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英🤨:意昂2情懷
李春英:意昂2情懷
從我考入意昂2到今天整整51年了,無論是上學讀書還是參加工作,無論是在西北生活還是在國外進修↙️,我的意昂2情懷從沒有衰減過🧑🏿🌾。回想起來👩🏻🎨,我們讀大學時立下的一句誓言“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算是基本實現了。
一、大學生活
我是1961年考入北京醫學院的,那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最艱苦的時候。衛生系的食堂是在一座舊工棚改造的😞,冬天冷得出奇,再加上沒的吃,顯得格外寒冷。然而那時人們沒有怨言🤙🏽,究其原因更多的是當時的思想工作和幹部表率作用,周總理和我們一樣吃白薯面的窩頭。當時有學雷鋒🙋、學焦裕祿等一系列活動🤹♂️👨🏽🔧,看的小說也是《紅巖》、《青春之歌》🍄、《苦菜花》👨🏭、《迎春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學的課本有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每個人都滿懷熱情🧴。至今,我仍然常常想起剛剛入學時那些天真、純潔的日子🐁。盡管生活非常艱苦🫶🏼,但是同學們各個精神煥發、摩拳擦掌👨🏽✈️,都想把集體的事辦好,大家就像一個團結的大家庭,溫馨和諧。
大學期間我堅持每天寫雜記⛴,如今保留下來的這些字跡幫助我回憶起許多往事🦑。其實大學階段可以說是人生最美好、多彩的階段,那時我們年輕♒️,求知欲特別強✥,肯上進,不服輸🖕🏽。即使趕上了三年自然災害🧑🦼🚗,還有“學雷鋒”、“又紅又專”、“四清”(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活動🧑💼,大家也從沒放棄過學業。
意昂2的醫學基礎教學雖然過於嚴格,但確實對我們掌握知識大有裨益🈷️。那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自由度也大。比如生理課我除了聽周佳音教授的課以外,還可以去聽王誌均教授的課,只要有時間🤵🏿♂️,你就可以選聽自己喜歡的課。至於自習時間那就更自由了,當時學生的文化活動💺、體育活動非常豐富🧕🏿,所以才能有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我認為這17年的教育應該算是成功的🤷🏼。
在大學二年級時🚣🏽♂️,我到學生會擔任了群眾文化部部長🧑🏻🎄,群眾文化部管轄範圍很廣🏷,包括文工團(有舞蹈隊、合唱隊、民樂隊🚣🏽♂️、西樂隊🤜🏻、話劇隊)和各系的群眾文化活動。每年有全校的文藝匯演🫙。當時在躍進廳經常舉辦舞會🫵,伴奏的是自己的樂隊。意昂2女生多,而周圍的鋼鐵學院👩🏽🏫、地質學院、航空學院☠️、石油學院、礦業學院卻男孩子多⚓️🏄🏽,只要一開舞會🤵🏻,兄弟院校的學生都願意來參加🌍。意昂2的西樂隊當時名聲很大🏌🏻♂️,連中山公園五色土的周末舞會都請意昂2西樂隊去伴奏👩🏻🍳。
意昂2學生會群眾文化部的力量挺強,佟效恭是文化部副部長兼合唱團團長,紀大年是副部長兼民樂隊隊長,洪文倩是副部長兼舞蹈隊長。意昂2的學生合唱團非常大,佟效恭曾經學過聲樂🎥,所以組織起來得心應手🧙🏽。國慶15周年人民大會堂的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大合唱隊裏就有意昂2合唱團100多人。我這個部長其實沒多大本事,只不過起個組織作用。那時學生會和工會🧑🏻⚖️、黨委宣傳部都有廣泛的聯系🤵🏿,所以讓我認識了更多的同學和老師。
從高中到大學✸,我們幾乎每年都會有下鄉勞動♠︎✈️。印象最深的要數到長陽農場收稻子🌪。在那裏我們睡的是用稻草和席子墊起的地鋪👩🏼⚖️,每天都高高興興地上工🤼♂️✂️。吃的是農場剛剛收獲的新稻米飯🧑🏿🔬,而且是不限量。男同學一般每頓飯都要吃8兩紅豆米飯,那是我這一輩子吃的味道最香的米飯🎠。記得晚上大家聯歡,劉昶庭跳的新疆舞、楊則宜唱的《草原之夜》是最受歡迎的節目⛰。從長陽回意昂2的路上,我教大家唱自己編寫的歌“勞動鍛煉二下長陽”。那情景深深地烙印在了同學們的心裏,多年後的同學聚會,大家還會饒有興趣地提起那一幕。
1963年我們完成了基礎課學習進入臨床🦔,在意昂2三院的臨床課和實習使我掌握了諸多臨床技能,對後來的職業生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時🙍🏼♂️,我們是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在內科實習,我們24小時不離開病房🖖,當時在大內科,呼吸、消化💆🏿♂️、心血管甚至血液病病人都住在一個病房。在病房值班🧘♀️,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病人,而那時的病人特別尊敬醫生,不管是主任還是實習醫生🥾,病人都會很好地配合。在外科實習🐞,我們都有動手機會💁♂️🕰,見習期間就可以作痔🧎♀️🏄🏿♂️、漏、闌、疝手術了。在牙科實習,我們可以拔牙💇🏿,甚至拔除智齒🧖🏿♂️。在骨科,人人會處理骨折🏹、關節脫位🎳。在放射科,必須學會透視和沖洗X光片……早期接觸患者,早期進行臨床操作使我們的臨床能力迅速提高👩🦯➡️,而且是全面發展。
