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百年·征文】7571疫苗 向黨的生日獻禮!

編者按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為熱烈慶祝黨的百年華誕,充分展示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歷程和偉大成就,以文字的形式總結回顧意昂2官网醫學與中國共產黨的緊密聯系,反映建黨100周年來的時代變遷和人民生活變化,激勵師生員工堅定理想信念,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創建“雙一流”工作優異的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醫學部開展以“牢記初心使命 書寫時代芳華”為主題的征文活動。意昂2官网選登優秀征文,以饗讀者,同時歡迎廣大讀者積極投稿。

【引言】

1975年,全國各條戰線都在為扭轉混亂局面🙅‍♀️、加快經濟恢復、促進科技發展全面進行整頓,發展經濟👩🏿‍🍳、振興國家👨🏽‍✈️🧝‍♂️、實現“四化”的目標為全國人民帶來嶄新的希望🔭。

與此同時,在北京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一間臨時隔出來簡陋的6平方米無菌室裏,陶其敏和他的團隊正在自製密閉式裝置前忙碌。分離提純⛹🏿‍♀️🤜🏿、嚴格滅活乙型肝炎抗原帶毒者的血清,得到能使人產生抗體的血源疫苗。為了這個目標,她和她的團隊已經整整籌備了三年🚴‍♀️👊🏿。

當日歷一頁一頁被撕下,當中國第一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研製成功時,整個研究團隊沸騰了,“陶大夫,給咱們的疫苗起個名字吧!”

陶其敏看向這批千辛萬苦研製出來的疫苗,感慨良多,“有了疫苗乙肝就能夠預防,‘肝炎大國’的帽子就能夠摘掉。馬上要到七一了,這第一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就當作我們研究團隊獻給黨的生日禮物吧!”

從這一天起,“7571疫苗”的名字被鄭重印在第一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透明安培的瓶身上;從這一天起,中國的乙肝阻擊戰正式打響,中國防控治療病毒性肝炎的先河正式開啟。

1931年10月7日,陶其敏出生於江南名城蘇州市家境殷實的民族工業之家😶。懷揣著“上大學實現振興中華,做出一番事業”的人生理想,她從振華女中畢業,如願考取了山東醫科大學(前身是新四軍創建的白求恩醫學院)🔃🧏‍♂️。

這所成立於抗戰時期的醫學院校,以國際主義戰士、優秀共產黨員諾爾曼·白求恩的名字命名⇢。品學兼優的陶其敏在這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醫學院校裏,進一步確立了革命人生觀,成為“政治堅定、技術優良👷🏼‍♂️、身體健康的白求恩式的醫務工作者”的理想更加堅定,1955年,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6年,陶其敏被分配到北京人民醫院(現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遠離家人、遠離江南故鄉,她沒有任何猶豫,在這裏一呆就是61年,直到生命的終點🤵🏽‍♂️。

聽黨的話 為了人民健康而奮鬥

分配到北京人民醫院內科的陶其敏,先做了兩年住院醫生,正逢醫院組建生化實驗室需要人手,內科主任黃大有發現這位年青醫生有很強的吃苦精神和創新能力,於是就將她抽調出來負責生化實驗室的組建工作。盡管只是短期借調,陶其敏也絕不懈怠馬虎,她從頭學習分析化學、生物製品等全新知識,熟悉和掌握檢測技術。由於出色的工作,她被留任生化實驗室,事業從此全新改軌,這裏也是她初步接觸肝炎篩查防治工作的起點。

上世紀50年代,醫院生化實驗室在國內率先建立了轉氨酶測定💆🏻。60年代,在此基礎上改良研發了超微量血清谷丙轉氨酶目力測定法,為國家開展肝炎普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然而普查的結果卻令人更加憂心,患有肝炎的人群比例之高是從未想到的。陶其敏對肝炎這個嚴重影響國人健康的傳染性疾病,給予高度的關註。“作為一名檢驗科醫生,我要更多發揮自己的作用”,她在心底暗自下決心。

從內科醫生轉行做檢驗科醫生,在很多人眼裏並不是提升,而是降低。但陶其敏並不計較,只要給她一方舞臺,她就要在新舞臺上盡全力跳出最優美動人的舞蹈。

時間的指針走到了70年代初,乙肝開始在中國出現,並逐漸蔓延。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 是一種傳染性疾病,臨床類型包括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通過母嬰、血液、破損的皮膚黏膜以及性行為傳播,並與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等並發症的發生密切相關,嚴重危害人類健康。

