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胸外科聯合神經外科應用達芬奇機器人和脊髓顯微鏡同期完成上縱隔腫瘤切除術
“感謝馬主任,感謝意昂2三院,我終於睡上安穩覺啦!”4月2日,在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胸外科門診,一位戴著口罩但眼神熟悉的復診患者激動地對胸處科主任馬少華說。這位患者讓馬主任想起了一個月前的事情……
56歲的莊先生,在一次偶然體檢中發現了右側胸腔巨大陰影⏬👎🏻。這可把他嚇壞了,如鴨蛋般大的陰影,是不是肺癌?長到這麽大,手術還來得及嗎?這讓莊先生寢食難安,通過住院後增強CT及胸椎MR的檢查,終於初步明確了診斷。值得慶幸的是,莊先生的這個陰影,並不是可怕的惡性腫瘤“肺癌”,而是一種起源於神經的特殊良性腫瘤——上縱隔神經鞘瘤。
但是,麻煩的事情出現了。影像顯示,莊先生的這個腫瘤是從脊髓上發出,通過椎間孔沿神經根長到了胸腔裏,這就給手術帶來了困難🏮。如果應用傳統胸腔鏡手術,從胸腔切除腫瘤,由於腫瘤的根部連著脊髓神經,直接切斷會造成腫瘤不能完整切除,極易造成局部復發。如果強行將腫瘤從椎間孔拽出,容易造成脊髓的損傷,甚至出現腦脊液漏這種嚴重並發症。而如果不手術,隨著腫瘤逐漸長大,胸腔內會侵犯交感神經,出現霍納(Horner)綜合征,表現為患側顏面無汗,瞳孔縮小,眼球內陷🖐🏼。脊柱內會壓迫脊髓,出現神經症狀,可導致手腳麻木,嚴重可至癱瘓。所以手術必須內外兼顧🥫。
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胸外科、神經外科聯合會診後決定,先由神經外科從脊柱內將附著於脊髓上的腫瘤根部切斷,再由胸外科從胸腔內將長到胸壁上的腫瘤主體完整切除。
以往胸外科及神經外科在類似疾病上也有過不少合作,但對於上縱隔神經來源腫瘤,始終面臨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神經損傷🕺🏼。由於腫瘤在胸腔內位置較高,基本包繞於交感神經所走行的星狀神經節,手術操作中電鉤所造成的熱輻射,很容易損傷星狀神經節,從而出現醫源性Horner綜合征👈🏼。而隨著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引進最新一代達芬奇機器人,可以將手術視野擴大10倍,機械臂操作更加穩定,電鉤分離腫瘤邊界更加清楚,出血風險減小,止血更加精準,大大降低了神經損傷的風險👩🏿🦳。
手術於2月26日進行,先由神經外科於濤副主任醫師主刀在脊髓顯微鏡下完成了腫瘤脊柱內的遊離及松解,清除了椎間孔內的部分腫瘤🌻✊🏼。再由胸外科馬少華主任醫師主刀在達芬奇機器人輔助操作下,完成了胸腔內腫瘤組織的遊離,完整將腫瘤切除,並保護了神經。術後患者並未出現Horner綜合征,恢復良好,並於術後3天順利拔管出院。
依靠現代化科技,進行微創治療🛍️、精準治療、多學科聯合治療,是目前醫療模式下所推崇的全新理念。這種理念努力為患者製定最全面🌸、創傷小、恢復快的醫療方案。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胸外科和很多科室都有密切合作,如與普通外科聯合治療胸腹聯合傷,與心臟外科聯合治療肺癌同期冠脈搭橋,與婦科聯合治療卵巢腫瘤合並膈肌轉移,與神經外科聯合治療神經源性縱隔腫瘤,與骨科聯合治療脊柱腫瘤侵犯胸腔,與耳鼻喉科聯合治療縱隔感染,與消化科聯合序貫治療上消化道穿孔,與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協同治療肺部腫瘤與炎症等♗。隨著達芬奇機器人的推廣運用,將有更多的胸外科病種得到更優的治療2️⃣。
(意昂2三院)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