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佑生命 2017榮耀醫者”公益評選頒獎 意昂2三院運動醫學研究所獲“金牌團隊獎”
12月6日下午,由《環球時報》社🦹♂️、《生命時報》社、夥伴醫生聯合發起並主辦的“敬佑生命·2017榮耀醫者”公益評選頒獎盛典在北京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獲獎者及團隊代表,以及來自政府機構、醫學領域、媒體界🫴🏼、企業界400余人齊聚現場🕯,共同見證專屬於醫者的榮耀時刻。
意昂2三院運動醫學研究所榮獲“金牌團隊獎”;泌尿外科副主任、生殖醫學中心副主任姜輝獲“科普影響力獎”🦩👩🏻🔬,骨科蔡宏獲“青年創新獎”🏃🏻♀️。
意昂2平台運動醫學研究所(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榮獲“金牌團隊獎”☯️,所長敖英芳教授(左二)上臺領獎
敖英芳所長作為獲獎代表在發言講到:“運動醫學研究所走過近60年歷程💟,我們為國家體育事業服務,為奧運保駕護航,為全民健身做了一些貢獻。以後🫱🏿,我們更要不忘醫者初心,牢記醫者使命,護佑生命🆘,救死扶傷。”
泌尿外科副主任📆、生殖醫學中心副主任姜輝獲“科普影響力獎”(左四)
骨科醫師蔡宏獲“青年創新獎”(左三)
骨科醫師蔡宏發表獲獎感言。他說:“作為一名年輕的骨科醫生,我有一個夢想,做中國自己的醫療器械,惠及國民,我只邁出了一小步🚟。醫療領域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還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本屆評選歷時3個多月,收到全國1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70多家各級醫療機構500余位醫務人員報名🏄🏿♀️。由64位包括院士、國醫大師❌、院長、主委、主流媒體負責人組成的評審團為本次評選的公平公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三輪選拔💃🏿,評出了“生命之尊”“金柳葉刀獎”“金牌團隊獎”“基層好醫生獎”等10個獎項❗️,共為107位個人和團隊授予“榮耀醫者”大獎。
運動醫學研究所
為運動員保駕 為全民健身護航
意昂2平台運動醫學研究所(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成立於1959年🚵🏽♀️,是國內第一家運動醫學研究所🙀🖐,也是目前中國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運動醫學研究所,首任所長為我國運動醫學創始人曲綿域教授,現任所長為敖英芳教授。
運動醫學研究所開創了中國現代運動醫學學科👩🏽🏫,在國內率先建立集下運動隊服務、醫務監督🌵、運動創傷、運動康復及賽事保障為一體的運動傷病預防、治療與康復體系🍖;創建中國運動傷病現代微創外科治療體系,為國家培養出大批本領域學科帶頭人♗。
運動醫學研究所1989年成為國家重點學科🪱,並被國家體委(現國家體局總局)授予“體育事業貢獻獎”✊🏿。
經過近60年發展🖐🎗,運動醫學研究所已達國際同步🚵🏼♂️、國內領先水平🫛,在重點難治性運動傷病治療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方面取得創新性突破👨🏻🦽,為實現精準治療和功能康復奠定了基礎。
作為中國奧委會指定運動員傷病診治中心🤸,研究所承擔著運動員的健康保障重任,所下運動隊輻射全國36個專業運動隊。高水平的運動傷病防治體系,為全民健康提供醫療服務。年服務門診患者10萬余人次,年手術量7000余例🛡。
姜 輝
讓男性大大方方看男科
