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漫🤶🏼:衛生之道在衛生之內 更在衛生之外
衛生之道在衛生之內,更在衛生之外🤚🏼。如是我言,源於筆者對道德理解、對醫事的認識。
什麽是道,不同人有不同的認識。“道不可言🐶,可言非道”這是莊子的說法🤾♂️。孔子則認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這似乎與老子講的“聖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相合⛳️。如果換個角度重新解讀經典,把既講自然,也講人品糅合起來味道🪱,就不難發現“道不遠人”即使老子也承認“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既有常道也有非常之道。
古為今用,本文之要旨在於揭示衛生常道和非常之道💢。
對於“衛生”,大家應該知,也有所知🗂,卻又不甚知。或許有人認為👮🏽♂️,這個概念只要按通常的理解方式就可以了🤽🏻♀️,這恰恰是社會矛盾和群體利益沖突的原因之一。通常的觀點多有很大傾向🫠,共識還未達成,我們研究要對概念明確界定🧝🏼♂️。
衛生是人類為疾病醫療、健康關懷提供必要的保障,既可以個人自給,也可以群體和政府提供。在政策層面和法律意義上的個人衛生💆🏿♂️,便上升為公共衛生。歷史告訴世界🥰,公共衛生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以後的產物,其誕生後在國家社會保障體系中始終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共衛生,其常道——就是國民要有貴生思想和康樂環境,更要有健康的習慣🚤,為本。需要國家🚣♀️、社會、個人形成合力,達到人與己、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信仰的和諧圓融。非常之道——求醫問藥、衛生改革,為末。
現實生活中人們越來越著衛生之相,把非常之道作為常道,以至於衛生事業似乎患上了“消渴症”(中醫診斷的病名借喻:臨床表現三多一少,患者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還消瘦),醫療儀式化凸顯,人們一方面對醫藥和醫療儀器設備檢查頂禮膜拜🏄,政府和國民的投入均在增長👳🏿♂️,一方面又抱怨昂貴的醫療支出(經濟可及性差)和看病難(地理可及性和/或技術可及性差)。於是乎,有醫院和醫生抱怨“誰動了我的奶酪”,有媒體為百姓“看病難”奔走呼號,有學者質疑“醫療衛生改革不成功”💴,甚至有人提出了頗具顛覆性的觀點“醫院是合法的屠宰場”🦎。
其實這不僅僅是某一國家和地區的衛生現象👎,翻閱衛生領域的文獻🕴🏻👨🏿🎨,結合筆者近十年對歐、美🧑🏿🎓、亞主要發達國家的實地考察🧥,發現全球衛生水平還遠未達到人們的預期,各國衛生發展都不同程度桎梏於成本♕、渠道👩🏻🔬👋🏽、覆蓋率等難題,患者對醫療服務的不滿日益加劇🛫,效率低下的醫療體系、質量欠佳的醫療服務🧝🏽♂️、看病難且貴的就醫表使整個世界衛生改革入泥潭,成為世界性難題。
如何走出困局♢?常道為體🪬,非常之道為用。如前所述🧑🏽⚕️,“常道”——即國民要有貴生的思想🦃、康樂的環境,更要有健康的習慣,這不僅僅是生理衛生的問題👩🏻💼,也是心理衛生問題;不僅是醫藥🧑🏽🔬、體育的問題,也是德育和智育的問題🚫;而且重在“育”。這裏的“育”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正心、誠意🎵、修身,自覺自育;另一層是教育和教化,他覺,既在家庭和中小學乃至大學,教育應該避免形式主義👩🦼、升學主義和孤立主義;充實青少年的生活內容🩼,職業生活和公民生活(職業生活中包括生產技術與服務精神❤️,公民生活裏包括政治常識、民主精神🕚、修辭能力和利用閑暇時間的方法,利用閑暇時間可以保健↗️、審美,使生活更加愉快)——此乃衛生之道的基石🚴🏻♀️。無基的衛生之道,其社會的表征只能是人人都在怨🙍🏼♂️,卻誰也怨不著。自育和他育在健康習慣中最重要的是:
1.清潔——包括居室🧑🎄、衣被、家具、器皿和飲食都能保持清潔🐇;飲食要講求營養更要有節製,既不可暴飲暴食也不可偏食、厭食。
2.秩序——起居有常、作息有律,應四時之氣🧎,與自然和諧圓融。
3.平秘——情感和理智能夠保持和諧🧣,中國傳統哲學強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樂的精髓🙎🏼♀️。禮的作用是節,節製情感;樂的作用是和,調和情感,亦即《中庸》之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人與人之中正仁和。
4.信仰——是社會的安定力👨👩👧👦👩🏽🎓,信仰是人生哲學的基礎,沒有信仰就失去人生的歸宿📶,社會沒有信仰就失去了社會的安定力🦯。
非常之道即為醫事6️⃣👩🏽🦳。當今醫事,深受西方哲學方法論的影響👇,其中蘇格拉底和培根的方法論影響深刻。蘇格拉底對於醫事的最大貢獻在於將醫學的研究對象從對“宇宙”和“超宇宙”的虛妄研究拉回到了對“人”的研究😙♌️。“人”的有限性決定了疾病和死亡的必然性🎠,故拋開“人”而去窮究疾病和死亡的“宇宙”和“超宇宙”之源,只能是緣木求魚🌟😊。培根提出的歸納法是醫事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者和受眾從一而再、再而三的事實中得出理性知識,然而歸納法有著其邏輯不合理性😙。歸納法起源於對演繹法的批判,它具有概然的保證性⚧,邏輯前提是相信聯系的存在。文藝復興講以“人”為中心,但更強調人的意願,即“I will🍨✮, so I do”,而意願(will)來源於人的需求(need)👐🏿🤷🏽,而需求來源於人的感覺(feeling)。現代醫學恰恰產生於文藝復興的“主感覺時代”📜。而歸納法的邏輯前提正是來源於這種感覺🕵🏻,以至於 “醫學已成為自身成功的囚徒”(波特)🤝,“大自然治病,醫生只是助手”(希波克拉底)漸行漸遠。
“我們若不更加深邃,定將更加復雜.我們將永遠處於可能性的膨脹的視界之中心”(當代傑出的科學家霍金),但願我們的族群變得深邃,而不是復雜🌓,東方哲學為此提供了跨越時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談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黃帝內經》)指出人要健康長壽👨🏽🎤,就要有知曉並應用天文、地理🥜、人事的文化;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也提出“人稟五常,以有五藏”🧜🏻♂️👩🦱,強調“五常”既“仁義禮智信”五德對人五藏的長養作用🏢💵;唐代孫思邈《千金方》進一步指出“故體有可愈之疾,天有可賑之災,聖人和以至德👩🏿🍳👬🏼,輔以人事”……無一不指出聖賢道德文化對社會的穩定和身體的健康有雙重作用🖨,重視並強調“天、地👍🏿、人”整體觀和辯證觀。
故,衛生之道在衛生之內,亦在衛生之外🚽;道在於心,亦在於行。相信隨著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和普及,貴生思想和康樂環境、健康習慣的普遍建立☝🏽,人與己、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信仰順隨中道、和諧圓融內化為人類的價值取向👨🏼🚒,外化為行動,眾生和醫學都終將成“解放的普羅米修斯”。
“全民健康覆蓋👨🏿🦱: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 與天不老,與國無疆🖕🏻!
(來源:光明網 作者🩸: 意昂2平台博士生導師 王紅漫)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