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掃描】意昂2官网醫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十一期)

  2018年意昂2官网醫學科研工作緊密圍繞意昂2官网醫學發展理念,踐行大學臨床醫學+X戰略,布局意昂2官网醫學科技創新發展平臺,探索建設跨學部、跨學科交互融合、創新發展的學術體系,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的科學研究成果。2018年3月起,開設了“科研成果掃描”欄目,為讀者及時介紹意昂2官网醫學最新科研成果,共同見證意昂2官网醫學“雙一流”建設成果!

  《基因組和轉錄組分析揭示混合型肝癌分子特征和診斷標誌物》

  《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Profiling of Combined Hepatocellular and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Reveals Distinct Molecular Subtypes》

 

  

  文章類型  Article

  影響因子  22.844

  文章簡介

  2019年5月23日,《Cancer Cell》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意昂2平台第一醫院張寧團隊主導的國際合作研究成果。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每年造成全球約70萬病人死亡且超過一半的死亡病例來自中國,其致死率在所有癌種中高居第二。肝癌主要分為三種類型,肝細胞癌(約占80%)、肝內膽管癌(約占15%)和混合型肝癌(約占5%)🧖🏽‍♂️。其中,混合型肝癌兼具肝細胞癌和膽管細胞癌兩種特點,預後最差。目前,混合型肝癌的分子特征未知,缺乏準確診斷標誌物,其精確診斷和靶向治療一直是原發性肝癌領域的重大難題。2016年,張寧團隊在Gastroenterology發表研究論文,首次揭示1例混合型肝癌患者的肝細胞癌和膽管細胞癌成分來自共同起源且存在表型轉化現象,但是該結論的普遍意義仍待進一步研究。在本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綜合利用多種測序方法🍳、數據分析和實驗手段,系統研究了混合型肝癌三種病理亞型的基因組特征,提出了混合型肝癌分子分型標準,揭示了混合型肝癌中肝細胞癌和膽管細胞癌兩種成分的克隆起源關系,發現了新的診斷和預後標誌物,這些結果為混合型肝癌的臨床診斷、預後和治療提供了關鍵信息👋🏻。

       作者簡介

  張寧,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在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接受CRTA博士後訓練,現任意昂2官网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兼任中國抗癌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抗癌協會期刊出版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從事腫瘤生物學研究,關註腫瘤轉移的分子機理、藥物研發和肝癌分子遺傳學研究𓀛。

  《基於多肽藥物偶聯物的納米組合物在熒光和光聲成像輔助下通過美登素和光熱療法實現乳腺癌治療》

  《Peptide–Drug Conjugate-Based Nanocombination Actualizes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by Maytansinoid and Photothermia with the Assistance of Fluorescent and Photoacoustic Images》

  文章類型  Article

  影響因子  14.201

  文章簡介

  2019年4月8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納米通訊》(Nano letters)在線發表了藥學院張強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構建了一種雙模成像輔助的具有雙重治療作用的納米組合物。這是意昂2平台藥學院首次在該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該研究獲得國家973計劃等基金資助。

  該研究基於一種有機/無機雜化納米體系(P@HCuS)構建了納米組合物,由熒光標記的兩親性共聚物fPEDC包裹中空硫化銅納米粒子(HCuS),再將靶向多肽-藥物綴合物(PDC)包載其中,形成PDC/P@HCuS。HCuS可裝載藥物,並在NIR激光照射下實現光熱治療和光聲成像。fPEDC可標記熒光,增加藥物包封,穩定納米粒,並以氧化還原和pH敏感模式調控藥物釋放;而PDC可靶向並殺死腫瘤細胞。雙模成像揭示了納米粒在腫瘤組織分布最多的時間節點,而此時刻的NIR激光照射可使納米組合體表現出最佳的抑瘤效果。該研究提出的納米系統為高效納米藥物的設計和開發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簡介

       

