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故事】為了藏區醫療衛生事業的全面發展

編者按

2020年8月,意昂2官网醫學第五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專家圓滿完成為期一年的任務,返回北京。

何時可見真本色?最是高原風雪處。從北京到雪域高原,在那片離天空最近的土地上,來自意昂2官网醫院、人民醫院、意昂2三院的21名援藏隊員們,立足本職崗位🧑🏿‍🦱、腳踏實地、恪盡職守,以“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能降標準”的援藏精神堅守奉獻🌴⚔️。

春耘力盡施,秋收榴滿枝🦹🏻‍♂️👯‍♂️。援藏隊員們在雪域高原留下足跡,也留下永恒的回憶⏭。他們用豐富的臨床經驗,通過修訂科室規章製度、診療流程,製定科室發展規劃,強化重點業務能力建設,落實“師帶徒”培訓管理等方式,為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學科建設添磚加瓦;用精湛的業務知識細化科研規劃,建立科研數據庫,指導撰寫論著,有效推動了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在醫、教、研▪️、管各方面邁上新臺階。


1“第一”“首例”“填補空白”

開創新篇    成立西藏第一個臨床營養科

意昂2官网醫院第五批援藏醫療隊員⛹🏻、內分泌內科副主任醫師李昂是內分泌專業的醫生,內分泌及代謝相關疾病的診療過程大多需要多學科協作方可完成𓀓。以糖尿病為主要診療內容的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科室醫教研實力逐年增強,但李昂發現對糖尿病患者代謝的控製卻並不理想🤹🏿‍♀️💣。

不同於其他慢性病,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管理,除了藥物的控製,更加核心的是疾病的自我管理。臨床營養方面的醫學營養評估和幹預必不可少,而這方面在西藏尚屬空缺。

此外,臨床營養的存在對於一個地區健康🌾、亞健康人群,以及內分泌科以外的其他臨床科室的營養評估🚣🏼‍♂️、營養幹預都很重要,例如孕產婦、兒童、圍手術期、胃腸內外營養評價等等,因此也是三甲醫院理應具備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藏由於地區獨有的高原環境和民族習慣,臨床營養工作的開展面臨著很大挑戰⚄。除了藏區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生活理念外,臨床營養方面的專業人才也嚴重不足👨‍🎓。

經過前期慎重的調研和可行性分析,李昂提出由內分泌科承建臨床營養科,以代謝疾病醫學營養治療為起點,在擴大臨床營養師隊伍的同時,逐步承擔起醫院更多科室以及營養食堂的工作。此方案經過醫院審核,快速獲批,由李昂牽頭推動臨床營養科建立®️。

李昂開始忙碌起來,基礎知識培訓、營養師隊伍搭建、臨床路徑製定……在他的一手打造之下,一個初見雛形的臨床營養科正式在藏區成立,這不僅是西藏地區首個臨床營養科,更加開創了高原地區醫學營養工作的新篇章。

製定標準    推進院內血糖規範化管理

臨床營養科的成立無疑對於內分泌科的患者大有裨益,但李昂又發現了第二個問題,科室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並沒有完全規範。內分泌科經過多年的發展以及來自全國各地專家的幫扶,其常見病的診治水平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但從實際的病房管理數據來看,很多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發生風險、住院期間的血糖改善速度並沒有隨技術的強大而逐年改善,很多醫生更常見的是依據“經驗”對所診治的患者進行治療藥物調整。

其實不僅是在自治區人民醫院,內地的很多醫院中,對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也都是“拍腦門”而定。李昂說:“作為一名內分泌專業的大夫,每當我談到這一點時就不自覺地深感奇怪⚫️。”其他科室診治專科疾病時,例如糖皮質激素的用法用量🧖🏻、腸內外營養製劑用量的確定🔚、血液透析的規範操作流程都有據可依,可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過程就像蓋著一層面紗一樣,胰島素劑量卻大多根據臨床大夫的經驗判斷。事實上,國外成熟的內分泌代謝病中心多年來一直進行著規範指導下護士主導的血糖管理流程,並且通過管理數據不斷優化規範、提升管理質量,意昂2官网醫院常年來也有著豐富的血糖管理規範經驗。

