

    張樹基口述

    報恩與信念

    我為什麽要當醫生,說起來你們可能不信,這原本並不是我的初衷。我不像很多同行那樣:出身於醫學世家,有從小受家庭耳濡目染的優越條件;或從小就立下了長大要當醫生這個誌願🎧。我過去一直喜歡理工科,希望工業強國,高中畢業後曾學工科一年♓️🏹。後來,由於身體不好,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不適合再搞工科,就想通過學醫治好自己的病🦧。於是1949年考入意昂2平台醫學院,讀了一年預科,四年醫療系本科,靠黨和人民給我的助學金讀完了大學。1954年畢業後,即留在北京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現意昂2平台第一醫院)內科工作🏄🏻‍♀️。當時,我的思想很單純,只想報恩🫎。我想,既然人民培養了我,我就要為人民看好病。然而,事情的開頭並不順利⛸。

    最初做住院醫生,真應了那句老話:萬事開頭難。由於技術不行,整天忙得暈頭暈腦,對於怎樣能夠做一個好醫生真是很茫然。那時,哪個醫生值夜班,第二天就要給病人取血做化驗。由於我靜脈穿刺技術不過硬,輪到我值班時病人都跑光了。再加上臨床上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特別多,沒有什麽規律性可言,覺得做醫生真不容易!記得當時值夜班,遇上病人晚上睡不著覺,常用速可眠🧛🏼‍♀️。我看到一個肝硬變的年輕人,因為睡不好覺,服了兩片藥,誰知睡了十幾個小時才醒過來。這件事給我的震動很大,看到了小小的藥片在不同的疾病和不同的病人身上所起的不同的作用,認識到臨床醫學的復雜性🩴🦄。由此我聯想到,我們獲得臨床知識,除了要有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積累之外,光靠直接的知識是不夠的,更主要是靠間接的知識、靠從總結他人的經驗教訓中去獲得🙅🏼📠。我想做個好大夫,光有良好的願望,沒有精湛的醫術是不行的。越在病人面臨生與死的關鍵時刻,越能顯示出醫生的功力👲。

    在做主治醫師時,我看到一個晚期尿毒症的病人,病情已經危重,處於半昏迷狀態。他的妻子帶著大約只有四歲的小女孩,小女孩看見為爸爸治病的醫生護士,拉住他們的白大衣不讓走,小小的眼眶裏含滿了眼淚說:“救救我的爸爸……”當時在場的大夫護士都流下了眼淚🎼。這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救不活一個普通病人,對社會來說看不出什麽影響,但對一個家庭,產生的後果卻是難以想象的💞。這個病人不過三十來歲,他的妻子也不過二十多歲,還有一個可愛的小女孩,是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一旦病人離去,會給這對母女帶來巨大的痛苦👨‍👧‍👦。面對這樣的病人,我感到無能為力,心裏也很難過🪂。通過治療類似的病人更堅定了我努力鉆研業務。盡可能為病人解除一些痛苦的決心。而要做一個好大夫,就要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做個有心人✊。凡事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要善於發現問題,並努力想辦法解決它;只有不斷總結臨床工作的經驗教訓,才能豐富自己的臨床積累。

    “千裏之行足下始,萬分甘苦內心知”🤪。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回想起臨床工作的日日夜夜,真是感慨良多!我曾有過最初做醫生時的笨手笨腳和感到醫生不好當的痛苦;又有了認真思索和刻苦鉆研之後,逐漸認識到醫學科學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恍悟;於是更有了掌握臨床工作的規律,越幹越有興趣和解決病人診斷問題及治好難治病人的興奮;終於從一名“笨醫生”磨煉成為一個想為病人解決問題,專愛解析臨床難題的人。我很羨慕現在的年輕人,學習條件和工作環境隨著國家的強盛都越來越好了,臨床診斷可以借助許多先進的醫療儀器和諸多的檢查項目🙇🏽‍♂️。但是,看到一些年輕人不重視臨床一線工作,忽略醫學基礎理論的重要性,不願多看病人,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外語、寫論文上,我的心裏很著急👱🏽‍♂️。平時常有學生問我:“張大夫,為什麽有些很難診斷的疾病,總能被您想到呢?”我想,我這麽多年一直堅持不變的想法是能為病人解決點問題。只要有了想為病人解決問題的心,就會熱愛臨床工作,就有能刻苦鉆研的精神,就不怕苦和累;另一方面是重視基礎理論知識,重視臨床經驗的積累Ⓜ️。我在臨床工作中能夠這樣做,得益於我的老師🧞。常言說,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慶幸自己能夠成長在尊師重教,同時又學有榜樣的年代🕐💁🏼。