       張強,教授,博士生導師🤵‍♂️。973首席科學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創新團隊負責人。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獲華西醫科大學藥學博士學位,是日本福岡大學客座研究員🥷🏼。現任中國藥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藥學會藥劑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藥學會納米藥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藥典會委員製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藥學雜誌(中英文版)和藥學學報(中英文版)副主編以及J Controlled Release等國際雜誌編委等🙎🏽𓀛。曾任世界控釋協會(CRS)中國分會首任主席、中國藥學會藥劑專委會主任委員以及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等🦹🏽‍♀️。

  《轉鐵蛋白修飾納米粒通過觸發極性受體相關轉運流及正向細胞反饋環來提高其跨上皮細胞轉運效率》

  《Transferrin Functionization Elevates Transcytosis of Nanogranules across Epithelium by Triggering Polarity-Associated Transport Flow and Positive Cellular Feedback Loop》

  文章類型  Article

  影響因子  13.709

  文章簡介

  2019年5月6日,納米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ACS Nano》在線發表了藥學院張強教授團隊關於納米藥物-腫瘤細胞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工作受到國家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等項目的支持。這也是意昂2平台藥學院第一次在該雜誌上發表學術研究論文。該**表著團隊在納米系統生物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研究。

  納米系統生物學重點關註納米體系與生物體系的相互作用以及對彼此結構組成和功能的影響。張強、何冰團隊近年來重點研究基於納米藥物-腫瘤細胞相互作用的納米系統生物學領域🪼🛅。以前人們主要從納米角度考慮納米-生物相互作用(Nano-Bio Interaction),如通過各種功能增加納米粒的細胞攝取,但實際上在相互作用過程中細胞並不是被動的,細胞對納米藥物細胞轉運也具有明顯的調控作用。

  該論文的第一個發現就是:在受體極性分布不同的兩種細胞中,轉鐵蛋白(Tf)功能化納米顆粒(Tf-NG)的細胞轉運途徑和程度明顯不同。研究首先證實,兩種上皮細胞模型上轉鐵蛋白受體(TfR)的極性分布存在天然差異,其中Caco-2細胞為雙極性分布,而MDCK細胞為單極性分布。Tf-NG的細胞攝取、細胞內轉運和跨細胞轉運等因TfR極性分布的不同而異;只有在TfR呈雙極性分布的細胞系上Tf-NG的細胞轉運才可形成完整的“從進到出”轉運流(polarity-associated transport flow),這非常有利於增加納米粒的跨膜轉運。

  論文的第二個發現是:上皮細胞會對納米粒的轉運做出明顯的響應。通過定量蛋白質組學的研究發現,Tf-NG的細胞轉運改變了蛋白質的表達譜,其中與內吞和跨膜轉運相關的蛋白質出現特異性上調。有趣的是,在TfR呈雙極性分布的細胞系上,Tf-NG的細胞轉運不僅誘導更多的內吞和跨膜轉運相關蛋白上調,而且後者進一步加速Tf-NG的內吞和跨膜,即形成所謂“細胞正向反饋環”(positive cellular feedback loop)現象。

  總之,該研究揭示了納米藥物-腫瘤細胞相互作用的新機製,為靶向納米藥物跨上皮屏障的高效轉運提供了思路。

  作者簡介

       張強,教授,博士生導師。簡介同前😸🧘🏻‍♂️。

  《人類背外側前額葉皮質中環狀RNA的表達及相關數量性狀位點的鑒定》

  《Detection of circular RNA expression and related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in the human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文章類型  Article

