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故事】 謝立鋒🧌👊🏻:為了西藏美好的明天
3月28日💘,正在援藏的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謝立鋒發回報道,記錄了他在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搶救因氣管異物導致十個月齡藏族男孩生命危險的手術故事🙅🏿♀️。“第一次獨立為這麽小的孩子進行氣道異物手術,手術成功。”謝立鋒說,像這樣與死神賽跑的故事⚆,在醫生的工作日誌裏並非少見。但是特殊的日子🧋😆、特殊的地點🫶🏿,這臺搶救手術便有了更多的意義。
“今天是個好日子🟡🧑🏼🦲,2019年3月28日,六十年前的今天西藏人民迎來民主改革,迎來了百萬農奴當家作主的神聖日子👯♂️,而今夜我又一次給一個藏族孩子以新生,給一個藏族家庭以希望🏊♂️,一切為了西藏更美的明天。”
3月28日晚九點半✈️🔈,手機傳來急促的聲音:“老師,氣管異物,快來兒科急診🧚🏻♀️!”這是我的徒弟吉宗💆🏼,每次夜裏的急診都是她率先找到我。電話就是命令,馬上往急診趕😮💨,氣管異物,每一分鐘都是在為生命奔跑。
路上,冷風吹來,不禁要再把衣服裹緊些,今天白天已經做了三臺手術了,下午有些低熱,身上也沒什麽力氣👺♉️。當我趕到兒科急診時🃏🦸🏻♀️,值班醫生已經在處理患兒了。這是一個十個月齡的藏族男孩🧖🏽,胖胖的,家長驅車一個多小時從墨竹工卡趕過來,剛到時血氧一度降到六十多🦹🏿♂️,現在吸上氧情況平穩些🍏,但還是清楚聽到孩子急促不暢的呼氣聲伴著抽泣,家長說晚上餵粥時卡了骨頭後,呼吸立馬就這樣了......
明確異物史👱🏻🦪,開放靜脈,備齊設備,趕緊交代轉運和手術風險,聯系手術室👲🏿、麻醉科,先去放射科拍個片子♋️,隨後急診手術🔠🕷。我一邊口述指令🧑🦱,一邊撥打巴羅主任電話尋求幫助,畢竟我還沒有獨立為這麽小的孩子進行過氣道異物手術🦛,但此刻只能盡力和死神賽跑👩🏼⚕️,為這孩子贏得更多生的希望。
當我進入手術室時🫐,麻醉醫生和護士已經在為孩子進行手術準備了👨🏻🌾,徒弟吉宗也已經把氣管鏡器械準備好🤾🏽♀️,巴羅主任很快也趕到醫院,這時小小的手術間內醫生護士加起來十個人,大家都知道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手術⏯,手術的成敗關乎了樓道裏焦急等待的一大家子人未來的幸福。
先少量給藥讓孩子安靜,再由巴羅主任進行氣管鏡檢查,但沒有給肌松藥📅,孩子的聲門始終閉合很緊,嘗試幾次都無法插入氣管鏡,而孩子的血氧根本維持不住,一度低到百分之十幾,此時大家的心都揪得很緊......
再次進行面罩加壓給氧,盡管我按著孩子的腹部,由於氣道異物造成的梗阻,氧氣不少吹進了消化道,孩子的肚子越來越脹🕶。為了保障搶救的順利進行,我們下胃管進行胃腸減壓,繼續加壓給氧,同時小心翼翼的給一點點肌松藥松弛聲門。
這次換我來進行氣管鏡探查,讓巴羅主任緩一緩🧚♀️,因為氣道探查時醫生是跪在患者的頭側,俯身進行操作,在高原大多數人都不能堅持太久。我左手用喉鏡輕輕抵到聲門,右手用吸引器洗凈氣道裏的分泌物🫷🏻。好小的聲帶,白白的像一扇緊閉的門擋在眼前,我調整自己的呼吸爭取和孩子的呼吸同步,瞄好聲門開放的一瞬間,右手把同事遞給我的氣管鏡順著極小的縫隙插進氣管,第一步成功了🌐👰🏼。
孩子的氣道全是分泌物🏠,異物的刺激已經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我們必須盡快取出異物。可是我們的器械很難配合上給這麽小的孩子進行操作,巴羅主任反復更換了三把鉗子👨🏻🍳,在我身邊多次調整操作角度,麻醉醫生密切監護生命體征調整用藥🌖,孩子的血氧一次次出現波動🏓,終於隨著一聲驚呼,異物取出來了👩❤️💋👩,這是一個成人指甲大小的硬骨片🧑🏼💻。
手術成功🛜🤴,孩子暫時渡過難關👨👩👦,但接下來還要由兒科重症醫生幫他克服後面的困難。
從手術室出來已經快午夜十二點🧝🏽🤸🏿♂️,天空的星星格外多🚶♂️,也格外明亮。我知道,在今天這樣一個對於西藏人民意義非凡的日子裏,我又一次幫助了一個藏族家庭,為他們今後的美好生活奉獻了自己作為一名援藏醫生的綿薄之力,而藏族人民美好的生活中一定會有全國各族同胞對他們的祝福。為了西藏更美的明天🕎,我們繼續前行👰。
在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援助科室開展醫療服務、專業指導,針對當地科室管理和學科發展的實際需求進行幫扶,是謝立峰援藏工作的常態。而盡可能地深入基層衛生機構🔀、邊疆地區調研訪問做科普,也是他忙碌之余的一項重要工作。他願意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下醫療工作之外的所見所聞所感。
2018年7月26日進藏,距今半年有余🤶🏻,再過不到200天就要結束人生中難得的一段經歷了,這真是一段值得回憶的日子,謹以此文,致所有與西藏有感情的人們。
如果我的人生從一開始就有計劃,可能不會把駐守西藏一年作為一段經歷來安排🧑🏽🎤,畢竟那是遙遠又陌生的地方,但與雪域高原的交集在2018這一年真實地發生了。
