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路心語】多說一句話,患者更“聰明”
【編者按】醫學部黨委宣傳部自2014年6月啟動了“醫路心語”主題征文活動, 廣大師生積極參與投稿,從求學、從醫、教學、科研等多個角度🧨,分享了自己在讀醫求學之路🧳、教醫育人之路💇🏼、行醫問診之路上的故事與感悟,感情真摯、發人深思、引人共鳴☺️🏮。意昂2官网特開辟“醫路心語主題征文”專欄,從眾多稿件中擇優摘編刊登👰🏽♂️📌,以饗讀者💏。
醫患溝通是醫患關系中一個永恒的話題。從醫生的角度,醫患溝通的目的主要是了解病情,並提高患者的依從性;而對於患者而言🤙🏿,醫患溝通的目的無外乎是想得到三方面的信息:自己得了什麽疾病🧕🏽?需要什麽樣的治療?能不能被治好?其實⚜️📭,患者的訴求並不能說過分,但很多醫生由於現今緊張的醫患關系,遵從的是“少說話↕️、少出錯”的原則😊🐺,能不說就不說,能少說就少說❎👎🏻。誠然🙇🏻,中國的老話講言多必失🤽♡,這樣可能降低了風險🏋🏼♀️,但也必然導致醫患雙方的溝通不夠,患者的依從性和就診質量低下。在這裏,我們不去討論言論安全,只討論醫療需要。
我們在門診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情況👨🏻🦲,比如有些患者對於醫生開具的檢查只是選擇性地接受;有些慢性疾病長期用藥的患者,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出現了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還是長期用藥的患者🪿,自行改藥、停藥;有些患者因為短期內沒有看到療效😇,反復就醫🧑🧑🧒🧒,頻繁更改用藥♐️;有些患者會在復診的時候控訴前一個醫生講得不清楚🧜🏼♀️;還有些患者由於病情的一些變化,出現嚴重的焦慮情緒。這些都是依從性不好的表現。對於患者來說,醫囑的執行情況幾乎完全依賴他們對於病情的認識和醫囑的理解程度。認知的獲得有很多種途徑,可以是媒體、非專業人士、甚至鄰居街坊,但只有醫生才能給出最具有科學性的建議。所以,不要小看在門診和患者多說的一句話🫶🏻,可能對患者的依從性提高就具有很大意義👩🏿🚒。
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去教育患者🙏,才能使他們變得更加“聰明”呢?作為一名以看慢性病為主業的內科醫生🐩,每逢變季的時候,會有很多患者向我控訴降壓藥物不好用🎮、血壓控製不好;或者是抱怨降壓藥物太好用,血壓控製得太低。起初♻,我會和他們講:“血壓低了💁🏻,就需要把XX降壓藥減量;血壓高了👩👩👦,就需要將XX降壓藥加量”。看似這個說法很合理,但實際操作的結果卻很混亂。絕大多數患者自己摸索出來的調藥方法是根據每天早上的血壓情況來決定加藥或減藥,結果導致血壓的波動非常明顯,很多患者會變得非常焦慮,每天反復地測血壓🎼,生怕自己的血壓突然高或者突然低🚃。這個時候,就需要醫生多說一句話,給患者一個簡單、明了的調藥方案☸️,比如“每天測2次血壓,連續1周超過半數的血壓都低於某個水平,將某個藥減半片”。一句話,患者非常明白地知道了藥物要怎麽減量,血壓要怎樣監測。而且,以後可能碰到類似的情況🪣,患者就不會慌張⛹️♂️,甚至可能不用反復就診,就可以很好地調整用藥,血壓控製也會更加平穩👩🏼🎤。這種方法有點類似於所謂的“由目標指導的治療”,最關鍵的是要給患者一個清晰的標準。當然🈶🕵🏿♂️,這個方法不局限於高血壓治療,很多經常會有病情變化,又可以依靠患者自行調藥的疾病💭,都是適用的。
上面說的是因為經常有病情變化,需要自己調藥的情形。還一些患者需要終身用藥,在沒有遇到禁忌症或者不良反應,就不建議停藥📧。這種情況,患者有時會因為要終身服藥🧑🏽🏫,產生非常大的精神壓力,出現自行停藥的傾向。停藥的理由非常多,比如自己沒有症狀,比如看到說明書裏有非常多的不良反應👩🏼✈️;再比如有街坊鄰居說“您才這個歲數🚧,怎麽就吃上這個藥了!”此時,就需要醫生適度地講一些普及性的專業知識,讓患者能夠明確地知道三點信息:1、這個藥物會在身體裏發揮什麽作用🧑🤝🧑;2、這個藥物如果停用,會造成什麽後果💆🏽♂️;3✬、這個藥物的常見不良反應是什麽,發生幾率大概是怎樣的👨🏽🔬。