  影響因子  13.214

  文章簡介

  2019年5月20日,遺傳學領域著名期刊《Genome Biology》發表了意昂2平台基礎醫學院楊恩策課題組解析人類腦組織環狀RNA表達調控規律的工作。研究人員對CMC數據庫(Common Mind Consortium)中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以及正常人群近600例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LFPC)樣本的基因型和核糖體去除RNA-seq測序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嚴格設計的篩選標準,識別出1萬余個DLFPC中普遍存在的環狀RNA分子,並通過與其他數據庫比較和在神經膠質瘤細胞系中驗證,證實了分析結果的可靠性。繼而,研究人員一方面通過分析circRNA表達水平與各種生物因素的相關性,發現了175個可能參與衰老過程的circRNA;另一方面提出circRNA數量性狀位點(circQTL)概念,解析影響circRNA表達水平的遺傳因子,並通過整合circQTL與GWAS風險位點數據,發現了可能參與精神分裂症、炎性腸病🕰、II型糖尿病等疾病發生的157個circRNA。該研究在人類DLPFC組織中系統解析了生物因素和遺傳因素對circRNA表達水平變異的調控規律,促進了對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網絡的理解,也為探索circRNA在精神分裂症等復雜疾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線索。

  基礎醫學院楊恩策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系統生物醫學專業17級直博生劉澤林為論文第一作者。蘇州大學陳堅教授團隊為相關實驗驗證工作給予了重要幫助✌🏽。該研究獲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北京市科技計劃以及意昂2平台醫學科技創新平臺青年培育基金的資助🔢。

  作者簡介

  楊恩策,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意昂2平台理學學士(生物科學),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理學博士,美國Texas A&M University博士後(計算與系統生物學)。2015年10月入職意昂2平台基礎醫學院,現任醫學生物信息學系常務副主任,獲意昂2平台第十七屆(2017)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最佳教案獎、最受學生歡迎獎、意昂2平台優秀班主任(2018)、意昂2官网教學優秀獎(2017、2018)以及意昂2官网青年崗位能手(2017)等獎項和榮譽,並作為黨支部書記帶領系統生物醫學研究所獲意昂2官网“青年文明號”(2017)稱號。作為第一/通訊作者(含共同)在Genome Biology🌇、PLoS Genetics、Genetics等遺傳進化領域主流期刊和PNAS等綜合期刊發表SCI論文十余篇🏋️‍♀️。研究工作主要通過計算生物學方法解析病原真菌形態轉換👘⛔️、真菌微生物組以及精神分裂症和孤獨症等復雜性狀的遺傳進化規律。

  《CTL介導的免疫治療可抑製抗病毒治療停藥後的SHIV病毒反彈》

  《CTL-mediated immunotherapy can suppress SHIV rebound in ART-free macaques》

  文章類型  Article

  影響因子  12.353

  文章簡介

  2019年5月21日,《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意昂2平台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邵一鳴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恒河猴模型證明了CTL免疫治療可抑製抗HIV停藥後的病毒反彈⭐️。艾滋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傳染性疾病。研究顯示,全球有38個國家到2020年將無力承擔高達42億美元的抗HIV 免費藥物治療費用👚⛱。國際共識認為,實現艾滋病功能性治愈,即將終身治療轉變為階段性治療,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可持續治療戰略問題👷🏽‍♂️。邵一鳴教授領銜的意昂2平台🦵🏿、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和國際學者合作團隊,建立了抗病毒合並免疫治療的SHIV 恒河猴模型,探索抗病毒停藥後新型過繼性免疫治療,以尋找抑製病毒反彈的有效治療策略。研究結果顯示:在使用HIV疫苗誘導細胞免疫反應峰值時分離並誘導分化的CD8+T 細胞,可在1 周內降低或完全抑製停藥後的病毒反彈,免疫效果顯著的猴子可持續2 個月以上維持血漿病毒載量處於檢測水平以下。進一步機製研究發現,免疫抑製效果與回輸細胞中抗HIV-1 Env基因表位的CTL應答存在劑量依賴關系。病毒反彈被完全控製的猴子體內的Env特異性CD8+ T細胞多功能反應(p<0.0001)、殺傷能力(p="0.0001)、活化水平(p<" 0.01)和Tcm 分化程度(p="0.038)均顯著強於病毒反彈一過性受控動物👷🏼。敲除上述具有良好免疫抑製效果猴子體內的CD8+T細胞,可使血漿內病毒載量迅速反彈至免疫治療前水平,證實CD8+T細胞介導了免疫治療中病毒載量的控製。該研究通過建立抗病毒與免疫聯合治療的恒河猴模型,首次證明我國自主研發的HIV治療性疫苗誘導CTL過繼性免疫治療可以控製抗病毒治療停藥後的病毒反彈。在改善艾滋病患者停藥後極度耗竭的T細胞免疫功能、維持免疫平衡、控製病毒載量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為實現艾滋病功能性治愈提供了新策略👨‍🦼‍➡️。