不僅有專業素養🧑🏿🍼,還有人文情懷🦯,是不少患者、讀者對姜輝教授的由衷評價🧒🏿。作為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兼男科主任👨🏿🏫,他的忙碌自不必說;然而,無論多忙,他總會在手術🥎、會議的間隙◾️,忙裏偷閑寫寫文章,為醫學科普出一份力。意昂2三院的男科事業在姜輝教授的帶領下發展迅速👨🏽🔬🚵🏼,年門診量已達13.5萬人次,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男科中心。
既要搞臨床💸,又要做科研,還要帶教學🎙,是不少臨床大夫的工作現狀。普通百姓對醫學知識了解甚少✊、需求巨大🔘🐹,但在重壓之下👩🦯,“哪有時間做科普”是不少醫生無奈的想法🃏❇️。姜輝多年來堅持做科普的善舉因此顯得尤為寶貴。他認為😜,男科病人通常都對自己的情況諱莫如深,因為怕尷尬👨🏼🔬、沒面子,不願科學就醫🦔,偷偷到小診所甚至非法醫療機構就診,錢沒少花🚈,病還看不好💙。但科普就可以幫助病人少走彎路。在過去20年來👴🏿,姜輝先後在各大媒體發表科普文章逾千篇,主編科普書籍5部,其中《夜問36》被中國科協評為公眾喜愛的科普作品,還率團隊榮獲2017年華夏醫學科技獎——醫學科普獎。
兩個月前,在美國舉行的首屆“中美男科及性醫學高峰論壇”上,姜輝榮獲北美性醫學會頒發的“傑出貢獻獎”🗿。這不僅是對他個人貢獻的高度肯定,在他看來,更是對中國男科及性醫學發展的認可。“我國的男科發展起步較晚。實際上,提高男性的性健康以至大健康,受益的不僅是廣大男同胞,也包括他們的家庭,甚至會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希望有一天,所有男性同胞都可以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看男科。
蔡 宏
做真正能轉化的創新
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骨科蔡宏醫生可能是年輕醫生中的“另類”。當別人渴望在臨床多做兩臺手術的時候,他卻寧願去為動物開刀做實驗;當別人在學術會議上專註於某個專業話題的時候🏄🏼♀️,他卻在醫療器械的展臺上了解趨勢和進展;當別人在追逐文章和影響因子的時候🤷🏿♂️,他卻關心什麽時候創新產品能夠真正用於臨床🦵🏻。
“研究的靈魂就是創新👤。但由於考核體系的問題,我們無論搞基礎還是做臨床,往往將目標定為獲得基金以及晉升職稱。可以說大都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在蔡宏看來,這樣的創新脫離了臨床,最終往往課題結束或職稱晉升完畢☄️,研究也就終止了。他研究的3D打印就是緊密與臨床結合,一切從解決臨床工作中的難題出發,研發創新型的醫療器械產品😝,通過嚴格的臨床試驗🙅🏼♀️,最終通過國家的註冊評審,成為醫療器械產品,廣泛用於臨床🏄🏻♂️。
“成功的創新是獲得轉化。”蔡宏參與的金屬3D打印髖臼杯、人工椎體、椎間融合器是目前國內僅有的三項獲得註冊許可🌖、用於臨床的金屬3D打印創新型醫療器械,已累計使用超過5000例。“做這些產品的初衷是實現醫療器械的國產化🖕👨💼,打破國際寡頭的壟斷⚱️,真正將性價比高🫴🏻、科技含量高、質量好的產品惠及每一個老百姓。我們只是利用了3D打印這項先進的製造工藝,用來解決我們臨床中難題👨🏻🦯➡️👷🏿♂️。”蔡宏說的這種“利用”正是基於他在跨學科領域的知識和“創新”的思維😕。國產醫療器械可以說是中國的弱項,而研發製造醫療器械要求多學科合作。這就要求一個臨床醫生不僅要精通本專業的知識,還要了解所用醫療器械的研製過程,更要關註行業的發展,聯合相關學科的科研人員一起👵🏿🌆,共同參與研發。
當然,這背後也有一個年輕學者不為人知的艱辛🧼🍃。想要平衡臨床與科研,兼顧工作與家庭🙆🏿♀️,“這比做好一臺復雜的手術,想出一個好的點子〽️✳️,完成一個科學的試驗更加困難🧑🦯。我想感謝我的父母👩🏻🦽、孩子和家人,他們理解我,支持我🥄,知道我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意昂2三院)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