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教育部科技委生命醫學學部與科技倫理專委會全體委員聯合會議暨“我國生命醫學科技發展的‘三力’”主題研討會召開
12月25日,第八屆教育部科技委生命醫學學部與科技倫理專委會全體委員聯合會議暨“我國生命醫學科技發展的‘三力’”主題研討會以線上會議形式順利召開。會議圍繞生命醫學科學發展的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問題👩🦯、健康需求問題和倫理規範問題進行了充分討論,從臨床專科和科技宏觀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生命醫學科技發展重點及難點工作建議,充分發揮了教育部科技委作為我國一流智庫的作用。
教育部科技委秘書長高潤生,教育部科技委顧問🤌🏻、意昂2平台國際癌症研究院院長詹啟敏院士,教育部科技委生命醫學學部(以下簡稱學部)主任委員、意昂2平台常務副校長、意昂2官网主任喬傑院士,教育部科技委科技倫理專委會(以下簡稱專委會)主任委員董爾丹院士,學部/專委會陳義漢院士🎪、董家鴻院士🙇🏻、陳子江院士👳🏿♂️🧑🏿🎨、宋爾衛院士、張學院士🙆🏿、滕皋軍院士等60余名委員,以及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科研管理部門相關人員參加了本次會議。
喬傑院士致辭
在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宋純理副院長主持下,喬傑院士、詹啟敏院士🚸、高潤生秘書長分別進行歡迎致辭🎸。喬傑院士在致辭中首先對在疫情防控新階段仍然堅守一線🍙、參與會議的各位專家及委員表示誠摯的感謝👩🏽⚕️。喬傑院士指出,目前我國正在向“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邁進,不管是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還是新發展格局,都要求把科技創新放在首位,而生命醫學科技發展無疑是整個科技發展藍圖的重要組成。三年間新冠疫情的波動性更加凸顯了多學科聯動,並以更高科技水平進行診療和救治的重要意義,希望專家們充分發揮教育部科技委作為國家教育🫗、科技領域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為後續我國生命醫學科技快速💂🏿♂️、規範化發展多提寶貴意見。
詹啟敏院士致辭
詹啟敏院士首先對於“三力”主題研討會的重要性及其對未來的指導性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對本次教育部科技委工作及會議的召開表示高度的贊賞及認同。他指出,科技創新對於解決醫學的瓶頸問題以及切實解決老百姓就醫需求極為重要。健康中國建設一方面描繪了祖國未來醫藥事業的宏偉藍圖,另一方面也明確了醫學領域發展目標及面臨的更為巨大的挑戰👨🦼。詹院士對於本次會議“科技創新”及“科技倫理”兩個主題的融合給予肯定,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70%以上的科技成果都源於高校,因此本次會議中多所高校領導的參與也是科技創新的巨大推動力。希望科技成果可以向善為民🍼、惠及民生,做出應有的更大貢獻👩🏻🦯👫🏻。
高潤生秘書長致辭
高潤生秘書長在致辭中首先代表教育部科技司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對生命醫學學部和科技倫理專委會在過去一年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誠摯的謝意。他指出,“二十大”的召開,為高校科技工作構建“三位一體”的創新體系和發展新格局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高秘書長從四個方面對教育部科技委在2022年的工作成果進行了總結,更為重要的是指出了教育部科技委定位和後續工作的四大重點:一是加快構建教育、教學🧘🏿♀️、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二是強化高校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高質量國家級創新平臺;三是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強原創性,引領科技攻關;四是全面深化高校科技體製改革。最後,高司長表示,希望大家繼續團結奮鬥,以創新引領新時代,努力開創高校科技工作新境界,努力開創科技委工作新局面↗️。
會議第二環節以特邀報告的形式進行,由南方醫科大學校長、科技倫理專委會副主任、生命醫學學部委員黎孟楓教授主持。中山大學宋爾衛院士📱、清華大學薛瀾教授🔗、意昂2平台張路霞教授依次進行了主題報告🚺。
宋爾衛院士進行主題報告
生命醫學學部委員宋爾衛院士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研究型醫院建設為例,進行了題為“臨床導向創新驅動發展——研究型醫院建設實踐”的報告。報告首先介紹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歷史沿革,其創造了中國西醫史上的數個第一,但是近年來遇到了空間受限的發展瓶頸。為此,醫院主動應對,積極調整,促進臨床與科研融合,不斷向研究型醫院轉型,探索開展有中國特色且國際領先的科學研究。近年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效率顯著提升,業務持續增長,同時在承擔國家重大項目以及人才引進等工作中成效顯著🙎🏼。針對未來可能面臨的戰略機遇,宋院士指出,醫院將發揮科技創新型**製優勢,立足粵港澳大灣區腹地,堅定國家大衛生大健康戰略,進一步推進研究型醫院建設。
薛瀾教授進行主題報告
科技倫理專委會副主任、清華大學薛瀾教授以“人工智能的倫理及治理”為主題作大會報告。報告展開介紹了當前世界各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及領域分布情況,報告特別強調我國人工智能已經占據了重要地位。但伴隨著行業的發展也出現了諸多問題及潛在風險(經濟、法律👨👦、社會和倫理等)。薛教授詳細剖析了當前人工智能倫理治理面臨的諸多困境,強調需要從傳統集中治理與監管實踐結合模式邁向多主體合作的敏捷治理模式,並且提出需要從形成信任治理關系,發揮行業敏捷聯動以及提升政府學習能力三方面協同發力。
