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推動行業前行的力量”系列獎項揭曉 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多位專家榜上有名
2021年1月10日,在《醫師報》主辦的第六屆醫學家峰會上,揭曉了包括“推動行業前行的力量”、“致敬抗疫英雄”、“改變實踐的年度中國原創研究”🧑🏽⚖️、“助力醫學”等系列評選獲獎名單。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多位專家榜上有名——血液科黃曉軍教授獲譽“十大醫學貢獻專家”、婦產科王建六教授獲譽“十大影響力院管專家”、心臟中心孫寧玲教授獲譽“十大醫學促進專家”、血液科路瑾教授獲譽“十大醫學先鋒專家”📉👩🏻🏭、血液科莫曉冬副主任醫師獲譽“十大醫學新銳”,心臟中心丁榮晶教授🫦、腎內科趙新菊副主任醫師獲譽“十大青年研究者”,心臟中心劉健教授獲譽“十大金筆獎”,由黃曉軍教授主編的“血液專欄”獲得“十佳優秀專欄”。
為樹立行業正能量,挖掘和鼓勵更多優秀醫務工作者,充分展現廣大醫務工作者的職業精神,自2016年起,醫師報發起“推動行業前行的力量”等系列評選,今年已舉辦第六屆,旨在打造業內有影響力和品牌力的醫學家們的巔峰盛會。
其中,“2020推動行業前行的力量”共設立包括 “十大影響力院管專家”𓀐、“十大醫學貢獻專家”🪢、“十大醫學促進專家”🟢、“十大醫學先鋒專家”、“十大醫學新銳”等16個獎項,獲獎人員涉及兩院院士🤹♀️、學協會負責人、醫院領導👨🏻🏫、學科帶頭人🎆、醫療專家、院管專家🌾、醫藥企業等專家學者。
十大醫學貢獻專家
黃曉軍 勇擔使命移植創新
黃曉軍,意昂2平台血液病研究所所長、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血液科主任。在一些無法翻越的高峰面前,總有人要向前💇🏼♂️。他帶領團隊創建多項全球最新技術,開創性解決了“骨髓移植供者來源匱乏”的世界醫學難題,開啟了“人人都有供者”的人類醫學新時期。在“免疫耐受新方法”“最佳供者選擇”“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白血病治療重要環節為全世界同行建立新標準,在系列原創技術基礎上形成全球首個半相合移植體系♻️。2016年“世界骨髓移植年會”正式將他建立的這一體系命名為“北京方案”。近三年,“北京方案”在國內治療病例數以年平均超30%的高速增長,成為國內最大移植模式並推廣至多個國家,惠及百萬惡性血液病患者。
十大影響力院管專家
王建六 推動女性健康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王建六,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副院長、婦產科主任☘️。他潛心婦產科臨床和科研工作30余年,承擔國家科技部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𓀍、十二五支撐項目👩🏻🏭、科技部應急項目、國自然基金等30余項重大項目🤌🏿。
他在婦科腫瘤方面對子宮內膜癌發病機製和分子分型做了系列研究,研究結果獲得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等省部級成果獎5項。他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PFD)臨床診治和基礎研究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ℹ️。他率先建立了PFD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推廣PFD的診療規範,探索新型補片在PFD手術中的應用,創建盆底 3D 解剖模型並用於指導臨床診療。此方面工作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5項。
十大醫學促進專家
孫寧玲 走向國際 深入基層
孫寧玲,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醫師。她牽頭開展了國家“十二五”支撐計劃🍆、863(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課題以及北京科委重大項目等多項課題;直接參與了1999、2005🧛🏽♀️、2010、2018年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編寫及修訂,在世界心血管領域發出中國的聲音。
她不僅走向了國際,還很“接地氣”🚠。積極推動高血壓達標中心建設、助力高血壓分級診療落地,並在全國基層範圍開展了系列社區、農村高血壓防治研究,特別在中國高血壓患者的攝鹽量調研和簡易鹽評估方法建立及推廣方面,做出開創性的成果和巨大貢獻。