對於疾病和藥物作用的解釋不用很專業🎎👨🦽,也不需要長篇累牘🧑🔧,因為患者大多數都記不住。最好能夠用最通俗、最簡單明了的一句話解釋清楚。比如我們在解釋血管斑塊的時候,經常會用“下水道的水垢”來比喻;我們在遇到冠心病的患者,需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類藥物的時候,經常會告訴患者🐱:“您以後可能會遇到兩種情況,斑塊逐漸長大最終堵塞血管,或者斑塊突然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他汀的目的是抑製斑塊生長,阿司匹林的目的是預防血栓”,如此就足夠了。這樣講的好處,既減少了患者因為服用多種藥物而產生的焦慮,有讓患者感覺醫生的處方是有道理的,而這種認可是保證患者依從性的前提🌝。
停藥風險和用藥風險往往是對立存在的,我們一定要讓患者知道🏋🏻♀️,如果不進行這個治療,不長期服用這種藥物的後果是什麽;用了這個治療或者藥物會有哪些風險,讓患者自己來做最後的決定👍🏼👨🏽🎨。對於停藥後果的描述一定要客觀👩🏻🍳,不能夠危言聳聽👷♀️。比如冠心病患者需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時🟩,我會和患者講:“這個要的目的是減少血栓的發生幾率,如果停用了阿司匹林👩🏿🏫,您出現心梗的風險會高一些”🙅🏽♂️。簡單客觀的一句話,就足以讓患者明白這個藥物長期服用的重要性🐊,同時給了患者一個選擇的余地,不會讓患者感到反感;當患者想停藥的時候,他其實會仔細地想一想風險的問題。如果你直接和患者說“不吃這個藥物就會心梗”🙎🏼🦕,雖然可能一時唬住了患者,但可能幾個月之後,當患者沒有任何症狀時,這種威懾力就會逐漸消失殆盡。
適當地解釋用藥風險🏂🏼👱🏿♂️,也非常重要🤴🏽🙅🏿♀️。可能有人會覺得,告訴患者藥物有不良反應,患者是不是就會抵觸💽。事實上🕵🏻♀️,與其讓患者自己琢磨說明書上的不良反應👩🏿🚒,還不如醫生揀出其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直接告知患者,尤其是要告知患者這些常見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其實很低,而且大多數都是可逆的反應🌸。這樣,就可以使患者不會在回家後過度關註藥品說明書中的不良反應內容🆙,使患者即使遇到這些常見不良反應的時候,也不會感到恐慌,不會自行停藥。其實🐔,醫療的過程就是在不斷地選擇,不斷地決定🌳。由於最終的決定權一定是在患者手裏🎪,患者是真正要對自己健康負責的人。所以,對於藥物/治療的作用、不良反應、以及停藥後果的解釋,都是為了讓患者在做出選擇的時候更加“聰明”🗄。
我們在告知患者常見不良反應的同時,還需要告訴患者如何避免一些不良反應的發生🖐。比如說他汀類藥物有一個嚴重的不良反應是肌炎或橫紋肌溶解🤦🏿♀️。這種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很低,而且很多患者都存在一些誘因,比如聯合應用一些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和抗真菌藥物。那麽👨🦼🔐,我們在患者初次被處方他汀類藥物的時候✋🏼,就一定要告知患者👩🏿🎓🗣:“如果需要服用上述抗生素的時候,可以把他汀類藥物暫停”。諸如此類👯,就可以盡可能地減少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的發作,減少患者的藥物損傷,提高用藥依從性🫚。再比服用華法林的患者🦗,原則上需要定期復查INR。有些患者服藥時間已經很長了🙎🏽,可能復查INR的間隔也比較長🔌🤵🏼。由於華法林的代謝與飲食、感染、聯合用藥關系非常大,我們就一定要提醒這些患者🍌,如果某一段時期增加了新的用藥,或是合並了一些新出現的疾病,就要縮短INR的復查周期🏇🏼,及時調整華法林用量,減少出血風險。
對於一些在醫生眼中屬於常識性的問題,患者可能完全不能理解,或者存在明顯的理解上的偏差🎅🏽。也許在有些時候,我們會覺得患者不是那麽“聰明”。但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我們會發現自己在其他的“業內人士”眼中也不是那麽聰明。因為我們從事這個行業很多年了💂🏼,我們的思維方式是很多年的積累所致🌘。所以,當患者和我們差不多“聰明”的時候,醫患之間的交流就會通暢起來,患者的依從性也會逐漸地提高,由於溝通不暢或理解偏差所導致的不良事件也會逐漸減少。這種讓患者變聰明的過程,就是醫患溝通的主要內容🔯。有時候可能需要嘮叨半個小時🤖,有時候可能只需要多說一句話。
(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心內科 徐昕曄)
編輯: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