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學系沈弢及合作者在“Gastroenterology”發表論文首次揭示中國大陸藥物性肝損傷發生率及病因學重要成果
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沈弢副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近日在消化疾病領域頂級期刊Gastroenterology(IF☑️:20.773)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國大陸藥物性肝損傷發生率及病因學》(Incidence and Etiology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in Mainland China)(https://www.gastrojournal.org/article/S0016-5085(19)30364-6/fulltext)的研究論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茅益民教授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85醫院陳成偉教授作為該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該論文是中國學者首次發表的反映中國大陸藥物性肝損傷流行病學、病因學、臨床特征等整體現狀的研究論文,該項回顧性流行病學研究共納入了中國大陸地區308家醫院的25927例藥物性肝損傷(簡稱DILI)患者𓀋,這也是國內迄今發表的最大規模的藥物性肝損傷流行病學研究成果🧙🏿♀️✍🏽,標誌著中國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進入國際領先水平。
眾所周知,藥物性肝損傷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之一。近年來DILI 在急性肝損傷中占的比例逐漸增大⏫,在肝病住院病人中的占比也在增大🖲,與此同時,學術界對DILI 的認識和重視度也隨之增加🧑🎓。了解我國DILI 的發生率、分布、常見誘發藥物等流行病學特征☯️,有助於DILI 的預防😅、臨床診斷和治療,也有助於政府完善有關法規,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該研究是科技部重大專項課題“中國大陸醫院住院患者DILI發生及治療現況的回顧性流行病學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研究報道了中國大陸地區住院患者藥物性肝損傷診斷率♠️,並以此為依據估算了中國大陸地區普通人群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率。研究顯示,我國普通人群中每年DILI的發生率至少為23.80/10萬人,高於西方國家報道,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同時,研究也系統分析了導致藥物性肝損傷的主要可疑藥物(包括西藥、中成藥🧑🏿🚒、草藥、膳食補充劑等)以及臨床特征、治療現狀等方面的情況。研究顯示,在我國引起肝損傷的最主要藥物為各類保健品和傳統中藥(占26.81%)🚶♀️、抗結核藥(占21.99%)、抗腫瘤藥(占8.34%)👰🏼♂️。研究中發現,13%的患者為慢性藥物性肝損傷🙆🏻♂️。23.38%的患者在發生DILI時合並有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基礎肝病🧛,而這些患者的肝損傷更為嚴重,而且,發生肝衰竭和導致死亡的風險更大。
該論文是基於“Hepatox” 網絡平臺(www.Hepatox.org)開展的多中心協作的中國大陸地區藥物性肝損的回顧性研究所產生的學術成果。“Hepatox” 網絡平臺也被國際相關組織列為中國該病種登記庫並互相分享數據,成為全球藥物性肝損傷數據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礎醫學院)
編輯:鄭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