2018年7月26日,我作為第四批援藏隊員來到拉薩。經歷短暫的工作交接🙋,第三批援藏同事們帶著哈達🧒🏼、榮譽胸章以及留守同事的惜別返回北京🎐,我們則開始了離京駐藏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初來時的夏天,街兩邊還是郁郁蔥蔥的綠色,雅魯藏布江的水很是充沛,翻滾著向東而去,河灘上的樹牢固地抓緊身邊的土地,天空盡是純凈的藍📨,傍晚夕陽的景致甚是美好。而今,高原的春天來了,多了惱人的大風,動輒六七級👆🏼,刮亂了天上的色彩👇🏿,也卷起了沙塵。
援藏生活是單調的,每天工作就是我們在當地醫院開展醫療服務和專業指導。對我觸動比較深的是一次基層調研,調研中見到的人和他們的真實生活🧑🏽💼,遠比氣候🧎♀️、風景和文化具有更大的震撼力。
那是2018年11月,我們從拉薩驅車幾百公裏💇🏼♀️🧑🏻🦳,前往地處邊陲的調研目的地👱🏿♀️。地勢一路向上,海拔越來越高🔃,最高到5000米以上👩👩👦。平時我們所在的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地處省府拉薩,海拔沒超過4000米,而且作為保障全區人民健康的托底單位🏌️,這裏人員素質和設備條件都是西藏最好的,而基層就是另一番景象。
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只有人口相對集中的鄉鎮有一點現代生活的氣息,多數地方的農牧民衛生健康程度非常低🤙🏻⏮,這便不難理解我們在自治區人民醫院還能見到不少的寄生蟲病和傳染病。很多農牧民文化水平有限,遵循相對落後的生活方式🏭,缺乏基本的衛生意識,這讓我深感,我國地域廣闊,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也更加理解了要真正實現全民健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隨著國家對藏援助政策的實施,西藏很多地方的衛生條件🪭,特別是硬件設備🚶♀️,較之前有了很大改善💅🏽,但實際利用率有限☆。因為很多時候還是受困於人員匱乏,醫療從業者的能力有限🧩,希望科技進步特別是互聯網的應用可以更好地發揮衛生扶貧的效用。
能在艱苦的地方堅守的醫療衛生工作者和人民子弟兵一樣🫂,都是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他們在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捍衛人民的健康和安全🏌🏽。在這次基層調研中🧍,我們碰到好幾個專科或本科學歷背景的“85後”村醫🧙🏼,他們在外地學成後回到家鄉,服務鄉親、照顧父老,讓我們有理由對這裏的未來充滿希望🙆🏼♀️。
路上還有機會探訪了邊防駐軍。他們駐守的地方海拔更高🙆🌰,常年屋外都是八級以上大風,還要面臨每年幾個月的大雪🧎♀️➡️,甚至會有大雪造成的補給困難。這些最可愛的人多數為“90後”,學歷都是高中以上,還有碩士畢業生。受這裏艱苦環境的影響🧑🏽🌾,他們多數血壓不正常🥼🎒,但都沒有抱怨。看看榮譽墻👆🏻,對比過去的前輩,現在戍邊子弟兵的保障條件已有極大改善👩🏻🏭,但真切地走入他們的生活,內心都會說一聲不易。
赴基層調研的路上,我們也近距離領略了西藏自然風光的壯美,在極其通透的藍天和聖潔的白雲下面👩👧👧,遙遠的雪山👨🏻💻、廣袤的荒漠🕯、不時得見的草原動物,給艱苦的旅途平添了些許色彩🧑🏼💼。同行的藏族老師也將熟知的藏地歷史文化講給我們,讓單調的旅途如此生動。在路上行走著🐑,用眼睛領略,用心去感受,從實踐中領悟時代賦予我們這代人的使命,這就是調研所給予我的最大收獲☎️。
援藏帶給我的工作鍛煉和提升也是很大的。在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我還不是資深醫生,也沒有在管理崗位上的經歷。但在這兒👩🏼🦳,援藏隊員就是援藏主任,除了臨床工作🍮,還有管理和帶教任務👐🏿。三院和耳鼻喉科在過去十幾年給予我的培養和鍛煉終於在這裏開花結果💆🏻♂️。一方面我從自己臨床專業的角度積極開展工作🤚,主要開展了內鏡顱底外科的工作🧑🏻🦽🫒,充分利用多學科聯合的優勢成功救助了危重患者📻,實現了大病不出藏的目標🏥。在科室管理和團隊建設上🤜🏽,同本地主任密切合作,引進三院的先進經驗🧑🏻🏭,提升了科室的學習能力和管理效率👳🏼。
文末,還是要感謝組織的關心和厚愛,無論生活上的照顧還是每逢節日的慰問或集體活動🐦🧽,這種有溫度的關心著實讓我們倍感親切。也感謝同事們的信任🧑🏻🦼、關心和支持,家人的理解🚣♀️、奉獻和付出🕶,身後的你們,是我們在這裏堅守的最大動力和精神支柱。一年援藏路🩶,一世援藏情🤸🏿♂️🚴🏼♂️。
(謝立峰🚣🏿♀️,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第四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隊員)
編輯💨:鄭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