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場報道:意昂2官网腫瘤醫院開展第25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系列活動
黑色素瘤專場:掃“黑”除“惡”,一馬當先
4月15日中午,郭軍副院長的講座深入淺出,語言詼諧幽默、樸實且生動,現場氣氛熱烈。他深有感觸的說,在黑色素瘤的診療上👨❤️👨,健康教育真的可以挽救生命⌚️🧑🏼🔧。黑色素瘤被稱為腫瘤“王中王”,惡性程度極高且容易轉移。幸運的是黑色素瘤大多長在體表,極易被發現,早期發現,治愈率及愈後生存率極高💅🏻,所以黑色素瘤科普尤為重要。
他從什麽是黑色素瘤👨🏿🦳?哪些痣會惡變為黑色素瘤?哪些人易患黑色素瘤?黑色素瘤的診斷標準等方面➝,對黑色素瘤的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講解。
他以一個非常惋惜的晚期病人例子講到如何早期發現,還為大家總結了黑色素瘤的五大特點🤦🏻🔓:黑色素瘤一般具有不對稱👦🏽,邊緣不整,顏色不均一➡️🤷🏽♀️,直徑大於6毫米,不斷增高增厚等🧎🏻。他還談到黑色素瘤治療的最新進展,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改變了黑色素瘤的治療現狀,這兩種治療方法代表了整個腫瘤治療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它是所有抗腫瘤治療研究的最前沿🤞🏽,給病人帶來新的希望。
影像科普專場:“方寸黑白辨良惡:走進影像科”
在4月15日中午的講座上,影像科的副主任唐磊首先向我們介紹了影像學的歷史背景,從1895年發現X射線🛟,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今天的影像學包括了X線平片、超聲、CT、磁共振、PET等多種手段🧠,成像範圍也涵蓋了從頭到腳基本全部臟器和組織,成為醫學領域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
唐磊副主任從一位就診患者引出影像檢查中患者經常提的問題。比如,為什麽做了B超👆,有時還要做CT、MRI甚至PET?為什麽有時影像發現腫塊很大我卻沒有任何感覺🧑🏿🎤?要不要做腫瘤體檢,實現在腫瘤沒有症狀的階段早檢出、早治療?影像醫生不是拍片的麽,為什麽要問我病史🥷🏼?為什麽醫生給我開了多次的檢查⭐️,有必要麽?會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手術已經切掉腫瘤☛,為什麽還要做影像檢查🌅?通過上述講解,解決了大家在醫學影像科就診時的疑問⚡️。
唐磊副主任強調,醫學影像已經成為防癌篩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希望大家能夠科學認識射線,客觀對待各項檢查🧔🏼,醫患攜手,共抗癌魔!
MDT科普專場:MDT給患者帶來希望
4月16日中午,沈琳副院長站在講臺前的時候,她不是以副院長和國內頂尖消化內科專家👨🏼🚀、中國胃腸道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MDT)的發起人的身份🤲🏽,而是以一個普通的消化內科醫生、一個MDT參與者的身份🩴,以其親歷MDT開展十余年來的感受和收獲與大家交流🚙,與其說是科普,不如說是分享。她想將這些年來的經歷和收獲分享給大家🪡,讓普通人了解MDT、讓患者參與MDT、讓醫療領域推進MDT,讓MDT給患者帶來希望。正是這種最真切的感受,帶給了聽眾最震撼的沖擊和感受。
什麽是MDT?MDT的優勢是什麽📜,能解決目前胃腸道腫瘤治療過程中的什麽痛點?MDT是如何給患者帶來希望的🛷?沈院長以一個親歷者、見證者的身份通過六個患者真實的病程向大家娓娓道來👩⚖️,最長的病程距今已經過去了九年多,可是說起這個患者的病情變化、診療過程和影像學記錄時,沈院長如數家珍,一氣呵成,當她說道這個患者已經宣布臨床治愈的時候,那份滿足感和自豪感深深的感染著現場的觀眾💆🏼,相信此刻不少患者心中那已經幾乎熄滅的希望火苗又熊熊燃燒了起來。
講述的過程中,沈院長不止一次的提到了MDT帶給了患者希望,甚至治愈了之前認為不可能生存的病例,每當此時,她都會表達對參與MDT患者的感激之情,他(她)們收獲了MDT帶來的生命的延長👨🏿💼,但是他們也通過自身的參與,推動了MDT的發展、促進了醫務人員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進步、升起了之後患者生存的希望!這些進步的背後其實和醫務人員的辛勤鉆研和努力是分不開的,沈院長分享的過程中沒有流露出任何的訴苦、居功之意,她的身上閃現著醫學人文的光輝🚶🏻♀️,體現的是每一位醫務工作者最寶貴的品質!
