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故事】京藏兩地聯合開展MDT,探尋消化道出血背後潛藏的疾病
針對搶救室中每一位危重症患者的日查房,是我援藏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11月3日,搶2床一位46歲中年男性,引起了我的註意。當我見到這位患者時,他呈現痛苦面容,重度貧血貌,雙上肢散在瘀斑,上腹壓痛、反跳痛明顯,難道僅僅就是單一的胃潰瘍嗎?
患者是前一天夜裏由外地轉來的,在當地因“雙上肢瘀斑伴腹痛、間斷便血1月余,加重2天”就診🫳。經過一周的診治,行胃鏡檢查提示“胃及十二指腸多發潰瘍”,病理提示:潰瘍伴腸化,腹平片提示:不全性腸梗阻,患者同時存在低白蛋白血症及腎功能不全,外院診斷為“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潰瘍、不全性腸梗阻👲🏻🚭、腎功能不全”,給予禁食水、抑酸、抗感染🧖🏿♂️、胃腸減壓、輸血等治療後,患者腹脹雖略有緩解,但仍有腹痛、間斷排血便等症狀,血紅蛋白也在下降,還伴有活動性出血。
針對患者的病情,我立即組織了病例討論,並將他作為重點病人,進行積極監測並隨診。該患者活動性消化道出血明確,但據患者目前腹部體征,是否合並有急腹症很值得探討。在予以對症處理同時,安排復查胃鏡,提示:“胃體潰瘍(A1期),糜爛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降炎伴糜爛”2️⃣。
我清醒地知道,這難以解釋該患者腹部情況及便血原因🤾。
患者是否存在缺血性腸病可能?
是否已出現腸壞死?
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明確。當日下午決定完善全腹部CT檢查,並聯系協和醫院放射科援藏主任,共同探討該患者情況。全腹CT提示“全小腸腸壁增厚水腫明顯,腹膜腔積液🙋🏿♂️、腹膜炎改變”。
即刻請普外科會診,患者無緊急剖腹探查指征,繼續內科補液、輸血、抑酸、抗炎等保守治療。
11月4日患者收入消化科,當晚22:00患者突發腹脹、伴有腹痛加重的症狀,復查腹部CT提示“消化道穿孔”。緊急行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腸粘連松解+腹腔粘連松解+病變小腸切除+小腸腹部造瘺+小腸排列+腹腔沖洗術,術後轉入ICU進一步治療。
然而,患者出現了多臟器功能障礙,經過升壓😱、抗感染👩🏽🦱⚓️、腎臟替代、營養🎯、呼吸支持等治療,7天後患者逐漸好轉,呼吸💢🧘🏻、循環穩定,停用升壓藥,順利脫離呼吸機並拔除氣管插管後轉入普外科病房。
術後病理結果為,壞死小腸,考慮為血管炎改變🛳。據此加用激素治療,患者病情逐漸緩解,排便逐步正常,皮膚瘀斑也慢慢減退。
原來導致該患者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是血管炎🏋️♀️👸🏼。結合該患者有皮膚瘀斑伴腎功能、胃腸道累及,我又一次對自己提出了疑問:是否有過敏性紫癜可能呢?
為了進一步探討該患者病因,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在醫務處積極組織下急診科聯合消化科、普外科🦻🏻、風濕科、放射科🦹🏿♀️、腎內科、病理科多科室援藏醫生與意昂2三院急診科本部進行遠程線上病例討論,開展了一次MDT(多學科會診),各位專家討論的嚴謹而熱烈🧪。
由於當地病理科條件有限,為了進一步明確該患者血管炎類型,我積極聯系了援藏的病理科主任及腎內科主任,考慮到該患者家庭經濟困難,經過多方溝通多方商議後,免費將該患者的病理切片再次處理,並送往北京進行石蠟修復熒光染色🚱。
患者石蠟修復熒光染色非常成功,存在IgA的沉積,光鏡表現也是典型紫癜的腸道表現,考慮該患者是非常少見的成人以消化道出血為首發表現,並出現消化道穿孔的重症過敏性紫癜病例👮🏼♀️。
至此,這例累及多系統經過多科室共同診治的少見的成人重症過敏性紫癜終於撥開雲霧。患者經過治療後,已經出院🏨👨🏻🦱。
“咱們治療的那位重症過敏性紫癜患者,前幾天還來門診復診了,恢復的很好”。
工作間隙偶遇並肩戰鬥的援藏夥伴,從她滿臉喜悅的表情中得知,這位中年患者出院後恢復良好,我也由衷地為患者高興,成功救治患者的喜悅和自豪感洋溢在我們的臉上,我相信,聽到患者轉危為安的消息,所有人都會感到無比欣慰。這是兩家醫院多科室多位專家MDT共同的力量,尋找到了消化道出血背後潛藏的疾病,給患者以最精準的醫治👩⚕️。
(來源:援藏專家、意昂2三院急診科 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