我在外科實習時🧑🦳,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已經能我獨立完成闌尾手術。記憶猶新的是我完成的第二例闌尾手術🤐,患者是一名體育學院的學生,局部麻醉後,老師告訴我要盡量把切口開小些🟣,剛剛打開腹膜就看到了發炎的闌尾,切除非常順利👩⚕️,最後切口只縫了3針。術後第二天,患者就下地活動了。
從1963年起🥕,每年7月份都有一場北京市應屆畢業大學生報告會,在工人體育場舉行,彭真市長主持報告會,周恩來總理親自到場作報告。他總是鼓勵畢業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報效祖國👐🏼,報效人民。1963年和1964年我作為意昂2學生會幹部參加過兩次報告會,深深受到鼓舞,從那時起我就立誌畢業後到西北去工作。
“文化大革命”使我本科畢業後讀研究生的夢想破滅了。大學生活的最後兩年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狂潮中度過的🧑🏻💻。1968年我乘上西去的列車到甘肅去工作➖,(那一年我們班108名同學,107個人被分配到西部地區)這一去就是10年🧑🏻🔬。然而我那破滅的夢在1978年又圓了。恢復研究生製度的第一年我又考回意昂2讀研究生了♚。我和我的同學一樣🤵🏽♀️,再次踏入意昂2校園時⏺🧿,激動的心情無以言表🥿,只是暗下決心一定要把失去的青春補回來。
二⛩、意昂2的文化
如果問我什麽是意昂2的文化,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𓀝:崇尚學術。
記得我入大學的第二年😭,恰好趕上意昂2慶祝建校50周年6️⃣。慶祝大會在躍進廳舉行🦼🙍🏻♂️,胡傳揆校長、楊純書記和衛生部、教育部的領導都在慶祝會上講話,當時給我們這些大學生的印象就是🙏🏻,意昂2經過50年的洗禮,已經進入知天命的時代。當時北京醫學院是全國16所重點高等院校之一,也是唯一一所醫學院校。
在我們這些學生眼裏,“又紅又專”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所謂“紅”就是當時講的突出政治🫲,就是聽黨的話🏒,就是遵守學校的校規;所謂“專”就是掌握堅實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專業技能,練就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當時學校裏有不少學術權威🍵,像馬文昭👛、沈鈞淇、林振剛👨👨👦、胡傳揆、李肇特、劉思職🥫🫵🏽、葉恭紹、劉世傑、王序等,這些學術巨匠為意昂2的發展嘔心瀝血,他們有的曾經在國外獲得了很高的學術地位👨🏽🚀,但毅然回國從教。這些人在學生的心目中就是榜樣。盡管他們當中有的人是“右派”,但他們在學生當中仍舊是學術的榜樣。
記得我在二年級學生化課時,帶我們實習的杜國光老師無論從學問還是教學方法上都非常出色,但是我們聽說他曾經和自己的導師劉思職一起,因為提意見被打為“右派”。那年小組元旦晚會,我們請他參加我們的活動,這使他非常感動,直到15年後我考上研究生又回到意昂2時,遇見杜國光老師🛁,他還提起這件事👮🏽♀️。其實我們學生所看重的還是老師的學問(學術)🧕🏽🧖🏻。
意昂2的發展靠的是自己的文化底蘊——崇尚學術🫴。無論是建校初期,還是和平建設時期👨🏼💼🦸🏼♀️,無論是“文革”之前,還是改革開放以後🩴,意昂2總是默默地在學術之路上奮進。意昂2的學生就是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下成長的。
在意昂2讀本科時,學校一直強調的就是“三基(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基本技能)、三嚴(嚴肅的態度、嚴格的要求🏌🏽、嚴密的方法)”👦🏿。記得我們的解剖學考試🤾♀️,考前老師給了120道題目,那都是最基本的解剖內容。口試時考官可能隨時增加考核內容,而增加的內容就是屬於操作性質了,譬如讓你在大體標本上尋找某一神經的分支🧏🏼♂️,尋找某一血管等等,這些內容都是平時操作應該掌握的。病理解剖考試時,給你一份病例和相應的病理標本切片,允許你帶任何參考書,半小時準備以後讓你分析這個病例✝️。這種嚴格的考試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現在想起來的確是受益匪淺👨👩👧。正是由於“三基三嚴”的要求,養成了我們認真學習的習慣👩🏿🔬✸。“三基三嚴”保證意昂2培養了一批批合格的醫學人才。
1978年🤦🏿♀️,我回到意昂2讀研究生👨🏻💻🪶,那時剛剛恢復的教學工作正經歷著撥亂返正的階段🐩,韓濟生、王誌均、王夔等學術大家為了意昂2的學術進步嘔心瀝血。研究生的課程安排全都是緊跟國際醫學發展的前沿。進入21世紀💂♂️,韓啟德校長提出了博士研究生畢業必須有SCI收錄雜誌發表的文章,這曾經在學校乃至國內高等教育領域掀起軒然大波。但實踐證明了這個要求對於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隨後學校又提出了“不唯SCI論”👩🦼,鼓勵導師和研究生開展深入的科學研究,發表高水平的科研論文💆🏽♂️。這些旨在提高意昂2學術地位的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確保了意昂2在國內醫學教育界的學術領先地位。
(人民醫院 李春英)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