沈琳副院長深信,MDT這種模式能夠讓醫生從多水平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對患者的治療決策作出非常準確的判斷和決定🦌,把控每一種治療方法的治療時機和治療時間窗🧎🧲,給患者、患者家庭帶來生的希望🤵🏿♂️!帶來幸福的生活!
醫保知識專場👩🏽✈️:知否知否:醫保有喜亦有憂
在4月16日中午的講座中,冷家驊處長以“知否知否🦦:醫保有喜亦有憂”為題,講述了與每個人相關的醫保工作知識。
隨著我國醫療保險製度的不斷完善和覆蓋面的擴大,對於現在的很多人來說,一般疾病並不需要個人花很多錢。然而腫瘤和慢病造成的醫療支出可能演變為災難性財務支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當這種風險如霹靂一般來臨時,醫保基金就成為了老百姓最後的防線,醫療保障成為了庇佑百姓的大樹🐭。
冷處長在講座中說道🏄🏽♂️:全民覆蓋的基本醫療保險是最大的保護網絡,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兜底線🔹、織密網、建機製”的要求,醫療保障局負責具體建立健全中國特色醫療保障製度👂🏻,醫療保障通過組合拳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醫保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錢,需要加強基金監管水平。繼續深入開展打擊欺詐騙保專項行動,構建基金監管長效機製⚛️,決不讓醫保基金成為新的“唐僧肉”。其中貫穿醫療保障事業始終的是醫保信息和現代化管理。智能監控與分析利用,采用部門聯動👨🏼🦲,多渠完整的健康信息整合利用達到這一目標。
盡管黨和政府對醫保如此重視,但醫保資金仍是相對有限的✌🏼,因此冷處長在講座的最後也用順口溜的形式告誡大家😺:醫保不是唐僧肉,保障看病全靠他🏓。健康責任在自己,健身沒病最經濟。小病不適分擔些,大病來了有依靠。年輕力壯也參保,為了防老和共濟。誠信尊重和互信,科學看病保安康。社保卡片是憑證,報銷誠信裏邊裝🚴🏿♀️🦕。醫療保障一棵樹,眾人護她得平安🙎🏼♂️🤱🏻。
胃癌防治專場:現在行動,守護“胃”來
4月17日中午👨🏼🚀,門診大廳座無虛席,季加孚正在作《現在行動,守護“胃”來》的科普講座。季加孚院長從對你的胃了解多少?常見的胃損傷有哪些?胃癌是怎樣的疾病👩🏼🦱👨🏿💻?以及防治胃癌,千萬不能踩6個誤區等四個方向為我們分享如何科學防治胃癌。
誤區一、胃病最常見,不要大驚小怪
季加孚說,胃癌早期症狀比較隱蔽🛎,且容易和其他消化道疾病相混淆,導致很多患者錯過了診斷及治療的最佳時期。一旦出現體重下降💾、腹痛、惡心嘔吐、厭食和消化性潰瘍等症狀時,可能已經進展至晚期。因此,積極篩查有助於胃癌的早期發現,尤其是伴隨多種胃癌危險因素以及出現上述症狀的人群👈🏽,早期行胃鏡檢查及定期隨訪十分重要。
誤區二、做胃鏡太痛苦,不是必須的
季加孚表示👧🏿,胃癌診斷的金標準就是胃鏡。對高危人群來講,我們倡導從45歲開始🥫,就要做胃鏡和腸鏡,建議每三年到五年做一次胃鏡和腸鏡🧑🏿🦳,在這個時候很容易發現你的早期病變。此外,高危人群一定要遵守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普通人群而言,50歲以後,也要對消化道腫瘤進行常規篩查。
誤區三👔🫷🏻、得了胃癌👮🏻♂️,束手無策