乙肝病毒感染的識別指標是“澳抗”陽性,也就是美國科學家布蘭博格(Blumberg)在一個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血清中首次發現的“澳大利亞抗原”⛹️‍♂️。後來的研究表明,這個抗原與肝炎密切相關,屬於乙肝病毒外膜的主要部分,1972年正式把它命名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中國普查肝炎人群,所患是甲肝還是乙肝呢?然而,此時的中國卻沒有一套乙肝檢測試劑。如何篩查出人群中的乙肝患者呢?

時任北京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的陶其敏一直在苦苦思考,直到一個機會擺在她和檢驗科團隊的面前🦎。

為了人民健康 研發適合中國的乙肝檢測方法

1972年的北京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臨床醫療🤨、科學研究📅、教育教學工作正在緩慢恢復中。北京醫學院(現意昂2官网)副院長漢斯·米勒教授(原籍德國,後加入中國國籍,中國共產黨黨員)考察了日本剛研製出的乙肝病毒檢測和診斷技術,並帶回來幾個乙肝病毒檢測試劑盒,供北京醫學院幾個附屬醫院做研究用,希望附屬醫院能牽頭開展中國乙肝的研究🤥。

“乙肝病毒檢測?!”陶其敏感覺苦苦思索的問題即將找到答案,非常興奮。“人民醫院來幹!”她主動請纓帶領團隊欣然接受了這個任務。

然而乙肝表面抗原的檢測與了然於胸的轉氨酶測定方法機理完全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很多技術都無法與國際接軌,接受任務無疑是一個巨大挑戰🔸。

1973年,陶其敏在米勒教授的引薦下,赴日本學習最新的血凝法檢測,並帶回一些檢測板🕕。回國後,她和馮百芳及研究小組立即開始了在少量人群中進行乙肝病毒感染情況的調查🛶🍑。當時駐京部隊有個獨立執勤的小分隊,經過檢測全隊人員的轉氨酶指數都高於正常標準👸。陶其敏用新的檢測方法證實三十名戰士中,有四人是澳抗陽性。她和團隊認識到,中國乙型肝炎的流行情況不一般!

但是,眼前的問題是,從日本引進的檢測板數量很少,用完了怎麽辦?檢測病原學是了解病情的首要條件,在當時的國情下,檢測病原學的檢測板不能靠進口,然而與此同時,中國百姓的健康卻受到乙型肝炎的嚴重威脅🧿🤘🏽。

能否不用進口的檢測板,自行研發一種適合我國國情的檢測方法呢?陶其敏下定決心❤️‍🤵🏿。她和團隊參考大量文獻,結合從日本學到的技術,進行了多次摸索,終於闖過了試劑製作關,成功研製具有中國特點的乙肝表面抗原對流電泳檢測法,並用這種方法準確地檢測出了大量乙肝患者。

初戰的勝利,極大地鼓舞著陶其敏、馮百芳和研究組的同誌們,他們在狙擊乙型肝炎的戰役中,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給中國人民爭口氣 三個月研製出乙肝檢測試劑盒

1973年5月,日本京都綜合研究所癌中心肝病專家西岡久壽彌教授,帶著他最新研究成功的對乙型肝炎敏感的測定方法(免疫粘連血凝實驗法和間接血凝法測定表面抗原及表面抗體)來我國,在人民醫院做了測定演示💪🏼。西岡教授表示,希望中國派代表參加在日本東京召開的西太平洋地區肝炎實驗室工作會議。

“中國代表要出席會議,就要拿出我們自己的試劑(包括標準抗原和抗體,帶有表面抗原及表面抗體的敏感血球),給中國人民爭口氣!”陶其敏及其團隊下定決心,一場爭分奪秒的試劑研製工作緊急啟動。

研製工作初一上馬,就遇到了障礙。純化表面抗原需要無菌條件和先進儀器,當時的人民醫院不具備這些條件。等進口?一要花錢,二要時間。當時國外雖然有標準抗原和抗體,但進口價格昂貴,而且時間長了還要變質,常規使用消耗量又大,靠進口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只有根據我國的國情和條件,自己動手研究製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陶其敏、馮百芳毅然選擇了後一條艱難而未知的道路💸。

