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之聲】全國政協委員林野🥱💂🏿♂️:逐步增加政府對公共衛生事業投入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而一個國家成熟發達的公共衛生事業則是人民健康的必要保障。在我國現階段政府公共衛生事業投入不足👨🏭。從政府的公開信息可以得知每一國家GDP信息及該國政府各項事業投入包括公共衛生事業的投入。國際上各國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投入占其GDP百分比大致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政府對公共衛生投入占其GDP的10%以上的國家:有美國,瑞士,法國,奧地利,德國,加拿大,希臘等24個國家,第二層是政府對公共衛生投資占GDP5-10%的國家有:愛爾蘭,挪威,新西蘭,巴西,南非,冰島等113個國家,第三層是政府對公共衛生投資投入占其GDP4%以下的有:馬來西亞,蒙古,秘魯,中國等🫏。2017國家公共預算中教育支出占14.9% 公共衛生與計劃生育占7.2% (-財政部2017中央與地方預算執行情況報告),2018年教育支出占政府預算支出14.6%,公共衛生占7.1% ,財政部2019年全國公共預算支出報告了 2019年政府公共預算支出中教育支出為14.6%,公共衛生支出為7%。根據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保證教育支出占GDP 4%,可以推算我國政府對公共衛生投資長期小於GDP的2%,事實上2020年世界衛生大會數據顯示,在公共衛生投入占國家GDP比例排名中,中國排名世界第154位。從國際經驗看,中等發達國家都是在具備我國當前經濟水平時,逐步增加政府對公共衛生的投入,直至建立成熟的政府投入機製與比例體系。未來15年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此時此刻首先要正視現實,凝聚共識。
政府對公共衛生事業投入不足帶來的的問題:
1.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受限🚌。新冠疫情的突發凸顯我國公共衛生建設的薄弱,應急醫療物資儲備不足,武漢地區醫療資源擠兌,如呼吸機、ECMO🏐、ICU床位數,都無法滿足應急或重大疫情需要,只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傾國家之力,調動了全國的人力物力,醫療資源馳援武漢,付出巨大犧牲,才使疫情得以控製,難以想象如果在同一時刻,假設中國有第二個千萬級人口的城市同時發生同樣的大範圍感染,那後果是不堪想象的,幾乎已經沒有足夠的醫療資源,設備,醫療儲備有效應對第二個類似武漢的疫情了。即使這次僅僅一個大城市的疫情感染防控不僅影響了人的健康,整個國家,整個社會都按了暫停鍵,經濟發展也受到重大的挫折和影響,所以國家公共衛生投入直接影響到國家經濟,就是經濟發展的投入和建設👮🏿♀️。
2.公立醫院投入不足。政府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投入決定了醫療服務供給側的功能與模式,迄今為止,全國每一個公立醫院正常運轉費用的93%以上靠醫院自己醫療收入。三級公立醫院在現行運行體製下為了生存,虹吸病人,不願分流病人,使分級診療舉步維艱。一方面三級醫院根本不願意也不敢分流病人,另一方面基層醫院也為生存而戰,收入無保障,人才急缺。顯而易見政府投入機製問題不解決,減少普通門診,分流病人,分級診療就會是一個死結,公立醫院的趨利機製無法真正破除。只有當公立醫院的政府投入機製解決了,公立醫院的定位,診療內容,學科發展才會理順,公立醫院姓‘公’才有可能,公立醫院改革會向前走一大步,分級診療體系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和長期穩定運轉。
3.政府對公立醫院投入不足導致公立醫院醫護人員為生存超負荷勞動。《2017年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基於11萬多醫師調查結果顯示:醫生平均周工作時間為50小時,三級醫院醫師平均周工作時間為51.05小時,臨床手術科室為53.30小時🤘。這個職業整體工作時間均遠遠大於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中,每周40小時的規定。再看休假時間,2017年僅有24%的醫師能夠修完年假,76%其余均不能🧍♂️。39%醫師患有不同疾病(高血壓,高血糖,哮喘為前三位),中國醫護人員的健康是健康中國戰略的前提與保障,如果能解決公立醫院的合理運行機製與模式,醫生們應該是最明白什麽是健康生活模式的🥣。