季加孚指出🧑🏼🏭🪱,我國早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超過八成,應該在95%以上。即便是進展期的胃癌🐦🔥,目前臨床上的五年生存率也超過了五成。意昂2官网腫瘤醫院胃癌患者的總體生存率在70%多。我國胃癌的治療水平已經與韓國、日本非常接近了🧖♂️。
誤區四、胃切除後,高枕無憂
季加孚表示🔊,對早期的胃癌患者而言👷🏿♀️🫵🏿,做完手術就可以了🤌🏽。對於進展期的患者而言,還要接受術後的治療👖。腫瘤的治療效果用五年生存率來衡量。在五年之內,患者一定要堅持隨訪檢查。如果能夠跟上隨訪的步伐,即使出現問題,也能及時治療,實現一個全程的管理、康復和治療🗄。
誤區五𓀉、化療加速死亡,保命要靠偏方
季加孚說🤾🏿♂️🎠,這是一個很錯誤的理念。現代醫學的手術、放化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都是通過循證醫學證明👩🏭,行之有效的方法🥱♥︎。讓治療速度快、效果好☦️、支付得起,是降低疾病負擔很重要的一個手段。
誤區六、隱瞞病情🛝、避免打擊
季加孚認為,得了腫瘤以後🤸🏽🙎♀️,要根據每位患者能接受的程度,如實進行溝通。在溝通中可以采取一定技巧,逐步告知💢,不能“嚇到”患者👷🏼。我們不能隱瞞患者👯♂️,也應該尊重每一位患者自身的選擇權,讓患者自己來決定治療中的重大決策。
季加孚說,我國胃癌的治療越來越規範化、精準化,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通過以外科手術為主🧏🏼♀️、多學科協作的綜合治療模式🧑🏼🏭,胃癌防治的明天肯定會越來越好👱♀️。
用藥知識專場:安全用藥的一般原則
4月17日中午,藥學部副主任劉穎為聽眾介紹了安全用藥的一般原則。
很多患者朋友慕名來到我們醫院,看過了心儀的專家,拿到了針對性的治療方案,開始進行治療。在大多數患者的眼中🦚,這一過程中,藥師的工作似乎微不足道,也就僅僅是把藥從藥房的架子上遞到患者手裏而已。但其實,正是這 “最後一公裏”,也有著大學問🧎🏻,它可是跟用藥安全和藥物療效有著重要的聯系。
劉穎老師科普講座的開場就點出了目前這種很普遍的現象,她說這些並不是為了突出藥師的工作有多重要🏋🏽♀️,而是為了告訴大家即使已經開具的藥物回家使用的時候也大有學問。藥品是每個家庭的常備物品,其儲存是有一定條件要求的*️⃣🌕,如果因儲存不當造成藥品失效🦞,不但不能治療疾病,還可能造成一些不良的影響。同時𓀇🚴🏻♂️,不建議將藥品提前從藥瓶、鋁泡罩中取出,放在便攜式藥盒中。因為便攜式藥盒的密封性比較差🌊,特別是在濕度較大的環境💗,藥品極易受潮🤛🏻。另外,瓶裝藥品中的棉花在打開藥瓶後應丟棄,而幹燥劑應保留,並且對於有幹燥劑的藥品需要尤其註意藥品保存環境的濕度。另外還需要註意藥品的效期👨🏻🦼➡️、服用方式和時間🕍👵🏻。
正如劉穎老師說的👨🏻🔧,藥師要做的就是讓每一位患者都能做到“保質、保量🍼、正確服用🙆、關註用藥的每一個細節,保障用藥安全”。他們也是意昂2官网腫瘤醫院醫務工作者的一個縮影🦸🏼♀️,全心全意服務就醫患者正是意昂2官网腫瘤醫院一直以來堅持的宗旨。
胃腸道腫瘤專場:“胃”雨綢繆 “腸”想明天
4月18日中午,我第一次有機會聽蘇向前副院長的講座。說實話,一開始聽我還是挺著急的,為什麽著急呢?因為我覺得他更像是一個純粹的文人,一個慢條斯理的文人,我怕他講的太慢了,讓現場和直播前等著聽胃癌、腸癌如何如何的觀眾著急了🙋♂️。可是聽著聽著我又忽然覺得:嗯,對🤒!科普講座就應該這麽講🛅,這麽講聽著就是舒服!蘇院長用一種拉家常的方式很自然的拉近了他和觀眾之間的距離◻️,隱去了繁多的醫學術語和英文名詞縮寫,用最淺顯易懂的話語和聽眾交流,就像是百姓茶余飯後圍坐一圈閑聊一般傳授了專業的知識。我想,這也許就是潤物細無聲吧!