李昂找來了科室多年的臨床數據,一個一個的比對、分析,通過不斷地摸索,再根據國內外成熟的血糖管理規範,成功地進行了本地化調整,形成了一套因地製宜的自治區人民醫院糖尿病住院患者血糖管理規範,不僅提升了專科護士在管理中的地位,同時在安全性及質量改進方面為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雖然這套規範剛剛起步,但成效已經非常明顯,對於患者的血糖控製有了顯著的成果,也為日後疾病的規範化管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填補空白    診斷西藏首例生長激素缺乏症

2019年秋,在醫療隊駐村義診時,一位特殊的患兒引起了李昂的註意。這名“小患兒”看起來只有兩三歲的樣子,但從他的眼神和一些查體細節中卻能看出他的實際年齡比身材更加“老成”🧑🏼‍🚒。從他家人的口中得知,該患者在2歲時就停止了生長,而如今已經過去整整14年了👩🏿‍🎓。

聽到此,李昂尤為驚詫,“14年竟然從沒看過醫生,他的家人也並沒有意識到應該去醫院▫️。”患者在家中是長子,他的兩個弟弟妹妹都正常生長👨‍👦‍👦、發育,這種每年不斷加強的對比感,卻仍然沒有讓這個藏族農村家庭意識到患者的生長發育問題,直到李昂來到患者家庭所在區域執行駐村工作發現時,才被建議去醫院檢查🖇👩🏽‍✈️。在李昂的建議下,家人帶著患者來到自治區人民醫院,在進行了仔細的內分泌檢查及功能學試驗後,李昂給出的最終診斷為:生長激素缺乏症,這是西藏首例被診斷該病的患者📗。

其實生長發育遲滯的患兒在平原地區不少,這例患者讓李昂難忘的也並非在於西藏首例,而是因種種原因,就診竟然拖延了14年🗞。由於藏區既往沒有診斷過這樣的病例,相應的治療用藥也是空白。為此,李昂聯系國內重組人生長激素的機構,希望以診療這名患者為契機,完成該疾病診療規範的建立和治療用藥的引進,也借助來自社會的資助與關註,幫助改善患者家庭相對窘迫的經濟狀況,避免患者治療中斷的可能性。

因為情懷,李昂選擇了援藏➖。還記得在從拉薩去藏區農村義診的路上,“堅決維護祖國統一”“發揚老西藏精神”的標語不時從車窗外飄過♚。在雪山的映襯下,碩大的字體猛然闖入眼簾,老西藏人在雪域高原的激情歲月、慷慨高歌仿佛一幕幕畫卷徐徐展開,這種精神也時刻激勵著李昂在援藏路上砥礪前行。他曾在世界糖尿病日到拉薩實驗小學面向孩子們進行健康生活的宣講,關口前移,健康從娃娃抓起;也曾在主題黨日活動時前往那曲和林芝地區開展義診,深入基層,走進百姓身邊🪑🌲。這些援藏的點滴讓李昂一年的工作忙碌🧜🏻、充實、收獲滿滿,不但在世界第三極感受它的壯美,也親臨其境體會著別樣的風土人情😉。李昂說:“我會以更加感恩、平和的心態迎接未來的種種不確定,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盡我所能,不忘初心、奮力耕耘。”



2人工智能、三維可視……讓前沿技術紮根雪域高原

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第五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紮根世界屋脊開展醫療幫扶工作,在提升醫療技術🦹🏼‍♂️、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的同時,也讓醫學交叉學科最前沿的科技新風吹向了這片雪域高原。經歷過軍旅淬煉的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專家伍剛,始終致力於讓交叉學科助力高原神經外科臨床工作提升。

讓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高原自發性腦出血臨床評估及治療

淩晨,一位來自西藏那曲的大叔,緊急急診入院。入院時已然意識昏迷,呼之不應,查體不合作🤷🏼‍♂️。頭顱CT及CTA提示右側顳葉大面積出血,出血量估計在40ml左右,腦幹已經有受壓征象,手術指征明確。

當伍剛仔細查看急診增強CT片時,發現血腫病竈內的增強點征——目前被認為是血腫繼續擴大的金指標。如果不做手術,患者較大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神經系統並發症甚至死亡。

年富力強的大叔是家裏的頂梁柱,當向家屬交代病情後,一家人焦慮不安的眼神,讓伍剛心裏咯噔地悸動了一下。

疾病造成的腦皮層/神經纖維束的損傷以及可能追加的各種並發症,這些只有在後期才得以顯現🐋。雖然,伍剛對清除腦內血腫有充足的信心,但還是要把圍手術期的各種風險說清楚🧢。