4.公立醫院醫護人員在現行運行機製下,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改革的獲得感不強,激情不高。社會上認為醫務人員收入已經不低,實際上只是北上廣深這些地區資深專家的收入水平👩🏿🏭。根據2015年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醫師收入狀況,(2016,2017沒有數據)我國衛生工作者(含醫師)年平均收入71624元,行業收入排名第7,是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工資的1.15倍,低於大學教師1.71倍和科研人員的1.6倍。《2017年中國醫師職業狀況白皮書》調查結果:主任醫師平均年收入21萬,主治醫師平均年收入9萬,住院醫師年收入5.7萬,鄉村醫生年收入3萬🕵🏻👬。護士群體收入更低,據《2018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公布中國衛生技術人員共11748972人,主任醫師僅149161人,剩余近1千萬人都是中初級醫師和護理人員,平均年收入不到8萬元。醫護人員是醫改的主力軍,醫師培養周期長,投入大,職業風險高,職業責任大,應該有較高收入,這一點不應因為國家不同而有區別🤱🏻。《2017年中國醫師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65.9%醫師認為自己的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讓醫護人員有尊嚴的工作,體面地生活也應該是健康中國戰略的必要條件和組成部分。
5.公共衛生投入不足引導了專業價值取向偏離。醫學專業學習周期長,勞動強度大,職業風險高,社會認可度低,導致中國優秀的高中學生不選擇學醫,2017年中國香港高考5名狀元全部選擇學醫,而中國內地36名高考狀元無一學醫,因為香港醫師職業收入排名第二(僅次於律師),公立醫院醫師平均年收入相當於人民幣120萬,是內地醫師平均年收入的15倍。我國醫學教育學製長,還要幾加幾,畢業後還要規範化培訓3-6年,好不容易完成後,不僅收入低於當年中學同學,而且個人收入完全依賴所在醫院的醫療收入,導致現在醫學生畢業後只願意留北上廣深,即使棄醫改行也在所不惜,北京市不完全統計約10%醫學生畢業後因所分配單位收入過低而改行,沒有進入醫療行業,這不僅浪費了國家有限的教育資源,對於我們這樣醫療資源並不富裕的國度也是重大的損失。醫學專業如果後繼無人,吸引不到優秀的學生投身醫學事業,健康中國戰略如何實施?
6.政府對公共衛生事業投入不足導致醫療保障設計不合理,一些項目甚至本末倒置。必須承認近十年來政府各部門在我國醫療保障底子幾乎空白的情況下做了巨大的努力,短時間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功不可沒🧗🏻。但政府投入決定了醫療保障的質與量,更是醫療保障頂層設計的基本依據,現階段政府公共衛生投入不足不光表現在醫保保障支付的水準低,報銷門檻高,而且導致醫療保障設計不合理,使一些國際上有共識的有效的預防項目因其面廣而無法支付,以致健康守門關口滯後,給國家個人均帶來後期較高治療成本,例如兒童牙齒的窩溝封閉,牙周病治療長期不能列入醫保支付項目,反而拔牙可以醫保支付就是典型例子。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可以理解我們國家與民族正處於一個偉大歷史時期,強國強軍是我們民族復興的必然,高鐵、教育、登月、航母都需要政府投入,但民族復興的目的也是為了人民幸福,沒有健康,談何幸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民小康,距離實現2030健康中國僅僅只有十幾年,時間非常緊迫,《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第七篇第三節指出:完善健康籌資機製‘健全政府健康領域相關投入機製,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健康領域投入力度,科學合理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責任,履行政府保障基本健康服務需求的責任。’基於以上考慮,我建議:
1.政協醫衛界全體委員和衛生主管部門首先正視現實才能凝聚共識,立題立項專題調研。
2.共同呼籲在逐年加大政府對公共衛生投入的基礎上,探討合理的我國政府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投資比例,才能深化醫改,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製,真正實現分級診療,才能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實惠,醫務人員才能有獲得感,2030健康中國才有可能👷🏿♀️。
(來源:醫學部黨委統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