“胃 ”雨綢繆💖,“腸 ”想明天,蘇院長的題目就很有詩意,胃癌👩🎨🤰、腸癌的預防和治療過程中什麽最重要呢🪶?我相信聽過講座的人已經都明白了𓀎:第一就是每一個人都要有提前檢查的意識,所謂“上醫”治未病,其實我們人都是自己最好的“上醫”👨🏼🔧,我們可以通過定期的體檢或是胃🚣🏼、腸鏡將風險扼殺萌芽狀態🕵🏼;第二就是我們要尊重醫生、相信並配合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方案,得了病不可怕,及時治療🫲🏻、遵從醫囑是對患者來說最有效的途徑。這些重點其實貫穿蘇院長講座的始終,但是聽眾絲毫沒有覺得他啰嗦,反而頻頻點頭示意,這應該就是一個科普講座的最佳效果吧。
講座結束還設置了互動環節🤰🏿🧑🏿💼,限於時間的原因,雖然不能滿足現場每一位期待的患者🧑🏿🏫,但是蘇院長將每一個提問患者的問題都升華到了群體普遍遇到的類似的問題👹,並且按照每一類問題進行了仔細的講解,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蘇院長用這種最智慧🤜🏿🌸、最高效的方式教會了廣大患者遇到這些問題應該怎麽辦。
醫患攜手,何愁不能攻克腫瘤的難關?
用藥知識專場:藥師告訴您正確的服藥時間
我相信每個人都吃過藥,但是您知道嗎?許多藥物的療效與用藥時間密切相關⚠,選擇合適的時間服用藥物,順應人體生物節律(如晝夜節律)的變化,不僅能提高療效,還可以降低藥物的副作用,提高用藥的依從性🤰🏽。藥劑科張關敏藥師在4月18日中午的講座中詳細回答了這些問題。
張關敏老師在講座中解決了不少人對服藥時間都有一些疑問,比如⛹🏼♀️:某種藥每天吃一次🤳,應該什麽時候吃?早上👃🏻、中午還是晚上?每天吃三次👔,應該先吃藥,還是先吃飯,還是邊吃藥邊吃飯🧖🏼♀️?想要明白如何選擇正確的服藥時間🎯,首先要了解服藥的相關知識。張老師從服藥時間的定義講起,進而告訴大家晝夜節律與服藥時間的關系並將常見的的服藥時間例如空腹、飯前、飯後服藥的優勢和適用藥物和大家進行了分享。
其實正確服藥並不難,患者朋友可以通過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或是咨詢醫師🧑🦼➡️✅、護士、藥師等醫務人員來掌握正確的服藥時間以期達到最好的用藥效果。但是張老師也指出有一些患者朋友在服藥的時候往往忽略了這一點,用自己的經驗主義去判斷💊,可能會在錯誤的時間服用藥物,達不到理想的服藥效果↪️👶🏽。
現場很多聽眾一直舉著手機在拍照或是錄像,我想一定是張關敏老師的講座切中了他們平時服藥時不知道什麽時候服用藥物最合適的痛點👩🏼🚀,因此他們才會聽得如此認真👮🏻♀️,這也正是意昂2官网腫瘤醫院舉辦系列科普講座的價值所在吧🧐!