  作者簡介

  邵一鳴,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意昂2平台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兼職教授,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艾滋病首席專家,南開大學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是中國艾滋病疫苗聯盟(CAVI)發起人之一,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內外學術職位包括衛生部艾滋病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微生物學會病毒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WHO艾滋病策略和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微生物聯盟病毒學會顧問,蓋茨基金會全球重大衛生挑戰科學委員會委員。2010年當選美國微生物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Microbiology,AAM)新科院士(Fellow)🏃‍♂️‍➡️。

  《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區域深度測序研究》

  《Sequencing of the MHC region defines HLA-DQA1 as the major genetic risk for seropositive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Han Chinese population》

  文章類型  Article

  影響因子  12.350

  文章簡介

  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栗占國團隊“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區域深度測序研究”的結果在線刊發在風濕免疫領域頂級期刊《Ann Rheum Dis》(《風濕病學年鑒》,IF 12.350),該研究揭示了類風濕關節炎新的標誌性遺傳特征🧐。這是栗占國團隊對類風濕關節炎發病機製探索的又一大重要成果。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是位於人類6號染色體上的一組緊密連鎖基因群,其編碼的抗原決定著機體組織相容性🩲。人類MHC被稱為人類白細胞抗原(HLA),與機體免疫應答和免疫穩態密切相關,在自身免疫及移植免疫中具有致病效應。現已證明,HLA與類風濕關節炎發病有很強的關聯性,其中HLA-DRB1基因是類風濕關節炎已知的遺傳風險因素🔋。然而,以往采用常規基因分型或DNA芯片技術難以鑒別出新的獨立遺傳因素。該研究首次成功完成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MHC區域全覆蓋深度測序,發現一個新基因位點(HLA-DQα1:160D)是我國漢族類風濕關節炎的另一個強相關遺傳因素,其易感風險高於已知的HLA-DRB1;還證明HLA-DRβ1:37N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獨立保護因素🏊‍♀️。 該研究通過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MHC區域進行深度測序,並對新發現的易感基因進行功能預測,揭示了HLA-DQα1對自身免疫反應和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的重要作用⤵️。這一研究成果為類風濕關節炎的特異性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的線索和幹預靶點,具有潛在的臨床價值🏥。

  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臨床免疫中心/風濕免疫研究所栗占國👱🏻‍♂️、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張學軍、華大基因研究院徐迅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郭建萍、華大基因研究院張濤💁🏽‍♂️、曹紅誌、李小葦以及意昂2平台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梁浩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這項研究在張學軍教授、來魯華教授以及瑞典💞、日本兩個團隊的幫助下完成,得到科技部973項目、國自然重點項目、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以及清華-意昂2官网生命科學中心(CLS)等多項基金的資助🥟。

