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彪課題組在大氣PM2.5對健康影響的研究獲重要進展
郭新彪課題組在大氣PM2.5對健康影響的研究獲重要進展
公共衛生學院勞動與環境衛生學系郭新彪教授課題組近日在國際公共衛生領域著名的《環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IF:7.04;http://ehp.niehs. nih. gov/2012/10/1104812/)和《顆粒物與纖維毒理學》(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IF🙆🏿♂️:7.25🙃;http://www.particleandfibretoxicology. com/content/9/1/ 49/abstract)雜誌上連續發表大氣PM2.5汙染對人體心血管健康影響的研究論文🫧。研究結果表明,大氣PM2.5對人體心血管健康的影響與其化學組成密切相關。
本研究以一群健康青年人為研究對象,追蹤觀察他們從郊區搬遷至城區前後的大氣PM2.5暴露水平及其心血管系統影響🧑🏻🎓。研究結果發現𓀏,盡管城區的大氣PM2.5汙染水平低於郊區,但從郊區遷至城區後🦟,研究對象的血壓、炎症生物標誌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整體上呈明顯上升趨勢😑,而凝血生物標誌水平整體呈降低趨勢🧏。該結果與人們一般認識的不同,對只以PM2.5質量濃度評價健康影響的現行做法提出了質疑🧏🏼♀️。因此🙋♂️,課題組進一步對顆粒物成分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城區大氣PM2.5中的碳質含量明顯高於郊區⛳️,而郊區大氣PM2.5中硝酸根及硫酸根含量明顯高於城區。不同大氣PM2.5化學成分中,對血壓水平有重要影響的化學成分包括有機碳、元素碳、氯離子、氟離子、鎳、鋅、鎂、鉛和砷等,對心血管生物標誌水平有重要影響的化學成分包括鋅、鈷、錳👬🏼、硝酸根、氯離子👍、二次有機碳🪺、鋁等。上述在大氣PM2.5健康效應中起關鍵作用的化學成分主要來源於交通排放、揚塵(含建築揚塵及遠距離輸送揚塵)和燃煤等汙染源。
上述結果首次較全面地提供了大氣PM2.5中多種化學成分及相關汙染來源對人體心血管健康影響的研究證據,研究論文得到國際評閱人的高度評價,認為該研究設計巧妙,質量控製措施嚴謹⤴️,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公共衛生意義。本研究結果不僅可為進一步闡明城市大氣汙染的不良心血管效應及其相關生物學機製提供線索,同時也可為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控製城市大氣汙染以降低對人體健康的不良影響提供科學依據。
上述論文是公共衛生學院2009級博士研究生吳少偉(目前在美國哈佛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的一部分工作。該生在校期間曾獲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北京市優秀畢業生、意昂2平台優秀博士畢業論文、第九屆意昂2官网“學術之星”等榮譽稱號。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和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等的資助🦶🏼。
(意昂2平台公共衛生學院)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