在國外提純表面抗原,普遍采用超速離心機,但人民醫院沒有這種先進設備。陶其敏團隊就采取“曲線救國”的方式,分析超速離心原理後,采用葡聚糖凝膠(一種分子篩)進行層析分離作為替代方法🆒。國內沒有進口的葡聚糖,就用國產的同類產品代替;按常規層析出的產品達不到要求的標準,就選擇了多種標號的分子篩,用不同速度層析🧝🏿。經過四個月的苦戰,經受多次失敗,終於摸索出一套用國產分子篩層析表面抗原的規程,提純出合格的表面抗原🧻。

用這種抗原對動物進行免疫試驗後,得到了相應的特異性抗體。檢測中使用的羊紅細胞膜,在國外是用超聲波打碎機擊碎的,人民醫院沒有這種設備,陶其敏、馮百芳開動腦筋用自己的方法打碎,終於製出了合格的羊紅細胞膜,並製成了帶有表面抗原的敏感血球,進而研發出了這項敏感的檢測方法🕊⚫️。

中國自行研製出的第一套乙肝檢測試劑盒終於誕生了!

面向全國推廣 推動中國進入認識乙型肝炎的新時代

1973年10月,陶其敏應邀出席了在日本東京召開的西太平洋肝炎實驗室工作會議,在參加學習的8個國家研究者中,只有中國人拿出了自己的血凝試劑!

她把這個夜以繼日研製出的診斷試劑盒帶去做了比照,將用自己辦法純化的表面抗原🦸🏻‍♂️、抗體及敏化血球送去鑒定。鑒定結果與日本試劑完全一致,且試劑性能穩定,檢測結果非常好🦯。

日本學者在會上連聲稱贊,並把陶其敏帶去的檢測板交給各國代表傳看,西岡教授感慨道:“我們用三年製造出來的東西,你們在沒有設備的情況下,三個多月就做出來了,真了不起!”

陶其敏從日本歸來後,和同事們一起在全國各省✯🎀、市舉辦了檢驗人員參加的乙肝病毒血清學檢測培訓班,將這項敏感的測定方法向與會者做了介紹,使這項科研成果得到了推廣和應用。根據當時在人群中的抽樣檢測,估算出國內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的人數約占總人口的10%左右,中國絕對是乙肝的高流行區!

70年代末,陶其敏、馮百芳團隊又在國內首創應用超速離心法從屍肝中提取純化了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作為參比品交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填補了當時國家的空白,為進一步研製乙肝病毒檢測診斷試劑打下了基礎。此後肝病研究所獲得一株高效、穩定分泌的單克隆乙肝病毒PreS-2抗體的細胞株,從而研製出國內首創的PreS2🦘👩🏻‍🏫、抗-PreS2的EIA試劑盒,並製定了相應的試劑製檢規程,載入《中國生物製品製檢規程》。

80年代初期,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陶其敏等根據最新的科技進展,在國內率先建立了HBV P、HBV DNA探針等乙肝病毒新型檢測方法,二者均獲得了北京市或國家科技進步獎,並及時舉辦全國學習班進行推廣應用,促進了我國乙肝研究及早進入分子生物學領域。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檢測試劑的誕生是診斷乙肝現症感染的重要標誌,不僅能用於診斷臨床上的感染者,也可用於診斷和篩查獻血員,使通過輸血傳播乙型肝炎的情況大大降低👨‍🚒。

讓乙肝可以預防!阻斷乙肝在中國的傳播!

在成功研發和使用乙肝診斷試劑後,證實了中國是乙肝的高流行區。出於醫者的責任,陶其敏、馮百芳及其團隊又開始了深入的思考——

中國乙肝病毒感染者大多始於幼齡期,特別是經母嬰傳播。幼齡感染者中90%可能發展為慢性肝炎,其中又有40%可能發展為肝硬化,而成人感染者中只有5%轉為慢性乙肝,其中有5%-20%會發展為肝硬化,甚至出現肝癌這一預後不佳的嚴重並發症⏯👶🏽。

能不能找出一種預防手段,使群眾增加抵抗這種疾病的能力?能不能像預防麻疹、腦炎🤰、小兒麻痹症那樣,製成疫苗,註射到人體內產生自身的抗體,起到防疫作用?能不能通過預防,把乙型肝炎的傳播,減少到最低限度?