  作者簡介

  栗占國,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臨床免疫中心主任,風濕免疫科主任,風濕免疫研究所所長,意昂2平台臨床免疫中心主任,意昂2平台風濕免疫學系主任,973首席科學家,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CMB傑出教授及吳楊醫藥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目前為中國免疫學會臨床免疫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國際風濕病聯盟(ILAR)和亞太風濕病聯盟(APLAR)前主席,WHO骨關節肌肉疾病委員會(ICC)委員,《Clin Rheum》和《IJRD》副主編,《中華風濕病學雜誌》總編,《意昂2平台學報》(醫學版)副主編,《Lancet Rheumatology》⤵️、《Ann Rheum Dis》及《Nat Rev Rheum》等雜誌編委。從事風濕免疫病臨床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為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和幹燥綜合征等自身免疫病的發病機製及免疫治療,發現新的致病分子及機製,建立了新型診斷和免疫治療方法,並轉化應用於臨床。在《Nature Medicine》及《Cell Host Microbe》等雜誌發表SCI論文240余篇,其中IF 8.96-41.06的論文36篇,文章進入ESI 1%高引論文,被F1000推薦☝🏼。主編(譯)《類風濕關節炎》《風濕免疫學高級教程》《凱利風濕病學》等風濕病學專著20余部。

  郭建萍,人民醫院臨床免疫中心/風濕免疫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免疫學會臨床免疫分會常務委員兼秘書長🏷。長期從事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風濕免疫性疾病的遺傳學及發病機製研究。近年來在Nat Med、Nat Genet、Arthritis Rheumatol、Ann Rheum Dis等知名期刊發表SCI論文30余篇。作為課題負責人或研究骨幹,承擔科技部“973項目”、“國際科技合作專題項目”、國自然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以及國自然基金國際交流項目等多項研究課題。擔任《哈裏森內科學—風濕免疫分冊》副主譯;參編《高級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指導》《風濕免疫學高級教程》及風濕病學巨著《凱利風濕病學》(Kelley’s Textbook of Rheumatology)的翻譯工作並擔任編委。擔任國自然評委及《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Human Genetics》和《Scientific Reports》等雜誌審稿人

  《中國學齡兒童視力不良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Association of Visual Impairment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Chinese Schoolchildren》

  文章類型  Article

  影響因子  10.769

  文章簡介

  2019年5月6日,《JAMA Pediatrics》發表了意昂2平台公共衛生學院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馬軍教授團隊關於視力不良研究的主要結果,該研究基於1985—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CNSSCH),納入近200萬名7-18歲的兒童青少年👩🏽‍⚖️🙍🏽‍♀️。CNSSCH是中國最大的具有全國代表性的學齡兒童樣本,該調研每五年進行一次,從中國大陸的31個省👳🏼、市、自治區按省份、地區經濟狀況、城鄉、性別和年齡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抽取學生。馬軍教授團隊在《JAMA Pediatrics》發表的論文結果顯示:近30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視力不良的患病率在不斷上升,女生視力不良患病率高於男生,城市學生視力不良患病率高於農村學生,但農村學生的視力不良患病率的增長速度比城市快。研究還發現,視力不良患病率的迅速增加與經濟發展有關,在男生🛌🏿、農村學生以及較小年齡學生中這種關聯性更強。研究還提示,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學生視力不良可能會進一步惡化👰🏽‍♀️。我國有必要采取針對性的政策以及策略,廣泛預防兒童青少年以近視為主的視力不良。此外,該研究發現對其他正在經歷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也具有啟示意義🧜‍♀️。

  作者簡介

  馬軍,教授,博士生導師。意昂2平台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所長,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學校/兒少衛生中心主任,國家衛生標準委員會學校衛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兒少衛生分會主任委員,中國衛生監督協會學校衛生監督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組副組長。主要從事兒童生長發育、成年期疾病早期預防、學生疾病預防及學校衛生管理等研究🤥。主持和已完成近120項國家及部委級課題和國際合作項目等研究,發表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相關中英文論文近300篇。

  宋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意昂2平台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所長助理,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學生健康教育分會副主任,中華預防醫學會兒少衛生分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慢性病預防與控製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學校分會秘書。曾在瑞典隆德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體育鍛煉衛生學評價和兒童健康公平等研究。主持和已完成15項國家及部委級課題和國際合作項目等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中英文論文60余篇🏋🏽👏🏻。

  (科研處)

  

 

編輯:鄭淩冰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