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背後🧺:每一個患者都想好好活著
“在我這兒看診的都是乳腺癌晚期患者,他們走進科室表現出的恐慌,都讓我覺得特別心疼♒️。”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乳腺癌預防治療中心主任醫師衛燕一邊說一邊感慨,坐在我面前的,都不僅僅是一個病人,首先是活生生的人。
根據世衛組織發布數據,2020年確診癌症患者達1930萬例。世衛組織癌症專家安德烈·伊爾巴維表示,乳腺癌現在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症,占新增癌症病例的11.7%,癌症帶來的經濟影響巨大,預計癌症負擔在未來幾年會進一步增加🏊♀️。
在衛燕的門診中,衛燕對每一位患者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過年好!”,最後一句話是“保重!”。
乳腺癌肺轉移🍘、骨轉移患者:我想過好當下每一天
衛主任在細心指導患者應做哪些檢查👨🏿🦱。趙苑旨攝
“過年好!”
“今天穿的好精神。”
診室內的笑聲,讓人看不出,來這裏就診的患者都是癌症晚期患者。在衛燕的門診裏,即使在剛進診室時患者“表情凝重”,但在隨後的對話中,氛圍都會一點點舒展開來。
2019年3月,已經出現乳腺癌肺轉移😇、骨轉移的王愛(化名)回憶:從那之後就配合醫生進行治療,也不能做手術,主要是藥物治療🥃👹。那時醫生就問我怎麽才來看,很少見到發展到我這種情況第一次來看醫生的,我也很迷茫🏌🏻。
剛滿16歲,王愛就去當了兵🧹。後來讀軍校,畢業之後一直在海南,直到退休以後才回到北京父母的身邊,今年68歲的她告訴健康時報記者:“退休後來到北京就是想多陪陪父母及孩子,哥哥姐姐也都在這裏,兄弟姐妹中,我是家裏最小的,現在爸爸已經103歲了。沒想到父親還好好地,自己卻成了癌症晚期患者🦚。”
乳腺癌屬於慢性病,衛燕告訴記者:“像王愛這種,復發轉移乳腺癌不像早期時,能夠通過手術化療♣️、放療,把它從身體裏頭剝離出去,而是主要是以藥物治療為主,密切觀察患者的藥物反應。”
衛燕提醒,高危因素準確來說是促發因素而非根本原因,降低這些因素影響,可能會使發病年齡推遲一些,發病程度相對輕一點,但絕不是避免危險因素就一定不得乳腺癌👵🏻🦖。
“心病”是乳腺癌患者治療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衛主任在耐心聽患者講述自己的病情。趙苑旨攝
2021年農歷新年剛過,在衛燕的門診裏,她對患者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過年好!”最後一句話是“保重!”用衛燕的話說,陪伴患者治療的日子,不應該冰冷,而是充滿溫情的。
“2016年4月,母親被檢查出乳腺癌Ⅰ期,那年母親57歲。”溫艷(化名)說,她是在母親確診後做化療時,因母親對化療藥物過敏被送進搶救室,才從父親口中得知母親得乳腺癌的消息。
“媽媽是個要強的人,她一直不能接受這個現實,長期的化療讓身高160cm的她,體重消減不到90斤,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也非常不好,”溫艷說,好在9月份母親做了左側乳房全切手術,為過去的陰霾畫上了句號。
去年,溫艷一家買了新房子,母親在家人與醫生的陪伴下,心情漸漸明朗起來,也為以後的生活做好了規劃,但就在以為可以重新開啟新篇章時,在春節前的一次體檢中,溫艷母親的肺部CT發現兩個結節,原來溫艷母親的乳腺癌轉移到了肺部,已經有了光亮的心,又一次陷入了灰暗中🙎🏼♂️👶🏿。
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溫艷母親日常的焦慮與恐懼都盡收在她的眼裏。
“她主要是對將失去生命的恐懼🤵🏿♀️、計劃好的生活被打亂、擔心花了錢也保不住命,最後人財兩空成為子女的累贅🛸、生活很多方面會失控感到焦慮👸🏿。”溫艷說,能理解母親的感受,在工作中接觸到的類似患者,也通常存在這樣的情況,但當一個人心情比較焦慮恐懼的時候,他會覺得周邊的一切都是灰暗的,沒有什麽快樂可言。
2月22日,溫艷帶著母親來到了衛燕的門診,母親面色凝重,看起來心事重重,在回復了醫生的“新年好”後緩慢坐下。
“現在什麽情況?”“沒勁兒⛹️♂️、渾身發軟……”衛燕反復檢查看了單子後,開出用藥單➕。