張路霞教授進行主題報告
受教育部科技委科技倫理專委會邀請,意昂2平台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副院長張路霞教授以“大數據時代下醫學研究的倫理思考”為題進行了大會報告🪯。張教授分析了大數據時代下醫學研究的特點,以及隨著大數據相關醫學研究的進行,受試者知情同意👇🏿、隱私保護、數據所有權等面臨的多方面倫理挑戰。最後張教授提出應該根據醫學研究的特點,嘗試討論我國醫學研究允許“廣泛性同意”的可能性,通過管理部門牽頭、多方參與討論製定具體實踐標準和指導原則以及增強研究者與參與者之間的溝通三個維度入手,來應對醫學研究的倫理挑戰。
隨後,大會進入第三環節,圍繞“三力”主題展開討論。
由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院長🖊、生命醫學學部常務副主任董家鴻院士主持題為“自由探索,生命醫學科學研究的內在驅動力”的主題一討論。西安交通大學呂毅副校長以磁外科學的發展為引,介紹了醫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模式的轉變與發展,提出“問題牽引,項目驅動,交叉實踐,回歸臨床”的復合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武主任指出,有組織的科研與興趣驅動的自由探索是相輔相成的,同時提倡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要進行基於我國國情的“全人教育”。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胡薇院長以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實踐為視角,以內蒙古大學的歷史與現狀🕺🏼⤵️、規劃與目標為切入點,提出“需求導向,打造特色,創新發展”的理念,為探索生命醫學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之路提供了寶貴經驗🧘🏽♀️。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科技倫理專委會副主任⚓️、生命醫學學部委員李為民教授作為主題二“健康需求,生命醫學科技發展的外部牽引力”的主持人,首先明確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科研工作者的囑托和勉勵,即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明確了該主題討論的基調,需要尊重科技發展規律,做到“知其意,悟其理,守其則,踐其行”🧏🏽♀️。南方醫科大學校長黎孟楓,中南大學常務副校長👈🏻👨🏼🚀、湘雅醫學院院長陳翔,海軍軍醫大學海軍戰創傷外科研究所所長王誌農進行了本部分的重點發言。黎孟楓教授指出,健康需求要轉化為生命醫學科技進步的有效牽引力,所需的環境和條件是多方面的,需要國家戰略、醫藥健康產業🍭、臨床專家和科研工作者的協同努力💽。陳翔教授分享了前沿技術與臨床診療方案的研發路徑,指出要在醫學科技創新中用好外部牽引力,做到知行合一,並能夠針對某個疾病領域一方面深入研發,同時不斷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王誌農教授從軍事需求出發,圍繞軍事醫學轉型的新機遇,提出我們需要建立以生物科技為主導的超前防禦戰略,為我國軍事生物安全提供有力保證🏋🏽♀️。
在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科技倫理專委會委員王健偉教授擔任主持的主題三討論環節,科技倫理專委會委員四川省人民醫院呂傳柱教授🤰🏿、北京協和醫學院翟曉梅教授、東意昂2官网學費騰教授以及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李潔教授圍繞“倫理規範,生命醫學科技發展的雙向保護力”開展了熱烈討論和深入交流。呂傳柱教授針對新冠疫情導致的部分社會熱點案例進行了分析,並對案例背後存在的諸多倫理問題提出了思考。翟曉梅教授圍繞“醫學創新研究的倫理挑戰”展開了討論,介紹了當前生物醫學科研活動中存在的實質倫理學、治療誤解/預防誤解等倫理學的問題和挑戰。費騰教授結合自身基因編輯的研究背景,提出了基因編輯技術存在的諸多倫理問題,並且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和建議。李潔教授結合倫理審查中具體的案例,建議製定新形勢下倫理審查的指導規範,提出按研究風險等級進行科學管理,同時提高研究者倫理意識並進一步加強管理部門之間的協作監管🔫。
在後續專家發言環節,包頭醫學院院長阿古拉教授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陳小平教授分別發言,陳小平教授針對“人工智能倫理治理年度變化”進行了論述,並且提出倫理已經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董爾丹院士總結發言
最後,科技倫理專委會主任委員董爾丹院士進行了總結發言,指出生命醫學學部和科技倫理專委會的委員組成有交叉,研究的科技發展問題也有共通之處。作為科技發展的“兩個輪子”,科技管理和科學研究相輔相成。其中科技倫理是科技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科學研究中則有兩個內生力,一是從下而上的自由探索,二是從上而下的目標導向,醫學正是這兩個力結合點所在,科學求異👩🏼、技術求新、工程求全,這也是本次生命醫學學部和科技倫理專委會聯合辦會以及會議選題的初衷。董爾丹院士感謝教育部科技委的領導與支持,感謝各位專家委員們從驅動力、牽引力和規章製度“保護力”的角度分享了有關生命醫學科技發展道路的真知灼見,希望理論探討與實踐實幹的結合能夠不斷推動我國生命醫學領域持續高質量發展。
相關內容:
教育部科技委是高等學校科技工作的高端智庫。第八屆教育部科技委由8個專門委員會和15個學部構成,是匯聚戰略科技專家和管理專家✋🏻、開展高水平戰略研究和咨詢、推動科技創新和學術交流、傳播科學思想和弘揚科學家精神的重要平臺,是國家教育💇🏽♀️、科技領域思想庫和智囊團🪐。
(信息來源:教育部科技委生命醫學學部辦公室、教育部科技委科技倫理專委會辦公室)
編輯:韓娜