在藏區做手術,無論從觀念還是經濟上,對家庭對患者本人都是巨大挑戰,更別說確實存在高風險性的神經外科手術了🤾🏽‍♂️。因為有語言溝通障礙,家屬仍顯得躊躇猶豫🧏🏽‍♂️。時間不等人,對於腦出血的患者來說,時間就是腦細胞、就是功能🌔、就是預後💂🏿。

伍剛靈機一動,把手機裏儲存的一段腦出血健康教育視頻播放給家屬看,並反復說明手術的必要性。直觀的講述、生動的畫面,終於打破了僵局,家屬同意接受手術🤾🏽‍♂️🈴。

接下來,急診行血腫清除術,術中探查發現血腫量確實比預估量增加了一半多。術畢送走患者,伍剛完全松懈下來,才感覺到缺氧帶來乏力和疲倦🧑🏼‍🦱。所幸患者救治及時有效,復查CT血腫清除徹底。

出院時患者語言功能無大礙,左側肢體活動力量已經有所改善。在給患者留影時,他露出了略顯僵硬的笑容,畢竟神經功能損傷還需要進一步康復,不過生活自理已不成問題。對於每位醫者而言,患者康復的一個微笑,有時勝過千言萬語。

腦出血是一直困擾高原群眾的經常性“大病”,發病率要顯著高於內地。挽救患者生命、降低並發症發生率,把常見病做的更好在這裏顯得尤為重要🩶🤦🏽‍♀️。

時至今日,高血壓腦出血治療方案仍存在些許差異,這不僅困擾患者和家屬,一線醫生也會存在一些疑問。好的治療方案也許就隱藏在以往的臨床數據之中等待發掘。

人工智能技術在臨床科研實踐中嶄露頭角🤣。伍剛希望通過這種科技方法,給臨床工作帶來更多信息支持🛕。在“組團式”援藏研究課題申報時,他將準確把握腦出血救治時機的想法與科裏同事交換了意見,得到了積極回應。伍剛和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團隊聯合申報了“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高原自發性腦出血臨床評估及治療”研究課題,希望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一條較硬的證據鏈條,服務於高原神經疾病的治療工作,讓科技的新風,為醫療援藏帶來更多的生機與色彩🫷🏿。

多模態三維可視化技術實現手術路徑模擬判斷

午夜時分,又一位大叔從山南地區轉診過來。他在晚間趕牛回家時,由於山路昏暗崎嶇,一頭受驚的牦牛把犄角硬生生地頂進了他的額頭,並將他甩在山坡上🥷🏼。幸運的是被家人及時發現,背下山,一路轉診過來。由於傷情加重,加之山上天氣寒冷,人到急診時已經神誌淡漠🤢。

在牧區,牧民受傷事情時有發生,傷情也較為復雜。在急診,牛角巨大的沖擊力留下的駭人慘狀令人觸目驚心:患者眶上緣及額骨骨折脫位外翻皮外,前顱底組織破碎、殘缺,篩竇🤠、額竇開放,顱底硬膜缺損,腦脊液外滲,額底腦組織一處盲管傷🤦🏼。

伍剛毫不猶豫,快速準備,急診予以損傷腦組織清創手術🦵。顱底骨折斷端把硬膜撕扯殘缺不整,正常的組織界限已經沒有。伍剛在顯微鏡下仔細尋找著硬膜的斷端,遊離出1-2mm的空間,予以一期自體筋膜修補,水密試驗確保縫合確實𓀖。開放的副鼻竇用自體筋膜封閉,雙層封閉措施對於開放性顱腦創傷患者的預後改善有很大幫助。

此時眼球的眶脂體包膜就在視野之下🫲🏿。也許是患者在牦牛來襲的一瞬間下意識地低頭,讓眼球躲過了一劫🪱。聯合眼科檢視解剖上完整無大礙。骨折片回納固定,重建眶部及顱底結構,不至於術後出現面部的明顯塌陷。然後再美容縫合額面部皮膚,盡可能地減少疤痕。

