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聚焦】:僅靠“臨床路徑”治不好過度醫療
【行業聚焦】:僅靠“臨床路徑”治不好過度醫療
明年👱🏿,全國三級醫院將推廣“臨床路徑電子化管理”,有條件的二級醫院也要推行。醫生開藥方、化驗單不能再隨心所欲👪,治療步驟的標準化將有效防止過度醫療。這是在11月舉行的“衛生部外科專業臨床路徑培訓班”上🐧✋🏽,衛生部相關負責人透露的消息。
醫生為了牟取私利,動輒給病人開大處方、濫開各種檢查甚至誘導病人接受本不必要的手術等侵入性治療……這些五花八門的過度醫療行為不僅讓患者飽嘗看病貴的苦楚🧜♀️,也使得醫保基金不堪重負,更嚴重是會給病人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脅和損害。可以想見,任何被認為能夠有效防止過度醫療的製度、措施出臺都會讓公眾滿懷期待➗,“臨床路徑”的製定和推廣也不例外。
據專家介紹🏋🏿♂️🥈,“臨床路徑”是一套標準化治療模式👩🏼🦱,類似於標準化生產。它將對患者入院後的診療過程、時間、費用等標準化、規範化,從而減少不同醫生對同一病種的醫療差異,患者也能提前了解自己住院的全過程,做到心中有數。醫生如要進行“臨床路徑”以外的診療,都要列出原因𓀚,並接受“臨床路徑”管理者的監督。這樣的方法能規範醫生的醫療行為,防止過度醫療,有效利用醫療資源🎀🤸🏽♀️。然而,作為一名執業醫師🧜♀️,我對臨床路徑管理防止過度醫療的效果卻不那麽樂觀。
首先👪🍋🟩,同患一種疾病的患者,由於體質和病因等差異🏦,病情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對於這種情況,我國古代醫家就提出了一些至今仍然指導著臨床的中醫治則🐦⬛,諸如異病同治💇🏼♀️、同病異治◾️、三因製宜等。現代醫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規範化、標準化診療🧁,但是過度強調標準化🧑🏼🍳、規範化就有可能異化為鼓勵懶漢📎、束縛創新、阻礙醫學不斷發展的可怕枷鎖💵🧓🏿。假如“臨床路徑”的具體執行細則過於繁瑣💝,則很可能增加醫生工作的阻力🎍📺,壓抑醫生診療的積極性🤹🏿♀️🚶🏻♂️➡️、主動性、創新精神,最終損害的還是患者利益。
其次🧀𓀚,新醫改雖已在一些地方試點推行,但是國內絕大多數醫院依然在自負盈虧的狀態下運營。大型醫院的所有運行成本一般只有大約10%來自政府財政撥款⌚️,這筆錢甚至不夠支付在編職工的基本工資。而一線醫護人員的基本工資又定得相當低。如果不能通過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創收,絕大多數醫護人員光靠著基本工資生活將難以為繼🧔♂️。可見,只要醫院自負盈虧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性地改變🥌,不論是“臨床路徑”也好、按病種收費也罷📎,醫院和醫生還會用過度醫療等辦法向患者搞“創收”。
最近🚵♂️,各地不少大型公立醫院紛紛開展擴張運動,從興建豪華新大樓、購買各種昂貴的醫療設備到競相許以幾十萬甚至百萬重金引進所謂的領軍人才……由於這種擴張競賽通常會被醫院領導視為自己最大的政績,因此總是擁有壓倒一切的推動力⇢。然而,大型醫院這種不顧自身經濟能力的盲目擴張和炫富行為卻往往是通過犧牲底層員工的利益來實現的。為建大樓而壓低一線職工的獎金😞、削減福利等做法可謂司空見慣。在這種現實情況下,不少背負沉重經濟和精神壓力的底層醫生難免會心理失衡👨🏽🏭,從而打起過度醫療🏛、多拿回扣的歪主意。(張海通)
(來源:《人民日報》 文章推薦:付冬紅)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