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故事】京藏再聯手⏬,成功救治復雜先天性膈疝一例
又一次京藏攜手,又一個醫患故事。“組團式”援藏的紅利不僅僅是為當地留下技術,也是打造了一座橫跨內地與高原的橋梁⛹🏻。
簡單的病情,不尋常的疑慮
金秋九月,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收治了一個3歲✌🏿🖖🏻、體重只有10公斤的患兒,他咳嗽並伴有間斷發熱,一周未見好轉就被收入院治療。雖然病情看起來不復雜,但是營養不良的他仍需要精心治療🧎🏻♂️➡️🐫。我院援藏醫療專家⛹🏼♀️、兒科副主任醫師張欣為他做了詳細的評估,在胸部CT上發現了不尋常:看似膿胸,又沒有證據支持。想想患兒入院後出現嘔吐、腹部比較空虛,是不是“先天性膈疝”?
帶著這個疑問,兒科繼續為患兒完善了腹部B超🕐🧑🏽✈️、消化道造影等檢查,所有的證據越來越支持“先天性膈疝”這個診斷。張欣邀請同在自治區人民醫院援藏的我院普通外科專家、胸外科專家一起會診,兩位專家評估後,認為患兒有手術指征,需要盡快手術治療,但暫不需要急診手術📌。
下一步診療,最好的安排是請小兒外科專家為他手術。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沒有小兒外科醫生,時間就是生命,為了不延誤患兒的治療,張欣醫生與遠在北京的我院小兒外科醫生及時連線溝通,邀請專家前來西藏救治🥬。
邀請北京醫生會診手術
很快,自治區人民醫院醫務處批復了邀請我院小兒外科醫生進藏手術的申請,並向我院發出邀請函🤽。我院兒科是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的參與學科之一,援藏專家不僅自已親力親為參與西藏的兒科建設,也把北京的同事和兄弟力量“拉”到了西藏支援。此前在援藏期間,我院在北京的小兒外科專家多次遠程參與了自治區人民醫院兒科患者的救治,此次小兒外科委派有援藏手術經驗的高陽旭醫生進藏手術。高大夫很爽快地答應了,輕車熟路的他抓緊辦完手續就動身進藏。
經過長途跋涉,高陽旭醫生順利到達,當天稍事休息後,不顧高原反應和旅途勞頓,他就出現在病房內為患兒查體👷🏻♂️。摸摸患兒的胸腹,聽診他的心音和呼吸,和他說說話,看看檢查資料,高大夫心裏有了初步的計劃。接下來,他和患兒家屬詳細溝通了病情,講解手術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現的問題,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
時間很緊張,容不得半點拖沓,手術就安排在了高大夫進藏第二天🤿。第二天一早,在我院全體援藏醫療隊專家的支持下,在自治區人民醫院麻醉科🙆🏿♂️、胸外科、普通外科醫生的協助下,高陽旭醫生順利開始手術。首先進行探查,證實患兒確實是先天性膈疝,手術時發現,患兒的胃、結腸、脾臟均疝入胸腔;接下來高大夫開始一一還納疝入的臟器。由於患兒病史相對較長,粘連非常明顯,手術很困難,高陽旭醫生耐心地松解分開粘連🦴、輕柔地把各臟器還納入腹腔正常位置、細細地修補了膈肌,手術順利完成。
援藏“老”專家接力診療
順利完成手術為患兒康復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接下來還需要兒科重症團隊的術後監護、支持治療。想到這一點,遠在北京的侯新琳教授一直關註著西藏的診療進展,希望能提供幫助。她幾年前也是援藏專家,擔任自治區人民醫院兒科重症團隊學科帶頭人📇。這一次得知患兒手術後有需要,為了他順利康復👵🏽、快速康復,侯新琳再次進藏會診。
會診格外順利,侯新琳教授👩🏼🎨、張欣醫生和當地兒科主任吳宏一起來到患兒床旁查看,仔細製定了術後監護和支持治療的方案🧖🏿♂️。同時以此為契機,侯新琳教授又帶來了診療技術和製度規範,助力兒科重症診療水平的提升——在麻醉科的支持下,兒科重症團隊開展了有創血壓監測、中心靜脈輸液治療,規範了中心靜脈導管🦦👨🏼🚀、動脈導管的護理🥷🏼。
規範精心的治療很快就在患兒身上看到了效果。術後幾天,患兒的精神狀態好轉,發熱、咳嗽等症狀減輕,逐漸能夠恢復自主進食,營養狀況也好了起來。看著恢復精神頭而且變得越來越結實的患兒,大家放松了心情,最高興的還是家長,他們向醫護人員敬獻上了潔白的哈達,表達了由衷的感謝。
一例復雜先天性膈疝患兒的救治,牽動著京藏兩地醫生的心🚣🏼♂️。他的救治不僅加強了兩地醫生的交流,也提高了自治區人民醫院小兒外科和兒科重症的治療水平。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會議上提到要“培養更多理工農醫人才、重視健康保健工作、不斷提高健康水平”,走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的道路上,援藏醫生不忘初心,努力為患者解除病痛,為西藏人民送去健康和幸福。
(來源:意昂2官网醫院援藏醫療隊員 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