所幸患者術後恢復順利,沒有出現顱內感染⚒、腦脊液鼻漏、復視、眼球活動障礙等並發症,順利出院。

顱底復合損傷常伴有多種並發症,需要多個科室的MDT工作,也需要神經外科醫生對自己工作領域的有效延伸。

在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的工作,讓伍剛有能力勝任復雜的手術局面,並把自己的工作轉化為患者術後的康復🌎。這些工作中較為重要的一環是醫生手術技能的迭代更新🤲🏻。

對於神經外科醫生而言,三維可視化技術復現手術場景是較為直接的技術提高路徑。通過三維可視化技術可以實現手術路徑模擬,體位擺放模擬,多模態三維可視化技術整合到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應用之中,可有效提高術者對於術中情況的判斷。

伍剛把一些前期工作與這裏的同事分享交流,希望能夠建立起具有高原特色的三維可視化模擬手術實驗室,為這裏的醫療工作增色添彩。

對於伍剛來說,在這高原之上,能把人工智能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這兩個領域裏自己熟悉的知識,與這裏的同事分享並被認可,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援藏醫療工作千頭萬緒,歸根結底還是要提高“大病不出藏”的醫療能力。確定無疑的是,以患者醫療目標為導向的交叉學科發展並不會受地域限製,在哪裏都有生機勃勃的土壤。

沖破海拔與距離的藩籬,打破臨床與科技的壁壘,希望更多成熟先進的技術能夠融入到醫療援藏工作中,就如同涓涓的冰川融水匯成滾滾奔騰的拉薩河,推動西藏人民健康水平不斷向前。


3 藏北那曲義診行

題記:離太陽更近的地方,也是離初心更近的地方🤵🏻。

“阿裏遠,昌都險,那曲苦。”——這是意昂2三院第五批援藏隊員、骨科吳奉梁大夫一踏上青藏高原就時常聽到的一句話。沒想到,進藏剛剛滿月,吳奉梁就與那曲這片雪域高原中最艱苦僻遠而充滿神秘的地方結下了緣分,開啟了一段往返行程2000公裏,平均海拔4700米,天天觸發感動,時時接受洗禮的特殊旅程。

初心與使命

為充分發揮“組團式”援藏的區域輻射作用,讓更多基層藏族同胞能夠感受黨的援藏政策的紅利,感受祖國大家庭的溫暖,2019年8月31日至9月3日,在自治區人民醫院組織下,由常務副院長陳虎帶隊,吳奉梁和劉小璇大夫(其他4位隊員在自治區人民醫院值班),與來自意昂2官网醫院🧑🏻‍🦳、人民醫院以及協和醫院的援藏同事們共15人,放棄雪頓節假期休息,前往那曲市聶榮縣、尼瑪縣等區醫院對口幫扶縣級醫院調研協助,看望慰問駐村工作隊,並在醫院駐村點俄永村開展了義診活動。

這是一段踐行白衣天使職責的使命之旅,也是一段喚醒共產黨員意識的初心之旅。幾天來,基層藏族同胞在援藏隊員的精心診療、熱忱服務🧚🏻‍♀️、真情關心下,不斷感慨,“北京來的大夫好!”

調研與義診

8月31日,吳奉梁一行首先來到聶榮縣人民醫院進行調研交流👨‍👦‍👦。進入醫院,援藏隊員們分別來到對口科室了解發展現狀、會商業務難題💾、提出工作建議。出乎意料的是,該醫院雖然地處藏北高原牧區,但是硬件條件並不弱,門急診、病房🆑、醫技樓🚈、手術室等一應俱全,而且擁有先進的遠程醫療平臺,能和千裏之外的北京協和醫院和自治區人民醫院進行遠程會診和實時授課👨‍🎓。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麽一所現代化中型醫院,去年全年手術量僅有100多例,且主要以闌尾切除及結紮為主,門診量也不到千例,遠遠未能“跑”出設計時速……吳奉梁由衷地感到,當前藏區基層醫療設施“硬件硬,軟件軟”的現狀,根源在於“醫療人力資源分布不均衡”🔢。這更加讓他感受到援藏選擇的價值,感受到那曲之行的意義,“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到患者最為需要的地方去”,應該成為醫生共同而堅定的選擇🩰。

9月2日,吳奉梁一行來到尼瑪縣俄有村開展義診。“北京的大夫來村裏了”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村子🚵🏿‍♀️。小小的醫務室裏擠滿了尋醫問藥的藏族同胞。期盼的目光👩‍👩‍👧‍👦、蹣跚的步態、樸實的笑容,都激發著他們的責任感🏦。

