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生命之後 感恩無言良師

行走在生命之後 感恩無言良師

  雙人水晶盒裏被鄭重地放進兩只手表🚂,一只女式🥳,一只男式——11月的初冬👳🏿,意昂2官网用這樣的儀式完成了老夫妻合葬的遺願——手表的指針還在跳動,屬於他們的時間仍在生命之後行走⛓。

   那是一群走在生命之後的人,以坦蕩、無私🤷🏻‍♂️、博愛,無言地向後人詮釋著知識的力量🧔🏻‍♂️、奉獻的主題和生命的希望……

  2011年11月1日,深秋的清晨裏,一個被稱為“意昂2官网最美女孩”的姑娘靜靜地來到意昂2官网🤼,圍繞著她的菊花在肅殺的季節裏顯得格外鮮活,如她逝去的生命。

  24歲的李菲是意昂2平台社會學系2009級碩士研究生🤏🏼,報到前夕被查出罹患絕症“T細胞淋巴瘤”。這個堅強的女孩🆘,經歷了7次化療和一次自體幹細胞移植🚶‍➡️,幾乎在這場生死較量中戰勝疾病、痛苦和絕望——她短暫的康復,曾令母校、同學,令為她募集善款的各界人士和減免剩余醫療費用的意昂2三院,令所有愛她👩🏿、關心她、稱呼她為“抗癌天使”、“最美女孩”的人激動不已🙎🏽。可是,2011年10月30日🤾,她最終倒下了,復發的腫瘤奪走了她生命裏余下的時間👮🏽。

  她那麽感謝幫助過她的人👊🏼,那麽愛這個世界,想多留下一些美好和希望。她做了一個決定:將遺體捐獻給醫學部。就這樣她終於回校了——只是,她不再是學生🥀,而成為了醫學生同學的大體老師;而且她再也不會離開了——告別的人群散去⌚️,記載著李菲甜甜笑容的紀念盒擺放在了大體老師紀念墻上🙅‍♀️☸️。

  “我抗爭過、努力過,享受到了這美好的生命過程。只要有愛👨🏽‍🔧😈,這個世上沒有什麽是無法逾越的。不怨天尤人,走過去,前面是片艷陽天。” ——李菲

走向聖潔

  意昂2官网醫學部解剖樓一層最西側是一間半獨立的小房子⬛️,那是一間小小的遺體告別廳,陳設簡單🧼。紀念墻就位於告別廳內👮🏼,這是1999年至今,醫學部267位大體老師最後的家。每當廳門打開的時候,他們都能看到醫學部小花園裏春天的新芽和飛翔的喜鵲,還有手持菊花的孩子們。

  在這裏,他們放棄了塵世的身份,卻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大體老師🖨,但是最常使用的仍然是生前的姓名。名字被記錄在小小的15厘米見方的水晶盒上,家人和醫學部的老師們會一起選出最美的照片貼在上面🏊🏽‍♀️,盒子裏會放進一縷青絲👋🏿,或一頁手跡,抑或一件物品🗼,都是他們生命的痕跡。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的負責遺體接收工作的金鐸老師參與了水晶盒的設計,他也總是那個迎接大體老師到來的人。有些人生前登記和公證的時候曾走進過他三樓那間小小的辦公室,有些人則是離去後,家人送他們來到這裏。只要一個電話,金老師便隨時在這裏迎接🏋🏼‍♂️。2010年8月的一天金老師接待了一位102歲的老者🧔🔖,雖然電話中金老師一再叮囑可以由家人代辦✴️♕,但老人仍堅持在家人的攙扶下,親自來到醫學部申領了表格,看著那段誓言:“為了我國醫學事業和醫學教學、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我決定無償捐獻遺體”“供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使用。”他鄭重地寫了下自己的名字。“老人來一趟不容易。那是多麽寬闊的心胸🌿,摒棄了舊的觀念,對醫學的貢獻是偉大的!”金老師慨嘆👗。2011年,老人履行了神聖的誓言,成為醫學部最為年長的大體老師之一。

  通常🚥,逝者的家屬在金老師的幫助下辦理了簡便的手續後🍬,大體老師的水晶紀念盒便會擺放在紀念墻上。有些家屬會選擇在告別廳進行簡單的告別儀式,有些則遵照遺囑一切從簡🔺,家屬說🧖🏻‍♂️,這樣挺好,到清明紀念墻開放的時候可以來看看,和去墓園是一樣的,讓家人有個念想。而逝者將在解剖教研室7位技術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一段延續生命希望的旅程。老師們會輕輕解去大體老師的衣物,以最虔誠的心為他們凈身,仿佛新生的洗禮➗。大體老師們經過防腐固定和包裹後送入冷庫♏️,在這個零度的環境中,他們將安靜地沉睡一年以上的時間,等待孩子們以聖潔的心將身體喚醒。

