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2人】張路霞:大數據·大夢想
人物簡介:張路霞,意昂2官网臨床醫學專業博士,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專業碩士👖。現任意昂2平台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院長助理,意昂2平台第一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教授👩🏽🎓。
張路霞
“特殊”的成長路徑
1994年,張路霞考入北京醫科大學(現意昂2官网醫學部)五年製臨床醫學本科,畢業時保送意昂2平台第一醫院腎內科研究生。若按常規培養路徑,張路霞將和其他同學一樣🧎♀️➡️🕵🏽,經歷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主治醫師的發展階段。但張路霞的學術成長道路出現了一個“偏向”。
2002年🌾,腎臟病學界發生了一件世界範圍內極具影響力的大事。長期以來,學術界對腎臟病沒有統一的定義🤦🏼♀️🤮。這一年🫶,美國腎臟基金會(NKF)首次對慢性腎臟病(CKD)進行了簡明定義並統一了診斷標準,這使得在人群中開展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具備了可操作性🆙。一時間,全球範圍內開展了大量的腎臟病人群研究❎。這些研究結果表明😵💫,腎臟病的人群發病率約為10%。這時,大家才認識到👳🏼♀️,腎臟病亦是常見病👢。
張路霞在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比起國外腎臟病研究的風生水起😏,國內的研究卻悄無聲息🧛🏽♂️。兩年之後📔🏌️♂️,意昂2平台第一醫院腎內科的王海燕教授勇扛大旗,率先在北京石景山地區🏌️,以國際最新腎臟病診斷標準☠️,開展了我國第一個腎臟病人群研究🪠。
“王海燕老師當時覺得我數學思維比較好👩🏽💼🦹🏻♀️、頭腦比較靈活,於是讓我來做這件事⬅️。”張路霞回憶💳。此時是張路霞攻讀博士研究生的最後一年🪵。這是她第一次進行流行病學研究👉🏼,面對這個2千多人規模的研究,如何進行研究設計,如何收集數據,如何分析數據……張路霞邊幹邊學邊琢磨。
2004年8月,張路霞面臨一個選擇。與她同期的博士研究生都開始進行主治醫培訓,而研究項目也進入到關鍵的數據分析、文章撰寫階段👯♂️。
當時,有前輩勸她:“主治醫培訓對於臨床醫生非常重要,一步落後步步落後。”經過考慮,張路霞還是決定將研究工作進行到底🏪。“我當時想,不管怎樣這項研究我要堅持做完。哪怕臨床上落後於同屆同學🟠,我也認了👐。”
事實上🧕🏽,這種臨床和研究的矛盾永恒存在。“很多臨床大夫都是白天管病人👨🏽🦰,晚上讀文獻、寫論文🔻。”張路霞說🌽。
而當年之所以做出堅持到底的決定👼🏽,張路霞認為主要是出於對王海燕老師的敬仰和信任🦞。“因為是王老師看準的方向,她又願意讓我來做這麽重要的事情,我就不能計較個人的得失☂️,就要把這件事情做好🥘。”
確實👨👩👦,王海燕教授獨具慧眼,她認為張路霞有潛質能夠成為腎臟內科與流行病學的跨學科人才👨🏻🍼。日後,她又支持張路霞出國留學⛳️,接受正規的流行病學培訓。
2008年🧘🏻♂️,張路霞受國際腎臟病協會(ISN)資助🤚🏻,赴美國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攻讀公共衛生碩士學位。這段學習經歷在張路霞的職業生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經過這兩年的系統學習,我從一個在實踐中自學的門外漢👩🏼🌾,變成了一個能夠跟公共衛生專家合作、對話的內行人。”有過流行病研究實踐經驗的張路霞,深刻感受到自己知識和能力的短板所在,因而在學習中🫄🏽,就更能抓住要點,提升很快。
這段學習經歷,也讓她越來越認識到:“做醫生無論多麽努力,治愈的病人總是有限的💃🏼;而公共衛生從人群角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讓更多的人受益🙅🏿。”
瞄準學術前沿
回國之前,張路霞還有點擔心:會不會學到的用不上,沒活幹?