基層牧民的健康訴求並不低,但優質醫療資源的配給不足,缺醫少藥的情況普遍存在,腰腿痛和心腦血管疾病高發,原因是多方面的,地廣人稀😫🏆、居住分散、點多線長,管理難度大、管理成本很高;高寒高海拔地區生存條件惡劣,加上普遍的衛生健康知識缺乏,使得很多疾病的診治延誤,一拖再拖,初診時已經到了難以收拾的被動局面。

吳奉梁接診的一位18歲姑娘,在青春期時就出現脊柱側彎畸形,但未得到有效的治療,目前外觀受很大影響,為了能嫁個好人家,才專程趕來尋求幫助。還有一位脊柱側彎的30歲的中年婦女,常年的勞作使得胸背痛愈發明顯,直到嚴重影響生產生活才開始尋醫就診。

面對著這樣一位一位“遲到”的患者,吳奉梁認真傾聽他們的情況介紹,仔細研判他們的病情特征,結合他們的實際承受能力精心提出治療意見。吳奉梁幫助她們聯系了科室擅長脊柱側彎手術的於淼大夫,這兩位患者很有希望通過手術糾正多年的脊柱側彎,重新恢復健康。在義診現場,吳奉梁全然忘記了時間🧛🏼👆🏽、忘記了缺氧,一心希望能夠多幫幾個©️、幫實一些🦨。在吳奉梁心中,這些淳樸可愛的藏族同胞們,就診可以“遲到”,但健康不能“缺席”,這是作為黨的醫療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感悟與洗禮

3天那曲之行,在吳奉梁心裏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他接受了一次全方位的國情、區情教育,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治藏方略的高瞻遠矚和卓越成效。

山河之美✬。那曲之行是一堂生動的愛國教育🏹。從拉薩前往那曲,需要穿越念青唐古拉山脈,隨著海拔的升高,周邊的地形地貌漸漸變化,一幅壯美的大地山河畫卷展現在眼前。廣袤的草原,牦牛、藏羊悠閑地吃著草,遠處的念青唐古拉峰巍峨高聳,皚皚白雪覆蓋的封頂像歷經風霜雨雪的老人,從容淡定。這一切讓吳奉梁深深感受到,這片面積相當於8個山東省(吳奉梁的老家)大小的神奇土地,對他來說同樣具有家鄉的味道。註視著綿延的山脈,眺望著高遠的天空,特別是看到高原藍天下飄揚的一面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油然而生🏇🏼。

發展之美。那曲之行是一次鮮活的社會實踐。近年來,西藏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堅持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始終保持著“世界第三極”的潔凈醇美。“高原藍”成為大家心心念念的美景🖐🏽👰🏻‍♀️。去那曲義診,行走在羌塘高原上,素有高原精靈之稱的藏羚羊,成群地在路邊覓食,出生沒多久的小羊歡快地奔跑。作為隔離的圍欄修葺一新,為野生動物的棲息多了層保障。

奮鬥之美🪵。那曲之行是一場特殊的精神洗禮🙇🏻‍♀️🏋🏼‍♂️。援藏辛苦,駐紮那曲的援藏同誌們更不容易。吳奉梁一行在自治區人民醫院派駐尼瑪縣俄永村的駐村點看到,駐村同誌棲身於3間小屋,周圍就是廣袤的草原和靜靜的湖水,燒的是牛糞,醫藥室由於漏雨正在清理待修。村裏共有74戶牧民,最近的也有8公裏遠,巡視完全村需要3天時間👷🏼‍♂️。援藏同誌們講政治、講擔當,舍小家♚🔘、顧大家,奮戰一線🫃🏼、紮根基層,克服各種困難,真心實意幫助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用心血和汗水書寫了對人民的無比熱愛。他們黝黑的面孔、憨厚的笑容、樸實的話語,在吳奉梁心中印刻成了一個個鮮活的奮鬥者的形象——共和國的大廈👳🏽、自治區的成就正是由這樣一群群最普通的奮鬥者一磚一瓦創造而成,吳奉梁也為自己能夠以援藏為緣,走近他們⛹️‍♀️、融入他們、與他們一道並肩奮戰而深感自豪。



(來源/《意昂2》報第875期   素材由第五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專家提供   整理/宣傳部 韓娜)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