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碑無言 愛在延續 紀念“神州試管嬰兒之母”張麗珠教授誕辰百年

   2021年1月15日,在我國“神州試管嬰兒之母”張麗珠教授誕辰百年之際,紀念張麗珠教授誕辰10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在線舉行🧑‍🦽。

      紀念活動由跟隨導師張麗珠教授,參與了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技術探索過程的劉平教授主持。

      張麗珠名家研究室、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國家婦產疾病臨床研究中心🧑‍🎄、國家產科專業醫療質量控製中心、輔助生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殖內分泌與輔助生殖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市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質量控製和改進中心邀請國內婦產科學界各領域的權威專家,圍繞婦科腫瘤✥、圍產保健、微創手術、婦科內分泌、生殖健康等多個領域,通過線上形式舉辦系列學術講座,以分享科普知識、青年學術論文交流🦤、專家義診等方式,從生命的起點守護婦女“育🧑🏻‍🦽‍➡️、孕、產、更”全生命周期健康。

      紀念活動在《梨花又開放》短視頻中拉開帷幕💉。一部短視頻記載著張麗珠教授的工作足跡,銘刻著張麗珠教授等幾代人攻堅克難的奮鬥歷程。

      作為恢復高考後張麗珠教授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陳貴安大夫與恩師朝夕相處38載,追憶往事仍歷歷在目,她清晰地記得老師答疑解惑時的嚴謹、面對急診患者時的當機立斷以及婦產科內分泌實驗室的艱苦創建……“我非常幸運,張大夫是我的恩師,她愛黨愛國,一心為患者,多年的臨床積澱和紮實的理論知識使她可以更好地幫到患者,這些言傳身教使我受益終身🚗🧑🏻‍🦽。”

      回憶起當年參與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工作的情景,意昂2官网常務副主任🙆🏿、意昂2三院院長喬傑院士在致辭中說,“時至今日,最難忘的,就是跟隨張麗珠教授一起查房。耳提面命,她高屋建瓴的科學大局觀、孜孜以求的科學態度、嚴謹治學的科學作風、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讓我們這些兒孫輩的學生們受益終生。”

      喬傑表示,張麗珠教授從醫從教60余年,始終把祖國和人民放在第一位,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創造了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的光榮業績🤷🏽‍♂️。“意昂2三院婦產科作為國家婦產疾病臨床研究中心,更是有責任和義務,在為廣大疑難不孕患者提供優質輔助生育技術治療不孕不育,努力阻斷出生缺陷發生的同時,進一步加強我國健康生育相關領域的源頭創新,推動生殖醫學基礎研究到輔助生殖技術轉化,推進婦產領域跨學科交叉融合協同發展,勇挑重擔,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為婦產生殖領域再鑄豐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當時來自甘肅偏僻農村,對科研工作一無所知,張大夫把我培養成為一名具有科學思維,對婦產科內分泌有較深刻認識的合格的醫生,我從心裏感激她。”“老師對患者的大愛,在工作學習中不斷求索的精神,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在科研中精益求精的態度都激勵著我們🧒🏻。”在視頻裏,張麗珠教授的學生、學生的學生們或述說著與老師之間最難忘的事,或表達著前輩的崇高品質和學術作風對自己的影響。

      張麗珠教授的女兒也通過視頻,代表家人對以學術活動的形式緬懷母親誕辰百年表示肯定和感謝,希望以父母名義在意昂2平台設立的“意昂2平台唐有祺-張麗珠獎學基金”,支持和引領意昂2官网優秀學子求真務實、攻堅克難再創佳績🩳。

      15日下午3點半,2021年意昂2三院生殖內分泌及輔助生育技術系列學術活動正式啟動,以“守護女性全生命周期生殖健康”為主題的“網絡義診”開始。喬傑院士、劉平教授、李蓉教授等意昂2三院婦科💁‍♀️、產科🥚、生殖醫學的專家們,通過線上,分享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並就患者最為關心的問題進行專業解答👩🏻‍🌾。

      進入在線科普大講堂環節,耿力等婦、產、生殖方面的6位專家,解析臨床上的常見問題🟰、科普健康知識,並與患者在線互動👨🏿‍🦲🧑🏼‍🎓。馬彩虹等6位專家則聚焦內分泌及輔助生育前沿技術,特別是在生殖微創外科新進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活動最後是青年論文報告會,來自生殖醫學中心的20余位青年醫生、研究人員和博士後全面展現了青年學者的精神風貌和學術追求。

