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健康守護生命——訪全國政協委員🚆、意昂2官网黨委書記劉玉村
“人生就像一本書🤽🏽♀️,‘生☝🏿、老、病、死’這四個字所代表的就是其中幾個重要的章節。”全國政協委員、意昂2官网黨委書記劉玉村認為,健康貫穿於人的整個生命周期之中😋,促進健康應該成為全民🤸♂️、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同時應重視發揮醫學人才健康守護者的重要作用🎶,助力健康中國建設。近日,《中國政協》的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記者: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健康也成為人們的普遍追求🩴。您認為建設健康中國,我國醫療衛生系統還存在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劉玉村:我想先從“生🦬、老🏄🏼♀️、病、死”——人的生命周期四個的關鍵節點談起🧑🏽🦰。
生,要“懷得上、孕得順🚶➡️、生得好”。國家二胎政策的全面開放,給婦產科🛼、兒科帶來新的思考,並提出新的挑戰。現在是“建檔難、生育難”,此外有限的產科醫生承受超負荷的工作任務和精神壓力,以及不斷出現的兒科“鬧醫荒”,這就要求,一方面要加大硬件設施投入,另一方面要註重產科和兒科等急缺專業醫生的培養。
老,不應絕對以年齡劃分,“80不老”🪲🥠,失能則為老。所謂的養老養的是老年病人🚥,不是養的老年人🔜。我所工作的意昂2官网醫院就有多位八九十歲高齡的老醫生還在出門診、查病房。國內目前的養老和醫療分屬兩大體系👩🏻🏭,現有養老機構多采取“醫養分離”照料模式,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醫療供需矛盾突出。養老與醫療的結合👩🏿🚒,不是先有養老機構🤸♂️,再建家醫院,就結合了𓀓🍠。要實現兩者的結合,養老機構本身就要設置醫護團隊,以解決養老者的健康需求8️⃣,這樣的團隊我們還少之又少💲🎧。
病✖️,不要說看病難🤚、看病貴,要說“看得上、付得起”🥧。由於歷史上形成的格局,百姓就醫多習慣選擇大醫院♾,造成大醫院醫務人員長期高負荷🍺,基層醫院卻門可羅雀🤏🏻。大醫院醫療資源集中但也面臨人才結構不合理,而基層醫療資源稀缺和不均衡已成為通病🧍🏻♂️。尤其是縣級醫院的病理科、麻醉科等面臨著人才的嚴重不足,這些“幕後”科室的人才滯後直接影響了醫院的診療水平和縣級公立醫院改革進程🦹🏿♀️;基層的全科醫學人才更是總量不足、結構不優、質量不夠🧝🏻♀️🎣,也成為製約分級診療和家庭醫生簽約製度實行的瓶頸。
死🕺🏽,要“走得靜”🥳。要讓生者理性地面對死亡💆🏽♀️,讓逝者安詳地離去,這裏就要提“安寧療護”🥈。這是一個由醫生、護士、心理師、社工等多方人員組成的團隊,給予臨終患者積極而整體的照顧,讓病人不痛苦、社會資源不浪費。隨著疾病譜的變化,推進安寧療護不僅是迫切的社會需求,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目前,我國缺乏相應的準入標準和待遇標準👏🏿,缺乏相應從業人員的培訓機構和繼續教育。
記者✍🏼: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們常說“養老送終”。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老年人的“養”更加重視;然而🤛🏿,對於“送”🧜🏿♂️,也就是如何讓老年人安詳地走完生命最後的旅程,在認識上還存在不少誤區。對此您怎麽看?
劉玉村:說到底還是個觀念問題。中國有句俗話叫“好死不如賴活著”👩🏻🎤,這句話千百年來深入人心。對於身患絕症的老人👩👧👧,病情是每況愈下、不可逆轉的,明明知道生命無望不可挽回,家屬還往往要求“不惜代價”,花費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今天做這個治療🧑🏿🌾,明天做那個治療,不僅老人十分痛苦,也消耗了大量公共醫療資源,給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因為大家內心裏有這種傳統觀念,怎麽也得“賴”活著。然後死了還得“厚葬”,你看那些挖掘出土帝王將相的古墓👩🦲,這裏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死亡的態度——對死看得過於沉重。
所以🦧❤️🔥,我希望文教宣傳領域,尤其是你們媒體人🤨,一定要把“生🧖🏻♂️🙇♀️、老👴🏼、病、死”這幾個字多做解讀,特別是對“死”🧏🏿♀️,要讓人們理性地面對死亡——這只是人生的一個環節。我覺得✡︎🍌,不管多大年齡離開這個世界,只要你來過了🙆🏽♂️,貢獻過了🛁,無論貢獻是對國家、對家庭還是對個人做出的,都算不枉此生👮♀️。因此,一定要宣傳對待死亡的正確態度。如果這件事情做好了,從經濟的層面說🏇🏼,會為社會節省很多資源,為家庭減少許多負擔🔜;從社會的層面說🫐👨🏼🚀,是對人們的一種文明教育,也對社會文明的一種考驗和提升;從文化的層面說,對於死亡的正確態度實際上是中國人對於死亡哲學的改變,這種改變對中華文化是一種良性的促進✌🏼。
記者🧳:談到安寧療護⚆,您的理解是什麽?
