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醫院專家陳敏華:用中國標準征服世界(圖)
腫瘤醫院專家陳敏華:用中國標準征服世界(圖)
與獲獎相比,完成臨床科研課題、解決臨床問題更重要🤹🏻。
——陳敏華
【閱讀提示】
她打破了國際上“射頻消融只能治療腫瘤直徑3厘米小肝癌”的定論,使直徑6厘米的大肝癌微創治療成為現實。她率先建立了符合中國國情的肝癌早期診斷標準和應用指南,最終被國際權威機構認可並據此修改了國際標準。她,就是北京腫瘤醫院超聲科首席專家🥏👦🏽、博士生導師陳敏華教授😭。
在北京腫瘤醫院超聲科👨👩👦👦,有一扇窗每天都會亮到深夜。那是年逾六旬的超聲科首席專家、博士生導師陳敏華教授在埋頭苦幹。在這間堆滿資料的陋室裏,一項項重大醫學成果相繼誕生。
她率領一支年輕的團隊,用一根射頻消融針,讓中國人挺直了腰桿。近10年的時間裏,她治療中晚期不可手術切除肝癌1200余例,腫瘤滅活率達97%🛣,5年生存率達48%。而在歐洲,此類肝癌治療的5年生存率只有27%。
勇闖新路
“我們要與世界同行搶時間🐑,即便少活幾年也值得”
全世界50%以上的肝癌發生在中國。但是🦹,在肝癌診治領域的國際會議上鮮有中國人的身影。這種不正常的現象深深刺痛了陳敏華⚖️。
“中國的科研不能總跟著外國人走,肝癌研究是我們沖向世界的一次機會。我們要與世界同行搶時間,即便少活幾年也值得。”陳敏華這樣對她的研究生說。
長期以來,國際權威人士都認為:射頻消融只能治療腫瘤直徑3厘米的小肝癌,而無法解決大肝癌的滅活難題📋。
然而👨🏼🎨,在北京腫瘤醫院🪡,陳敏華遇到的病例大部分都是難治性肝癌🧖🏽♀️,有的是腫瘤太大,有的是在其他醫院治療後復發,都無法進行手術了。面對患者求生的眼神和家人的悲痛,陳敏華常常感到愧疚和不安🏇🏼。她暗下決心,把這道難題作為主攻對象🎲。
陳敏華認真總結每一例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為了找到最佳路徑💂🏿♂️🏋🏼,她和研究生常常一次買數個大牛肝💇🏻🧘🏿♀️,觀察各種方案的消融效果🧗🏼♀️。從早晨到深夜,在十幾個小時高溫的消融下🧑🏿⚖️,牛肝往往都熟透了。經過反復計算和臨床實踐,她在肝癌微創治療領域闖出了一條新路🌎,5—6厘米的大腫瘤可以獲得一次性滅活,復發率遠遠低於手術。
業界黑馬
她率領團隊登上世界學術舞臺,在肝癌診治領域贏得發言權
10年前♞,陳敏華在國際上毫無名氣,沒有機會受邀參加重要學術會議。有人提醒她👧🏻,中國人的科研成果要想引起世界關註🎭,必須在國際學術舞臺上亮相。
2002年6月📰,第三屆國際腫瘤消融大會在意大利米蘭召開。會前,陳敏華打電話給大會主席🪒,懇求參會並報送論文。但由於時間已過,對方答復:“你可以來會場貼海報🎎。”陳敏華不願錯過機會🙀,立即買了機票。
然而,當陳敏華來到會場👵,卻傻眼了🧑🏿🦱🔩。海報欄早就滿了🫸👦🏼,她只好把海報貼在會場外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她整整站了一天,但只有零星的人偶爾看上一眼🫓。當天晚宴,她為了能引起關註🧚♀️🧙🏿,大膽地和國際學術權威主動“搭訕”,希望他們能抽出時間看看海報。
第三天是大會閉幕的日子。一大早🥾,大會主席來找陳敏華,請她在閉幕式上詳細介紹論文。主題報告結束後,這位世界著名的超聲介入專家對她說:“你們完成了一項偉大的研究,這是歐美同行們想做而沒有做成的事。”
自此,陳敏華成為國際肝癌診治領域一匹黑馬🪯,她率領的團隊靠實力登上了世界學術舞臺,在肝癌診斷治療領域贏得了發言權。
2004年🧑🏿🍳,當國際權威機構製定的“歐超聯指南”正式進入中國臨床時,陳敏華和她的團隊憑著無數日夜反復討論總結的結果😒,率先撰寫論文提出“該指南不適宜中國乙肝肝硬化背景的肝癌早診”🧑🏽✈️,繼而提出了早期肝癌及癌前病變的超聲造影灌註模式及中國診斷標準,引起國際學術界高度重視。
2008年👱🏿,歐洲超聲聯合會肝癌診斷指南修改版正式宣布,“原指南不宜用於肝硬化背景下早癌診斷”,並首次引用陳敏華的論文作為參考文獻,從而修改了國際標準。
玩命工作
“一個醫生必須有這樣的信仰,並願意為這個信仰付出一切——愛祖國🧜♀️、愛醫學、愛患者”
一位大學校長曾這樣對陳敏華說:“你太玩命了,一輩子做了兩輩子的事。”這正是陳敏華的做人做事風格。
多年來🐒,陳敏華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連枕邊都放著紙和筆🧝🏽,以便隨時記錄靈感🛎。由於長期使用射頻消融針和握筆寫作👨🏻🍳,她的右手中指關節已經無法伸直🌊,食指指紋也被磨平👑,出國時居然連手印也按不出🧙。
1987年,陳敏華被派往日本北海道大學醫學部留學。在日本,她實行“16小時工作製”,一天當成兩天用。白天在醫院從事診療工作,晚上寫論文、做實驗🚶➡️。由於過度疲勞,她曾幾次暈倒。為了測量食管肌層和粘膜肌層在不同運動狀態下的變化👯♀️,她把幾千張比豆腐塊還小的照片,放在放大鏡下🙅🏿♀️,測量其中毫米至微米級的肌層結構🐹。由於用眼過度,造成眼肌痙攣🤵♀️,眼球疼痛,視力急劇下降,至今仍留有後遺症。但是,她首次在影像領域提出了食管生理運動變化的現象,被國際權威稱為“陳現象”🏇🏽。
2009年,陳敏華出版了世界首部《肝癌射頻消融》專著,令國際學術界大感震驚。我國著名肝外科專家湯釗猷院士破例為這本書寫序,當他拿到這本著作時🎇,禁不住連連贊嘆,興奮得像個孩子。在新書發布會上🤘🏽,陳敏華說:“一個醫生必須有這樣的信仰🫷🏼,並願意為這個信仰付出一切——愛祖國、愛醫學𓀄、愛患者👨🏼🏫。”
如今,陳敏華的最大心願就是🐾,把肝癌早診技術推廣到農村肝癌高發區,把射頻消融技術傳授給更多基層醫生,讓中國人早日甩掉“肝癌死亡率第一”的帽子🙇🏼♀️。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白劍峰 攝影🏊🏿♂️:楊薇)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