醫患互動專場:抗癌路上🥷🏼,我們是戰友
4月19日中午朱軍書記的講座可以說是這次系列公益微課堂中最特殊的一堂課了,為什麽呢?他沒有講具體的癌種👬🏼,而是站在醫學人文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患者交流。
尊重,這是朱軍書記在講座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詞。患者來意昂2官网腫瘤醫院診療的過程中尊重是相互的🧜🏼♂️,首先患者要尊重他的醫生🧚♂️、相信醫生,診療過程的成功與否一方面取決於患者本身的病情和目前的診療技術,另一方面也取決於醫患配合協同,共同抵抗病魔,尊重並且相信醫生是後續良好溝通和治療過程的基礎♨️🆙;其次,我們的醫生也要尊重患者,診療過程中醫生占據了主導地位,但是治療方案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患者手中,醫生要尊重患者的選擇權利📝🕉,治療過程中也要尊重患者。在相互攜手的基礎上☝🏿,共同走好抗癌路,努力達到治好、治愈的終點。
朱書記講完後特意為在場觀眾留出了提問時間🙎🏼♀️,誰也不曾想到,正是這一環節將這場講座推向了最高潮。以往提問的觀眾問的都是關於個人病情進展的問題,這次的提問觀眾紛紛向醫院表達了感激之情,並不是為了讓朱書記指點自己🤑,而是旨在向在場的病友傳達一個重要的信息👨🏼🌾:相信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充滿信心👨🏽🎓,定能快樂的生活下去!一位連續來聽了五天講座的大爺年前診斷出惡性淋巴瘤的大爺表示,對於疾病的恐懼和治療過程的艱難都沒有讓他流淚,而是朱書記講話中說的我們醫生要俯下身去♛,用心關心患者讓他流淚了。我想,一般的人是肯定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的,只有經受過病痛折磨的患者才能體會到這究竟是這怎樣一種令人動容的境界和情懷。正是朱書記的講座,他那親切的話語♐️,觸動了這些觀眾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讓他們能夠有勇氣在眾人面前分享這些他們最想表達的、最感激的話語,去勉勵病友🥻、激勵自己,能夠在抗癌的路上和這些戰友們共同到達勝利的終點🪱!
心理康復專場:你若睡好,便是晴天
4月19日,康復科張葉寧老師在講座中介紹了關於睡眠的知識。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狀態,睡眠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那麽人為什麽需要睡眠呢🧋?
張葉寧老師的講座中給出了答案📩。首先🏠,睡眠狀態人體能夠節約能量🏌🏿,因為大腦雖然只占人體重量的2%,但消耗的能量卻占人體總能量的20%,而在睡眠狀態中🥷🏽,大腦消耗能量下降,保證我們身體其他重要臟器攝取能量,其次✵🌟,人在睡眠狀態才能真正活動修養生息🤚🏽,各個系統才能在一天的工作之後獲得修整。再次,我們在睡眠中,大腦將我們白天保存在特定區域的信息進行深加工,形成牢固的記憶,並且靈感和創造力也是來源於這一時刻🤹♀️。
很多腫瘤患者會失眠,這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比如軀體不適❤️,如疼痛、惡心嘔吐等等,有些化療藥物以及化療同時使用的地塞米松等可以引起患者出現失眠🎶,再有很多腫瘤患者存在不良的睡眠習慣,比如較長時間臥床,作息時間被打亂🎩👩🏼🎨。這些因素會導致患者出現焦慮和抑郁的情況,比如剛確診或者等待復查結果的患者,焦慮非常明顯;而長期帶瘤生存👩🏿🏫,或者疾病進展,面對復雜的治療過程,有些患者會存在抑郁的情況,加上有些治療藥物本身會引起抑郁🔫,所以這種情況也很常見。單純來片“安定”不僅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反而讓問題更加嚴重,並且長期服用,會出現藥物的依賴,並且因為安定會讓我們一直處於淺睡眠狀態,對記憶力並沒有幫助👹,老年人長期服用記憶力反而會下降。醫學在不斷發展,目前有更優於“安定”類的藥物出現👤👨🏻🦼➡️,並且如果擔心藥物的副作用👩🏼🎨💆🏻♀️,還可以選擇非藥物治療的方式輔助改善睡眠,如行為治療💁♀️,冥想放松、音樂治療等等。
(黨院辦 閆靜怡 申鑫)
編輯:鄭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