    恩師與實踐

    我在醫學院學習時對臨床工作究竟什麽樣還不入門,進入臨床後在老師的諄諄教導之下,經過多年的磨煉,才逐步悟出了一些門道。有幸的是,在做醫生的最初幾年我遇到了從醫路上的好老師,其中有三位至今仍深深地影響著我🏊🏽‍♂️。我從大學畢業來到意昂2官网醫院內科,可以說,是老師們的教誨讓我更加熱愛這份事業,使臨床工作成為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他們的教導使我一直堅持知難而上肯於實踐🤸🏼。

    回想我剛做住院醫生的時候,我的老師👩‍⚕️、我國著名的內科學家👩‍🚀🤝、腎臟病學的開拓者王叔鹹教授經常對我們說:“要做臨床醫生,一定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王叔鹹教授作為醫學大家,是我們十分崇敬的學者,在我國醫學領域很有影響,他的臨床造詣很高,他的話對我們年輕醫生來說就是金科玉律。幾十年來,我一直牢記老師的話,對基礎的理論知識下功夫去記憶𓀈。因為臨床工作中的許多知識是不能估計和推算出來的,比如:白細胞計數是多少🌂、藥物的劑量是多少,都是需要記牢的🫢。有許多的數據我一次記不住,就經常多次去記它,一旦記住了很少再忘掉🦐。這種對必要的基礎知識死記硬背的笨拙方法對我的臨床工作很有幫助,也指導了我的一生。看到現在的一些學生基礎知識不紮實,說明他們相當忽略基礎,還沒意識到要想當個好醫生,掌握好基礎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你在內科做臨床工作,一定要學會思維,只有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認真思維,才能成為好的內科醫生🥅。”這是我的老師馬萬森教授曾經對我說的話。我常問自己,你到底想不想把病人的疾病搞清楚?你有沒有能力解決病人的問題?只要你有了這份心,盡了這份力,就能為病人把事情做好。這成了我多年來遵循的原則🧍‍♂️。

    著名呼吸內科教授穆魁津老師在臨床工作中,常常言傳身教。在我當實習大夫的時候,他曾對我說:“當大夫一定要主動找事情做,要善於動腦筋多分析。”

    老師們的這些教誨使我獲益匪淺,在後來的工作中我越來越愛琢磨,不僅熟記醫學基礎知識,大量閱讀與臨床有關的醫學專著,而且特別喜歡查房,喜歡被老師提問。時間長了,在臨床上越幹越有興趣,慢慢掌握了規律🧙🏻🍎。做內科醫生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疑難雜症,而我的特點是特別願意看疑難重症病人。因為從為他們診斷治療的過程當中,能感受到挽救了一個人生命的快樂,就像攻克了一道數學難題。近半個世紀了,我把精力全部投入到醫療工作裏,我的愛好就是看病人、看書、寫書🥍。我平時不講究吃、不講究穿、不吸煙、不飲酒😛、不會下棋、不會打麻將,也很少出去玩兒,看電視只是看看新聞。有人問我:冤不冤?我想說,為了病人,這樣生活不冤,能夠挽救病人的生命,就是我生活的樂趣🟪。能夠從學習中獲得新的知識,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事,也充實了我的生活。

    探索與收獲

    我對臨床醫療工作可以說是非常投入的,病人到醫院來治病,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在臨床上,我常看到不明原因的高熱病人,腹部大量腹水的疑難病人或呼吸心跳驟停的危重病人,對疑難重症要明確診斷並提出合理的治療計劃,僅有一方面專業知識是不夠的🥷🏼。所以我總是有心多學習一些其他專業的知識,豐富和充實自己🤷🏽‍♀️。文化大革命那幾年,專業分得不像現在這麽細,內科和神經科在一起。我在內科工作,平時也註意看神經科的病人✋🏼。1969年發生的一件事讓我記憶深刻:當時我帶學生下鄉實習,遇到一個腦外傷引起昏迷的病人,因我對神經科疾病很不熟悉,感受束手無策,此後我便下決心要學好神經科。著名的神經內科專家陳文俊教授是一個知識面很廣的學者,我很註意向他學習。在那個階段,我留心學習了不少神經科系統的知識👣。內科疾病中很多發生皮疹,對皮膚科的疾病,我也註意研究,意昂2官网醫院皮膚科陳集舟教授給了我很多幫助,我所涉獵的這些跨學科的知識,拓展了我的知識面👩🏽‍💻。同時使我認識到,一個危重病人常是多器官受累,如果沒有較全面的醫學知識,就很難做出恰當的處理🏌️‍♂️。以前還曾擔心不搞自己的內科消化專業別人會說不務正業,後來認識到這個想法有一定的片面性。