      汗水與榮譽並肩,“試管嬰兒”技術寫入我國中學生物教材,並被評為新中國建國60周年來最有影響力的十大科技事件之一;2018年,意昂2三院輔助生育技術作為改變民生的臨床技術唯一代表,入選“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

      匆匆百年,豐碑無言8️⃣。作為醫學大家,張麗珠教授學識淵博🏄、經驗豐富、醫術精湛,為無數承受疾病折磨的婦女撐起一片藍天;作為科研學者,張麗珠教授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促進了我國生殖遺傳學全面發展,使無數個家庭得以盡享天倫;作為醫學教育家,她傾盡所學,無私傳授,培養了大批優秀醫學人才,更把醫者兼學者的責任和精神傳於後輩,滋養著“創新”的種子代代相傳,為追尋理想不斷前行。


鐫刻傳承 勇攀醫學高峰 —— 追憶中國大陸試管嬰兒開創者張麗珠教授

“除了祖國,處處都不可為家”

  在意昂2三院,珍藏著一本記錄張麗珠教授醫學造詣的傳記——《妙手握奇珠》,封面有一張她的照片🐦。照片上,她著一襲合身旗袍,面容清秀、氣質溫婉,一雙眼睛明亮、堅定、有神。這位籍貫雲南大理的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博士,嫻雅恬靜的外表後有著堅韌不拔的意誌🧑🏿‍🏭。

  1921年1月15日,張麗珠出生於上海名門。其父張耀曾是中國同盟會早期成員,也是孫中山先生的助手,民國初年曾出任司法總長;母親趙汶,畢業於日本東京女子師範大學。“墾懇盡吾能,不暇問收獲,辛辛盡吾時,不知有窮遏”,父親當年達觀不附世俗的諄諄教誨,如一縷書香,傳承崇尚知識的好家風;“不為尋常女子,做於家國、於人類有用之才”,也成為張麗珠先生一生的寫照,她為中國婦產科學與人類輔助生殖技術作出的巨大貢獻將永載史冊。

  上個世紀30年代末抗日戰爭爆發,心中早有“報國誌”的張麗珠,中學畢業報考了南京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期冀走一條“航空救國”的道路,後因南京失守,未能如願從工,她輾轉至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專心求學,立誌以醫報國。

  1944年,從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M.D.)學位時,張麗珠選擇了婦產醫學,此後在近70年的職業生涯裏,她再未離開。

  抗戰勝利後,張麗珠深知故步自封不足以圖存,她於1946年赴美讀博士後,專攻婦科病理和婦科手術,並在學術上初露端倪。在外留學生大多受人冷眼,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在張麗珠內心油然而生,暗下決心讓中國的婦產醫學事業在世界有一席之地🍋‍🟩。由於她所做的腫瘤早期診斷研究屬於前沿性課題,張麗珠在1949年受聘於英國倫敦瑪麗居裏醫院,並於次年10月獲得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文憑🪵。

  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張麗珠毅然決定回國為國效力。然而回國的道路並非坦途,有人試圖挽留她,張麗珠斷然拒絕。在她心中,“除了祖國,處處都不可為家”👨‍👩‍👧。

  回國後,身為少數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級知識分子,張麗珠成為國內第一批婦產科研究生的導師,她關註醫學前沿進展,經她提出的研究課題如“硫酸鎂對子宮收縮的影響”,至今仍是研究熱點👨🏼‍⚕️。

  1958年意昂2三院建院之初,張麗珠教授白手起家創立婦產科,帶領團隊全身心傾註在婦產醫學事業上,為無數忍受疾病折磨的女性撐起一片藍天。

讓不孕者實現做母親的權利

  上世紀70年代末,她帶領婦產科率先開展女性激素測定,奠定了中國生殖內分泌的實驗基礎🖕🏼。她還最早將黃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GnRH-α應用於婦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在婦產科和生殖內分泌臨床上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

