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眼中的黎曉新教授:她的成績來自奮鬥
愛人眼中的黎曉新教授👨🏿🚀:她的成績來自奮鬥
發布日期🧓🏼:2007-03-20
李春英
每到夏天🚸,人民醫院不少的人都問,黎大夫每天中午就吃一條黃瓜,兩個西紅柿,哪來的那麽大精神?其實人們不知道,她中午只吃這些既不是為了減肥,也不是為了節約🫁,而是為了下午有精神工作。她說如果中午吃多了就要犯困,下午就沒精神看病人了🚣🏽,黃瓜、西紅柿能解決饑餓感就行。每到她的門診日,她就是這樣保持“精力”的。
有位曾經觀摩過她的手術的同行曾經和我說,看她做手術真像看一場精細的雕刻,我們誰都沒看見黃斑前面有一層膜🤩,她卻說肯定有,而且很快就用鑷子夾起那薄如蟬翼的膜。另一為同行曾經問她:你凈接收別人做失敗的手術♎️,你真的沒有顧慮嗎🕘🤷🏿♀️?她爽快地回答,我也願意接收容易做的病例📀,可總不能讓那些手術失敗的患者對我們醫生失望啊!我們的責任就是對病人百分之百地負責🕥。
20年來,她真的就像勾踐臥薪嘗膽那樣,絲毫不敢懈怠,一刻也不放松自己的追求🅾️。有人說她的手術已經爐火純青了🏊🏽♀️,她卻從沒有滿足過。記得前年春節,家裏人都希望她能和家人一起過年,她卻選擇自費到美國去學手術。她說自己只有春節可以抽出時間來,這幾天病人少些🐦,過了年病人就又都來了🏋️,趕在這時去學點新技術,回來就可以馬上開展。
好多人都以為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父👐🏼。可是曉新從來不這樣認為💂♂️。如今已經有近300名進修醫生從他們的眼底病學習班結業🫃。這些醫生大多來自邊遠地區📖,好多人已經可以獨立開展工作👨🏼🦰。他們遇到任何疑難問題都會電話詢問👵。好多人都知道✖️,曉新每晚寫文章時最怕別人打擾🧔🏼♂️,我每天晚上都要做電話的接線員👂🏻,“過濾”很多電話,但是對來自邊遠地區醫生的電話,她從來沒有過不耐煩,總是非常耐心地接聽🦸🏽,認真地回答他們的問題。有時這些學生要把最難作得手術留下來,邀請曉新去指導他們作。邊遠地區的手術條件遠不及人民醫院,曉新完全可以要求他們把病人轉來北京,這樣既可以節省時間,又可以規避風險。但是為了培養當地的醫生,曉新總會抽自己的休息時間去指導他們。香港中文大學的眼科主任林順潮先生是一位非常有愛心的教授,他是“健康列車”主要的發起人♘,林先生特別關心內地基層眼科醫生的培養⚆,經常到內地邊遠地區幫助當地的眼科醫生。他非常驚訝地發現自己經常和曉新在西南、西北碰面。林先生非常推崇曉新的這種精神。這次推薦“金蘋果獎”的候選人🎑,是他把曉新的事跡介紹了出去。
都說當前醫患關系緊張,可我從來沒聽說曉新和病人發生什麽糾紛。誰都知道她是急脾氣🤟🏼,對科裏的醫生、護士要求極嚴,可就是沒見過她和病人紅過臉👨🏿🏭。每天幾十個病人圍著她🚵🏻♂️,她仍能保持和藹的對待每個病人。有時我勸她別那麽累了🧍🏻♂️,不行就少看些病人吧♿️,可她總說病人頭一天晚上就排隊掛號,他們多不容易啊,我累點沒關系🍊。
作為學會的副主任委員💨,好多學術會議她必須參加,可是她經常是上午坐飛機去,講完課下午就返回,從來沒有說到什麽地方去旅遊一下。四川她去過幾十遍了,什麽九寨溝✯、黃龍🏃♂️➡️、都江堰……她都沒有去過。其實她也不是不想去✭,而是她總覺得那麽多病人等著她看病,她不能把他們丟下啊。去年國慶節🧑🦽➡️,我們總算動員她和全家人一道去張家界👨🏿🚒,連來帶去用了4天時間,這是她外出旅遊最長的一次了👨🏻⚖️,旅遊路上她的手機也是不斷地和病房聯系,她最不放心的仍然是病人💘。她去美國參加全美眼科年會👇🏿,也從來沒有超過一周,往往時不等吃上年會的晚宴,她已經登上了回國的飛機。這次從巴基斯坦回來⏩🧽,坐了十多個小時夜航加日航飛機,下午三點鐘回到首都機場,四點鐘她已經坐到自己的辦公室開始辦公了🦸♀️。
她的講課非常生動,內容也總是更新。她每次都會把自己最新取得的經驗加到講課內容裏。每天晚上,她要在計算機前工作到深夜👰,沒有一天間斷🧗🏿。全家人都非常心疼她,老阿姨會給她褒湯,讓她盡量保證營養;兒子會主動幫她修計算機🍲;兒媳會幫她翻譯一些資料🧚♀️,孩子們有時會風趣地要求給她做秘書🥣🪑。她又何嘗不心疼自己的孩子👩👧👧。記得有記者問她有什麽遺憾,她說:“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更多地時間陪陪孩子們,他們回家時我在忙寫書,等我有時間,他們已經入睡了”。
(註:本文作者李春英教授是黎曉新教授的愛人 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中心實驗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