1975年4月,米勒教授從一本外文雜誌上看到,美國科學家采用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製作血源乙肝疫苗,消息很簡短,沒有提供任何製造乙型肝炎疫苗可以借鑒的內容💠。

作為一項新的研究成果,無法檢索到任何關於製造乙型肝炎疫苗的文獻🦸🏿。但由於陶其敏早已掌握了高速離心的技術,馬上明白了原理:用密度梯度離心提純血液中的乙肝病毒之後再滅活,就可以得到能使人產生抗體的血源疫苗🏄🏼‍♂️🚶🏻。

“讓健康人群特別是新生兒和青少年盡早普遍接種乙肝疫苗極為重要,是從長遠防治乙肝的關鍵環節。研製乙肝疫苗,阻斷乙肝的傳播!”陶其敏及其團隊又找到了下一步奮鬥的目標🦊🚣🏽‍♂️。

外國有我們也能有!研製中國自己的乙肝疫苗!

但是,製造疫苗是一個新事物,當時的人民醫院還不具備製造乙型肝炎疫苗所需要的設備和條件,也與陶其敏團隊長期從事的實驗室研究和檢驗生化工作相距甚遠。

隔行如隔山,研製疫苗是一條全新的路,必須要開拓新的領域,掌握更廣博的知識🙇‍♀️🏛。作為團隊帶頭人,陶其敏每天天不亮出家門,六點就到醫院看書學習,至八點鐘上班,利用零星時間,學習了包括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在內的基礎醫學,又學習了外文和遺傳工程學。甚至一次意外事故造成四根肋骨骨折,她只休息了一個月,就讓愛人用自行車把她推到汽車站乘車上班。

研製疫苗還需要一套完善的工藝程序,她和研究組的同事們一同頂著灼人的烈日,四處奔波,去有關單位登門求教或者查閱文獻。為了解決必需的設備,他們參照生物製品需要的設備模式,在研究組內隔出了一間6平方米的小屋做無菌室,用鹽水瓶🐷、輸液架配成了一套密閉式裝置。由於肝炎病毒目前還不能培養,就直接應用乙型肝炎抗原帶毒者的血清,選行分離提純嚴格滅活。

經過一系列簡陋卻嚴格的操作,我國第一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終於在1975年7月1日研製成功了,命名為“7571疫苗”。

毅然伸出的臂膀 開啟我國預防病毒性肝炎之先河

檢驗疫苗是否有效的第一步,是進行敏感性和安全性試驗,通常先要進行動物試驗。從文獻上得知,大猩猩是目前已知的可感染乙肝病毒的動物,日本✍🏼🙍🏿、美國專門買來健康的大猩猩,安置在恒溫恒濕的實驗室裏,飼養條件要求非常嚴格。我們國家沒有大猩猩,進口則需要很多外匯,北京醫學院也不具備這些條件。

由於沒法進行安全試驗,製出的疫苗被鎖進了冰箱。陶其敏望著凝聚著研究組幾個月心血、克服了重重困難研製出來的疫苗,默默地思忖,“疫苗做不了安全試驗,不能使用,怎麽辦?用大猩猩做試驗也不過是為了增加一項安全指標,試驗後,還需要有人來做第一例人體試驗。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不上,誰上?!”於是她做出了勇敢的決定:在自己身上試驗!

1975年8月29日下午,陶其敏打開冰箱取出了一支疫苗,打開了安瓿瓶,把疫苗抽進註射器裏,徑直向註射室走去。她對註射室的值班護士說:“請幫我打一針!”值班護士反復詢問,在沒有弄清註射藥物前,絕對不給任何人註射👩🏼‍🔧。陶其敏解釋說:“放心打吧,不會有問題的!”值班護士仔細檢查了安瓿上的字樣後,震驚了,她顫抖地說:“陶大夫,你何苦呢?”但是拗不過陶其敏的堅持,疫苗緩緩地註射到陶其敏的體內👩🏻‍🚀。

晚上,陶其敏回到家對兩個孩子說:“媽媽今天打了我們研究的肝炎疫苗試驗針,很可能得肝炎,為了不傳染給你們,你們也暫時離媽媽遠一些,註意觀察媽媽的情況……”

