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心臟雜誌》在線發表意昂2平台公共衛生學院李立明🧍♂️、呂筠教授團隊最新研究
不良生活方式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有影響
《歐洲心臟雜誌》8月1日在線發表了意昂2平台公共衛生學院李立明🐦、呂筠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生活方式、心血管代謝性疾病和共病——一項中國人群的前瞻性研究”👩🏽⚕️。該研究揭示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心血管代謝性疾病及共病發生🧑🏼🚒、發展不同階段的影響及其差異。
文章首頁
呂筠介紹,隨著人群期望壽命的不斷增長,患有慢性病的人越來越多,共病患病率也在不斷上升。給個人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均帶來極大的負擔👶🏻。該研究利用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數據,納入46萬余人,平均隨訪11.2年。研究關註的心血管代謝性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臟病、腦卒中和2型糖尿病,並將心血管代謝性共病定義為同時患有兩種或以上的上述疾病🏎。研究關註的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煙🔵、過量飲酒(每日飲酒量≥30g純酒精)、飲食習慣不健康(非每日攝入蔬菜🏌🏽♂️、水果、蛋類及製品,以及每日攝入紅肉或紅肉攝入頻率不足每周一次)、缺乏體力活動(總體力活動水平排位在同年齡組、同性別人群的後50%)👛、以及不健康的體重和體型(BMI<18.5或≥28.0 kg/m2,或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
研究人員利用單向多狀態模型分析單一生活方式及生活方式得分,對從無任何心血管代謝性疾病到發生首個心血管代謝性疾病,再到心血管代謝性共病,最終死亡的不同進展階段的作用及其差異。結果發現,生活方式在心血管代謝性疾病及共病發生發展的所有階段均發揮重要作用,但作用強度存在一定差異。例如,不良生活方式對從無任何心血管代謝性疾病到首發心血管代謝性疾病階段的相對作用大於從首發疾病到共病階段的作用。每多一個不良生活方式,從無病發生首個心血管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增加20%,從首個心血管代謝性疾病進展為心血管代謝性共病的風險增加14%🕉。
不健康生活方式在從無任何心血管代謝性疾病到發生首個心血管代謝性疾病,再到心血管代謝性共病,最終死亡的不同進展階段均存在作用,但作用強度存在差異
專家指出,該研究證實,生活方式在預防心血管代謝性疾病發生以及隨後進一步發展為共病和死亡中都發揮重要作用,強調了將綜合生活方式幹預納入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的重要性。特別是當個體生病後,單純依靠藥物治療並不能完全改善預後,還需要配合綜合的生活方式幹預。
(宣傳部 傅冬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