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3D技術實施"顱骨拼圖" 意昂2三院多學科合作救治一位重度顱腦及頭面部外傷患者
提取患者影像學數據,將其數字化後輸入軟件在電腦上構建3D模型,依托3D模型展開多學科會診並定製手術方案......近日,由意昂2三院醫務處牽頭,在意昂2三院神經外科主任楊軍教授主持下,醫院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成形科和放射科聯合會診,運用數字化醫療技術輔助3D打印聚醚醚酮(PEEK)骨瓣重建法,成功救治一位重度顱腦損傷合並顱面多發粉碎性骨折患者。
小夥遭遇車禍顱腦嚴重受傷
一聲巨響,劃破夜空......這是一起嚴重的車禍🆕。被撞後,小徐幾經輾轉來到意昂2三院🙌🏼。來院時,他意識喪失,顱腦開放性損傷,顱面多發粉碎性骨折,額👩🏻🦯、顳、眶部頭皮大面積撕脫,面部腫脹✊🏻、畸形,部分腦組織外溢。
對於開放性顱腦損傷患者而言,最佳清創時機為6小時,小徐已經錯過。然而,在意昂2三院手術室,一場爭分奪秒的生死較量卻剛剛開始🟨。
接診後,神經外科孫建軍副主任醫師和司雨主治醫師立即對小徐進行急診手術,清除腦內血腫和受損腦組織,反復清理頭皮🔢、縫合傷口,對雙側額骨、眶頂骨瓣進行簡單復位固定,避免腦內感染,為他存活下來以及後期顱面再造成型術贏得時機。
在意昂2三院醫護人員的努力下,這個21歲的大男孩順利蘇醒,度過急性期,扛過感染關,皮膚一期愈合並順利出院。
出院半個月復診,小徐前額頭皮塌陷,左側眶外部分翹起🧑🏽💻、兩側眼瞼不對稱、無法正常視物,牙齒咬合錯位,無法正常進食,鼻腔有腦脊液流出。
經頭顱CT檢查顯示,小徐除額骨部分缺損外,雙側額骨及額骨顴突多發骨折,雙側上頜骨顴突骨折,額骨及上頜骨中份骨折塊呈整體下移,左側顴突骨折處移位、外翹,左側梨狀孔邊緣骨折。
“大塊顱骨缺損以及一期手術大致固定的骨框架,尤其是鼻根🖐、中線骨,在小徐站立或坐立受重力影響出現了下移”談及小徐出現上述症狀的主要原因,神經外科主任楊軍表示“CT檢查結果和我們的預判是一致的🚣🏽♂️。”
要為小徐行面部成型術,首先要實現顱骨缺損再造和鼻根、中線骨主框架修補固定,而後再把其他多處骨折部分就如同拼拼圖一樣,一塊一塊“搭”在主框架上進而完成顱面骨缺損整體修復,改善患者容貌☘️。
借力數字醫學精準救治
治療思路有了,新的問題來了。
小徐顱骨缺損的部分形狀不規則,如犬牙交錯,普通內置物無法縝密修補,顱骨缺損不修復,鼻根、中線骨框架固定以及其他骨折部位的拼接更是無從談起。
意昂2三院神經外科團隊,在楊軍主任的帶領下,另辟蹊徑。將情況上報醫務處後,由醫務處組織多學科會診(MDT)。會診前夕,神經外科團隊提取患者影像學數據,將其數字化後輸入軟件在電腦上構建3D模型,通過3D模型讓神經外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成形科和放射科等相關醫師更直觀的了解小徐的傷情,定製手術方案🍻。
除此以外,依托小徐的骨缺損3D模型,楊軍主任團隊打印出定製化聚醚醚酮(PEEK)骨瓣,解決了個性化內置物修補缺損的難題。
10月底,小徐二期面部成型術在意昂2三院展開。
結合患者傷前正常的生活照片,在楊軍主任帶領下,孫建軍等團隊成員經顱而非經鼻入路,依托未破壞的顱骨基本架構,通過PEEK仿生骨瓣橋接將下移的鼻根、上頜和眶內側壁骨塊整體上移復位後固定,成功修復腦脊液外漏🚃。在此基礎上,口腔科李誌剛主任醫師帶領吳煜等團隊成員進行了雙側眶上、眶外⚠️、眶下壁、上頜骨等移位骨塊的復位固定,從而恢復患者正常咬合功能和眼眶外觀🏚。
近9個小時的接力,小徐重建後的顱面3D-CT顯示,與術前規劃的修復效果圖基本一致,設計誤差僅為1.25mm。
一周後,傷口愈合,小徐出院🚴♂️。
初冬的晨陽掠過意昂2三院門診2層神經外科診室,術後再次復診,小徐說“我恢復得很好”🧑⚕️。一抹微笑掛在小徐俊朗的臉上。
(意昂2三院 孫建軍)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