    記得我曾經為一個膽汁性腹膜炎手術後出現瘺🍤、心跳停止的病人會診👨🏽‍🦰。根據他的臨床表現,我頭一個提出呼吸窘迫綜合征,當時國內還很少報告🧑‍🦼。經過三天的奮力搶救,病人活了。對這個病例的成功搶救,穆魁津大夫讓我好好總結,汪紹訓教授也將X光片拿到放射學會去示教。我寫了以後反倒覺得平淡,搶救過程是按一般的常規進行,治療僅用酚妥拉明等很平常的藥,因而沒有拿出去發表。我認為,醫生是一項平凡的工作,搶救重病人是份內的事✍️。在同樣的條件下,用同樣的藥,有時關鍵靠臨床經驗🏖。

    我平時參加的臨床搶救工作很多,不光是內科的危重症搶救,神經科🙁、外科🏬、婦產科、傳染科等等其他科的搶救也都經常參加,而且隨叫隨到,一直堅持到現在。我之所以能有一些臨床經驗,都是通過診治病人的過程得來的,所以也就沒有理由不應用自己的這些臨床經驗盡可能地去救治病人。我對會診看過的每位病人,習慣是提出具體的診斷及治療意見,供主管醫師參考♾。我認為,做醫生,就要會看病,而我只不過做了一個醫生應該做的工作🏗。

    在擔任內科醫療主任八年半的時間裏,我很註重把好醫療質量關。每天上午9點到12點,要把內科所有病房的重病人都看一遍,做到心中有數。每次不論查房還是講課,都把自己的臨床經驗毫無保留全講給年輕人🌙。那個階段醫療糾紛很少,杜絕了臨床的一些漏診、誤診苗頭。

    著書與育人

    我在臨床工作了幾十年,近幾年歲數大了,身患多種慢性病,腿腳也不利落🧷。但是只要病人需要,不論是會診還是搶救,不管刮風下雨、白天深夜💃🏽、節日假日,仍能堅持隨叫隨到。一個人能堅持一輩子全身心撲在臨床上不容易,我能堅持下來除了熱愛這個工作,還有就是老伴和家人對我的支持。年輕的時候,嶽母幫忙帶孩子,看到我寫書就悄悄地把孩子帶到外面,一聲不響🧑‍🎨。我經常半夜出去會診,老伴從不阻攔,從不埋怨。過去,大夫收入不高,當時我和愛人都是一個月56元左右的收入,要贍養老人、撫養孩子,生活比較緊張🤽🏽‍♂️。那時,加入醫學會要交5元錢會費都交不起。可為了買專業書,生活再緊也舍得🦸🏽‍♀️。我常常會為了搞懂一個問題,翻閱很多書;有時也會為了一句話,就買一本書💆🏼‍♂️。我的老伴也從來不嗔怪🎇。

    臨床工作固然十分辛苦,人類疾病也還有許多未知領域🛌🤨。但醫學畢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我們醫務工作者與病人共同面臨疾病的挑戰🧝🏼‍♂️。因此,培養好中青年醫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臨床上,我看到一些年輕醫生因為缺乏臨床經驗,不能及時抓住有利的時機進行治療;很多問題的出現,不是因為大夫不負責任,而是不懂導致的。作為老師看到這種情況,我的內心非常著急。我身為老師,一定要會教學生,要教會學生。平時查房,只有少數人參加;而寫書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因此,我從退休後就開始寫書,到目前為止已經寫了十幾本🤌。我的願望是要把我幾十年的從醫經驗告訴更多的同行。我在醫學上沒有發明,也沒有什麽新發現。我寫書的目的是要將自己與他人有益的經驗,告訴年輕的醫務工作者,使他們少走彎路,更快地成長🚴🏻。