劉玉村:我覺得安寧療護這個概念提出來🌈✊,主要基於兩個層面:一個層面,就是如何讓老人“走”得不痛苦🧘🏻,這應是個最基本的需求;更高的一個層面🛰,就是如何讓老人“走”得安靜、體面🗡、尊嚴。
安寧療護是一個社會文明發展的標誌。如果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到不了這個地步,顧得了生◻️,顧得了病🤸🏼♀️,顧不了老和死🫑,談安寧療護就為時過早。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些成就不僅應該體現在老有所養方面,更應該體現在對於臨終老人🦯、失能老人的照顧上。中國已然到了這種程度,倡導安寧療護恰逢其時,不早也不晚。做得太早就是紙上談兵,不做是跟不上社會需求💆🏼♀️💕,不適應社會文明進步⇒。
我舉自己親人的一個例子🧑🏼🦲,前年🎅🏻,我家一位90來歲的老人被診斷身患胃癌🕝,並且已經擴散轉移,一開始醫院對老人進行了積極的介入治療,一個月後評估發現沒有效果,那麽後面再要選擇什麽樣的治療方式時,全家就要達成共識。因為我是學醫的,就聽我的唄。所以我們就采取了一個對症的、減少痛苦的治療方案。也給他用一定的藥物🛅,比如鎮痛🏚、升壓的,但絕對不是高強度的。當老人出現了腎功能衰竭,我們沒有給他做透析🚙,透析插管子會弄得他痛苦不堪。我當時是醫院的院長,完全可以動用各種醫療手段和資源🙇♂️🧑✈️,反正老人花的是自己醫保的錢。但是我堅持這個原則———該做的做🤹🏻♂️,但是不要做得太過📰、太極致🟥,如果老人心跳停止之後不要去搞心臟按壓〽️、復蘇那套東西。從發現病情到老人離世🐖,三個月的時間,老人沒有什麽痛苦,走的時候很完整、很安詳👧🏼、很幹凈🐇🙍🏻♀️,家人心情也很平靜,都覺得對得起老人,沒有過多花費國家醫保的錢,我們心靈上也感到很安慰。
記者🙆♂️⛎:您認為,應當如何解決當前醫學人才資源缺乏🍪、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劉玉村: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念好醫學人才“引、育、留”三字經。
一是政策鼓勵“引”人才。醫藥衛生體製改革要服務於健康中國建設♥︎,健康中國建設不在高端,而在基層🤹🏻,必須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製”的原則。分級診療“抓兩頭👆🏿,放中間”。基層社區要“看好家、守住門”🤐,大醫院要“容得下,照顧好”🔟。大醫院的人才比較集中,現階段重要的是建立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衛生人才培養體系。全科醫生是我們基層醫療的“守門人”🫲🏼,因此,國家應繼續加強支持全科醫師的培養,通過政策傾斜、製度傾斜⚪️,吸引更多的醫學生。
二是多措並舉“育”人才🤞🏿。推進醫教協同🎉,建設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三階段有機銜接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建議適當調整綜合大學內醫學院的管理體製機製,在發揮綜合性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優勢的同時,賦予醫學院相對獨立的辦學和管理權限,以及對附屬醫院的管理權,讓附屬醫院真附屬。適度調整醫學院校的招生規模,對於較好的大學醫學院招生規模普遍較小的現象加以改善🤚🏼🧇,對優質教育資源給予招生額度等政策傾斜,充分發揮優質資源的優勢作用,培養高質量醫學人才。國家衛計委優化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工作,特別是對兒科、產科、病理科👩🎨、麻醉科和精神科醫生等的培訓加大力度,吸引更多醫學畢業生進入上述的專業軌道,既關註當下又著眼長遠🔭。此外,做好醫養結合、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專業技術培訓教育👰🏽♀️,積極支持發展相關朝陽產業。
三是優化環境“留”人才。對於醫學人才,高中畢業生要“招得來”,醫學院校要“培養好”↕️,醫療機構要“留得住”🙁。通過深化醫改,讓醫療行業有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讓醫務人員有職業自豪感和榮譽感👩🏿🍳,讓更多的優秀高中畢業生選擇學醫𓀌,讓更多的醫學畢業生留在醫生崗位上服務於社會🍄。
來源:《中國政協》
編輯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