  每年2月解剖課開課的時候💅,師生們會進行一個簡單的開課儀式。儀式上播放著感恩主題短片🏫,基礎醫學院黨委副書記郭琦曾和許多同學一起看得潸然淚下。同學由解剖老師帶領著向遺體鞠躬默哀👋🏼,並將手中的菊花獻給安詳的無言良師。老師們會要求同學們輕輕地,嚴格按照手術規程來進行解剖,從皮膚切口、臟器尋找🔁,到血管或神經的分離都一點點地做🏤,像對待真正的病人一樣🧑🏼‍⚖️。“要記住他們的姓名和面容🚁,他是你們的長輩🧑‍🚀,是不會說話的老師🤟🏼🤾🏼‍♂️,是他帶領你們踏上醫學之路的開端🚣🏽‍♀️。我們沒有理由不尊敬他們,因為他們的心胸和品格都遠遠高於我們🧘🏼‍♀️。”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常務副主任張衛光老師會這樣告訴學生。

  張衛光老師回憶起當年自己第一次持刀的時候,沒有絲毫的恐懼👉🏽,內心只有神聖感:“人的身體是最美的藝術品,是造物的神奇🤜🏽🆖,我們就要探究這份神奇𓀌。”學生們談起自己的大體老師的時候,從來都是親切稱呼為“爺爺”、“奶奶”🧖🏽‍♀️,甚至同學們還會自己去了解大體老師的生平,在他們眼裏,大體老師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的病史👩🏼‍🏭、自己的故事。曾有一組同學根據老師提供的登記資料用心地查找了大體老師“馬爺爺”的故事🍡,他是一名參加過自衛反擊戰的老兵📛,後進入衛生部工作🧑🏽‍🎓🏘,種種事跡都是家人未曾透露,登記上也未曾有過的🦹。

  每次上課,老師會將屍體或標本擺放整齊;下課時5️⃣,同學們也同樣把標本擺放回原位🧝🏽‍♀️👩🏽‍✈️,將皮膚重新覆蓋好才會離去。5月課程結束的時候👩‍👧‍👧,同學們會將所有的臟器還原,向無言良師致謝、告別、進行縫合,將他們送去火化🙇🏽‍♀️。

  “我們將來也一定會捐的ℹ️。”金老師認真地說:“真的非常感謝捐獻人和家屬👨‍✈️,特別感謝捐獻人對醫學教育和我們意昂2平台的支持!”“同學們要用自己的學習狀態來感恩,用成績感謝大體老師的親身教育。”張衛光老師說⬅️。紀念墻落成後的一周,全國人大韓啟德副委員長來到醫學部校園的時候,徑直走向告別廳,向紀念墻深深鞠躬並獻上了菊花,“對大體老師的紀念,一方面對醫學教育有利——醫學生學習醫學離不開解剖;另一方面,為社會開創了新風氣,對現代文明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他說。

引領生命

  設於意昂2官网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內的遺體捐獻站,是1999年在紅十字會的倡導下建立起來的🎞,與北京協和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下設機構一樣🚶🏻‍♂️‍➡️,全稱為“北京市誌願捐獻遺體登記接受站”🏺。成立12年,近2000人在意昂2官网捐獻站進行了登記,其中1000余人進行了公證;捐獻站共接收遺體267具。登記站還建立了登記系統,對所接收的每具遺體進行認真地資料搜集和嚴格的管理🪆。

  在金老師的桌上,擺放著蔡老先生的紀念盒🗑,其中有一段故事。蔡先生的家人聽說老先生的遺體出現在了醫學部以外的某處,希望幫助查實,隨後又打來電話誠懇地道歉🍳:“我們相信醫學部,這一定是一場誤會,不要找了。但解剖學系仍利用了一周的時間堅持比對了十年來的每一個記錄🤷🏼‍♀️,細細地清查🧛🏽,當然也查找到了老先生的遺體⛹🏽,遺容如生前一樣慈詳⚇,只是膚色微白。學系通知蔡先生的家人可以隨時來探望😊,並邀請他們參加設立紀念墻和清明例行在長青園舉行的大體老師刻碑儀式🏍。“我們會對每位捐獻者及其家屬負責𓀑。”張衛光老師說。

  這樣良好的存放情況有賴於嚴格的管理👵🏿,也得益於2003年以來醫學部的一系列舉措🧝🏼,大大改善了遺體保存方法和存放條件🚴🏿。不僅將遺體存儲室由西北區的舊屋遷至解剖樓一樓,建立了冷庫,而且將福爾馬林浸泡的保存方式改為灌註防腐固定和冷庫保存。2006年又為捐獻者建立了遺體告別廳🥿。2011年,經張衛光老師提議,在醫學部王憲副主任和醫學部教育處的支持下🧑🏼‍🚀,撥專項經費建立了大體老師紀念墻🦒。