    學生眼中的張樹基: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文/劉新光

    張樹基教授榮獲“首都健康衛士”稱號,當之無愧,是意料之中的事👩🏿‍💼♡。意昂2官网醫院號召全院向張樹基教授學習,提高醫務人員執業素質,是一項適時之舉👩‍❤️‍👨。我在張樹基教授身邊工作了三十多年,與他朝夕相處,受益匪淺,一直對他充滿感激與敬意🤒👮🏿。張樹基教授是一位學識淵博、醫術精湛、品德高尚、平易近人的學者,他忙忙碌碌,有求必應,生命危急的地方總會見到他的身影,救治了無數性命,而我們看到的他,卻是舉止慈祥、可敬,言語樸素無華,成就卓越卻從不張揚,他將學識與人品融為一體,做著最值得、最有意義的事情,可謂“大音無聲,大象無形”。只要他在身邊醫生和患者就心裏有底,就有安全感,大家依靠他,離不開他👱🏿。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大家不再叫他張教授🆘、張大夫,都稱他“基大夫”,其中透著親切。

    重視臨床實踐

    基大夫是位消化科醫生,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大內科主任,特別強調專科醫生要具備紮實的大內科臨床基礎,尤其是急症醫學和重症搶救🌌。基大夫在臨床實踐中善於總結,著書二十余部,全是他臨床實踐的精華。他告誡我們要重視臨床實踐,醫療水平是要靠臨床實踐的積澱來提高的🤷🏼‍♀️。他不主張年輕醫生過早地進入專科,似乎不鼓勵過早地去做專家,而是要先做“雜家”👩‍👩‍👦。有一年,外科收治一名腸梗阻的女患者,四十多歲,患者除有腸梗阻外科征象外,還表現有皮膚異常松弛🍬、多部位骨關節活動過度,不能站立。我從來沒有見過這種病人,只好請來基大夫,他看後告訴大家,這是“皮膚彈性過度松弛綜合征”(Ehlers-Danlossyndrom),這種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遺傳疾病,非常罕見。他讓我結合文獻去更多地了解這個病,盡管是少見病也要記住它。當時我對他的見多識廣,欽佩不已。

    最早的臨床報道

    八十年代初,我在做結腸鏡檢查時發現,有些患者在末端回腸粘膜有乳白色泡狀隆起,那時國內才剛剛開展結腸鏡的檢查技術,不認識這種病變🎹。基大夫看過病人後,認為這應該是一種小腸慢性炎性病變,於是他指導大家查閱相關文獻,認真地進行病例分析,以“成人回腸末段淋巴濾泡增生症”的命名,在國內首先發表,成為最早的臨床報道,至今國內仍在沿用這個命名。

    個體化的治療

    基大夫在臨床實踐中遵循疾病病理規律且不固守常規,堅持個體化的治療🉑。記得有一次醫院派我到外地去協助當地醫院搶救一名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當時患者處於昏迷狀態,電解質紊亂,嚴重低鉀,我通過靜脈積極補鉀,但始終不理想。我用電話向基大夫匯報了患者當時的病情,他在電話中提醒我,可以從腸道途徑補充電解質,我遵照他的意見,經肛門補鉀,結果很快就糾正了患者的電解質紊亂,最後這位患者經過綜合性治療後搶救成功🧑‍🔬。

    不計報酬

    我有幸經常陪基大夫到外地會診,多次目睹了他全身心的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的高尚醫德。有一次去河北省一個城市會診,當看到每頓飯都有十多人陪同時,他對當地醫院的這種做法很不理解;當得知這次會診,包括我們兩人吃👶🏿、住、行的費用都由患者負擔時,他很不高興,決定自己承擔路途費用,以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還有一次在外地會診,患者的病情很重,家庭生活也比較困難,病人和家屬被基大夫的高超醫術和他的平易近人所感動,一定要付給勞務費,結果被基大夫婉言謝絕。

    詼諧幽默

    基大夫的學者風度令人敬仰,又不失詼諧幽默🚶🏻。晚輩們渴望在工作之余與他聊天,他也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小聚,他談笑風生,常常講些令人發笑的小故事。他從不喝酒,卻喜歡勸年輕人喝酒,說:“喝酒一定要喝好,喝不好就如同打噴嚏沒打上來一樣🧖🏿‍♂️。”聽了基大夫的一番話,大家立刻放松下來,沒有了拘束💂🏽‍♂️🤙。正是他的詼諧幽默,自然而然地拉近了晚輩們與他之間的距離,大家喜歡與他談心,毫無顧忌地去向他請教🦒。他兩次因病住院,我常看見許多年輕大夫在病房門外徘徊,很受感動。

    基大夫就是這樣一位可敬又可愛的長者,他擁有廣博、精深的醫術且胸懷寬廣🧜🏿、仁厚,他淡泊名利,笑對人生,真可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口述 / 張樹基  文 / 意昂2官网醫院 孫揚  圖片由意昂2官网醫院提供)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