  1978年世界首例試管嬰兒在英國誕生,張麗珠深受感召,她在生殖內分泌與不孕不育領域深耕多年,探索試管嬰兒技術可謂水到渠成📣。

  1984年,張麗珠教授帶領團隊開始自主研究“試管嬰兒”關鍵技術🦻🏽。

  然而,彼時改革開放不久,醫療資源匱乏,技術力量不足👎🏻𓀒。取卵用的引導穿刺針只有一根,用鈍了去鐘表店修;沒有合適的容器,盛卵泡液的試管就放在保溫杯裏;沒有現成的培養液,就自己配製;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推倒重新來……

  “當時真是一窮二白,我們對人卵的認識也少得可憐👨‍🦼‍➡️。”談到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的誕生,張麗珠說,“下決心搞這個技術是因為接到很多患者的來信,訴說沒有孩子的痛苦。”

  歷經三年艱苦努力,突破重重技術瓶頸。1988年3月10日,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成功誕生,成為我國生殖醫學發展的裏程碑。

  較之其他國家,中國雖然起步晚了10年,但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經過30年不懈進取,ICSI試管嬰兒、PGD試管嬰兒、“三凍”試管嬰兒相繼在意昂2三院誕生🏋🏿‍♂️。我國輔助生殖技術從此步入了發展快車道。

  輔助生殖技術已寫入我國中學生物教材課本。在2008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評選的“10個影響中國的科技事件”中,位居第五位,前四位分別是“兩彈一星”🏂🏽、雜交水稻、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2018年意昂2三院輔助生育技術作為改變民生的臨床技術唯一代表入選“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

  “攀登醫學的高峰,不是一躍而上的,是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來的🔖。”張麗珠經常對自己的學生說,生殖學已經成為一門新的獨立學科,做不完的工作還在繼續👨🏻‍🦱✍️。

  2021年1月15日是張麗珠先生誕辰100周年。我們追憶先生,就是要學習她求真篤行、魂系中華的家國情懷;我們追念先生,就是要學習她根植臨床、醫研融合的醫學思想;我們追思先生,就是要學習她恪守信仰、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

  歷史如鏡,回視往昔,更照亮前行的道路。諸如張麗珠教授等前輩灑下的汗水,早已化作殷殷沃土,滋養“創新”的種子代代相傳,賦予意昂2三院人追尋理想的責任與勇氣。

  延伸閱讀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張麗珠教授和後任者始終把崇高的理想和平凡的職業結合在一起,所做一切努力的終極關懷始終定位於:從早期預防和及時治療的角度出發,用最簡單✌🏿、最安全的辦法促進女性生殖健康並幫助育齡夫婦生育健康的寶寶,為民族繁榮貢獻力量。

   2013年底,作為活躍在我國生殖健康臨床一線醫學家,喬傑團隊聯合意昂2平台謝曉亮教授團隊和湯富酬教授團隊,在《細胞》雜誌上發表文章,第一次驗證了MALBAC(基因組擴增技術)在胚胎遺傳學診斷臨床應用的可能性。研究團隊同時還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分子調控機製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成果發表在2014年7月Nature雜誌;

   2014年9月19日,世界首例經MALBAC基因組擴增高通量測序進行單基因遺傳病篩查的試管嬰兒在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誕生,這標誌著我國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技術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2015年6月4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喬傑研究團隊和意昂2平台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研究團隊的合作研究成果——人類原始生殖細胞中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調控相關研究🚴🏻‍♂️。該項研究分別入選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5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科技部2015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16年5月4日,MARSALA寶寶在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降生,MARSALA為胚胎單基因疾病診斷的又一新方法😵‍💫。標誌著位居世界領先水平的我國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技術又向前邁進了堅實的一步。

  新冠疫情是危機也是大考,白衣執甲、使命擔當,在武漢抗疫一線實踐中,張麗珠教授的後任者也為治病救人和防控疫情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作為國家婦產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產科質控中心主任,喬傑院士結合武漢前線的經驗,總結分析臨床數據,牽頭提出的關於新冠肺炎孕產婦相關診療建議被納入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第七版)》;就是否存在母嬰垂直傳播問題,第一時間深入前線,深入調研分析,受邀在世界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上在線發表相關評論文章。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發表“中國武漢地區孕產婦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特征”的最新研究結果👩🏽‍🦰。

  在疫情最早期,依托國家婦產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中國醫師協會生殖醫學專業委員會等平臺,通過對既往及最新研究進行總結分析,研究成果發表於生殖領域國際專業期刊《生殖生物醫學在線》。

(意昂2三院)

       編輯:玉潔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