十大醫學貢獻專家
路瑾 彰顯血液學科榜樣力量促行業發展
路瑾,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血液科學科助理,教授、主任醫師。她是多發性骨髓瘤的頂級專家,卻致力於創造一個沒有多發性骨髓瘤的未來👩🏻🌾。她在各個平臺普及宣傳疾病的早期防治,完善推動漿細胞疾病的規範化診療,執筆完成《中國多發性骨髓瘤診治指南》的製定以及六次修訂,完成多發性骨髓瘤在中國第一個最大病例的流調,並首次在國內開展多中心骨髓瘤臨床研究,填補了我國此領域空白。她熱心科普,作為北京醫師協會血液學科學會會長兼任《醫師報》血液專欄執行主編,她推動整個行業的影響力,突出行業引領專家的影響力,以點帶面,在促進行業進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十大醫學新銳
莫曉冬 搶占先機的狙擊手
莫曉冬,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他師從著名血液病專家黃曉軍教授,長期致力於急性白血病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復發防治相關的臨床及轉化研究。他提出基於移植前復發危險分層的供者選擇新方法;優化微小殘留病指導下的搶先幹預體系,顯著減少移植後復發;完善搶先幹預體系關鍵並發症的治療技術,提高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他通過危險分層、搶先幹預,全面優化急性白血病移植後的復發預防體系,為減少我國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復發、改善生存做出重要貢獻。相關研究成果均實現臨床轉化,影響了5個造血幹細胞移植領域的國內外共識。
十大青年研究者
丁榮晶 心身共治 守護“雙心”
她開展我國雙心疾病大樣本研究,證實了焦慮抑郁對我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生活質量👩🏻🔧、不良預後及對衛生經濟學的影響,發現了雙心疾病的臨床特征,建立臨床雙心疾病研究數據庫;她建立了中國雙心醫學臨床技能培訓知識體系,並編寫培訓教材;她作為主要執筆人撰寫兩版心血管病就診患者心理處方中國專家共識。
她設計了專用家庭心臟康復工具包,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認證,提高了家庭心臟康復執行便利性;她製定了家庭心臟康復質量控製評估體系,構建完成標準化家庭心臟康復質量控製數據模型,在我國建立與國際接軌、保證效果的家庭心臟康復評估和治療方案,獲中國康復醫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趙新菊 改善終末期腎病遠期預後
她明確了早在2010年糖尿病腎病已然成為北京市終末期腎病患者的首位透析原因,明確了北京市血液透析患者長期生存率好於西方國家🚷。
她建立了腎病數據分析小組,致力於機器學習與大數據方法應用於腎病研究,帶領團隊依托血液凈化患者管理模式和患者預後(DOPPS)中國區研究,向世界證明我國北京、上海、廣州三市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風險低於西方國家,探索了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並積極嘗試構建死亡預測模型🌚。
十大金筆獎
劉健 跨越專業障礙播下知識的種子
心臟中心心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他是中華醫學會官方唯一健康科普雜誌《健康世界》編委,公益科普微信公眾號《健哥說心臟》創始人,生命時報《健心觀點》專欄撰稿人,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特邀嘉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老年之聲》特約嘉賓。他通過科普文章🤕🌡、原創科普漫畫和原創科普短視頻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多樣形式,將學術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化晦澀為平實,架起醫者與讀者溝通的橋梁,幫人們跨越專業障礙,播下知識的種子。他始終認為,只有患者真正理解了,科普才算做成功了🤙🏼。
2020助力醫學十佳優秀專欄
血液專欄主編:黃曉軍教授
創建於2019年的《醫師報》血液專欄,建立起血液科醫師溝通交流的平臺,傳播學科最新進展☢️、推廣先進診療技術、推進醫改政策落地,為廣大血液科醫師答疑解惑,不懈探索生命的奧秘。
(人民醫院宣傳處 鐘艷宇)
編輯: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