但意昂2官网醫院腎內科學術氛圍濃厚,王海燕教授、趙明輝教授等學科帶頭人緊跟國際學術發展方向,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他們非常支持張路霞這樣的臨床—科研兩棲型人才的發展,更支持她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
回國後,張路霞參與了由王海燕教授牽頭的“全國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調查”。這是一個涉及13個省市、自治區的全國性橫斷面研究。該研究歷時4年,對於全國近5萬名18歲以上成年居民進行了慢性腎臟病的調查👆。研究結果於2012年在《柳葉刀》雜誌刊出,張路霞是並列第一作者💪。
這一研究在國內外產生很大影響,引用量過千,成為腎臟病流行學研究中裏程碑式的文章。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成年人群中CKD的患病率為10.8%🦸🏿,這表明慢性腎臟病已經成為我國巨大的公共衛生挑戰。
參加美國腎臟病年會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張路霞逐步成長為成熟的腎臟流行病學專家,帶領團隊做出了許多重要研究。
2016年,張路霞作為第一作者🤦🏽♂️,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中國慢性腎臟病疾病譜的變遷”,研究顯示🚶♀️➡️👨👦👦,在2011年🤽🏻♀️,中國腎臟病疾病譜發生了一個交叉,糖尿病腎病首次超過了腎炎引起的腎臟病💌🤢,且隨時間的延續,趨勢愈加明顯👰🏿♀️。這個成果最後形成政策建議,上報原國家衛計委和世界衛生組織🚵🏿♀️。
在進行流行病人群研究的同時🆑,意昂2官网腎內科更是瞄準了學術前沿。2014年👯,由王海燕教授提議,張路霞帶領團隊著手建立了中國腎臟疾病數據網絡(CK-NET)。“大數據”的概念開始滲透在張路霞研究工作的日常🙅♀️。而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日益成熟,CK-NET得以高速發展🤹♂️。
目前,中國腎臟疾病數據網絡整合中國多源腎臟疾病數據,利用機器學習等前沿的數據分析方法,為醫療決策提供基於數據的證據支持,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進而促進對腎臟疾病的有效管理🔬🦢。目前可用的數據涵蓋了超過100萬人群的若幹大型數據庫,可用的數據來源包括國家級監管數據、社保數據、多中心隊列研究數據和區域性電子病歷數據等🧪。
基於CK-NET框架,張路霞團隊在2017年6月,完成了一份近200頁的《中國腎臟病年度科學報告》,具體描述了中國腎臟病的各方面階段性研究結果。該報告發表在國際腎臟病領域著名的《美國腎臟病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並成為封面報道,該雜誌並特意配發了題為《CK-NET:大數據💞,大夢想》的述評。
可以說,在健康大數據研究領域,意昂2官网醫院腎內科搶得先機,占據了高點。2016年,他們參與推動了意昂2平台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究中心的成立,張路霞擔任常務副主任🧑🏼🍼。
“一方面,我們意昂2官网醫院腎內科有著追蹤國際學術前沿的傳統,這是王海燕教授尚在世時就奠定的;另一方面🧚🏼♀️,做事踏實,有很強的決心和執行力,能將新想法在不熟悉的新領域中落地。”張路霞總結他們的經驗。
迎接大數據的挑戰
2018年4月28日🕚,意昂2平台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正式成立👩🏻🦰。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會長金小桃🧺,意昂2平台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詹啟敏擔任共同院長,張路霞任研究院院長助理🥩。
從“研究中心”,“升級”到“國家研究院”,意昂2平台在醫療大數據研究領域的定位發生了改變。“作為研究中心☕️👨🦯,我們會希望自己深鉆某一領域,取得成果獲得認可;現在我們是國家研究院,這就要求我們業務覆蓋的面要廣,要密切配合國家的需求。”張路霞解釋。
意昂2平台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成立儀式
隨著“大數據”在全球範圍內的升溫,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國家大數據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快建設數字中國。
