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楊教授團隊建立我國首個適用於大規模人群篩查的食管癌風險預測模型
近日🥮,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柯楊教授團隊在《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雜誌以受邀快速通道形式發表了題為《A Model To Identify Individuals at High Risk for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in Regions of High Prevalence in China》的研究論文,報道了我國首個適用於大規模人群篩查的食管癌風險預測模型,為我國食管癌人群防控的精準化提供了重要的風險預測與分級工具。課題組助理研究員劉萌飛及2012級直博研究生劉震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柯楊教授與何忠虎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食管癌是我國特色高發腫瘤,全球近一半新發病例發生在我國。由於臨床發現的食管癌病例多為中、晚期🧑🏿🎄,預後差,給大眾健康尤其是高發區患者家庭及社區造成了沉重負擔🏄。學界普遍認為以碘染內鏡為主要手段的早診早治是食管癌防控的重要手段。然而➙,腫瘤的人群篩檢是一項體量極大的系統工程,經濟成本高且過度篩檢帶來的附帶損害不容忽視♖。因此,“精準化”,也即有效識別大眾人群中的高危群體並開展有針對性的篩檢及篩檢後的規範化管理,是腫瘤乃至慢病防控工作發展的重要方向。
2012年,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柯楊教授課題組在國家衛生行業公益性科研專項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的資助下,與安陽市人民政府、滑縣人民政府、安陽腫瘤醫院🥓👩🏽🚀、滑縣人民醫院及當地各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合作,以食管癌高發區“河南省滑縣”668個自然村為研究現場,啟動了“評價內鏡篩檢食管癌效果及衛生經濟學價的人群隨機對照試驗”(Clinicaltrials:NCT 01688908)。以該大型人群隨機對照試驗中“篩檢組”1.5萬例內鏡篩查工作為基礎,該課題組聯合流行病學調查數據與內鏡篩檢病理結果,構建了我國首個經濟實用、具有良好預測能力且經過人群驗證的食管癌發病風險預測模型。年齡、食管癌家族史❤️🔥、致癌物環境暴露、不良飲食習慣、上消化道早期症狀等為入選的預測變量🐹🧤。將模型預測結果回代至實際人群篩檢工作可知,在靈敏度100%(完全不漏診)的前提下,使用預測模型可節約多達21%的內鏡篩檢量🫚;如靈敏度放寬至80%,則可避免超過50%的內鏡篩檢,而食管惡性病變檢出率可獲明顯提升🤽♀️。
柯楊教授團隊長期紮根高發區,利用多年基層工作積累的寶貴人群樣本,構建了我國第一個科學有效、經濟實用的食管癌發病風險分級工具🪪,並證實在實際人群篩檢中使用該模型將使該項工作更經濟、有效。同時,該研究還免費提供界面友好的“食管癌發病風險計算器”下載🥷🏼。大眾人群及臨床醫師可輕松實現食管癌發病風險的自測自評與風險分級與管理。若將該預測模型與我國目前正在開展的大規模食管癌早診早治項目相結合🌔,可在幾乎不增加成本投入的情況下大量節約寶貴的衛生資源🚵🏻♀️🌎,明確提高篩檢績效,因此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及臨床意義。同時,此項研究也為該課題組“食管癌精準化防控體系構建”系列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相關鏈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42356517303166
(腫瘤醫院)
編輯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