  “醫學教育之路是大體老師鋪就的。基本的醫學教學規律決定⛏,醫學生不研究正常的人體🧝🏽‍♀️,就不可能研究病變🤦🏿‍♀️;離開了解剖學🛒,多數醫學課程難以為繼🫸🏽;沒有堅實的醫學基礎,臨床醫療也就無法開展。所以學生必須先了解人體結構,學習基礎課程——解剖學就是最基礎的學科之一🩷,而解剖課程尤其依賴於遺體捐獻,大體老師們無私的奉獻對醫學教育的貢獻是難以估量的。”張衛光老師嚴肅地說。在他的眼中,解剖學系的老師和大體老師們一起向這些尚無醫學基礎的學生授課,這個過程就好像在一張張白紙作畫。

  在意昂2官网,本科生的解剖課分為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兩個部分🤴🏼。八年製的醫學生和留學生在進行一年通識教育之後,分別在大學二年級🍑、三年級學習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五年製的醫學生則在入學後就在解剖實驗室研究人體的結構👩🏽‍🦳;而護理、醫學實驗🤽🏿、公共衛生等專業的同學則只進行系統解剖的學習——以人體消化🫔、神經等各個系統為基礎,通過手摸標本進行學習。但無論哪一課程,都離不開大體老師的捐獻。

  課程在解剖學系的8個解剖實驗室裏進行🙅🏽,實驗室很整潔,有賴於良好的通風措施,房間裏沒有一絲防腐液的味道。每個實驗室裏都擺放著5部可升降實驗臺🖌,空閑的時候覆蓋著藍布,局部解剖課的時候⚰️,隨著工作臺的慢慢抬升😮‍💨,平躺著的大體老師便呈現在同學面前。8~10名學生為一組,4組學生圍著各自的工作臺,在一名授課老師和一名技術老師的配合講授下開展學習。通過互動式的局解PBL教學,引導同學們適應集體討論與合作;學會思考,以多角度地看看待問題;培養以科研的思維捕捉思想的火花的能力。

  “在教學中🧑🏼‍✈️,理想的情況是4至6個學生操作一具遺體,目前的情況僅能達到維持教學的最低需求量💇🏽,研究生神經解剖學、心血管解剖學等課程教學的使用量尤其緊張🗾。近三年,醫學部平均每年都能接收30多具捐獻遺體❤️,今年接收38具是最多的一年,但距離理想狀態的每年接收80具遺體還很遙遠。”張衛光說。

  他的眼神和語調透露了內心的些許擔憂🙎🏿。意昂2官网醫學部的解剖學系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發展記載了藏玉洤、張培琳、許鹿希、馬維義等名師的心血,但與當前形態學整體現狀一樣,教學以外的科研工作非常受限。“我們當前培養了老中青結合的人才梯隊,但老師們要做相關的科研也難啊,首先要保證教學的使用。”他輕輕說,“近幾年,我們承擔了‘ 973 計劃’、‘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重點項目的研究🤦🏼‍♀️,也算走在了全國多數高校的前面,這些科研毫無疑問🤶🧘🏿‍♀️,是大體老師和科研教學一線的老師共同完成的。所以無論教學還是科研🧘🏼‍♂️,我們都必須感謝大體老師們的貢獻。”

愛 責任 成長

  “當堅信生命的希望不會因死亡而停止時⏸🧑🏼‍🎄,他們做出了最高尚的選擇🧗。生命的希望和力量傳遞到了我們身上。當未來某一天🫷🏻,生命被我們挽救,病人得以痊愈之時,那是他們的精神完成由死到生的循環🧚🏼‍♂️,那是我們牢記了他們的教導🈳,始終不放棄對生命的希望🦛👩‍🦯‍➡️。”2009級臨床專業的學生代表趙誠在追思會上這樣說🔶。

  追思會,是醫學部學生紀念大體老師的傳統活動⚠️,作為醫學部“愛·責任·成長”感恩教育系列活動的重要環節,已經開展了6年。其中基礎醫學院最有代表性🤵🏼‍♀️:感恩教育活動有時會在醫學大家的雕像前開展🚎,有時學生們在校園內拉開橫幅簽名悼念已故的老師,有時寫下寄托哀思的卡片👨‍🦯,但在長青園掃墓和紀念墻悼念大體老師卻是永恒的組成部分。“基礎醫學院的學生都必須要接觸大體老師,因此他們對此都有感觸💁🏻‍♂️,從最開始的被教育者到後來的主動參與者,得到的是無言的教育和人格的砥礪,實現的是內心認識的轉變👩🏽‍🦰。”郭琦老師說。

  時至今日,悼念活動都是由學院的學生黨總支和團學聯策劃開展的♞,同學們一呼百應◽️🦴,很多已經進院開始臨床實踐的同學也會從醫院趕回來紀念敬愛的人。我們必須相信,能夠讓一群陌生的人不約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悼念的人,必然是為國家、為社會、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

