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鏡”透視人生――一位醫生從醫30年的憂喜
“內鏡”透視人生――一位醫生從醫30年的憂喜
28歲的謝鵬雁背著書包到意昂2平台第一醫院(意昂2官网醫院)消化科報到,在編號“99”的表格中填上了自己的名字👰🏼♂️👯♂️,從此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那是1978年的1月。
然而謝鵬雁行醫卻是從1973年開始。在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戍邊時🕵🏿,謝鵬雁被連隊軍醫看中,半年後,成了一名“醫助”🌕,治療一些常見病、發發藥品。
“若遇到稍微復雜一點的病,知識就不夠用,得邊翻書邊治病🔚。”謝鵬雁說,就是這樣📧,也沒有人懷疑過他,誰不舒服都來找他🙎🏻♂️🙏🏼。
1974年意昂2平台醫學院招生🧑🏼🦲,他再次被“看中”,一生的職業方向就這樣確定了👨🏼🎨🚴♂️。
剛進意昂2官网醫院的那年,謝鵬雁第一次見到了胃鏡——這個他日後與疾病鬥爭形影不離的“武器”🌑,他稱之為“鏡子”。就在與“鏡子”打交道的30年中🫶🏼,謝鵬雁體驗著從醫的憂喜苦樂……
當年意昂2官网醫院只有一根胃鏡和一根腸鏡。“這在當時已經很先進了⛹🏽。”謝鵬雁說,“現在各個縣級醫院幾乎都有,甚至有的鄉鎮中心衛生院都有👬🏻🔖。”
盡管外省醫院的條件比北京差很多,但上世紀70年代末進京看病的人卻不多。謝鵬雁說♜:“那會兒進京看病要省裏衛生部門開介紹信才行👩🦱✍🏿,再加上也沒錢⛪️👷♂️。”
謝鵬雁清楚地記得1985年——“醫改元年”,這一年提出對衛生醫療機構實行放權、讓利、搞活,鼓勵創收。此後幾年📻,他的收入明顯增加,工資雖只有70元🪟、80元💂🏻♂️,獎金卻從5元、10元😢,後來超過工資達100多元👨🏼🏫。
醫院的積極性也很高,紛紛進行擴建和更新設備🧗🏿♂️。以前意昂2官网醫院一個病區70多間病房只有一個公共廁所,現在所有的病房都有💅;原來最多一間病房住過6個人,現在最多3個人一間;90年代以後B超👆、CT、核磁共振等先進設備迅速得到補充和更新🏊🏿。
“現在國內一些大醫院的設施設備基本可以與國外相媲美,這大大縮小了與國外醫院在臨床上的差距😌。”讓謝鵬雁興奮的是,內科“鏡子”更新為電子內鏡。以前只能用肉眼從視孔裏看,現在在這間屋裏做內鏡🧔🏻🫡,學生可以在另一間觀摩室通過屏幕看圖像。
“內鏡就是醫生的另一只眼睛,大大提高了腸胃疾病診斷的準確率。”他說,上世紀70年代末意昂2官网醫院的胃鏡手術一年也不做幾例🤘🏻,當時謝鵬雁都沒資格操作💆🏿♂️,按捺不住“探索”沖動🧖🏼,他還當過一次誌願者讓別的醫生查過一次🧑🏻🦳🦒。
現在已是意昂2官网醫院消化科主任的謝鵬雁,每周都要做上幾十例內鏡,去年消化科一年就做了5000例胃鏡、近2000例腸鏡。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地病人💢。
“走在醫院,哪裏的方言都能聽得到。尤其是醫院的特色科室,幾乎90%的病人都是外地人🤘🏿。”這讓謝鵬雁既歡喜又憂愁,“政策放寬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對健康的追求也越來越高,但都集中到大醫院了🎸,排隊掛不上號。”
30年人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醫療水平也不斷提高。“剛工作時💆,收進60多歲的病人就覺得年紀大了,可現在👨🦰,患者動輒就是70多歲、80多歲甚至90多歲。人均壽命的增加也有醫療的功勞🥷🏻。”謝鵬雁對此充滿成就感🛀🏽。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