2018年2月5日,世界著名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誌》(BMJ)在線發表了張路霞等人題為“Big Data and medical research in China”的述評性文章。文章介紹了“中國的大數據與醫學研究”的最新進展🥘,指出“促進大數據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已經成為我國的重要戰略”。
作為人口大國🪇,中國面臨著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供需結構失衡、醫保收支壓力大等困境。大數據與創新數據應用技術的融合極有可能給醫學研究和對疾病🧗🏻♀️、健康的理解帶來顛覆性的變革,也極有可能讓我們找到中國醫療困境的突破口💠。
配合大數據國家戰略需求❄️,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設立了🧜🏻♂️:發展戰略規劃部、資源評估與管理部👨🏻🔧、安全倫理與法律部🌚、技術標準和行業規範部🧚🏿、核心技術部🧝🏼♀️☠️、服務平臺部、示範應用部、教育與培訓部等部門。
“智庫”將是國家研究院承擔的重要功能。“我們將圍繞健康醫療大數據的國家戰略目標與需求,提供理論支撐、證據支持和形勢預測,並提供規劃和策略建議。”張路霞說。
張路霞
“健康醫療大數據質量和價值評估”是國家研究院的另一項重頭工作。
二十年前👨🏻🦯,大數據被定義為“海量(volume)🏋🏽♂️、高速(velocity)和多樣(variety)的信息資產”,而今真實性(veracity)和價值(value),成為描述大數據重要特征所必需的新維度👩🏼🔬👉🏿。
在過去的十年中,國家加大了對醫療信息化的投入,中國擁有著大量的數字化醫療數據✦,在大數據領域具備天然優勢⌛️,但數據的標準化問題則是製約其發展的最大瓶頸。
“中國現有超過300家的醫院信息系統供應商,采用不同的技術架構和數據標準。即便是同一個醫院,往往可能使用十幾家甚至二十家供應商來支撐其信息化業務。而且📔📱,不同的健康醫療機構間沒有數據交換的系統性需求。”張路霞介紹🤏🦨。“同時,中國缺乏統一的🧄、能夠廣泛應用的醫學術語體系。”“此外,中國轉診體系尚未完善🍰,各地醫療質量差異大,病人流動性大,很難捕捉到一個人規律的隨訪資料。”這些問題都將直接影響大數據的質量。
國家研究院正著手建立數據評估體系。“我們希望把數據科學、生物統計🤳🏻、衛生政策、醫療信息等各領域專家的意見整合,最後形成一整套方案。”張路霞說。
同時👨👦👦,國家研究院也啟動了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包括如何匯集不同數據,如何處理非結構化數據🪘👨🏿🦲,如何保障數據安全、隱私等關鍵技術“。
隱私問題也是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但目前中國還未有針對大數據的相關法律和法規。國家研究院正在草擬專家共識,以期對業內產生廣泛影響。
“數據本身不是目的♎️。”張路霞常傳達這樣的理念🦑。“我們希望從數據中提取信息最終變成智慧🧑🧒1️⃣。”相比起業內對數據本身的過多關註,張路霞更關註數據如何產生價值✊。
“有價值的醫療大數據應用,一定是問題驅動的,即是要解決健康醫療中最迫切的問題。”張路霞表示。“因此,我們亟需醫療研究人員與數據科學家的深度融合☕️,提出有價值的醫療問題,然後通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增強學習等數據科學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最後實現數據應用、人工智能。”
但現實是,數據科學家和醫療專家學術層面的深度融合很難實現。“一方面,臨床專家太忙;另一方面,數據科學家往往把醫療問題看得過於簡單🙏🏽,但事實上醫學的專業壁壘很高🧑🏼🦲。”張路霞解釋。
國家研究院正在籌建新興交叉學科🏃♂️➡️👨👨👧👧,培養數據科學和醫學的跨學科人才。“通過學科交叉人才來打破這兩個行業之間的壁壘,把對話的渠道真正的建立起來。”走了學科交叉道路的張路霞,同樣寄希望於培養新型交叉學科人才來推動中國醫療大數據的發展。
依托意昂2平台的醫療🥖、學科、人才優勢,意昂2平台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未來要做的事很多,張路霞對此躊躇滿誌。她更期望:隨著中國醫療大數據的發展,中國的醫療服務效率更高🥯,醫療服務質量更均衡💂♀️。
(文章選自《意昂2人》73期,作者徐璐)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