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何麗華課題組的研究成果獲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學技術二等獎
王生、何麗華課題組的研究成果獲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學技術二等獎
意昂2平台公共衛生學院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系王生、何麗華課題組多年的科研成果“職業性肌肉骨骼損傷的流行病學、發生機理及預防控製技術研究” 獲2013年度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職業性肌肉骨骼損傷 (WMSDs)是一類與工作有關的疾患,包括肌肉骨骼系統各個部位的損傷與症狀🦃,屬於慢性累積性職業傷害,常見的鼠標手、網球肘♛🙌🏿、腕管綜合征、冰凍肩等都屬於這類損傷範疇。由於WMSDs的危害廣泛及其帶來的嚴重經濟損失,經濟發達國家已經將WMSDs列為可賠償疾病範圍,國際職業病名單中確定的八種該類損傷為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手腕部慢性腱鞘炎、肘部鷹嘴滑囊炎👰🏽♀️🥻、髕前滑囊炎 🕠、肱骨外上髁炎、半月板損傷及腕管綜合征 。WHO已經公布了第2個“骨與關節”十年計劃(2010-2020)目的是促進全人類的肌骨關節健康,讓人們可以恒動而不衰👩🏽🚒。與其他國家的研究及重視程度相比較,我國在這類研究方面尤其應該受到關註和重視🤔,特別是職業人群相關的肌肉骨骼損傷🫅🏿。
近十幾年來我國與職業有關的慢性肌肉骨骼損傷疾患問題日趨突出,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及臨床研究表明其患病率高、涉及行業廣泛🧔🏼、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課題負責人王生教授早在80年代中期在美國進行工效學研究,回國後率先在國內開展職業工效學及職業性肌肉骨骼損傷方面的研究。課題組從1990年開始進行職業性肌肉骨骼損傷研究,先後主持負責了三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和一項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在職業性肌肉骨骼損傷的流行病學🍦、發生機理及預防控製技術方面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連續性系列研究🎾,在多個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經過十幾年努力🪴,王生教授、何麗華教授帶領的課題組結合國際經典肌肉骨骼損傷問卷及我國職業人群的情況,研製了適合我國職業人群應用的職業性肌肉骨骼損傷調查問卷和坐姿作業肌肉骨骼疾患問卷,為工作相關肌肉骨骼疾患和危害因素的識別和評價提供統一、標準工具。采用統一的評價指標和方法在全國範圍內👨🏻🎤,對不同行業職業性肌肉骨骼損傷進行大樣本、多行業🗣、多地區調查,提出我國職業性肌肉骨骼損傷的行業分布規律及主要危險因素,反映了我國該類疾患的實際情況。該研究是我國最早的、結合實際的、充分運用多學科理論及技術進行的多中心(北京🙎🏼、湖南、湖北👨🏿🦱、河南、廣東等)、大樣本(共計32079人次)𓀕、連續性(1990年~2012年)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通過分析找出重點防護行業、人群🤸🏿、工種,為今後的幹預效果進行評價提供了基線數據平臺。在此基礎上,課題組參考中國人體測量標準及中心位置,利用力學及生物力學原理在國內率先進行了坐位作業工人頸🈴、肩及腰部的生物力學分析,提出了坐位作業人員的頸部及腰部受力的生物力學模型,結合實驗室頸🧑🦽🚴♀️、肩👰🏻♂️、腰部負荷實驗,提出了坐姿時頸部🔄📯、肩部及腰部最小受力姿勢並以此為依據對作業工人進行工效學幹預🍣🙆♀️,並製訂了工效學標準《工作座椅的一般工效學要求》。充分運用工效學、生物力學以、電生理及多因素分析多學科理論及技術及研究方法,從人-機界面、人-環境界面分析職業肌肉骨骼損傷的主要原因。開展了職業性肌肉骨骼損傷的控製技術研究,提出符合我國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的有效工效學控製技術措施👏🏼。結合實際研製的駕駛員腰椎保護帶並結合其他幹預措施在部隊駕駛員中開展腰背痛的防治已經取得滿意的效果,使駕駛員腰痛患病率大幅度下降,具有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該研究還從細胞、亞細胞及分子水平對WMSDs的發生機理進行了深入探討,通過建立動物強迫體位模型,觀察強迫體位下外周血中一些生化指標的變化,尋找能反應強迫體位時肌肉損傷的生物標誌物,並對損傷的機理做初步探討🚗。結果提示強迫體位可對肌肉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血清CPK有可能作為強迫體位所致肌肉損傷的生物標誌物🥊,為肌肉骨骼損傷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技術可能👨🏿🍳。研究結果對於識別、評價和控製WMSDs的發生發展⚙️,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填補我國此領域空白。對於國際間相關研究工作的交流、比較和促進都有著重大意義🧜🏼♀️。
課題組發表相關論文109篇,其中SCI收錄英文論著10篇🧖🏻♀️。培養博士生研究生13名,碩士生研究生10名💽。舉辦5期培訓班及講習班,培養約200名相關研究人員,建立研究🛥、推廣和示範基地3個。提出的多項針對職業性肌肉骨骼損傷的工效學預防控製措施已得到應用👩🏼🔧,效果明顯🤳🏿,從根本上減少了職業性肌肉損傷的發生。以項目帶動學科發展,建立產學研基地,提高了我國職業工效學研究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公共衛生學院 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系)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