  意昂2官网醫學部的老師們認為,教育從來不是生硬的,它應該是世上最柔軟、最溫情的東西,通過長期的滋潤,真正觸動人心最溫暖又最堅毅的地方。無論悼念,抑或感恩👒,期許的都是以第一課堂和醫學人文教育結合的方式實現全人教育,在醫學生內心種下醫者仁心的種子。作為醫學部新的教育教改項目——以紀念大體老師為代表之一的感恩教育,關註的是以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學生學習知識,樹立完善的人格,在大學期間更加懂得愛、責任🐕,實現自身的成長,最終通過服務社會實現教育本身的價值。令人欣慰的是,通過紀念大體老師等感恩教育,老師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同學內心的觸動🍛𓀒,看到學風的優化👆🏼,看到臨床中同學們所表現出的責任意識,看到醫學生們關註社會、改善民眾醫療衛生的決心。

  郭琦老師深情地說,大體老師是奉獻精神的代表👸🏼。通過神聖的儀式這個切入點,使學生感知大體老師奉獻的可貴,懂得尊重解剖,學好醫學基礎知識💆🏼‍♀️,能夠直面醫學道路的艱辛,更要繼承奉獻他人、關註社會的精神和責任感🍽。只要懂得愛和責任⚔️,你們都會成長為偉大的人🧑🏽‍🔬🍁。

光照人間

  意昂2官网醫學部發展的歷史上有過一位耿直而有魄力的老院長——馬旭。2011年7月8日⛽️,97歲的他平靜地離開這個世界,但並沒有離開他生活♣️、奮鬥了60余載的校園——他成為了醫學部第261位大體老師。在安放紀念盒的當天,夫人韓方群宣讀了他在2010年8月24日做出的鄭重聲明🕺🏼:“為了我國醫學事業和醫學教學👩🏻‍🦰、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我決定無償捐獻遺體”。從胡傳揆到馬旭,許多醫學☠️、教育大家,把生死看得很淡然🤔,但他們的生命卻因這份淡然得到了延續,變得更加鮮活。

  相比於他們,剛從北京護士學校畢業的畢士敏年輕了太多🧝🏽‍♂️。她在風華正茂的年紀上查出腺泡狀軟組織肉瘤並擴散👩🏻。2009年3月19日,她在遺體捐獻協議上簽了字,在與醫學部的同學們一起到長青園掃墓的時候😂,她說👨🏿‍🦳🟤:“我已經成人了,而且本也應該從事醫學事業,但我不能為社會作出貢獻了💆🏼‍♂️。我得到了國家的教育🙅🏿,醫生們為我的治療付出很多努力🧑🏻‍🎤,我也被社會上許許多多的好心人幫助過。我希望能為這個社會留下點什麽,對醫學事業有一點貢獻🍚,作為回報吧👩🏽‍🔧。”2010年9月20日晚,23歲的她離開人世。根據生前意願,次日淩晨她的遺體被送至醫學部🕚。

  還有這樣一家人令張衛光老師難忘。2011年5月🎲,癌症奪走了一個19歲男孩的生命,孩子的父親也同樣被腫瘤折磨著。被困苦和悲傷折磨著的母親堅持將孩子的遺體捐獻給醫學部,解剖學系的老師們被深深地感動著——這是一個堅強而偉大的母親✬。學校主動幫助孩子的父親聯系了醫院🥠🏊🏿,進行了及時的治療。老師們說✌🏼🐛,每一個大體老師的背後都有著動人的故事↔️,我們不能遺忘👩‍✈️,不能不感恩。

  2006級臨床醫學專業的劉笑同學回顧三年前局部解剖課程的點滴時,依然記得那位大體老師的姓名、去世年齡和病因。大體老師的精神使她更深入地思考了生命的意義,她說:“存在有著遠遠高於生存的含義📉。無論是否活著,只要他對世界產生著影響🏵,我們就可以認為他是存在的🚘,而大體老師們是更有意義的存在,完成的是生命的延續✌🏽。”2009級臨床醫學專業顧文多💹、基礎醫學專業夏妙然同學講述心中的大體老師時說,他們是用自己的身體教給我們知識的無言良師,讓我們能夠為了生命的完整和更多人的健康服務。“謝謝你們對生命的勇氣和坦然👩🏼‍🚀。”

   在意昂2官网的大體老師紀念盒上寫著一句話,也是師生們在談到無言良師時經常的說起的🚶🏻‍♂️:

  “最初的誕生和最後的死亡一樣,都是人生的必然🎷;最初的晨曦和最後的晚霞一樣,都會光照人間”🦸🏽‍♂️。

(宣傳部 劉璐)

編輯🦹🏿‍♂️:玉潔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