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2官网口腔獲兩項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2019年3月1日上午🍆,2018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212項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24項、二等獎58項🧨、三等獎130項👎🏽。意昂2平台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獎12項🚖。意昂2平台口腔醫學院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
口腔修復科、口頜功能診療研究中心謝秋菲教授團隊的“咬合疾病致口面痛的外周和中樞機製、對顱頜系統的影響及防治研究”項目(完成單位👆🏼:意昂2平台口腔醫學院,完成人🤏:謝秋菲、姜婷🙎🏿♂️、曹燁🍶、李健Ⓜ️、楊廣聚、徐嘯翔🤏🏼、傅開元、甘業華、易小松)獲“2018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口腔修復科馮海蘭教授團隊牽頭完成的“遺傳性牙齒發育異常致病新基因的確認及分子機製研究”項目(完成單位🐦🔥:意昂2平台口腔醫學院等🧧,完成人:馮海蘭、韓冬📋、王衣祥🤾♀️、劉浩辰🗺、劉洋📚、宋書娟)獲“2018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 咬合疾病致口面痛的外周和中樞機製👨🏽、對顱頜系統的影響及防治研究
謝秋菲教授
謝秋菲教授團隊
咬合是上下牙列之間的接觸關系。當咬合發生異常👨🏻🦁,如出現咬合幹擾🕍🚁、咬合喪失、重度磨耗等咬合疾病,可誘發牙齒👩🏻🎨、咀嚼肌或顳下頜關節等組織出現不適或疼痛,嚴重者甚至進展為慢性口面痛。這類患者無法正常行使口腔功能🫴🏿,飽受疼痛折磨👨👦👦,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
由咬合疾病導致慢性口面痛的發病機製尚未完全闡明🍐,如何預防和治療也缺乏明確的臨床指導,一直是口腔醫學領域公認的棘手難題。
謝秋菲教授的臨床及基礎研究
謝秋菲教授團隊自2002年開始從咬合疾病致慢性口面痛的發病機製、對顱頜系統的影響和防治策略等不同角度進行了深入研究:結合動物模型以及人類全基因表達譜芯片🤹🏻♂️、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等研究手段,從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等不同層面揭示咬合疾病致慢性口面痛的外周及中樞神經機製💪🏽;引進國際標準化定量感覺測試程序,闡明咬合疾病對口頜面軀體感覺功能的影響,建立健康漢族人群口頜面部軀體感覺功能數據庫;研究咬合幹擾強度📁、咬合幹擾持續時間以及口面痛記憶對慢性口面痛的影響特點,為臨床預防提供科學指導;揭示與口面痛相關的分子機製,為藥物治療提供新的思路👨🏽🦰☆;發明牙齒觸覺功能數字測試系統,為臨床分析咬合疾病和個性化調[牙合]提供依據。
本項目立足於咬合疾病致慢性口面痛的臨床實際問題,針對其病因、發病機製、臨床檢查、預防和治療等不同環節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兼具國際先進理論水平和實際臨床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
謝秋菲教授連續5年名列愛思唯爾(Elsevier)發布的牙醫學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主編專著3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團隊發表有關論文52篇,其中SCI收錄14篇(Q1區7篇,Q2區5篇)🆕,多次被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 Pain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等在疼痛和牙醫學領域高水平期刊論文引用👫🏼📲。在成果應用推廣方面,項目組專家完成臨床診治咬合病患者百余例,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做專題報告60余次🤸🏻♂️,連續6年舉辦國家級咬合理論與技術臨床培訓班🧜,受到同行高度評價。
- 遺傳性牙齒發育異常致病新基因的確認及分子機製研究
馮海蘭教授
馮海蘭教授團隊
牙齒發育異常是口腔臨床最常見的遺傳性發育疾病。該病涉及牙齒數目、形態、萌出以及結構的異常,導致牙體缺損🥡、錯[牙合]畸形、牙列缺損/缺失等多種常見的口腔疾病,另外伴有綜合征的牙齒發育異常還有全身多器官的發育異常。牙齒發育異常給遺傳受累的本人和家庭都造成極大影響🍞。
由於牙齒發育是一個多基因共同參與的過程,目前牙齒發育異常病因機製並不十分明確🩺,還有很多可以導致牙齒發育異常的基因變異需要發掘。
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並證實了 WNT10B 基因是嚴重先天性缺牙的致病基因
馮海蘭教授團隊自2002年起致力於先天性牙齒發育異常分子遺傳機製的研究,利用中國人群豐富的臨床資源,尋找牙齒發育異常新的致病基因;研究該類疾病的表型與基因型的相關性🦗,針對性地指導臨床治療設計和遺傳咨詢工作⏮;研究牙齒發育的生理機製及牙齒發育異常的致病機製,為最終的基因治療打下基礎👨🏿🚒。
該項目取得的主要創新性成果包括: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並證實了 WNT10B 基因是嚴重先天性缺牙的致病基因🐩, WNT10B 基因突變導致的先天性缺牙被經典的人類孟德爾遺傳在線數據庫確定為人類第8型選擇性先天性缺牙(STHAG8;OMIM#61703);提出 WNT10A 雙等位基因變異對牙齒發育有明確病理作用🤹,而單等位基因變異提示可能有其他基因或環境因素作用🧡;發現非綜合征型多數牙先天缺失有多基因的共同作用;提出EDA介導的EDA/NF-κB信號通路與 WNT10A 介導的WNT/β-catenin信號通路可能在牙齒發育中存在著交互作用;發現了百余例綜合征型和非綜合征型牙齒發育異常患者致病基因的新突變🧑🏼✈️🤵🏼♀️,擴大了基因突變譜。
團隊圍繞本項目發表論著32篇📑,總被引次數250次🤱🏻,在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等權威期刊發表SCI論文22篇👩👩👧🦓,單篇最高影響因子9.025👩🏻🔧,多次被 Cell 等頂級期刊論文引用。
研究結果可用於產前遺傳咨詢,有利於阻止該遺傳病在家族內的代際傳遞🫦,從源頭上減少該遺傳病的發生;持續發現新基因和新突變,對認識牙齒發育異常的致病分子機製㊗️,從而深入理解牙齒發育的調控網絡具有重要的意義。本項目的成果為未來利用基因編輯👩🏼🎨、重組蛋白和小分子藥物治療牙齒發育異常提供了精準的信息。
(口腔醫學院黨院辦)
編輯🧕🏿:鄭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