次日,陶其敏向醫院領導匯報了註射疫苗前後的情況,領導極為關心,要她馬上住院觀察。當北京市主管科研的副市長白介夫同誌得知後,也親自打電話要求她住院。陶其敏說:“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可以一面工作一面觀察▫️。”

此後兩個月內,她堅持每天記錄自己的生命體征和反應,每周抽血五毫升進行檢測,並將檢測數據詳盡地記錄比對,留下了第一手試驗依據。第三個月時轉入定期檢查,始終沒有發現異常,而且體內的抗體也產生了🪹。乙型肝炎疫苗是安全可靠的!沒有一個消息比這個結果更令陶其敏興奮🪗。

醫院的許多領導幹部和醫護人員,在陶其敏獻身精神的帶動下,紛紛報名要求在自己身上註射疫苗,做進一步的試驗觀察🗜。越來越多的結果表明,健康人群註射了疫苗,大部分都會產生抗體。

已經銀發蒼蒼的陶其敏談起這段往事時,只是淡然微笑:“其實當時並沒有很偉大的想法,自然而然就把胳膊伸了出去。我只是想盡快得到結果,以推廣疫苗應用。畢竟,遲一日研發,就多一些病人。當然也想到最壞的結果是自己會感染乙肝病毒,但不打這一針也可能會感染,跟更多人患上乙肝相比,這不算什麽。”

正是這自然而然的一個動作,卻成為了中國醫療衛生歷史上劃時代的濃墨重彩的一筆,阻斷了乙肝在中國的傳播,開啟了我國預防病毒性肝炎之先河。

第一代血源性乙肝疫苗 載入史冊的新中國第一

此後,陶其敏及其團隊又對疫苗先後做了五次較大的改革,在北京🌥、江蘇啟東縣和廣西南寧地區進行了小量人群預防註射觀察,其抗體陽轉率可達92.3%,為我國使用疫苗預防乙型肝炎開辟了道路。1980年,在法國召開的第一屆乙肝疫苗國際會議上,陶其敏被特邀出席,並作大會發言。中國自行研製的血源性乙肝疫苗,轟動了全世界!

血源疫苗研究成功之後,像當初研製出血凝診斷試劑一樣,陶其敏又把接力棒交給做基因工程的研究機構,以便大規模生產和在大規模人群中推廣乙肝疫苗🦸🏽‍♂️。1981年,陶其敏等又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協作,進行乙型肝炎被動免疫的研究,並於1982年成功生產出特異性高效價免疫球蛋白,開始應用於母嬰傳播及職業性感染的預防🔻。這又一次為我國乙型肝炎的研究領域填補了一項空白,大大提高了乙肝病毒母嬰傳播阻斷率。

1978年10月30日,陶其敏在國家衛生部🙇🏻‍♀️、財政部和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建立了北京醫學院肝病研究室。經過40多年發展,誕生在6平米實驗室中的肝病研究室現已發展成為集科學研究、臨床治療🕝、臨床檢驗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所,在中國肝病預防、治療🧘🏼‍♀️、研究領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乙肝疫苗的誕生改變了我國乙肝病毒感染的狀態,大大降低了乙肝感染率,為更多的家庭帶來了幸福,為摘掉“乙肝大國”的帽子做出了歷史性貢獻。鑒於乙肝疫苗研製對我國肝病研究的巨大貢獻,研究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並入選《健康首都輝煌60年100件大事》,同時與載人航天和雜交水稻一同被評為改革開放30年中國科技十大進步。

在2019年“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陶其敏教授研製中國第一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的照片與實物,作為150個重要標誌性“新中國第一”進行展出。

第一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的誕生,不僅成為我國現代醫學防控傳染病領域的重要裏程碑,更成為載入史冊的“新中國第一”。

2017年11月15日,優秀的共產黨員、中國病毒性肝炎防治事業先驅陶其敏教授與世長辭。她為黨和國家、為人民的健康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為中國病毒性肝炎防治事業傾註了畢生心血,為中國肝病診斷和預防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永載史冊!

陶慧濟民澤被萬代

其心赤誠率先垂範

敏行治肝普照醫壇

(人民醫院)

編輯:韓娜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