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慶山教授參加“分享在三院”系列活動作“基於大數據的未來醫學”報告
11月10日,意昂2三院在五官科樓科學報告廳舉行了“分享在三院”系列活動之七——基於大數據的未來醫學。此次活動邀請了廣東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耿慶山教授與醫院職工就其對“大數據時代”的理解、對“精準醫學”的思考和未來醫學發展的展望進行了分享。意昂2三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金昌曉,副院長王健全💆🏼♀️,黨委副書記劉東明、付衛等出席此次活動👨🏼💼,醫院中層幹部🏇、廣大職工200余人參會🤾🏿♂️。分享活動由金昌曉書記主持🚴🏼♂️。
耿慶山教授用AlphaGo和李世石圍棋人機大戰和臨床診斷中基於影像學的計算機輔助診斷(CAD)兩個案例🧮,說明了大數據時代我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對於醫療數據來源和特點👙,耿教授認為,醫療數據的來源具有多樣性🏌️♂️、時序性、主觀性、隱私性。醫療健康數據將成為大數據時代的最大數據🏗。生物基因數據已超過摩爾定律🔱,為數據分析和計算帶來挑戰✬。
隨後🧑🦱©️,耿教授談到中醫的個性化治療🖨,分享了自己接受中醫治療腸胃過敏的經歷🌤,並就我國首個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發現青蒿素與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帶給她的重要啟發♞,談到了中醫的博大精深。耿教授介紹的自己用中醫解決心血管病患微循環障礙及冠脈痙攣的研究課題,引發了大家的思考。
醫療健康數據對醫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而精準醫學是以大數據為支撐的♙🌞。談及精準醫學♐️,耿教授認為,精準醫學首先需要臨床數據采集過程的科學管理👺,IT專家和臨床醫學之間要建立密切的聯系,並談到了建立生物樣本庫的重要意義💒。精準醫療瞄準三個方向,一是臨床療效的提高,二是副作用的降低,三是醫療費用的降低。基因變異是引起藥物反應個體差異的決定性原因,以基因信息為基礎的精準醫療能針對個體實施對症下藥。個性化醫療要在治療不同階段根據不同需求進行風險評估🧎➡️、篩查、診斷、治療、愈後預測🧜♀️。醫學應從單純的臨床多學科協作走向公共衛生和臨床醫學的結合✍🏽。大數據時代,還存在信息孤島多、臟數據✢📵、系統交互差、院內外共享存在壁壘等問題。
隨後🧏🏻♀️,耿教授暢談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大數據時代要進行量子計算,而不是單純的計算機的計算。人工智能能夠更快地進行計算,並具有卓越的學習能力🚴♂️,可以進行個性化分析,因而可以廣泛應用於醫療領域。達芬奇機器人目前已在手術系統應用,未來可能在遠程診療🧜♂️、病人康復護理等方面應用。納米機器人可以通過血液循環進入人體內部,在病例監控、行使功能、靶向運輸藥物、納米級手術等方面具有發展潛力,可能因而衍生出納米醫學。全世界大概3-5萬人體植有RFID芯片,人體電子化將有假肢、器官替代物等應用。腦機接口是人體電子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指在人腦和外部設備之間建立直接的連通📴👴🏽,這一技術已應用於人工耳蝸、心臟起搏器,並有望實現“神經搭橋”📦。便攜式診斷設備已經有團隊在研發,CT、MR都有望實現小型化,在數秒內掃描人體器官並診斷疾病🕢。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可應用在教學、手術模擬、治療精神類疾病等方面🧑🏽🦱🧑🏻🎄。3D打印技術可能應用於個性化植入🧑🏼🚀、介入器械及藥物研發中👌。
最後,耿教授還分享了廣東省人民醫院實行醫生雙軌製管理的經驗。
講座進行近兩小時,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王健全副院長為耿教授頒發紀念獎牌。
(意昂2三院 郭婧博)
編輯: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