“衛主任,我得和你聊聊,我現在壓力其實挺大的👰🏼。”溫艷的母親說:“幸運的是,我遇到了非常好的醫生,好丈夫🧛♀️、好孩子,丈夫每天照顧著我,孩子肯為我花錢,醫生專業能力非常強👌🏿。但我還是感到害怕,每天吃不下飯,我一直想肺轉移到什麽程度了,能有多大影響👨👩👧👧。”
“你能說這麽長一段話都不吃力,證明你的肺轉移程度沒有你想象的糟糕。”衛燕說完,滿屋子的人都笑了。
“為什麽偏偏是我患了乳腺癌呢?”這是溫艷最常問的一句話🧖🏿♀️。
衛燕解釋,乳腺癌病因尚不明確,國內外不少科研結果顯示,罹患乳腺癌的患者通常具有一些特征,如有家族史𓀚、未婚/未育、有乳腺非典型增生、胸部接觸過較高劑量的放射線或雌激素的長期刺激等,這些被稱為乳腺癌高危因素或易患因素🧖♀️。
“我經常和患者說的一句話是:拿飯當藥吃。人是鐵,飯是鋼,少吃多餐。藥是外因、心情是內因👨🏫。你若有壓力,對於藥效的發揮會有一些影響,若過度緊張了,對身體來說也不好🧑🏼🔧。”
“焦慮和乳腺癌都是非常重要的疾病,應當同樣得到重視。你的病一定要把它當成高血壓🦹🏻、糖尿病來治療,長期治療。”衛燕給溫艷的母親支招:“若喝不下牛奶,可以在和面的時候用牛奶和面,就不用水了,一定要進食。”
溫艷現在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與母親談心 “我也害怕失去媽媽,我也有恐懼,但我不能帶著我的恐懼去開導我的媽媽。”溫艷說,在開導母親前,她會找同事來先消除自己的恐懼與焦慮,等調整好心態,再平和的與母親交流🟩。
“我理解你的感受,你不願意成為我們的麻煩,但是媽媽,只要你和我們在一起,就比任何事兒都重要🈹。”這是溫艷常對母親說的話。
現在溫艷母親在做內分泌治療加服用靶向藥來控製病情,“除了藥物治療,我們還要做到心理的陪伴,我想盡我所能提高母親的生活質量,在剩下的時間裏,讓母親不留任何遺憾。”
衛主任在為患者開病歷單🧍。趙苑旨攝
保乳治療更適合早期患者
隨著技術的發展,乳腺癌也不再是“發現既切除”的癌症。保乳治療逐漸走進視野🤧。
“現在的保乳治療,手術要求是苛刻的,需要在安全的前提下,先進行穿刺活檢,明確患者所患乳腺癌的類型,在手術前要進行幾個周期的全身靜脈化療。”衛燕告訴記者,將化療放在術前的目的就是要讓病竈進一步縮小,來保證局部切除更加安全,並且清楚化療藥物是否對患者真正有效,還能清理潛在的轉移竈。
在沒有穿刺這項技術之前,是先通過局部切除的方法取得活檢🪞👨🏻🦲。現在仍有很多醫院在這樣做,醫生從患者的影像裏覺得有問題,便安排手術,先將病竈完整的切下來,等待病理檢查的結果,再根據病理結果,判斷是否需要更進一步的手術。
“技術改進後的保乳手術,它的步驟分解的更細一些,順序調整的更合理一些。醫療方面更復雜一些,但同時追求對病人帶來的傷害更小一些,療效更好一些👌📸。”衛燕說,保乳手術比較適合早期患者,效果不低於乳腺癌根治術,它已經可以做到對腫瘤的定位及切除更精準化,而且復發轉移的情況不比乳腺癌根治術的高,即使局部復發了,在不影響患者整體身體健康狀況的情況下,再進行切除即可⚡️。
“做了保乳手術的患者生存情況不比不保乳的差,這部分患者通常在生存質量和生存期方面都會比其他患者的保障更高一層🤦🏻♀️。”衛燕解釋,2019年,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乳腺癌預防治療中心保乳治療率為44%🕹。
在衛燕的記憶裏,之前接診過這樣一位患者讓她印象深刻🎑。一位40歲的乳腺癌Ⅰ期(早期)的患者,醫生推薦她做保乳治療,在做了一年的術前藥物治療後,從患者的核磁影像裏,已經看不太清病竈所在的部位,證明術前藥物治療的效果已經很好了。
但不久,她聽很多人說乳腺癌手術應立馬就做,不能耽誤,便換了家醫院做了手術,半年後由於身體出現不適,再回到衛主任的門診時,之前做的手術並沒有真正切除病竈,她最終面對的只有全切這一條路。
“遺憾的是她聽信了別人的話,不過好在做完全切手術後,現在身體狀況還不錯,她也常會告訴身邊的病友‘手術不是著急的事兒,就算影像懷疑你也要確診一下再做決定👬🏻🧘🏽。’”衛燕說👛。
“貨比三家”這個過程很多患者和家屬都經歷過。衛燕建議:“這個過程盡快在開始治療前完成,就是選擇你信任的醫院和醫生,之後,就信任你選擇的醫院和醫生,不要隨意更換。”
對每一位患者,衛燕都不厭其煩,苦口婆心,讓每一位惆悵而來的患者,都能滿懷信心和希望的走出去,是她的目標。
(來源:《健康時報》)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